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膠卷相機什麼品牌最好
135旁軸,徠卡,福倫達最好。135單反,蔡司contarex和尼康。120膠卷哈蘇和祿來比較經典。
Ⅱ 畫質最好的膠卷相機
個人覺得應該是尼康相機。因為在膠片時代很多專業攝影師都使用尼康相機。
Ⅲ 大畫幅,中畫幅,全畫幅,這些相機什麼區別
全畫幅、中畫幅、大畫幅三者的區別:
1、全畫幅是原來的135相機膠片尺寸是24X36mm,引用到數碼時代,感光元件(CCD或CMOS)就相當於這個尺寸的。
2、中畫幅是 6x6cm或6x4,5cm 、6x7cm、6x12cm、6x17cm都有。中畫幅的優勢在CCD大,畫質好,像素高。
3、大畫幅相機與35mm相機、120相機的主要拍攝內容和使用范圍有所不同,但大畫幅相機使用的廣泛性,有許多甚至大大超出我們的想像范圍。大畫幅相機拍出的影像尺寸較大,成像清晰,質感真切,影調與色調層次細膩動人,色彩更加飽和逼真。
拓展資料:相機畫幅
畫幅的含義,這是從膠片相機時代引入的概念,畫幅就是指膠片的尺寸。
在數碼相機領域,由於大尺寸的成像單元(CMOS或者CCD)製造成本較高,因此在民用或者准專業領域使用了比較小的成像單元。高端機型使用了和傳統膠片一樣尺寸(24mm*36mm)的成像單元(CMOS或CCD),我們把這樣的機型稱為全幅相機或全尺寸相機。
低端機型使用的成像單元小於這個尺寸,一般的數碼單反相機使用的成像單元尺寸在15mm*23mm左右(各個廠家稍有差異),我們把這樣尺寸的單反相機叫做APS-C畫幅。
APS這個叫法也是來源於傳統膠卷領域,在十幾年前,膠卷的生產廠家曾經生產過一種尺寸較小的膠卷,膠卷可以生成索引照片,這種膠卷叫做APS膠卷。由於低端單反的成像單元的尺寸和傳統的APS膠捲尺寸類似,因此叫做APS畫幅。
至於APS-C的叫法是因為還有一種不太常見的成像單元尺寸比APS-C尺寸稍大,但比全幅小,叫做APS-H,因此有所區分。APS-H畫幅的相機比較少,佳能的1D系列相機,萊卡的M8旁軸數碼相機都是使用的這個尺寸
Ⅳ 求告知膠片相機哪個牌子好
膠片相機名牌產品多如牛毛。
135系統除了尼康、佳能外,還有美能達、賓得、奧林巴斯,當年被稱為日本相機的5強。日本135相機還有小眾的,瑪米亞、富士、確善能、理光、企能、雅西卡、柯尼卡等。德國著名的萊卡M系列和R系列、康泰時系列還有東德的百佳、耶拿等。蘇聯的基輔系列、澤尼特系列。國產的海鷗、鳳凰、明佳等。
120系統,有德國的祿來、愛克山泰、潘太康(東德)、康泰時等,瑞典的哈蘇、蘇聯的基輔88、基輔60,日本的富士、瑪米亞、賓得、碧浪之家等,國產的海鷗雙反、神龍單反、長城單反等。
大畫幅相機 ,著名的有騎士、星座、仙娜、林好夫等,國產的有申豪和沙姆妮等。
目前就使用和實用來說,還是買2手的尼康、佳能、美能達,合適。中畫幅的可以選擇日本2受的單反如瑪米亞、賓得、碧浪之家合適。
Ⅳ 我想了解中畫幅相機選擇哪種好一點
自從相機進入數碼時代以後,中畫幅相機的擁有量就很少了,主要原因就是價格實在高的離譜。哈蘇在膠片時代就是品質與身份的象徵,物美價高,擁有一台哈蘇是玩中畫幅人的夢想,數碼時代,哈蘇依然沿襲了物美價高的傳統,如果有銀子就買哈蘇吧;另外賓得的中畫幅相對便宜很多,雖然與哈蘇沒法比,但也是很好的相機
Ⅵ 想買個中畫幅膠片相機,有誰有瑪米亞相機型號的資料
瑪米亞RZ67 Pro IID和瑪米亞645AFD II等都是比較經典中畫幅傳統機。而且也還可以配數碼後背。但瑪米亞已經退出市場了,由日本Cosmos Scientific公司收購瑪米亞影像業務。同時瑪米亞影像部門高額債務也將轉移給Cosmos Scientific。
http://digital.ea3w.com/7/71818.html
Ⅶ 入門的膠片相機有哪些推薦
決定選擇膠片機作為主力相機之初,最大的困惑就是面對龐大的器材海洋無所適從,為此做了大量功課。僅基於個人經驗粗淺聊聊「入門膠片相機」的選擇問題:
其一是成本因素。除了極個別「錢多燙手」的主兒之外,相信大多數理性的業余攝影愛好者都不會把徠卡、哈蘇作為自己的入門首選。我以為,五千元以內的單機初始預算是比較合理的。一則,大量機械時代的名機如今都位於這個價格區間內,可選擇對象極為豐富;二則,相對於那些萬元級的高價位相機來說,這個價格區間內的相機被翻新/改機/造假的幾率相對較低;三則,低價位的相機更易於出手,便於後續置換器材或變現離場。
其二是片幅因素。初用膠片機,考慮拍攝成本和機身便攜性的因素,135 相機無疑是最具性價比的選擇。然而隨經驗值的提升,追求更高畫質的進階愛好者一定會將視線轉向 120 中畫幅相機。須知,感光件的尺幅與成像質量間毋庸置疑是正相關的,等同於 135 膠片四倍感光面積的 120 膠片(以 6×9 畫幅為例)自然對被攝景物有著更為細膩而全面的表現(順帶提一句,使用膠片機易於引發小小的心理優越感——那些動輒數萬元的所謂「全畫幅」數碼相機只不過堪堪與最小尺幅的 135 型膠片畫幅相當而已 :D )。視拍攝題材偏好不同,可在 6 × 4.5/6 × 6(適合表現人文類題材)和 6 × 9/6 × 12(適合表現風光類題材)畫幅間選擇 120 相機。
其三是機型因素。促使我「棄數碼投膠片」的一大原因是厭煩了攜沉重的數碼單反出行,一台質素優良的便攜相機是我夢寐以求的目標。為此,我的考慮對象主要集中於機身輕巧的旁軸相機。在 135 旁軸相機領域內,徠卡 M 系和 Contax G 系都是擁躉眾多的豪門望族,然而對於剛入門的新手來說初始投入未免過高。在觀賞了眾多樣片後,我覺得在膠片機最後的輝煌時期各大廠商生產的一批頂級不可更換鏡頭旁軸自動相機(即 Point & Shoot Camera,俗稱「傻瓜機」)是極具性價比的選擇。以著名的「P&S 四大天王」(即康泰時 T3、美能達 TC-1、徠卡 CM、理光 GR1V)為例,無一不是搭載頂級鏡頭、配備全鈦合金機身、成像極為卓越的便攜相機,相當匹配我的需求。
綜合考量上述因素後,目前我的機型配置為 Contax T3(樣片可移步小站:http://www.boreas.me/)搭配 Voigtlander Bessa II with Color-Skopar,後者也許是 6×9 畫幅 120 相機中最具性價比的選擇了。
個人淺見,謹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