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機攝影 > 相機拍攝日環食的參數是多少

相機拍攝日環食的參數是多少

發布時間:2022-06-16 18:59:17

1. 普通數碼相機如何拍日食

用普通數碼相機拍日食,要用到煙熏玻璃、廢膠片、電焊片、磁碟片、水中滴墨汁,拍攝時最好要用快門線或遙控器,盡可能減小相機的震動。實在沒有這些一定要注意用手按下快門時的力量。

用日全食觀測鏡上的濾光膜緊緊貼住鏡頭,不能留一點縫細。日全食基本成形時,太陽光驟減,就要及時拿掉濾光膜。就算邊緣還有些光線,由於強度已經很弱,也不會對相機造成損害

(1)相機拍攝日環食的參數是多少擴展閱讀:

拍攝日全食的注意要點:

1、即使在日偏食的時候,日光仍然是很強烈的,必需用減弱陽光達數千倍的濾光片。

2、由於太陽像很小,所以要用盡量大的放大倍率。

3、必需將照相機安置穩定,用遙控器或快門線控制快門。

4、日全食時,日光強度減少萬倍,迅速去掉濾光片,調好相機,可採用F11.1/30拍攝)。

5、由於全食時間短促,所以必需分秒必爭,盡量多多拍攝。

6、在生光時,迅速安裝好濾光片,保護相機。最好使用膠片照相機。

2. 怎樣用數碼相機拍攝日食戴墨鏡看日食可不可以

醫學專家指出,長時期直視太陽紫外線和紅外線而導致視網膜黃斑被燒傷的「日光性視網膜炎」,是幾乎無法治療的。視網膜黃斑是視網膜當中最敏感的部位,它使光線會聚,讓影像清晰。一旦被燒傷,視網膜黃斑將永遠無法復原。而將相機、望遠鏡等觀測儀器直接對向太陽,不僅將造成儀器內透鏡損壞,經光學聚集的太陽光將直接將視網膜燒壞。

為降低太陽光中的大量紫外、紅外線,請不要使用

太陽鏡:這是最危險的觀測日全食方法之一,也是被謬傳最廣的方法之一。墨鏡、太陽鏡不是專門為觀測日全食而設計,直接戴墨鏡/太陽鏡觀測日全食會傷害眼睛。

第一步:先把關閉的卡片機在三角架上固定,對著太陽的位置。注意這時千萬別打開相機,相機絕對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取景拍攝,因為太陽亮度極高,相機透鏡會起匯聚作用,太陽的熱量聚到相機里,一定會燒壞的。肉眼也不能直接去看太陽。

第二步:用日全食觀測鏡上的濾光膜緊緊貼住鏡頭,不能留一點縫細。這時可以打開相機鏡頭,再把卡片機調到「P」擋(如果沒有,用自動模式也行)。

第三步:在天空中尋找到太陽,把鏡頭拉到最近,關閉閃光燈。透過濾光膜看到亮白色的太陽時,按下快門,果然,像滿月一樣的太陽就被拍攝下來了。

庄啟寧提醒:太陽運動的軌跡是東升西落,而日全食的過程持續時間比較長,日食開始和結束時太陽的位移會很大,取景時要保證日食開始時太陽位於畫面左側,日食結束時太陽位於畫面右側,盡量不要被建築物遮擋。

當食甚,也就是日全食基本成形時,太陽光驟減,就要及時拿掉濾光膜。就算邊緣還有些光線,由於強度已經很弱,也不會對相機造成損害,就2至3分鍾時間,這時大家要抓緊拍,過了食甚,就得重新用上濾光膜。

如果市民手上沒有濾光膜怎麼辦呢?「自己動手做。」庄啟寧說,「效果可能就要打點折扣」。可嘗試用火把玻璃熏黑,再貼著鏡頭,相機要調到手動模式,進行手動對焦。全自動的相機用起來會很痛苦。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透過焊工防護玻璃進行拍攝。

而對於單反相機和望遠鏡來說,觀測鏡上的那個濾光鏡太小了,不能借用。庄啟寧說,寧波市青少年宮里的天文愛好者協會還能專門定做單反相機和望遠鏡用的減光鏡,有需要的市民可以找他們幫忙。

拍日全食准備工作

今年7月22日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日全食,沒有專業設備的朋友們可以用普通數碼相機留住這難得的紀念。為了把照片拍得更好,市天文愛好者協會的老師認為,充分的准備是不可或缺的。

1.鏡頭濾光鏡(膜)

