⑴ 單反的全畫幅和半畫幅相機是看什麼區分的
單反相機的全畫幅半畫幅一般是看CMOS尺寸、所謂全畫幅是針對傳統135膠卷的尺寸來說的。
以前大部分的數碼單反CCD尺寸都比135膠卷的尺寸小,而全畫幅數碼單反CCD(或CMOS的感光成像的元件)尺寸和135膠卷的尺寸相同。而CCD尺寸越大,成像質量越高。
全畫幅的CMOS/CCD尺寸是36 x 24mm,而半幅的尺寸是24.9×16.6mm、相對全畫幅、要小很多、這就是區別。
現在一般的機器前面都有標明的哦,比如尼康的D600跟D5200、盒子上都有標注、D600是FX格式的、D5200是APS-C畫幅(半幅機)佳能也是一樣。
EOS是一種代號、全稱是Electro Optical System(電子光學系統)—EOS、EOS系列的相機是高精度的機器。所以取名EOS。
⑵ 索尼全畫幅鏡頭 FE 90mm F2.8微距評測
【IT168 評測】在今年二月份日本CP+展會上,索尼展出了一支全畫幅鏡頭FE 90mm F2.8 Macro G OSS。這款鏡頭進一步完善了索尼FE卡口全畫幅鏡頭,這款90mm的微距鏡頭擁有1:1的放大倍率,非常適合微距攝影使用,屬於索尼兩大專業系列鏡頭中的G系列鏡頭產品。相信對於喜歡微距的朋友來說,非常好奇這款鏡頭的素質如何,那麼我們就在本期評測中一探究竟。
優勢:
1.優秀的做工
2.出色的成像質量
3.不錯的暗角控制
4防抖效果不俗
5.紫邊控制的很好
6.防塵防滴設計
不足:
1.重量較大
評測內容如下:
▲點擊圖片進入頁面
▲點擊圖片進入頁面
▲點擊圖片進入頁面
▲點擊圖片進圖頁面
評測總結:
索尼全畫幅鏡頭FE 90mm F2.8 Macro G OSS鏡頭作為索尼FE系列鏡頭中的第一款微距鏡頭,鏡頭整體做工細致。這款鏡頭成像質量也十分優秀,全開光圈至F16畫面中央和邊緣均具備較高的解析度。此外,這款鏡頭在暗角、畸變和紫邊控製表現均比較出色,防塵防滴設計使其具有良好的防護性。除鏡頭重量較大外沒有明顯的不足之處。
購買指導意見:
索尼全畫幅鏡頭FE 90mm F2.8 Macro G OSS鏡頭,6999元【點擊查看詳情】擁有1:1的放大倍率和0.28m的最近對焦距離可以很好地滿足鏡頭的微距拍攝需要。優秀的做工加上出色的成像質量以及優秀的色散、暗角控制和7000元左右的售價,作為一款定位專業的微距鏡頭,本著早買早享受的原則,推薦喜歡微距拍攝的索尼用戶立即購買使用。如果最近手頭比較緊的用戶,也可以持續觀望一陣,等到價格下調後性價比會更加突出。
專業定位做工細致 但是重量較大
▲索尼全畫幅鏡頭FE 90mm F2.8 Macro G OSS
索尼全畫幅鏡頭FE 90mm F2.8 Macro G OSS鏡頭採用了金屬材質,整體外觀設計比較獨特,鏡頭前部至卡口共有三段階梯狀設計。全金屬鍛造的鏡筒以黑色為主,亞光工藝的處理使其看起來質感十足,而鏡身具備防塵防滴濺的性能,寬大的對焦環阻尼均勻,對焦行程較長。
▲11組15片的光學結構
索尼全畫幅鏡頭FE 90mm F2.8 Macro G OSS鏡頭採用了11組15片的光學結構,其中包含1片非球面鏡片、1片ED低色散鏡片和1片ED超低色散鏡片,能夠有效抑制色差和像差,9片圓形光圈葉片的配置則對焦外虛化效果大有幫助。
▲金屬屁股
索尼全畫幅鏡頭FE 90mm F2.8 Macro G OSS鏡頭採用金屬卡口,具有更強的堅韌性,再加上其防塵防滴濺性能,使鏡頭的耐用性大大提升。另外,這款鏡頭採用內對焦設計,對焦時鏡頭的長度不會發生改變。
