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PS繪制電影海報場記板
場記板
步驟1
首先用圓角矩形工具畫矩形並填充黑色線性漸變,然後用矩形工具(快捷鍵M)
添加一個矩形。
步驟2
現在繪制矩形上的條紋。用矩形工具(快捷鍵M)繪制矩形,直接選擇工具(A)移動錨點到正確的位置,按住Alt並拖動的形狀創建一個副本。
按住Ctrl+D重復上一次操作,創建更多的條紋使用剪切蒙版,隱藏不必要的部分。
步驟3
使用橢圓工具(L)創建一個橢圓,填充銀色到白色線性漸變,使用路徑查找器工具剪切,設置混合模式為濾色,創建一個光滑的表面。
步驟4
選擇條紋使用鏡像工具(O)水平軸,創建另一半。
步驟5
我們要調整左邊上的直角,此時用直接選擇工具不太方便。這里我們將使用Adobe
Illustrator腳本,你可以從這里下載。選擇你想要平滑的角運行腳本(Ctrl+F12並選擇腳本所在的文件夾),,設置半徑為7。現在你可以得到漂亮的圓角形狀!
步驟6
讓我們添加的連接條紋的接頭。首先,用多邊形工具畫一個三角形狀,畫一條線用路徑查找器中的分割把三角形成兩部分,最後將所有的角導圓。
步驟7
創建一個簡單的螺絲,加點亮光。
添加兩個螺絲。
最後,在合適的地方添加了幾條線。
讓我們一起把所有做好的東西,組成一個簡單的組合。
⑵ 索尼a7m3怎麼做場記
全畫幅微單照相機。
索尼a7m3是索尼一款全畫幅微單照相機,配備了新研發的2420萬像素ExmorRCMOS背照式影像感測器,可以說是索尼相機裡面非常經典的一款,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做場記單照相機可以表達出來更好的效果。
⑶ 相機中的白平衡是什麼意思
物體顏色會因投射光線顏色產生改變,在不同光線的場合下拍攝出的照片會有不同的色溫。例如以鎢絲燈(電燈泡)照明的環境拍出的照片可能偏黃,一般來說,CCD沒有辦法像人眼一樣會自動修正光線的改變。下面一些圖片,就顯示了在不同顏色光線下的不同圖象。
圖片採用自然光,強加白平衡後,圖像偏藍。若在燈光底下用白平衡,圖片的色調就會恢復到原色狀態,白平衡會按目前畫像中圖像特質,立即調整整個圖像紅綠藍三色的強度,以修正外部光線所造成的誤差。有些相機除了設計自動白平衡或特定色溫白平衡功能外,也提供手動白平衡調整,場記。
平衡就是無論環境光線如何,讓數碼相機默認白色,就是讓他能認出白色,而平衡其他顏色在有色光線下的色調。顏色實質上就是對光線的解釋,在正常光線下看起來是白顏色的東西在較暗的光線下看起來可能就不是白色,還有熒光燈下的白也是非白。對於這一切如果能調整白平衡,則在所得到的照片中就能正確地以白為基色來還原其他顏色。現在大多數的商用級數碼相機均提供白平衡調節功能。正如前面提到的白平衡與周圍光線密切相關,因而,啟動白平衡功能時閃光燈的使用就要受到限制,否則環境光的變化會使得白平衡失效或干擾正常的白平衡。一般白平衡有多種模式,適應不同的場景拍攝,如:自動白平衡、鎢光白平衡、熒光白平衡、室內白平衡、手動調節。
自動白平衡
自動白平衡通常為數碼相機的默認設置,相機中有一結構復雜的矩形圖,它可決定畫面中的白平衡基準點,以此來達到白平衡調校。這種自動白平衡的准確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光線下拍攝時,效果較差,而在多雲天氣下,許多自動白平衡系統的效果極差,它可能會導致偏藍。鎢光白平衡自動白平衡通常為數碼相機的默認設置,隱藏閃光燈技巧,相機中有一結構復雜的矩形圖,它可決定畫面中的白平衡基準點,以此來達到白平衡調校。這種自動白平衡的准確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光線下拍攝時,效果較差,而在多雲天氣下,許多自動白平衡系統的效果極差,它可能會導致偏藍。熒光白平衡適合在熒光燈下作白平衡調節,因為熒光的類型有很多種,如冷白和暖白,因而有些相機不只一種熒光白平衡調節。各個地方使用的熒光燈不同,因而熒光設置也不一樣,攝影師必須確定照明是哪種熒光,使相機進行效果最佳的白平衡設置。在所有的設置當中,熒光設置是最難決定的,例如有一些辦公室和學校里使用多種熒光類型的組合,這里的熒光設置就非常難以處理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試拍了。