首選,日全食觀測鏡上的專業濾光膜。也可選用醫用X光片,挑選片基無色的那種。或者最深色的電焊濾光片,在五金機電配件商店有售,不過拍出來有色差。

2.三腳架

手持相機拍攝極易晃動,使拍得的太陽周邊模糊或形狀不圓,應當使用三腳架。沒有三腳架的朋友可把相機緊靠牆角、廊柱、欄桿等以減少晃動。

3.日期和時間校準

為使照片上留下准確的時刻,應該注意校準數碼相機的時間,掌握日食時間。

4.電池要充足。

7月22日的日全食從上午8點23開始至11點02分,長達2個半小時。

5.還可以拍水星

許多人一輩子也沒見過的水星就在太陽的東邊,日全食的地區可能拍到,不要錯過了。

3. 如何拍攝日食

日食拍攝(寇文老師的課件)
(寇文老師的課件)
數碼相機在日全食時的使用:
數碼相機:單反、傻瓜都可以用在日食的拍攝上。
熟練掌握所用相機的使用方法。

所拍攝的內容:
大尺度帶地景的全食風光:廣角、標頭。
日全食和大行星、明亮恆星的合影。廣角、標頭。
日食串象:廣角鏡頭,提前計算設計,安排拍攝角度、時間間隔。
日食全過程、貝利珠、日珥、色球層、日冕(內冕、外冕)
月面的灰光:日冕會曝光過度。
其他地面有特色的景物。

鏡頭的焦距:廣角、中焦、長焦

望遠鏡的選擇:
對望遠鏡的要求:口徑、焦距、成像質量
建議使用短焦折射鏡,口徑60-80毫米即可,焦距500毫米上下。

望遠鏡和相機的連接:
卡口轉接環,放大攝影支架、尼康口、佳能口等等

數碼相機的幾個重要參數的設定:
拍攝方式:手動
曝光速度:1/8000-1秒以上
光圈:
ISO的設定:原則是盡可能低一些。根據具體情況定。感光度和曝光時間成反比。感光度設的太高影響圖像質量。
影像品質:像素調到最大。
存儲介質:CF卡,容量、備用。事先計劃好,保證夠用,盡量不要在全食前後換卡,以防意外情況發生。
電池的備份:保證電池有電,最好備兩塊以上的電池,全食前一定要確認電池電量,最好是更換一塊。
調焦:藉助日面上的黑子仔細調焦。如果沒有黑子只能看日面的邊緣,但有一定難度,要靠平時經驗。
結論:對自己使用的相機一定要熟悉。關鍵時刻別人是指望不上的。

日食的過程:
初虧:和平時拍攝太陽一樣,抓緊時間調焦,試驗曝光時間。最好事先有一個統籌的計劃,比如每隔3或5分鍾拍一張。
食既:食既前幾分鍾要小心取下減光板,准備搶拍貝利珠。然後按部就班調整曝光時間,連續拍攝。曝光時間從最快逐漸減慢,比如:1/8000秒-1秒
食甚:全食過程盡可能多拍,事先做好計劃,根據全食時間的長度、本人每拍攝一張的平均速度安排好拍攝的曝光速度。建議食甚過後曝光速度再加快。
生光:生光前曝光速度加快到1/2000秒-1/8000秒,准備搶拍貝利珠。
復圓:生光後在加上減光板,拍攝偏食。

拍攝時注意:
望遠鏡的減光:
一定要牢固可靠、方便取下、方便安裝上。注意安全。
中性濾光片:直徑5-6厘米(限制瞭望遠鏡的口徑),注意:調焦問題,由於鏡片質量問題,取下有影響焦距的問題。

巴德膜:目前最流行
0.012mm厚
目視:5.0 減光10000倍
攝影:3.8
自己用巴德膜製作減光板,事先要多試拍,積累經驗。
隨機應變,根據天氣情況作好應變准備。
比如天氣不太好時,可能要取下減光板。
不推薦其他方式:
煙熏玻璃、廢膠片、電焊片、磁碟片、水中滴墨汁

拍攝時最好要用快門線或遙控器:
盡可能減小相機的震動。
實在沒有這些一定要注意用手按下快門時的力量。

支架安放的環境也很重要:
赤道儀安放時找北,白天沒有北極星,需要指北針、水平泡。
三角架要很地面扎實。
互相之間不要干擾,保持一定的距離。

提示:
事先做好准備工作:
掌握觀測地點見食情況,各個階段的開始時間。
相機電池充電、提前清空存儲卡
調焦:成敗的關鍵,平時積累經驗。有條件的話把拍的照片在電腦上顯示。
全食之前一定要注意把減光裝置去掉!!切記!!
取下減光板時一定不要改變焦距。
搶拍貝利珠:曝光時間的掌握,快
色球層 :曝光時間要快
日珥 : 曝光時間要快
日冕:從快到慢 1/8000秒-1秒以上

支架:
輕便的赤道儀、穩定結實可靠的三角架。
不一定非要電動跟蹤。
一定要考慮攜帶的成本。
操作要熟練,平時多練習使用。
選擇觀測地點時,一定要注意日落方向不要有遮擋。

