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相機,膠片時代,世界范圍內比較經典的膠片是那個牌子型號的彩色 黑白都說說
膠片分為 正片。負片。
最經典的 彩色膠片就是 柯達羅姆膠片。。。(已停產,中國無進口)
黑白膠片 有個 伊爾福400
現在市場上兩大膠片廠家;生產的 正片 代表膠片分別是柯達E100vx;富士塞利維亞50;
還有愛克發 紅紅的。
樂凱 國產黑白便宜
公元 據說比樂凱好一點~
⑵ 20世紀80,90年代中國照相機膠卷的品牌有哪些
保定的樂凱牌,汕頭的公元牌,上海的上海牌
⑶ 請問90年代 膠卷相機拍出來的照片都是幾寸的呢(默認情況下)
120膠卷相機大多數拍6*6cm和6*4.5cm的最多,6*9cm的比較少,135膠卷相機大多數拍3.6*2.4cm的,拍1.8*2.4cm的比較少,還有一種127膠卷,用的非常少。比底片大的就需要放大了。
⑷ 傳統相機膠片分那幾種
傳統相機所使用的膠片是通過生產工藝的不同來實現提高膠片感光度的目的。膠片的種類2006年08月29日 星期二 下午 02:27膠片的種類
膠卷知識!
拍攝作品除了解照相機照相機外,同時要選擇好膠卷。正確的選用好膠卷,對獲得滿意的作品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為此就要了解並掌握好膠卷的含義、性能與用途。
① 彩色膠卷
現代攝影的特徵之一,被認為是已進入了「彩色時代」。這是因為從攝影的總體看,拍攝彩色片已佔80%以上。隨著科技的發展,彩色片的質量不斷提高,品種日益增多。對彩色膠卷的選擇,首先值得你考慮以下問題。
② 膠卷的分類
現代彩色膠卷已有多種片速可供選擇:
常用日光型彩色負片有 ISO100 、160、200、400、1000、1600;
燈光型彩色負片有ISO40、64、80、100。
日光型彩色反轉片有ISO25、50、64、100、125、200、400、1000、1600;
燈光型彩色反轉片有ISO40、50、64、160、640。
●彩色負片與彩色反轉片
彩色負片與彩色反轉片(也叫正片)是彩色膠卷的兩種基本類型,都是供拍攝用的。
彩色負片經拍攝、部洗後,在膠片上產生原景物的補色影像,如紅、綠、藍色的景物分別被記錄為青、品、黃色。實際看到的彩色負片是在這種補色影像的基礎上,再蒙上了一層橙色的「馬斯克」,用以提高色彩還原的准確性。國外對彩色負片的商標通常採用「商名+color」表示:如「Koda color」(柯達彩色負片)、「Fuji color」(富士彩色負片)、Agfa color(阿克發彩色負片)。
彩色負片的用途與優缺點
彩色負片的主要用途是印放彩色照片。這是一種極為廣泛的用途。無論是存入個人的影冊還是在影展展出,彩色照片均便於直接觀看,不像彩色反轉片在觀看時需要幻燈機和屏幕。
彩色負片的曝光寬容度比彩色反轉片要大些;對拍攝時光源色溫的要求也不如彩色反轉片嚴格,因而,彩色負片比彩色反轉片容易拍攝。但使用LOMO相機拍照時用反轉片拍效果往往會令你驚奇不已。
彩色反轉片的用途與優缺點
彩色反轉片的主要用途之一是製作幻燈片。拍攝、沖洗後,裝上幻燈片框即成彩色幻燈片,可供放映,並且觀看時的顏色就像一張照片一樣色彩艷麗。
彩色反轉片的主要用途之二是用於印刷製版。雖然彩色照片也能用於印刷製版,但在印刷效果上,諸如影像清晰度、色彩飽和度以及層次、顆料度等方面,彩色反轉片要好得多。當專門為出版物的需要而拍攝彩色片時,宜選用彩色反轉片。
曝光寬容度和對光源色溫的適應性上,彩色反轉片雖然不如彩色負片,但是,多數彩色反轉片具有一種「強化沖洗」的適應性,意味著可以提高片速使用,這對於在暗弱光線下拍攝時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彩色負片則不具備這種性能。