 ,調節曝光;室內白平衡
室內白平衡或稱為多雲、陰天白平衡,適合把昏暗處的光線調置原色狀態。並不是所有的數碼相機都有這種白平衡設置,一般來說,白平衡系統在室外情況時處於最優狀態,無需這些設置。但有些製造商在相機上添加了這些特別的白平衡設置,這些白平衡的使用依相機的不同而不同。手動調節
這種白平衡在不同地方有各不相同的名稱,它們描述的是某些普通燈光情況下的白平衡設置。一般來說,用戶需要給相機指出白平衡的基準點,即在畫面中哪一個白色物體作為白點。但問題是什麼是白色,譬如不同的白紙會有不同的白色,有些白紙可能稍微偏黃些,閃光燈,有些白紙可能稍稍偏白,黃昏布光,而且光線會影響我們對白色色感,那麼怎樣確定真正的白色?解決這種問題的一種方法是隨身攜帶一張標準的白色的紙,拍攝時拿出來比較一下被攝體就行了。這個方法的效果非常好,那麼在室內拍攝中很難決定此種設置時,不妨根據參照白紙設置白平衡。在沒有白紙的時候,讓相機對准眼球認為是白色的物體進行調節。
攝影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相機進行攝影。有時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也就是通過物體所反射的光線使感光介質曝光的過程。
英文攝影 Photography 一詞是源於希臘語 φω? phos(光線)和 γραφι? graphis(繪畫、繪圖)或γραφη graphê,兩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線繪圖」。是指使用某種專門設備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一般我們使用機械照相機或者數碼照相機進行攝影。有時攝影也會被稱為照相,也就是通過物體所反射的光線使感光介質曝光的過程。有人說過的一句精闢的語言:
攝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
一般簡稱的攝影,即是用照相機,映像在底片,沖印底片成為單一相片,一張張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動、無聲,僅供人觀賞其人物、意境,進而體會其涵義。
今天世界上仍存留最早的一張照片可以追溯至1827年,出自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斯之手。
概念:攝影的原理
曝光過程:
在進行照相時,光通過小孔(更多時候是一個透鏡組)進入暗盒,在暗盒背部(相對於光入射方向)的介質上成像。根據實際光強度和介質感光能力的不同,要求的光照時間也不同。在光照過程中,介質被感光。
後期製作:
照相進行完成後,介質所存留的影像信息必須通過轉換而再度為人眼所讀取。具體方法依賴於感光手段和介質特性。對於膠片照相機,會有定影,顯影,放大等化學過程。對於數碼照相機,則需要處理器對數據進行計算,再通過電子設備輸出。
一般來講,人們使用可見光照相,最常用到的是照相機。因場景和用途的不同,照相機有著非常多的分類。綜合來講,照相機都要有幾個基本的部分以保證暴光過程,這包括:感光介質、成像透鏡、曝光時間控制機構、膠卷暗盒、存儲介質。
⑷ 如何自己製作場記板,急!!!