最好一個人只干一項工作,不要貪多,顧此失彼,那個也干不好。
以上都是正常情況下的拍攝方法,同時要考慮應變措施,根據天氣情況機動靈活的調整自己的計劃。
可能出現的情況:
天氣狀況:陰天、有雲、有霧、大氣透明度差、大風。
設備故障:支架損壞、相機故障。(備用)

4. 怎麼拍日食

普通數碼相機拍攝日食的准備工作

今年7月22日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日全食,沒有專業設備的朋友們可以用普通數碼相機留住這難得的紀念。為了把照片拍的更好,充分的准備是不可或缺的。

我用的相機是柯達7430,這是一款比較老的相機,400萬像素,焦長34-102毫米,3光4數變焦,沒有手動功能。

1,鏡頭濾光鏡

①濾光鏡必不可少

有朋友說,具有手動功能的相機可以用低感光度、小光圈、高速度來控制曝光量而不用濾鏡。我認為此法不可取,太陽光能量很大,即使不拍照,鏡頭直接對著太陽也是容易損壞相機的!必須用濾鏡擋去絕大部分陽光以確保安全。

②鏡頭濾鏡的材質

有塑料和玻璃兩種,塑料片過去用感光的底片現在已很難找到,我用的是醫用X光片,挑選片基無色的那種。

玻璃材質的容易搞到的是電焊濾光片。在五金機電配件商店有售。我在沈陽購買的電焊濾光片價格是1元錢一片(零售價),供參考。

玻璃材質的濾鏡優點是透過的太陽光基本上仍是平行光線,因而拍出的太陽清晰度高。缺點是電焊片是墨綠色而不是黑色,拍出的照片偏綠,有較大的色差。

塑料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漫射而使照片清晰度降低。優點是色差小。

③鏡頭濾鏡的透光度

我這里能買到的電焊片是7號(最淡)至12號(最深)

有朋友說用最淡色的電焊就可以了,而我試驗發現用最深色的都不夠!

顯然我們應該有一個客觀的標准來選定濾鏡的透光度。

把試拍的照片用potoshop打開,看它們的「直方圖」。

圖1是用「8+8」濾片拍的太陽,圖2是其直方圖,

圖3是用「12」濾片拍的太陽,圖4是其直方圖,

圖5是用「4X」濾片拍的太陽,圖6是其直方圖,

圖7是用「3X」濾片拍的太陽,圖8是其直方圖『

上述的「8+8」濾片是指2片8號電焊片重疊使用;

「12」濾片是指一片12號電焊片;

「4X」濾片是指4張X片重疊使用。第一張是全曝光的純黑色,第2張深灰色,第3張淺灰色,第4張是未曝光片;

「3X」濾片是上述「4X」去掉第4張是未曝光片。

直方圖左邊密集的部分是天空;右邊的一些豎線是太陽的亮度。

圖2、圖6中代表太陽的亮度線沒有緊貼直方圖右邊線,是比較「正常」的曝光。

圖4、圖8中代表太陽的豎線緊貼在直方圖右邊線,實際是超出了直方圖范圍,表示曝光過度了。

然而從照片看,曝光「正常」的看起來有點像月亮,缺乏太陽應有的明亮耀眼感,我覺得拍攝太陽還是以適當的過曝為宜。其實圖8比圖6也只是少了一層未曝光的「透明」X片,但效果相差是很大的。

圖1、圖3電焊片的色差令人不快。

綜合比較並經過多次試驗最後向大家推薦3X片,即用X光片組成的稍許過曝光的濾片。

如果大家的X片濃度合適,「2X」當然會比我的「3X」更好。

為了確保成功,建議朋友們也試拍幾次。不同的相機也許會有些差異,X片的透光率也無法量化。

④鏡頭濾鏡套

為了方便用,我用紙作了一個套筒套在鏡頭上,頂端用紙粘上裁切好的3X片。這樣既便於使用又可防止旁邊的散射光。

2,旁軸取景窗濾光鏡

如果不是單反機取景窗也要加濾鏡,其透光率能保證你看起來不刺眼就行,材質當然是塑料片比較方便。

我用的是醫用X光片的完全感光的黑色部分,剪下一小塊用不幹膠貼在相機機上蓋住取景窗。

3,焦距

為了使拍出的太陽盡量大就要用最大的焦距,我的相機有3倍光學變焦4倍數碼變焦。

有些朋友認為數碼變焦沒用。我特意作過對比試驗:拍攝報上的文字,用了3倍光學變焦和4倍數碼變焦拍攝的和僅用光學變焦再用PS放大的對比,還是前者清晰度高些。因此我認為對於數碼變焦不應拒絕而要充分利用。

按此焦距拍出的太陽直徑大約是照片長度的1/10,圖1,3,5,7都是直接拍出未經裁切的整幅照片。

4,拍攝模式

採用風景(遠景)模式,關閉閃光燈。

5,三腳架

用了3倍光學變焦4倍數碼變焦的焦距已經相當於400多毫米了!手持相機拍攝極易晃動而使拍得的太陽周邊模糊或形狀不園,應當使用三腳架。

沒有三腳架的朋友可把相機緊靠牆角、廊柱、欄桿等以減少晃動,但要避開燈桿,因為日食的時候可能會開燈的!