在同等質量、相同片速的前提下,彩色反轉片的色彩更鮮艷、顆料更細膩、清晰度更高、層次更豐富,影像的保存性也更好。現代高質量彩色負片攝取的影像約能在15年內保持不變色,而高質量彩色反轉片攝取的影像約能在90年內保持不變色。
當你反復權衡以上這些因素,對使用彩色負片還是彩色反轉片作出選擇後,還需要根據你的拍攝條件與表現意圖去考慮。
●日光型與燈光型
彩色負片與彩色反轉片都有日光型與燈光型的區分。彩色反轉片在其包裝盒上均註明「日光型」或「燈光型」。進口膠卷對「日光型」標為「DAYLIGHT」,對「燈光型」標為「TUNGSTEN」。彩色負片在其饈盒上,對「日光型」還是「燈光型」,有的註明,有的不註明。不註明的原因是廠家認為該彩色負片對光線色溫的適應性大,能在各種光線下拍攝。但是,事實上這類彩色負片理想的光線條件是「日光型」對光線的要求,故裨上也是屬於「日光型」的。
選擇「日光型」還是「燈光型」,取決於你准備用什麼樣的光線進行拍攝。
簡單的說在室外陽光下或在室內用電子閃光燈進行拍攝時,那就應該選擇「日光型」片;你准備在碘鎢燈或照相強光燈下拍攝時,那就應該選擇「燈光型」片。
上述的這些選擇,都是在正常拍攝下的一些要點,當我們如有意識地要使畫面產生某種色彩的偏色,以瀉染某種氣氛,那就另當別論。
高速片與低速片
「高速片與低速片」是指對膠卷「片速」的選擇。「片速」就是表示膠卷對光的敏感程度,又稱「感光度」。一般用ISO或ASA來表示,片速越高,需要的曝光量越小。
彩色膠卷的片速種類
現代彩色膠卷已有多種片速可供選擇:常用日光型彩色負片有 ISO100 、160、200、400、1000、1600;燈光型彩色負片有ISO40、64、80、100。 日光型彩色反轉片有ISO25、50、64、100、125、200、400、1000、1600; 燈光型彩色反轉片有ISO40、50、64、160、640。
片速與照相性能的內在聯系
在生產工藝、技術水平相同的前提下,如同一廠家生產的同一牌號的膠卷,片速與照相性能存在規律性的變化;對彩色膠卷來說,片速低的較片速高的色彩更飽和、顆料更細膩、清晰度更高。因此,只要在光線條件能滿足你對光圈和快門速度的選擇時,對片速的選擇宜低不宜高。尤其是准備高倍率放大的拍攝,採用低速片的效果遠比高速片好得多。
高速片的用途
片速在ISO400以上的均屬於高速片。其中,對ISO1000 以上的通常又稱為「超高速片」。這些「高速」或「超高速」彩色片在下列情況下使用最為理想。
暗弱光線的現場光拍攝;
室內明亮的現場光下拍攝體育比賽和舞台文藝演出;
需要使用1/500秒以上的高速度去「凝固」動體;
需要使用盡可能小的光圈來加大景深;
使用250mm以上的遠攝鏡頭手持相機拍攝。
高速片還有一個特出的優點是曝光寬容度很大,因此,當景物亮度范圍較廣時,也能有良好的色彩表現;當曝光有較大誤差時,也能使你得到可用的彩色影像。
●專業型與業余型
許多名牌彩色膠片廠除了大量生產通常攝影用的「業余型」彩色片外,還生產「專業型」彩色片。 專業型彩色負片和反轉片的饈盒上均註明「Professional」,無此標記的一般情況下都是業余型彩色片。
●通用型沖洗與獨家型沖洗
彩色膠卷拍攝後都需要沖洗。現代彩色膠卷的沖洗工藝已趨向一致:採用「C-41工藝」沖洗彩色負片;採用「E-6工藝」沖洗彩色反轉片。 這兩種沖洗工藝的代客沖洗店在國內外均十分普遍。而且,這兩種沖洗工藝均可自行配葯沖洗。然而,仍有一些現代彩色膠卷的沖洗工藝是「獨家型」的,這種「獨家型」的沖洗工藝不僅加工店甚少,而且多半也無法自行配葯沖洗。如果你興匆匆拍了一卷彩色膠卷後,找不到沖洗地方,那無疑會十分懊惱的。