場記板是電影中最常能見到的物件。電影的製作過程相對比較復雜,通常不會按劇本發展的順序拍攝,有時候開機的第一天就會拍攝結局的戲([穿普拉達的女王]即是如此),或者季節顛倒地拍攝,夏天拍冬天的戲,冬天拍秋天的戲。為了確保電影的完整和條理性,避免後期剪輯時出現混亂的情況,場記板於是應運而生。電影史上第一塊場記板的發明者有可能是弗蘭克·斯林(Frank
Thring),他在上個世紀20年代擔任澳大利亞墨爾本Eftee電影工作室的主管。
場記板的結構很簡約,一塊長方形的板,外加上緣的一根拍板。早期的場記板由簡單的木板製成,隨著電影工業的不斷發展,材料由原先粗糙的木材改進成較為優良的木質,或是半透明的有機玻璃。相比普通的木頭,有機玻璃最大的便利之處在於,無論拍攝環境選擇在室內或室外,在光線昏暗的情況下,它無需燈光的照明就能使導演、工作人員和演員清楚地看到板上的字跡。場記板通常採用黑色或白色作底,也是出於這一原因的考慮。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場記會將拍攝場景的具體細節書寫在場記板上。在美國,場記板的記錄內容包括出品的電影公司、拍攝日期、片名、導演和攝影師的大名、以及該場景的具體信息。場景的細節有:場景的序號、攝影機的機位和場景的拍攝次數(簡單的說就是演員的NG次數)。而在歐洲,場記則會將機位和場景拍攝次數合在一起寫,比如take
3C。通常情況下,一些拍攝周期短的電影短片不會採用場記板。編劇負責決定哪些場景需要使用場記板。口頭形式的場記板被稱作「聲音板」(voice
slate)或是「通告」(announcement)。
場記板的主要操作者即場記,隸屬導演部門,雖然報酬少、工作量大,卻是劇組中最能學到東西的職位,像田壯壯等許多知名導演都是場記出身。在某一個場景中,當場記喊下那聲耳熟能詳的「Action」並敲下場記板時,攝影機同一時間開始運轉,這個動作叫作「打板」或「拍板」。場記板上記錄的攝影機機位、場次序號等具體信息是為了方便後期剪輯時尋找和對應,以免在場景順序上出現錯亂。至於為何要有「拍板」的動作,是因為電影在記錄影像的同時,也需要標注聲音。在每一個場景開始前,場記用場記板完成「拍」的動作,攝影機將場記板的鏡頭和敲擊聲同時拍攝下來,後期配音時,音效師據此可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可見,小小的場記板在電影製作過程中起到多麼舉足輕重的作用。2004年,[異形]中使用過的場記板在英國克里斯蒂拍賣行舉行的電影道具拍賣會上拍出不菲的價格。
⑸ 電影定焦鏡頭場記怎麼打板
首先場記要事先安排好自己入畫和出畫位置,不要擾亂其他工作部門的人員。然後要事先看好鏡頭的大小,鏡頭一般標准配備是10、12、16、24、32、50、85、10倍或者會有12倍鏡頭。在這些鏡頭使用的時候會有一個最適合的距離擺放場記板。建議在機器停拍的時候多訓練,記住大概距離,到實拍的時候可以一次到位。至於像135或者更長焦的鏡頭可以選擇小點的場記板。另外注意觀察機器抬頭的角度,以便更准確的把場記板遞上去。對於大部分對話戲來講,場記板可以放在人物中心位置,一般以擺放在演員臉部為准。出於禮貌以及場記板發出的聲音不是那麼悅耳所以可以放的稍微偏一點,或者前一點。最後,如果遇到大場景,機器吊威亞或者是上炮夠不著機器時可以用燈腿夾住場記板在伸過去要不就補錄。打板一定要放好板面,不得有光線反射。在拍板之前不要亂動要保持一秒靜止時間,板面不要隨著打板結束然後向下滑走。
⑹ 場記表應該怎麼記(具體)
1、場記表由場記記載及保管的記錄,註明場景和每一個鏡頭在場記板上的號碼,鏡次的號碼與其好壞,使用鏡頭與光圈的種類,拍攝時演員說出的台詞、動作、道具、服裝的細節等等。