6,日期和時間校準

為使照片上留下准確的時刻應該注意校準數碼相機的時間。以國家天文網站國家授時中心的標准時間為准,網址為:http://www.ya.com/

具體操作方法是:將數碼相機的時間調到當時時間之後一兩分鍾,等待標准時間到達這個時刻時按動「確認」鍵開始同步走時。這樣校準後數碼相機的時間誤差當在0.1秒之內。

最後一次時間校準工作宜在7月21日晚上進行。

當然,你的手錶也應校準以便准確掌握日食時間。

7,電池要充足

不多說了,當然要把電池充足,

8,還可以看什麼?

看日全食不僅是看太陽的園缺盈虧變化,還有一些很值得一看的:

①貝利珠:像美麗的鑽石戒指,只有在日全食開始和結束的兩個極短暫瞬間能看到。

②水星:許多人一輩子也見過的水星就在太陽的東邊,日全食的地區可能拍到,不要錯過了!金星、火星、木星以及最亮的恆星天狼星也在天空。圖9是日全食的時候全天星圖,按照這張星圖大家不難識別。

歡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見相互切磋,為拍好日食把准備工作做得更好!

但願能趕個好天氣!

(孤舟蓑笠翁2009-5-26定稿)

5. 拍日環食,相機該怎麼設置

1、觀看日食就是人眼也要帶上深色墨鏡,最好也去買一塊中灰鏡(ND)給相機帶上,中灰鏡的選擇要在ND32以上,(數字越大阻光率越高)以避免相機的CMOS受傷,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2、55-200的鏡頭,照太陽,焦距不算大。要知道照太陽時,相片中太陽影像的大小是和焦距有關:對全幅相機,50mm的鏡頭太陽大小為約0.5mm,每加50mm,影像可以大出0.5mm。因此只有選擇200mm的焦距,CCD上的太陽影像大約在2mm,一定要清楚知道這一點。所以建議用200mm的焦距照。

3、最好用小光圈,先選到F=8-11,如果必要可再減小(當然是用光圈優先)再加上ND鏡,當然快門就慢些了,再加上用的是長焦,建議在照的時候一定要使用三腳架,最好使用快門線,以保證像片的清晰度。

(5)相機拍攝日環食的參數是多少擴展閱讀:

觀測時的注意事項:

在日食發生的非全食階段,對觀測者來說,如果不採用科學的觀看方法,將對人的眼睛造成傷害,嚴重者甚至永久失明。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太陽被遮住90%時和全食階段相差無幾,其實這時的太陽光仍然要比日冕時亮10萬倍,整個日食過程中,只有太陽被遮住99.9%時才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只有這時,才能用肉眼直接觀看。

偏食期間,比較安全的方法是戴一副日全食觀測鏡,或者用裝有墨水的水盆通過反射觀看。用望遠鏡觀測一定要在目鏡上加濾光片。

6. 蘋果11pro max怎麼拍日環食

蘋果11pro max拍日環食注意事項:

1、使用手動對焦模式

大多數人使用手機拍照時都會依賴使用「自動化」功能,拿出手機就拍攝,但如果用這種模式拍攝日環食,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因為光線過暗、距離過遠會讓手機對焦模糊,容易拍攝失敗,所以,在拍攝前就將手機調整為「手動對焦」,在拍攝前,用手指在屏幕上點擊太陽的位置,就能清晰對焦。

2、手動調整參數

使用手動模式還可以避免感光度過高,因為在自動模式下,手機會根據周圍環境光線來判定感光度的參數。

光線越暗手機自動調整的參數就越高,在日環食的環境中幾乎都是全黑一片,雖然也有一小部分光線,但還是會讓手機認為「太黑」,就會自動上調幾千的感光度與曝光補償。

所以,要使用手動曝光,控制感光度以免噪點過高,快門要要根據環境來參考,白平衡也可以根據想要的意境來調整冷暖效果。

3、不用有損數碼變焦

現在的手機變焦模式基本上可分為數碼變焦、光學變焦、混合變焦這三種,其中大多數手機的數碼變焦都是有損變焦。

若在拍攝時覺得太陽的畫面太小,就去放大拍攝,那麼最終拍攝出的效果可能就非常差,馬賽克的效果也比較嚴重,畫質大大下降,如果是光學變焦和混合變焦就沒有大問題,但也要根據情況和說明書來判斷具體倍率。