「柯達」有兩種類型的彩色反轉片:一種是「柯達埃克塔克羅姆」(KodakEktachrome);另一種是「柯達克羅姆」(Kodachrome)。 「柯達埃克塔克羅姆」屬於「通用型沖洗」,採用「E-6」工藝。「柯達克羅姆」則屬於「獨家型沖洗」,只有在柯達公司提供條件的少數代理機構沖洗。在國內尚無法沖洗「柯達克羅姆」。這種膠卷也無法自行沖洗。它的沖洗原理與通常的「E-6工藝」不同,成色劑是加在顯影液中而不是加在膠卷乳劑內的,被稱為「外色法膠卷」。通常的彩色負片或彩色反轉片均為「內色法膠卷」,即「成色劑」是加入膠卷乳劑中的。有關這方面的進一步知識,請參閱「彩色膠卷沖洗技術」一章。
在「阿克發」彩色反轉片中,一些新型的「阿克發克羅姆」已采有通用型的「E-6工藝」沖洗,其餘則多數為「獨家型」的沖洗, 要採用「阿克發專用沖洗工藝」。選擇時務必注意膠卷的使用說明。
②黑白膠卷
在被認為是彩色攝影時代的今天,有人對黑白攝影嗤之以鼻;有人認為黑白攝影已是過時的形式;也有人視黑白攝影為低級攝影等等。諸如此類的看法都是不正確的。
黑白攝影是將客觀的彩色世界,抽象為黑白畫面,靠黑、白、灰之間的影調變化來表現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雖然它不如彩色攝影那樣絢麗、逼真,但是,從藝術創作上說,它又往往較彩色攝影更含蓄、更蘊藉、更有韻味,從而也更能促進攝影者的創造性。在新聞攝影領域,由於新聞紙的質量、成本、時效等因素,黑白攝影至今仍占據主導地位。
黑白攝影與彩色攝影作為攝影的兩種基本形態,會像攝影本身一樣永存,因為它們各有千秋,各有擅長的用途。
對黑白膠卷的選擇較彩色膠卷簡單,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感色性的黑白膠卷。
高速片與低速片
黑白膠卷與彩色膠卷一樣,也有各種片速,但是片速的種類較彩色片少些。黑白全色膠卷的片速種類有:ISO25、32、50、100、125、400、1250、3200等,其中常用的是ISO50、100、(或125)、400三種片速的黑白片。
與彩色膠卷一樣,黑白膠卷片速的高低也帶來一系列照相性能的內在變化,在同等生產工藝技術的前提下,片速高——寬容度大、顆粒粗、解像力低、反差性低、灰霧度大、保存性差;片速低——寬容度小、顆粒細、解像力高、反差性高、灰霧度小、保存性好。
對高速片與代速片的選擇方法,黑白膠卷與彩色膠卷是相同的,詳見第一節「彩色膠卷的選擇」中「高速片與低速片」部分。
現代黑白膠卷中,有一種新型的黑白膠卷值得引起注意。這就是染料型黑白膠卷。
●染料型黑白膠卷
染料型黑白膠卷又稱「非銀鹽黑白膠卷」、「彩色法黑白膠卷」。現在投入市場的有兩種牌號:「依爾福XP1-400」和「阿克發Vario XL」,是在本世紀80年代初相繼問世的。
染料型黑白膠卷的特點
染料型黑白膠卷的主要特點是採用染料成像,打破了黑白膠卷採用銀鹽成像的傳統做法。因此,它的沖洗工藝就不同於通常黑白膠卷的沖洗工藝,是採用彩色膠卷的沖洗工藝。上述這兩種染料型膠卷均可採用沖洗彩色膠卷的「 C-41工藝」(彩顯、漂定各5分鍾,液溫38℃)。 盡管廠家另外也推薦了更適宜的彩色沖洗工藝:「依爾福XP1-400」是兩種專用的顯影液和漂定液;「阿克發Vario XL」是「阿克發70」或「阿克發F」彩色沖洗工藝。
染料型黑白膠卷的優點
染料型黑白膠卷的主要優點有以下三點。
片速高、顆料又細。這是通常黑白膠卷不能兼得的性能。通常黑白膠卷的片速高了,顆料勢必較粗,這是由感光乳齊本身的特性決定的。上述兩種染料型黑白膠卷的標定片速都是ISO400,但是,「依爾福XP1」可提高至ISO1600,阿克發「Vario XL」可提高至ISO3200拍攝,顆料也無明顯增粗。