▲G鏡頭銘牌
在鏡頭的側面,索尼全畫幅鏡頭FE 90mm F2.8 Macro G OSS鏡頭配備了對焦保持按鈕、對焦限位開關和OSS光學防抖系統開關。而雕刻有索尼「G」鏡頭字樣的銘牌也被設計在鏡頭側面的對焦保持按鈕處。
▲側面對焦限位開關
索尼全畫幅鏡頭FE 90mm F2.8 Macro G OSS鏡頭設有對焦限位開關,用戶可以將對焦距離限制在指定的范圍內,以便實現更快的拍攝速度。選項包括∞~0.5米(遠焦)、0.5~0.28米(微距),以及FULL(全域對焦)。
▲推拉式對焦環設計
這款鏡頭在對焦模式切換上面採用了推拉式對焦環設計,用戶向前撥動對焦環即可切換至自動對焦模式,而向後推拉則變為手動對焦模式。推拉式設計對焦環便於用戶在微距拍攝時能夠快速切換對焦模式。
▲底部貼有印著產品型號的貼紙
在鏡頭底部貼有印著產品型號的貼紙。此外,這款鏡頭還採用了防塵防滴防水濺結構,搭配索尼全畫幅微單機身時具備較高的防護性。
▲塑料材質桶形遮光罩
索尼全畫幅鏡頭FE 90mm F2.8 Macro G OSS鏡頭還在產品包裝中還附帶了一個塑料材質桶形的遮光罩,型號為ALC-SH138。
解析度測試:光圈全開表現出色
索尼全畫幅鏡頭FE 90mm F2.8 Macro G OSS採用了11組15片的光學結構,其中包含1片非球面鏡片、1片ED低色散鏡片和1片ED超低色散鏡片,保障其擁有優秀的畫質。下面我們用索尼90mm微鏡頭搭配索尼微單A7來進行測試。
▲畫質測試
從實拍照片的100%局部截圖上看,這款鏡頭的解析度著實不錯,令小編比較驚喜的是,全開光圈F2.8時畫面中央和邊緣表現非常出色,尤其是畫面邊緣與中心相比差距不大。光圈收縮直至F16,各擋光圈畫面中央和邊緣表現穩定,與最佳光圈F8相比沒有明顯的區別。而在最小光圈F22時,解析度性能有所下降,但依舊處於較高水準。
眩光控制能力尚可
▲未裝遮光罩
該鏡頭在最大光圈F2.8時候會出現明顯的炫光,可以看到右下方有圓形綠色眩光。
▲安裝遮光罩
使用遮光罩後,眩光問題有所改善。因此建議在拍攝時使用遮光罩,並調整拍攝角度。
色散控制十分優秀
▲色散測試
從截圖中可以看到在最大光圈下端稍微出現了一點輕微的紫邊,縮小一檔光圈以後基本消失。其他的表現均十分出色,所以在高反差的環境下大家完全可以不需擔心紫邊的情況。
暗角到F8基本不見
索尼90微鏡頭在F.28最大光圈下的暗角並不算太嚴重,在光圈縮小到F8之後基本上完全消失不見。(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大多數人拍攝自然環境下,默認開啟鏡頭補償功能,因此我們在測試時也開啟此功能)
1:1的放大倍率和0.28m的最近對焦距離
索尼全畫幅鏡頭FE 90mm F2.8 Macro G OSS鏡頭擁有1:1的放大倍率和0.28m的最近對焦距離。這款鏡頭還配備了DDSSM(直驅超聲波馬達)對焦驅動系統、OSS光學防抖系統,前者提供了快速的自動對焦體驗,OSS光學防抖系統則為手持拍攝提供了更高的成功率,可以很好地滿足鏡頭的微距拍攝需要。實際體驗中感覺雖然對焦行程較長,但是自動對焦還是十分迅速。
實拍樣張:
⑶ 怎麼簡單的區分全畫幅和中畫幅在相機里怎麼看還是看拍出來的照片