4、手機鏡頭防護

用單反相機拍攝日食,鏡頭前要增加太嚴減光鏡,用手機拍攝時同樣也是要增加減光鏡,不然過強的光線可能會損壞手機,如果有觀看日食的太陽減光鏡,這種眼鏡也是可以充當手機前的減光鏡,但也要注意拍攝時間,不能長時間拍攝,每次拍攝時間不超過1分鍾。

(6)相機拍攝日環食的參數是多少擴展閱讀:

觀看日食時,不能用肉眼直接觀看,也不能用普通的墨鏡看日食,由於太陽光中的紅外線直接照射人眼,會有灼傷的危險,容易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同樣在用手機拍攝時,不能用普通的墨鏡替代日食專用太陽減光鏡,最後也不要因為好奇就拿望遠鏡去看日食,這與相機鏡頭一樣,都需要專業的減光鏡,所以在觀測日食前一定要做好安全觀測攻略與拍攝攻略。

7. 怎樣拍攝日全食

0.前言

只要是能正常工作的相機均能拍攝日食,但在加裝濾鏡前都不能直接拍攝太陽——這非常重要,不然容易造成CCD或CMOS等元件的損毀!

下面將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日食拍攝方面的知識,主要面向大眾,大牛們可以免看了--

1.鏡頭濾鏡的選擇

一定要使用濾鏡,最好採用專業的,其中首推巴德膜。

如果沒有專業的濾鏡與巴德膜,還有塑料與玻璃材質兩種。塑料片可使用感光底片、醫用X光片等(記得多疊幾層),色差小,但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漫射而使照片清晰度降低。而玻璃材質容易弄到的是電焊濾光片,一般在在五金機電配件商店有售,色差小,但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漫射而使照片清晰度降低。

2.家用相機全攻略

零、巴德膜緊貼鏡頭

一、為了使拍出的太陽盡量大就要用最大的焦距;

二、採用風景(遠景)模式[「P」檔或者自動檔也行],關閉閃光燈;

三、拍攝時可把相機緊靠欄桿、廊柱等支撐以減少晃動,最好使用三角架;(因為食甚階段可能要開燈,千萬記得避開路燈)

四、校準時間、電池一定要充足

Ps1難得一見的水星就在太陽東邊,全食帶的朋友們不要錯過哦

Ps2太陽的位移會很大,小心選擇觀測地,不要被高大的建築物擋上

3.簡版總結

日食的過程:

初虧:和平時拍攝太陽一樣,抓緊時間調焦,試驗曝光時間。最好事先有一個統籌的計劃,比如每隔3或5分鍾拍一張。

食既:食既前幾分鍾要小心取下減光板(就巴德膜,後邊不另外說明了),准備搶拍貝利珠。然後按部就班調整曝光時間,連續拍攝。曝光時間從最快逐漸減慢,比如:1/8000秒-1秒

食甚:全食過程盡可能多拍,事先做好計劃,根據全食時間的長度、本人每拍攝一張的平均速度安排好拍攝的曝光速度。建議食甚過後曝光速度再加快。

生光:生光前曝光速度加快到1/2000秒-1/8000秒,准備搶拍貝利珠。

復圓:生光後在加上減光板,拍攝偏食。

拍攝時注意:

望遠鏡的減光:

一定要牢固可靠、方便取下、方便安裝上。注意安全。

中性濾光片:直徑5-6厘米(限制瞭望遠鏡的口徑),注意:調焦問題,由於鏡片質量問題,取下有影響焦距的問題。

4.單反專場

一、糖葫蘆串

下圖為糖葫蘆串像(2005.10.3西班牙馬德里)。三個關鍵詞:多重曝光、固定支架、結合地景構圖。

利用相機的多重曝光,可以間歇地把整個日食過程拍攝在同一格底片上。當然現在大多使用後期多張疊加。注意保持三腳架的絕對穩定,使用快門線。

拍攝時首先弄清日食在天空的路徑和跨度,以免太陽在未完成拍攝前便出了視場。跨度一般在90度以內,一支24mm鏡頭就夠。要預計太陽所走的路線,根據歷時、跨度來制訂拍攝計劃,確定從什麼時候開始拍攝、每隔多長時間拍一張、何時結束。構圖最好是底片的對角線。

一次完整的拍攝,可能需要先後幾十次,共歷時數小時才拍完,這樣長時間鏡頭直對著太陽,極易燒壞快門簾,進而燒壞感光元件,所以事先必須准備深濾色鏡。

多重曝光還要嚴格計算每張的曝光量,防止過曝,如果是傍晚又要考慮大城市的光污染。利用數碼後期疊加就簡單多了。

要提醒的是,在日全食時的那張曝光要增加曝光時間。「糖葫蘆串」的拍攝一般需要多次曝光2、3十次,尼康的數碼單反能多次曝光,但是D200最多是10次,佳能的數碼單反不能多重曝光,佳能的膠片機能多重曝光,每次最多能設9次,在沒有拍完9次前還可以隨便增加,所以理論上可以再一張底片上曝光無數次。如果沒有多次曝光的相機,那麼,可以在拍攝後通過軟體合成。