曝光寬容度極大。進化論景物反差大小還是曝光過度、不足,在較大的誤差范圍內,影像質量均無明顯下降。「XP1」可允許使用的片速范圍達ISO50~1600,「XL」可允許使用的片速范圍達ISO150-3200。這是實用價值極大的一種優點。
高倍率放大時,影像的顆料度、清晰度都明顯優於通常的黑白膠卷。
染料型黑白膠卷的價格與世界上優質黑白膠卷的價格類似,但由於採用彩色沖洗工藝故沖片代價比通常黑白膠卷要高些,而且也要麻煩些。
③膠卷主要性能的內在規律
無論黑白膠卷還是彩色膠卷,它們的感光度高低會帶來其他照相性能一系列的規律性變化:
感光度高——反差性小——寬容度大——顆料度大——解像力小——灰霧度大——保存性差;
感光度低——反差性大——寬容度小——顆料度小——解像力大——灰霧度小——保存性好。
對彩色膠卷來說,感光度低的比感光度高的在色彩再現上更飽和、更鮮艷。
熟悉這種照相性能的內在規律,對選擇膠卷有重要實用價值。當然,要注意這是針對相同的生產技術工藝而言的。生產技術水平不同,則不適用上述規律。
用傳統相機時,我們可因應拍攝環境的亮度來選購不同感光度的膠卷,
例如一般陰天的環境可用ISO200膠卷,較暗的環境(如:舞台、演唱會的環境)可用ISO400膠卷。其實,數碼相機內也有類似的功能。 傳統相機的感光度指的是膠卷完成准確曝光所需的光線值,ISO感光度表示膠卷對光線的感光度,有100.200.400等ISO值,ISO值越大越適合用於光線昏暗的場所,但卻會損失色彩的鮮艷度和自然感覺。風景和人物,和你的焦距有一關的關系,也就是遠近,當然和拍攝的技巧也有一定的關系,人像和風景,一個是近距離的,一個是稍遠的,如果相機的功能不是非常優越的話。用ISO200就可以了。 為了在光線稍暗的場所避免出現圖像模糊現象,因此要將ISO設置為400。ISO感光度提高一倍後,將快門速度提高一倍能進行基本同樣的曝光(鏡頭光圈保持不變)。
⑸ 請問八九十年代的膠卷相機一般搭載的是什麼鏡頭
最多的是135相機,一般搭載50mm鏡頭,也有35mm的。
那個時候已經有變焦鏡頭了,而且各大廠商都有很好的鏡頭,佳能,尼康,美能達等,掛機變焦頭一般有28-70,28-80,35-70這種。
⑹ 90年代有數碼相機嗎最早的數碼相機是什麼時候在市面上銷售的能拍出什麼樣的效果
1990年,柯達推出了DCS100電子相機,首次在世界上確立了數碼相機的一般模式,從此之後,這一模式成為了業內標准。對於專業攝影師們來說,如果一台新機器有著他們熟悉的機身和操控模式,上手無疑會變得更加簡單。為了迎合這一消費心理,柯達公司為DCS100應用在了當時名氣頗大的尼康F3機身上,內部功能除了對焦屏和卷片馬達作了較大改動,所有功能均與F3一般無二,並且兼容大多數尼康鏡頭。到了1994年數碼影像技術已經以一日千里的速度獲得了空前發展。柯達公司是數碼相機研發和推廣的先驅人物。在這一年柯達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用數碼相機DC40。相比之前各大公司研發的各類數碼相機試製品,柯達 DC40能夠以較小的體積,較為便捷的操作以及較為合理的售價被一部分消費者接受。成為了數碼相機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標志。1995年2月,卡西歐公司發布了當時給全球數碼相機領域造成轟動的一款數碼相機QV-10。這款相機具有25萬像素,解析度為320*240像素,無內置閃光燈。這樣的配置在當時已經是非常主流的了,然而其售價卻在當時刷新了歷史新低,僅以6.5萬日元上市。它的出現讓很多消費者開始意識到,原來數碼相機可以那麼平民化,同樣也引發了第一場數碼相機市場的熱銷風暴。因此也有不少人認為卡西歐 QV-10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首款商用數碼相機。同年佳能推出了首款單反數碼相機EOS DCS3C以及EOS DCS1C,翻開佳能單反數碼相機的嶄新一頁。