2、作用:
一、是作為每一段膠片的開頭標記,便於剪輯時候識別;
二、是利用打板的聲音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是後期音效編輯的開始點;
三、是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職務人員區分特定鏡頭的依據,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細節上的硬傷。
3、具體格式:
(6)如何使用場記相機擴展閱讀:
場記在電影電視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般場記必須准備三樣東西,場記板、場記單、劇本。
場記板是在每個鏡頭開拍時需要打板用的。在板子上記錄攝像機將要拍攝的集數、場數、鏡數。然後被攝像機拍攝。
場記單,場記單有一定的格式。先寫上集數、場數、鏡數、條數。再寫上拍攝的內容。最後記錄時間碼。並且要對導演滿意的條數做記錄。
劇本是對現場的記錄導演對畫面的要求,比如如何分鏡,景別等等;以及細節之類的,比如:演員在這場戲是穿什麼衣服、什麼鞋子需要與哪一場戲連戲等等。
做一個場記要時時在導演身邊,及時記錄導演所說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場記表
⑺ 如何在使用黑色場記板
暈 用粉筆寫啊
⑻ 關於攝影攝像的基礎知識
1、光圈。光圈是鏡頭中控制孔徑大小的組件,F值越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背景虛化強),F值越大,光圈越小,景深越大(背景虛化弱)。
TIP1:使用極小光圈時,可以拍出星芒效果(一般在F16左右)
TIP2:使用小光圈時,對著白牆或者白紙拍攝檢測鏡頭是否有灰
TIP3:使用極大光圈時,可以虛化前景雜物,如前鐵絲網、柵欄等
TIP4:使用大光圈時,在鏡頭前加一個有洞卡片,可拍出特定形狀光斑
2、焦距。超廣角—24mm以下的焦距,適合拍攝大場景、建築啊、風景、新聞攝影拍攝,人文眼—35mm簡單地說就是拍攝人文最好的焦距,標准鏡頭—50mm,人像鏡頭—85mm,
微距鏡頭—100mm這個段位左右集中了熱門微距鏡頭,長焦鏡頭—200/300mm拍攝鳥類、荷花、運動等較遠的景物,超長焦—300mm以上,狗仔偷拍、野生動物、運動題材。
TIP1:數值越小,焦距越小,視野越大
TIP2:24/28mm—70/85/120mm這個區間就是一般日常用的鏡頭,適用范圍廣!
TIP3:鏡頭焦距為70-200mm,該鏡頭是2.86倍(200/70)的變焦鏡頭
TIP4:等效焦距(實際焦距)
全畫幅(倍數1)、APS-C(尼康、索尼、賓得、富士倍數1.5、佳能倍數1.6),M4/3(倍數2)、1英寸(倍數2.7),鏡頭標注的數值乘以相應的倍數即是實際焦距快門,比1/4秒慢的,就是很慢的快門速度了,比1/60秒慢的,就是慢門,
比1/250秒快的,就是高速快門,比1/2000秒快的,就是很高的高速快門,B門就是按住了快門,你按多久就快門就打開多久,T門就是按一下快門,快門打開,你再按一次快門,快門就閉合對焦模式,MF—手動對焦,AF—自動對焦,AF-S—單次自動對焦,
AF-C—連續自動對焦,AF-A—自動選擇自動對焦一般我們採用自動對焦即可,在拍微距、無色差景物、高速運動時用到手動對焦MF對焦點,單點對焦—分為中心點對焦以及自由點對焦,中心點對焦是固定在放在中心,