這個問題應該查看該型號相機的參數。數碼相機所指的「畫幅」就是感光元件的面積,以膠片的面積作為參考,全畫幅指的是感光元件的面積相當於35mm膠片的面積(36 mmx 24mm),一般感光元件面積比全畫幅大的就屬中片幅(傳統120膠片),比全畫幅小的有許多,主要有2/3英寸、1/1.8英寸、1/2.7英寸、1/3.2英寸四種。
⑷ 如何區別鏡頭的全畫幅和半畫幅
其實鏡頭不分全畫幅和半畫幅,只要介面合適都能用。全畫幅的底片(感測器)尺寸為36乘24,半畫幅的尺寸各個廠家不一致,大約等於全畫幅的一半左右,即24乘18,由於畫幅小,鏡頭的焦距和直徑也能做的小一點,半幅的焦距18至55大約相當於全幅的24至82。鏡片尺寸(直徑)在同樣光圈的條件下,也可以小一檔,比如f2.8的光圈,50mm焦距,全幅光孔直徑為17.86mm,而半幅光孔直徑僅需要11.9mm就可以有同樣效果。如果還用17.86的光孔直徑對半幅來講就等於f2的光圈了。所以全幅換半幅,鏡頭焦距可按1.5粗略估算,光圈可按加大一檔估算。極端的說,有一種玩法叫針孔相機,這種相機沒有鏡頭,而鏡頭處只是一個不大於0.2mm的針孔,使用時必須支在穩定的架子上一動不動。由於進光量極少,所以要長時間曝光(以小時計),這種玩法可以在雜亂的街區照出非常安靜的(一個人沒有,一輛車沒有)畫面,這種情況還能分全幅半幅嗎?
⑸ 如何分辯單反相機鏡頭,全畫幅和非全畫幅
所有的非全副鏡頭都不能用在全副相機上,但所有的全副鏡頭都可以用在非全副機身上。 尼康的非全副鏡頭都有「DX」的標識;佳能的全副頭是EF,TS-E系列;非全副是EF-S系列;索尼非全副鏡頭名稱上都有「DT」這兩個字母;賓得的非全副鏡頭是DA系列;奧林巴斯沒有全畫幅鏡頭;徠卡全部為全副鏡頭;卡爾·蔡司只有一款索尼專用的16-80不是全副鏡頭;騰龍的非全副鏡頭名稱都有"Di II";適馬的非全副鏡頭名稱中全部有「DC」;圖麗比較混亂,不知道可以問我。 呵呵,打了這么多字,就選我吧。
⑹ 系統學攝影第3天:全畫幅跟非全畫幅,怎麼區分
原先膠片時代根據使用膠片的規格不同其畫幅大小也不同。如使用35膠片的135相機,屬於小畫幅相機,其畫面尺寸為24mmX36mm。使用120膠卷的中畫幅為56mmx43mm(645)、56mmX56mm(6x6)、56mmx68mm(6x7)、56mmX78mm(6x8)、56mmX90mm(6x9)、56mmX120mm(6x12)等。大畫幅相機使用大尺寸的單片膠片,畫幅為4X5英寸、5X7英寸、8X10英寸等。當然還有一種超小尺寸的APS畫幅,當時被稱作先進攝影系統,但生不逢時被數碼大潮大浪淘沙了。
進入數碼時代,由於科技水平以及加工工藝和材料科學的限制,感光晶元(感測器)大面積化的研製十分艱難,即使能做出來成本也是天價,於是原先膠片時代的APS—C畫幅的感測器成了主流,這種感測器的畫幅尺寸接近原來135膠片相機畫幅的一半,所以也被稱作半幅、或殘幅相機,但由於人們早已習慣了傳統135膠卷相機下各鏡頭焦距和視角的關系,乍一使用這種小畫幅相機很不習慣,於是就有了等效焦距和焦距系數一說,如使用APS-C畫幅相對於35mm膠片畫幅的等效焦距須乘以焦距系數1.5或1.6(佳能的畫幅稍小)。
非全幅現在的稱謂很多如:殘幅、半幅、APS-C畫幅、C幅、DX畫幅等,全畫幅是指的和當年135畫幅一樣大的的畫幅。現在的中畫幅數碼相機又和當年數碼單反遇到的情況類似,由於感測器的製作成本問題,其畫幅尺寸還是要縮水,以市面上的主流645中畫幅數碼單相機為例,其畫幅也只有44mmX33mm,也就相當於645膠片相機畫幅的一半稍大點,說他們是中畫幅中的殘幅一點也不為過。
