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單反數碼相機最早是什麼時間上市的
摘要 親,您好,最早的單反數碼相機是1995年上市的哦。
B. 單反相機誰發明的
20世紀90年代初,佳能公司又率先研製成功「眼控對焦」並用於相機上,在此階段,光學傳遞函數理論應用於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孔徑大、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多層鍍膜技術、非球面鏡片、影像平衡原理、電子技術、微電腦等一系列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135單鏡頭反光相機的發展日新月異。
1936年在德國的德累斯頓(DRESDEN)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愛克山克塔(Kine Exakta)。它採用的是俯視取景,其預示著單反機時代的到來。
1948年,德國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五棱鏡取景的135單反機——康泰時(Contax)S型照相機,是現代135單反相機的雛形。但以上兩種相機由於反光板不能自動復位,所以實用價值不高。直到1954年,日本旭光學工業公司才在賓得相機(Asahi-Pentax)上解決了反光板自動復位問題。
1960年,柯尼卡F型(Konica F)相機首次使用金屬簾幕快門,使快門具有更高的運動速度和更長的使用壽命。
1971年,賓得ES型相機首先具有了光圈優先、快門自動功能。到了1976年,佳能(Canon)AE-1型相機又推出了快門優先、光圈自動功能。與此同時,攝影界出現了「哪個優先更好」的爭論。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使爭論偃旗息鼓,1977年,美能達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自動曝光相機——Minolta XD-7型135單反機。開創了同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1978年,佳能AE-1,Progzam又推出了程序自動功能。
1980年,尼康(Nikon)F3相機集平均測光、點測光、程序自動、雙優先、手動功能於一體,在135單反機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82年,在尼康FM2相機上首次使用了稀有金屬鈦合金快門,使快門速度高達1/4000秒。
1984年,柯尼卡TC-X相機首次裝入了DX編碼系統。
繼1981年,日本旭光學工業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動調焦的單反相機——賓得(Pentax)ME-F型後,美能達公司又於1985年生產出世界第一台由機身內置馬達控制的自動聚焦功能、多模式自動曝光功能、手動曝光功能、電動自動輸片功能等於一體的α-7000型相機。1986年α-9000相機又實現了自動包圍曝光功能,從而拉開了現代AF照相機的生產序幕。
1989年,佳能公司在EOS-1型相機的配套鏡頭上安裝了超聲波馬達,實現了低雜訊、快速並具有預測自動調焦功能。
本當:
盡管EXAKTA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台單反相機,但是現代單反相機的最根本的五棱鏡結構是CONTAX發明的,如果沒有二戰,NIKON CANON每生產一台單反相機都得交CONTAX一份專利錢了,因此我們通常認為CONTAX S 是現代單反相機的鼻祖。回顧整個歷史,NIKON CANON基本都沒有起到什麼關鍵性作用,推陳出新不斷進取的都是那些倒閉或者瀕臨倒閉的公司,CONTAX, KONICA, MINOLTA,請記住這些傳奇般的名字。
C. 第一款單反相機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幾乎所有的權威資料都把1936年德國研製的愛克山泰(Exaktu),說成是世界上第一台135單鏡頭反光相機。
人們明顯都忽似了在它前一年,即1935年前蘇聯變已出世的「斯布特」。蘇聯人在上個世紀30年代悄悄地研製成功一台現在看來是「標准」的135單鏡頭反光相機「Chopm」。但它卻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忽似了。難道是它的模樣太丑了,沒有「愛克山泰」那樣更接近現代相機的俊美。這世界也真沒地方說理去了。「先到的不算,後來的為尊」。蘇聯人也不去世界上爭爭,真是好脾氣!
斯布特的相機俄文名是「спорт」,英文名是「Sport」。而相機的前臉卻標明「Chopm」,這我就弄不明白了?它的生產年代是1935-1940年。生產廠家是前蘇聯國家光學機械廠。由於它採用的容量為可拍54幅135(24×36mm)照片的專用暗盒,裝約2米長成卷的膠卷。由於這種相機廣泛地運用到新聞和體育運動場面,所以又稱它為「運動」相機式「體育」相機。
在前蘇聯的龐大相機家族中,以模仿和抄襲德、日相機為最主流,而這款「斯布特」相機是純俄羅斯血統的相機,在它身上似乎找不到鄰家的身影。它完全傾注了前蘇聯相機研究者的智慧,只可惜這種探索沒能堅持下去,除了這台原形機,「斯布特」也沒有「二世」和「三世」問世,「斯布特」既是開始也是結束。