單點對焦一般看成自由點對焦,擴展對焦—在連續對焦AF-C下才有,以你選擇的點作為主對焦點,同時在其周圍一圈的對焦點也開始預熱,當目標脫離了你的主對焦點時,周圍的對焦點跟上。區域對焦—是一小片對焦點一起對焦。
哪個點先對上就算誰的,注意不是一大片都是對焦。一般場景推薦AF-S+單點自由點對焦的組合;拍攝運動時AF-C+擴展對焦測光。
3、常用
點測光 評價測光(又叫矩陣測光、多重測光)
4、不常用
局部測光 中央重點平均測光
TIP1:只要相機是開著的,測光就一直在進行中。
TIP2:測光的目的幫助你衡量測光區域的亮度,但和曝光沒關系
TIP3:AUTO檔(自動檔)時,測光會照片拍攝成0EV的中間調(18°灰)在A檔(Av檔,光圈優先)、S檔(Tv檔,快門優先)、P檔(程序曝光),評價測光(矩陣測光、多重測光)的話,那麼曝光補償就是反應整個畫面的亮度。
正確曝光的原則:
a.保證主體是我們想要的亮度
b.保證不要有死白或者死黑的區域,尤其是死白
c.在你後期有把握調節的時候,可以適當在當前畫面中「放棄」某些部分色溫
色溫,單位是K(開爾文),想像一個不發光的黑色的物體——絕對黑體。當我們把它加熱之後,隨著溫度的升高,絕對黑體會先發出紅光,隨後越來越亮,變成黃光,再變成白光,直至藍光。
顏色越紅,色溫越低,顏色越藍,色溫越高。
紅色是暖色,但是色溫低;藍色是冷色,但是色溫高。白平衡
白平衡就是將在不同環境色溫中的白色物體都還原成真的白色。
相機有四種色溫設定:自動白平衡、K、場景模式、自定義白平衡。自動白平衡。
(8)如何使用場記相機擴展閱讀:
技巧:
一.攝影前的准備工作
首先需要事先了解會議內容,實地考察會場的大小、燈光情況、主賓位置、自己拍攝的位置等,以便打下草稿確定要拍攝的內容。在會議的前一天准備好需要的攝像器材並把DV的電池充足電。
二.透過鏡頭介紹內容
拍攝會議內容,會議拍攝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會議的開始.經過和結束等六要素,這是我們在拍攝時需要格外注意的。在會議開始之前可以拍攝一些會議背景材料,例如所拍攝的會場外面的布置。
在拍攝會議的時間.地點.參會人員時需要注意:
時間,一般攝像機都有時間記錄功能,在拍攝時把這項功能打開。如果你覺得光有時間顯示還不能說明問題,還可以在後期製作時加上解說。
地點,可以先到會場外面拍攝橫幅等宣傳標語,這樣可以起到表達會議內容的作用。
參會人員,在會議當天提前到場,把重要來賓的簽到拍攝下來。重要來賓在會議開始前有時會到貴賓室休息,這時要拍下主賓之間握手交談的畫面。
三.開始前的攝影工作
在會議開始之前,先拍攝會場的總體布置(包括主席台全景和會場全景),接下來拍攝主持人宣布會議開始.全體參會人員鼓掌的畫面。在拍攝時畫面變換要慢,以突出會場嚴肅的氣氛。
四.進行中的攝影工作
會議開始後的拍攝工作十分重要。參加會議的人應該是重點拍攝對象,對於重要的發言人應該用全身或是半身特寫畫面,並且在拍攝時盡量把鏡頭畫面對著重要發言人,這點需要格外注意。對於其他發言的人我們也要對他們進行拍攝,
這不僅是對參會人員的尊重,也是為了把會議拍攝完整。還有就是要拍攝聽眾聽講的畫面,因為只有發言人的畫面會讓會議影像記錄顯得很空洞。
五.結束時的攝影工作
在會議結束時,應該先將鏡頭畫面對著主席台,然後再把畫面轉向起立鼓掌的聽眾,此時要對全景有一定的層次把握。最後在出口處拍攝與會者出場的畫面,以「漸變黑幕」的畫面變換方式結束本次會議拍攝。
有些會議在結束後會有主要領導接見會議來賓的活動,這時應在拍完最後一個發言者後馬上到達接見活動現場,提前做好拍攝的准備工作。在拍攝時要注意拍下主賓的畫面。會議主題明確,會議主次關系分明,完成一次完美的拍攝記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攝影攝像