作為數碼相機的先鋒代表廠商,柯達公司自然也是大力支持相機數碼化發展。 柯達董事會於1995年作出了全面發展數碼科學的決策性決定,並且於1996年與尼康聯合推出DCS-460和DCS-620X型數碼相機,與佳能合作推出DCS-420數碼相機(專業級),這幾款數碼相機採用了600萬像素圖像感測器,是當時最高端的數碼相機,同樣也使得柯達成為當時數碼相機領域中的巨頭人物。後數碼相機的發展可以說是突飛猛進,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發展。1995年上市銷售的數碼相機像素僅僅為41萬,僅僅過去一年,到了1996年,數碼相機的像素就達到了81萬,幾乎是1995年的一倍。而1996年數碼相機的出貨量也創歷史紀錄,達到了50萬台。數碼相機從這一年開始,全面進入了消費者的視線,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流行時尚的代言人之一。
1996年成為數碼相機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從此,數碼相機進入了以數量級發展的新時代。
1997年9月,索尼公司發布了MVC FD7數碼相機,這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常規3.5英寸軟盤作為存儲介質的數碼相機。索尼也由此開始大力進軍數碼相機業。同年11月柯達公司發布了DC210數碼相機,這款數碼相機使用了109萬的正方像素CCD圖像感測器,而且還開始在數碼相機上採用變焦鏡頭,使得數碼相機的發展有了全新的突破。
如果說1996年是數碼相機開始百家爭鳴的年代,那麼1997年就是技術全面革新的一年。同樣也是在1997年,奧林巴斯這個老牌光學廠商率先推出了「超百萬」像素的CA-MEDIAC-1400L型單反數碼相機,引起了行業內的巨大轟動。因此在1997年的美國PMA國際攝影器材博覽會上,數碼相機作為新鮮事物,大量出現在這個原本以傳統攝影器材為主的展會上,給傳統的攝影器材市場帶來了較大的沖擊。
相機與計算機相結合、數字圖像輸入輸出等都成為了人們關心的話題。不少IT廠商也開始介入數碼相機的生產。各大公司紛紛推出高像素、低價格的普及型數碼相機,不少數碼相機的售價都保持在1000美元以下,最便宜的相機價格僅僅為200美元。這為普通家庭購買數碼相機創造了大好條件,同時也翻開了數碼相機普及化發展的新篇章。
1998年的數碼相機市場,絕不僅僅只是把數碼相機看作新鮮玩具那麼簡單了。1998年是消費級數碼相機大發展的一年,大量低價「百萬像素」數碼相機成為了整個市場的一大看點。同時,「百萬像素」數碼相機也成為了市場的主流產品。這一年推出的數碼相機,不僅像素大大提高,畫質有了質的改進,而且功能豐富,向著體積小型化,功能集成化發展。當然,最重要的是,其價格進一步下降,能夠被更多普通老百姓接受。