「斯布特」相機的生產期限雖然長達5年,但其產量並不太大,由於二戰的興起,這種相機很快就停止生產了。前蘇聯的相機工業在二戰前還沒有大規模興起,所以二戰前出世的相機並不多,且收藏價值也相對大一些。所以這款「斯布特」相機由於它獨特的造型工藝以及在相機史上的獨特地位,一下子成了前蘇聯相機中最具有收藏價值的品種之一。它在國際上也很熱門,成色好的價值要超過800美金。日本市場上的價格是11-12萬日圓。
用現代的眼光看「斯布特」相機,可能有些費解和不已為然,當它在當時確是具有超前意識的:
一是它的膠卷過片同快門上弦是連動的,過片即上弦同時反光板歸位,這在當時的相機中是少見的;
二是右手快門按鈕同快門線是一體的,這點雖然它不是首創,但採取這種方法即有許多先見之明了;
三是鏡頭採用了卡口式互換的鏡頭,可快速地卸下。遺憾的是除了一款標頭再找不著其他配套的鏡頭,而在當時基本用的都是羅口的換鏡頭的方式;
四是速度盤同過片扭結合為一體,減化了按鈕。
五是它的調焦機構延習了萊卡和康太克斯的作法。調焦採用鏡頭鏡後撥桿調整,整體轉動的方式。
這台相機採用的是翻斗式的金屬快門,上下兩片組合式,同反光鏡是連動的,這種快門結構簡單,而且不易出差。快門速度盤同過片鈕、膠卷計數盤是一體的。同其它款拉起式調整快門速度盤相機不同的是,調整速度需按下過片鈕調整。
這種相機不能使用閃光燈,因為沒有閃燈插座。可能其設計思想就是在室外使用的也就用不著閃光燈了。
這種相機的「靚」點之一便是它的取景器,共有兩個。其一是位於相機左上方的直觀式即「望遠鏡」式取景器,同其它相機無異;其二是它的俯視取景器,即從相機上頂看到的腔室式直接從鏡頭觀看的反光式取景器。這種取景器同一年後出世的愛克山泰的折疊式的俯視取景器原理上是一樣。但「斯布特」因取景器是用放大鏡觀看的,在觀看時眼睛要緊貼在上面,就沒有愛克山泰看著舒服和隨意了。
「斯布特」相機的另一個不足是它並沒有採用了當時24×36mm已很流行的36張標准暗盒膠卷,而非要採用可裝2米長的可拍54張的膠卷暗盒。這種非標準的膠卷,雖然可以每次多拍幾張減少了換卷的次數,但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可能不在專業店就買不到能用的膠卷,也就只好自己手纏了,即麻煩又不經濟。另外,這種相機光圈也不連動,現在看來調焦和使用都很麻煩。
今天回過頭來看這種相機,樣子怪怪的很是難看,同現代相機雖然在結構上類似,但其功能卻無法同日而語,但它在相機發展史上,卻起到奠基人的作用,雖然它的普及性及對後世相機的影響都遠遠不如愛克山泰,但甚少這種相機設計中的閃現的創作思維同相機發展的大趨勢是一樣的,即追尋小巧、快捷加上功能的合理簡捷。遺憾的是前蘇聯並不是相機的主流國家,特別是二戰前的相機工業還是很虐弱的,雖有了嶄新的相機思想,但終沒能走多遠,加上二戰烽煙已起,這種相機也就隨之壽終正寢了。在相機史上終沒有象後來的愛克山泰一樣留下劃時代的英名,為後來相機世界開辟出一條嶄新之路。
D. 佳能5D5單反相機什麼時間上市在5D4單反相機基礎會有哪方面升級
佳能5D5在5D4基礎上再提升,無非是像素再提高和4K拓展到60幀等等,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佳能應該在機身防抖上下功夫。
E. 中國什麼時候能有自己的數碼單反相機
耐心等待吧……
F. 單反相機什麼時候開始在中國普及的
單反相機,是一種相機工作成像的方式。
普及應該是四五年前吧,入門級單反相機的價格開始慢慢地靠近並進入6000元以內。
G. 單反相機都是數碼的嗎是有了數碼才有了單反嗎
單反是一種結構,全稱是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單鏡頭是一個鏡頭,反光是裡面有個反光板,鏡頭通過反光板和五棱鏡,然後在取景器裡面取景,人看到的就是鏡頭看到的。
先是膠卷時代有了單反,然後才把單反數碼化的。你說的「洗膠卷單反」就是這種膠卷單反。
沒有傻瓜單反一說,傻瓜機是那種最常見的家用膠卷小相機,沒有任何手動功能,只管按快門,傻瓜都會用,所以叫傻瓜相機。
H. 單反相機什麼時候發明的
1952年,日本賓得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裝備了「快速復位反光板」的相機Asahiflex,在取景和對焦的時候,這台相機的反光板將從鏡頭中進入的光線反射到相機頂部的取景器中;當按下快門的時候,反光板會自動向上彈起,於是成像光線就落在了膠片上,曝光完畢,反光板將立即返回原位。但此時還沒有引入五棱鏡,因而攝影師在毛玻璃取景器上看到的是一個左右顛倒的圖像。
為了讓取景器中看到的不是左右顛倒的影響,1957年,賓得又率先推出了第一台裝備了五棱鏡的相機Asahi Pentax。於是,世界上第一台同時結合了「放光板」和「五棱鏡」的相機問世了,這種相機被稱為「單鏡頭反光式取景相機」,簡稱為「單反」。
I. 單反相機是什麼時候流行的
單反真正進入普及化差不多是在06年初左右 由佳能的300d和尼康的D70帶頭 把整體價格壓到了萬元以下 使得入門單反這個概念開始萌芽 而低廉的價格在當時也正式意味著主流單反時代的來臨。
J. 國產單反相機什麼時候出
短期內應該還沒希望吧,畢竟單反是一個系統即便有了機器,鏡頭群跟不上也沒用,這個研發自己鏈太長了,資金回籠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