⑼ 電影在開拍的時候 一個人那個東西喊ACTION得那個東西叫什麼
場記板。
上面寫著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的小木板,一端可以開合,可以拍出清楚響聲,以便剪接時聲畫同步作業的進行。
黑色或白色板面,可以用白板筆或水性馬克筆書以及粉筆寫,簡單實用,清晰可見。硬質木材,聲音乾脆響。
劇組通常在一個取景地會把所有戲份拍完,然後轉戰下一場地。這樣不僅工作量繁重,而且一不小心容易造成劇情內容的混亂。
為了保證不把內容搞混亂,最後能按照劇本把劇情縷清楚,影視從業者們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一個好辦法,以此為契機,創造出了場記板。
在某一個場景中,當場記喊下那聲耳熟能詳的「Action」並敲下場記板時,攝影機同一時間開始運轉,這個動作叫作「打板」或「拍板」。
(9)如何使用場記相機擴展閱讀
場記板的作用:
1、作為每一段膠片的開頭標記,便於剪輯時候識別。
2、相機的麥克風錄音會有雜音,而話筒離演員比較近,所以話筒錄聲音會比較清楚,在後期的對版中,打場記板時會有一個很尖銳的聲音,在音頻裡面是個豎線,在軟體裡面就很容易對上了。
3、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職務人員區分特定鏡頭的依據,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細節上的硬傷。
⑽ 在電影雙周刊上看到的關於場記的介紹,有幾個問題
現時一個電影『場記』其手上必備工具:筆、定時器、相機(傻瓜機)、保麗萊(即映即有相機)、錄音機(視乎是否現場收音)、連戲服飾簿、劇本、場記單及日報表etc。而每日主要功課便是要交出當天攝制之場記單及日報表。場記單內容是每天所攝制時之每場每個鏡的一切資料:菲林沖印房及剪接師分別根據場記資料所指示去沖印菲林及剪Ruch(**)。而日報表便記錄當天攝制菲林消耗量,完成多少個鏡頭,Markdown工作組數:另外演員、特約、臨時、武師、特技人及一些要計組數算工資的工作人員之間開工及收工時間,其主要作用是給製片組充份掌握攝制預算進度。驟眼看,電影『場記』員並不是一件苦差,最起碼就是不用抬托。
『做場記員話難唔難,話易唔易,雖然唔駛櫃地搬搬抬抬,只是揸支筆去抄寫記錄文宇,旁人在場看像是很輕松是一件頗輕松的EasyJob,但事實上佢地要面對的壓力卻真是絕對不少,尤以精神方面,因為一不留神便會犯一些可大可小的錯誤,小則能拖延攝制進度,大則可能導致重拍,可以咁講絕對唔能夠犯錯,每個Shoot嘅編號及Size,你可以有副導提點及機助他可記錄幫你執生,但時間/R數,就沒有去留神markdown,好多時導演或攝影師會時不時間你剛才那個Shoot有幾長,你便要實時給他(她)們回復,而最重要是當那個Shoot是一段頗重要場面時,你因未能與機助有好溝通check,清楚攝影機裹菲林尺數夠不夠拍,導致那個shoot拍至中途便冇行片,這個拖延攝制過廈的錯誤的走不掉。另外枱面道具連戲擺設只是些少問題,最重要是服飾及動作,飾物捆小不顯眼可以側側膊、動作不連或可以利用剪接來救、但服裝不連戲就真是不能救,你嘅工作責任就系唔好衰你連戲果瓣,要導致重拍那場戲,咁你就仆街,當然樣樣都能要求自己執到正故然是百份百。』現已當了數部電影場記貝之Second簡述其日常工作並不是別人看得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