二、日冕

全食階段的主要拍攝目標有三個,一是日珥,二是日冕的內冕,三是日冕的外冕。另外還有其他星體。

在太陽外圍還有一層比色球層更暗的日冕,只在日全食時可觀測得到。日冕的大小會隨著太陽磁場運動而改變,當在太陽活動高峰時,日冕會較明顯,范圍亦會較大。在太陽上還不時有一些火焰噴流,稱為日珥。這些日珥由於溫度較低,所以也只是在日全食時才見到。其中內冕亮如滿月,外冕則要暗上將近100倍,而日珥比內冕還要亮一些。

日全食時更會有剎那的黑暗,可讓觀測者看見在天空上明亮的星體。

下面的「日食攝影曝光參數表」出了不同情況下針對這三種目標的曝光參數,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不過實際拍攝時並不需要嚴格遵照這個曝光表,曝光值增加一些或者減少一些都能獲得很好的效果,另外還要考慮天上的雲霧、太陽高度等對光強的影響。另外,由於外冕延伸的范圍可能大大超過一個太陽直徑,為了盡可能多的拍全日冕,應盡量保證太陽在畫面的正中央,並且及時調整相機的角度令日冕的長軸位於畫面的對角線上。

日冕的拍攝同樣不能在鏡頭前加減光材料,通常太陽直徑占畫面的邊長不要超過1/5,如採用135全畫幅相機,宜採用300-800mm的鏡頭,目前常見的APS畫幅的數碼單反相機的CCD為22.5x15mm,宜採用200-500mm的鏡頭。參考的曝光組合:ISO100,F/11,1秒---1/30秒。還可以使用正負包圍式曝光拍攝,即一次可以拍攝三張曝光值不同的相片,其中有張曝光最恰當。用包圍式曝光拍攝,一是節省時間;二是其中有一張相片曝光比較准確。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可以用不同的焦距(500至2000毫米)拍攝,也可以用不同的光圈快門組合拍攝,還可以用不同的曝光值(EV),即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拍攝。這樣,能拍到日珥的概率大。

拍攝日冕時,由於內外冕的亮度相差巨大,幾乎任何曝光時間都會有好的結果

三、倍利珠

在日全食出現的地區,可以拍攝日食邊緣得倍利珠和日冕等現象,技巧如下:

一、在食既出現前幾秒鍾,把望遠鏡或長焦鏡頭前的濾光片除去;

二、把相機調至自動(P)檔或光圈先決(A)檔,不能用手動(M)檔,因為當倍利珠亮度變化時,手動(M)檔的曝光調節不能隨拍攝對象的光線變化而變化;

三、把相機拍攝模式調至連拍檔;

四、用手動對焦,焦距調至無限遠。

五、曝光值調至零EV。

六、把感光度(ISO)調至100或200。當食既還有兩三秒出現時,就按下快門。這樣,就能把倍利珠的全過程拍下來。拍完後,看看曝光是否准確。如果曝光稍過度,下次(生光前)拍倍利珠時,就把曝光值稍調低一些;如果曝光稍不足,下次(生光前)拍倍利珠時,把曝光值稍調高一些。

四、月面的地球照

全食時還有一個好玩項目就是拍攝月面的地球照。

全食時在月球的暗面看地球就好像一輪滿月,非常明亮,因此月球的暗面其實會被地球照亮,只不過由於其亮度比之日冕差得太多,我們用肉眼看不出來。但是,如果我們比較大的延長曝光時間,就能拍到月球暗面的細節。根據經驗,在f/8的器材下,ISO1600,1/3秒曝光可以拍到很充分的地球照,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靈活設置曝光參數。

5.重要提醒

一、周密規劃

二、若是直接用長焦鏡頭拍攝,切記摘下UV鏡等加在鏡頭前的濾鏡

8. 怎樣拍攝今天的日環食

准備材料:蘋果手機、巴德膜、三腳架。

1、首先取出手機和巴德膜,然後把巴德膜夾到手機的攝像頭上。

9. 如何用尼康D850拍今天的日偏食

用大指數的ND濾鏡啊

10. 用數碼相機能否攝像,照相日食

日全食的攝影觀測
7月22日這次日全食,對於大多數的天文愛好者來說,是距離最近、花錢最少、花費時間最短、目睹人數最多,而觀測到全食時間最長的一次日全食。如果錯失這次良機,在我國再次看到日全食,就要再等25年(2034年3月20日,西藏、青海部分地區可看到日全食)。