大畫幅??呵呵還是省了吧。你沒看到現在的中畫幅數碼後背,價格幾十萬元畫幅才多大?如果不是國家搞衛星相機這種不計成本的投入,那還需要正果道的等。
⑺ 怎樣才能看出一個相機是全畫幅還是半畫幅的呢 佳能60D屬於哪一種
主要看型號。不然除非你拆了相機,全幅和非全副的感測器尺寸區別是比較大的。
60D是屬於C副(糾正LZ,沒有半畫幅這個說法,可以說C副或者截副)中的中端機。
像5D2這個機子就屬於全畫幅中的入門機。
⑻ 全幅頂級水平 索尼A7M3寬容度表現評測
【IT168 評測】一台相機的寬容度表現,體現在對使用者曝光失誤的容錯率上。如今的數碼相機,即便是拍攝者前期出現失誤(照片欠曝或者過曝),也可以通過後期提亮或者壓暗的方法,將最終的照片調整至正確的曝光。寬容度越好的相機,對於欠曝或者過曝的可接受范圍也就越大。
同時,一台相機的動態范圍表現通常與其寬容度表現正向相關。寬容度表現越好的相機通常動態范圍也就越大。對於我們判斷一台相機在風光攝影中的表現,有很強的指導性。
作為一款全新發布的全畫幅微單相機,索尼A7M3在寬容度的表現究竟如何,想必是大家關注的重點。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實拍測試,來看一看索尼A7M3的實力。
我們依舊使用IT168評測室標准場景,測試相機的寬容度。相機置於三腳架上,ISO100,光圈F8,固定白平衡,關閉一切機內降噪優化,使用無損RAW格式。手動曝光分別取欠曝2檔、欠曝1檔、正常曝光、過曝1檔、過曝2檔進行拍攝,後期通過索尼官方的EDIT應用調整至正常曝光,取場景右上角區域截圖如下。
▲截取區域如上圖紅框所示
▲索尼A7M3欠曝2檔,調整回正常曝光後100%放大切片
▲索尼A7M3欠曝1檔,調整回正常曝光後100%放大切片
▲索尼A7M3正常曝光情況下,100%放大切片
▲索尼A7M3過曝1檔,調整回正常曝光後100%放大切片
▲索尼A7M3過曝2檔,調整回正常曝光後100%放大切片
從結果來看,索尼A7M3在欠曝2檔、欠曝1檔和過曝1檔時,都可以通過後期處理,幾乎無損的調整回正常的曝光。無論是畫面的細節還是色彩表現,與正常曝光的照片相比,都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非要吹毛求疵的話,欠曝2檔時的暗部隱約有些噪點,算是一點點遺憾吧。
而在照片過曝2檔時,經過調整後的畫面色彩確實是做不到無損了。但客觀來說,損失的程度還可以接受。而且從實際的畫面觀感來看,畫面右側的人物似乎也並沒有受到什麼太大的影響,照片依然有很高的可用性。
總結一下,從實測的結果來看,索尼A7M3的寬容度表現應該屬於目前135全畫幅相機中頂級的水平。對於新手而言,使用A7M3即便是前期有所失誤,後期都能通過調整無損的把正確的曝光找回來;而對於高手來說,A7M3的寬容度表現,也應該有足夠的空間,供他們在風光攝影中發揮。
⑼ 怎麼看相機是不是全畫幅相機
可以查看相機參數,圖像感測器尺寸是36mmX24mm的,就是全幅機
實際上,對老手來說,只要看一眼相機的型號,就可以馬上知道它是不是全幅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