攝影器材的選擇
一、相機
近幾年,單反數碼照相機逐漸代替了單反膠卷相機,單反數碼相機的光學像素大多數都在1000萬以上。單反膠卷相機用的是膠卷,單反數碼相機用的是CF卡(存儲器)。膠卷有負片和正片兩種,正片又叫反轉片和幻燈片。負片曝光寬容度大,即稍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也可以。而正片寬容度小,稍曝光不足還可以,但稍曝光過度就不行,甚至報廢。對於單反數碼相機的攝影,它的性質也和正片相似,即不能曝光過度,但可稍曝光不足。因為如果拍攝出來的相片有些曝光不足,以後可以在電腦圖片軟體中修正。
善用相機曝光補償功能很重要,相機的曝光值EV有-2檔至+2檔之間以三分之一檔的幅度調節。通常,拍攝一般景物,曝光值用0檔,即曝光既不過又不欠。在數碼相機的拍攝中,曝光值在一般情況下,應採取寧欠勿過的原則。
單反數碼相機可分為全畫幅相機和非全畫幅相機兩種。對於同1個鏡頭焦距來說,全畫幅單反數碼相機拍出來的相片與單反膠卷相機是一樣的,但非全畫幅相機拍出來的相片焦距會大於該鏡頭的焦距。如佳能單反數碼相機,鏡頭焦距要乘上1.6,即 100毫米焦距鏡頭拍出來的相片相當於單反膠卷相機160毫米焦距鏡頭拍出來的相片;如尼康和索尼的單反數碼相機,則要乘上1.5,即100毫米焦距鏡頭拍出來的相片相當於單反膠卷相機150毫米焦距鏡頭拍出來的相片。鏡頭焦距增長,這對於拍攝日全食相片是有利的。
數碼相機的感光度ISO有100、200、400、800、1600和3200等規格。拍攝日偏食和明亮的景物時,用感光度100就可以。拍攝日全食及其地面景物時,可採用感光度200至800甚至更高的規格。除了具備相機,還應具備穩固的三角架、雲台、快門線、巴德膜和相機與望遠鏡的接環等。長焦鏡頭拍攝,可選用質量好的萬向雲台,即可旋轉任何角度的雲台。
二、鏡頭
拍攝日全食相片,可選用相機鏡頭。通常,鏡頭焦距在300毫米以上就可拍攝日全食。如果焦距不夠長,可加上1個增距鏡,增距鏡通常有X1.4和X2兩種。X2的增距鏡接上後,鏡頭焦距可增加一倍,但光圈數值也增加一倍(實際光圈通光量變小了)。例如一支焦距為400毫米,光圈為2.8的鏡頭,接上X2的增距鏡後,焦距就變成800毫米,光圈就變成5.6(光圈數字越大,通光量越小)。鏡頭接上增距鏡後,相機拍出來的相片質量稍變差。
三、望遠鏡
望遠鏡有三種:折射望遠鏡、反射望遠鏡和折反射望遠鏡。拍攝日全食,通常採用折射望遠鏡。因折射望遠鏡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其次是焦距適中,光圈較大,可不用赤道儀(自動跟蹤)。折射望遠鏡拍攝日全食的口徑通常是80毫米,焦距是500毫米以上。對同一口徑的同類望遠鏡來說,焦距越長,光圈就越小。反射和折反射望遠鏡,通常口徑較大,焦距較長,光圈較小。對同一拍攝條件來說,光圈越小,曝光時間就越長。因此,大口徑的反射望遠鏡和折反射望遠鏡,由於焦距較長,光圈較小,需配上赤道儀自動跟蹤,效果才顯露出來。用望遠鏡來拍攝天體,要准備1個與相機連接的「接環」。不同牌子的相機,「接環」是不相同的。
日全食的拍攝觀測
一、倍利珠的拍攝
倍利珠的特點:一是持續時間短,只有一、兩秒鍾,稍瞬即逝;二是過程亮度變化大,瞬間從很亮變成很暗(食既),或從很暗變成很亮(生光)。
拍攝的要點:
1、在食既發生前幾秒鍾,把望遠鏡或長焦鏡頭前的濾光片除去。
2、把相機拍攝模式調至連拍的位置,即每秒能拍幾張。
3、把相機拍攝方法調至光圈先決(A)檔,通常是用最大光圈,或調至自動(P)檔,但不能用手動(M)檔,因為當倍利珠亮度變化時,其連拍的曝光調節不能隨拍攝對象的光線變化而變化,不是曝光過度就是曝光不足。
4、用手動對焦,把對焦調至無限遠,並作適當的來回微調,以求對焦十分准確。
5、把曝光值EV調至-0.3檔或0檔。
6、把感光度ISO調至400或800。
當食既還有一、兩秒發生時,就按下快門。這樣,通過連拍,就能把倍利珠出現的全過程拍下來。拍完後,看看曝光是否准確。如果曝光稍過度,下次(生光前)拍倍利珠時,把曝光值稍調低一些;反之,則把曝光值稍調高一些。
二、日珥和色球的拍攝
由於日珥和色球與倍利珠幾乎同時出現,因此,拍到倍利珠,通常都可拍到日珥和色球,它們拍攝的方法基本相似。但它們之間的亮度差別較大,能拍到日珥和色球的難度更大些。如果專門拍攝日珥和色球,望遠鏡比相機長焦鏡頭要好,長焦鏡頭比短焦鏡頭好些,感光度ISO高一些比低一些要好,鏡頭光圈大比鏡頭光圈小好些,快門速度快比慢要好,連拍比單拍要好,曝光准確比曝光過度要好。
三、日冕的拍攝
拍完倍利珠(食既後),可把相機感光度ISO調至400至1600之間拍攝日冕。由於這次全食時間長達5分鍾左右,因此,我們可以有時間多拍一些花樣。如採用不同的曝光值,多拍幾張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的日冕相片。調節相機用不同的色溫拍攝,可拍出彩色的日冕。如用高色溫拍攝,可拍出藍色的日冕;如用低色溫拍攝,可拍出紅色的日冕。可變換不同鏡頭的焦距拍攝。用長焦距拍攝,可拍到日冕的特寫;用短焦距拍攝,可拍攝到日冕及其水星、金星和地面景物。如用赤道儀自動跟蹤長時間(幾秒至幾十秒)廣角拍攝,可拍攝到日冕、水星、金星及其眾多亮恆星。這次日全食,水星在太陽的東面,兩者角距約10度;金星在太陽的西面,兩者角距約44度。要把水星、金星和日全食拍在同一張相片里,今年比去年難度大。
四、日全食「葫蘆串」的拍攝
器材需要三角架、快門線、相機及短焦廣角鏡頭和巴德膜(濾光鏡)。知道「食甚」時太陽的高度角和方位角很重要。比如在湖北武漢拍攝日全食葫蘆串,從表中可知,食甚時,武漢太陽高度角是48度,方位角是93度(幾乎是正東方向)。相機取景時,要把全食時太陽的方位放在照片的中央或最佳的位置,如有可能,還要把地面景物攝進去。去年拍攝日全食「葫蘆串」,太陽移動的高度角是由大變小(太陽逐漸接近地平線);今年拍攝日全食「葫蘆串」,太陽移動的高度角是由小變大(太陽逐漸接近天頂)。相機固定好後就不要移動,對好焦,在初虧的前夕,每隔5分鍾或6分鍾拍攝1張相片。其中在食甚期間,要用不同的曝光量,即曝光不足和曝光過度各拍幾張相片,這張相片准確的曝光最重要,這是關繫到日全食葫蘆串照片的成敗。因為日全食葫蘆串照片的藍本,就是從這張照片採用電腦軟體剪輯處理而成。
五、攝像機的錄音與拍攝
可拍攝日全食的全過程,重點是從食既到生光這段時間。我們可在「食既」前靠近攝像機大聲報時:「現在是北京時間幾時幾分幾秒」。「生光」過後,我們又可以對著攝像機再次報時。日全食結束後,綜合這兩次報時和攝像、錄音的情況,我們就可整理出當地食既和生光的出現時刻以及日全食的持續時間。由於這次日全食的時間較長,當食既發生30秒鍾後,可把鏡頭轉向拍攝四周地平線的天空及其地面景物,還可拍攝周圍人物的緊張活動與呼叫對話。當還差60秒就「生光」時,我們再次把鏡頭對准黑太陽進行拍攝。
六、地面景物的拍攝
由於這次日全食時間長達幾分鍾,因此,有時間騰出來觀測日冕以外的景物。我們可以在東、南、西、北方位,對地平線的景物進行拍攝,拍攝禽畜活動及其花草樹木的情況,拍攝同好活動的剪影。全食期間,拍攝景物,建議不要用閃光燈,而要用三角架拍攝。
綜上所述,觀察拍攝日全食,此前要對觀測拍攝的器材十分熟悉,要多練習拍攝太陽和月亮。事前要做好一個周詳的觀測計劃和方案,特別在「食既」前10鍾至「生光」後10分鍾,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都要列出一個詳細的時間表,用預定的計劃方案指導自己的觀測行動。(摘編自《天文愛好者》2009年第5期)

特別提醒:
1、千萬不要用肉眼或任何光學設備(如望遠鏡)直視太陽!

2、不能用相機直接拍攝(必須加有專用濾光鏡),以防損傷燒壞相機。

閱讀全文

與相機拍攝日環食的參數是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