光這一年發布或者上市的數碼相機就有60多種,20多個廠商加入其中,成為數碼相機廠商百花齊放的一年。其中,卡西歐、富士膠片、柯達、美能達、尼康、佳能、奧林巴斯、三洋、索尼、精工愛普生都推出了3款以上的數碼相機,愛克發、惠普、柯尼卡、菲力浦、理光等廠商也在這一年推出了2款數碼相機,東芝、松下電子、日立、JVC、京瓷、萊卡、三星和中國的海鷗也都推出了一款機型。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的同時,數碼相機廠商之間的競爭的大大加劇。以我們現在的情況來看,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廠商都已先後退出了數碼相機的生產,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遺憾。
1998年佳能推出了當時像素最高的一款數碼相機PowerShot Pro70,成為當時業內的代表作。這款相機具有2.5倍光學變焦和2倍數碼變焦,TTL自動調焦功能、自動曝光,具有2英寸彩色TPY 液晶屏,還可以進行每秒4幀最長5秒的動態影像拍攝。這款相機不僅是當時,到了現在看來,都是非常經典且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款機型。
而在單反數碼相機領域,1999年也有了全新的看點。尼康發布了首款自行研製的單反數碼相機D1,這款相機的問世讓消費者對於單反數碼相機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引發了最早的單反數碼相機競爭。
尼康D1以傳統相機F5為基礎進行設計,配備了274萬像素CCD,感光度從ISO200-1600,採用CF I/II型存儲卡作為存儲介質,也可以兼容微硬碟。支持JPEG、TIFF、RAW 三種文件格式。當時售價為5580美元,價格遠低於柯達DCS系列相機,開創了單反民用化的先河。不過5580美元的,在現在看來還是相當昂貴的。從這一點也足以看出,單反數碼相機的發展和技術革新之快。
進入2000年,不僅在計算機方面,還是存儲設備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數碼相機的像素也在200萬的基礎之上,再上一個高樓。300萬像素成為了市場的開發熱點。而變焦鏡頭則成為廠商們關注的又一對象。10倍光學變焦的數碼相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2000年1月,尼康CoolPix 990和奧林巴斯CAMEMIA C-3030Z幾乎同時推出,標志著300萬像素數碼相機逐漸成為了市場的當家花旦。
2000年2月,海鷗發布中國第一代國產數碼相機DSC-1100。
2000年5月,佳能推出全新單反數碼相機EOS D30,使用CMOS代替CCD,在畫質、成像方面獲得了全方位進步,取得巨大成功。
當然,為了更進一步降低製造成本,搶占低價民用數碼相機領域,數碼相機廠商開始紛紛利用自己成熟的流水線和製造工藝,進行市場細分。同一個機身,採用不同層次的內部配置,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各方需求。這一改變如今已經成為數碼相機廠商降低成本的一個重要方法,被各大廠商紛紛採納。但在當時看來,這絕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化。
隨著價格降低,技術提高,數碼相機終於從高高的神殿上走到了百姓生活中,從從高尖端軍事用途轉變成普通的民用產品,進入2000年後,數碼相機的發展越來越快,人們也通過數碼相機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數碼影像的迷人之處。
⑺ 上個世紀90年代的相機當中使用的(柯達)膠卷價格大概多少一卷,當時要去哪裡才能買到
十幾塊到幾十塊不等,隨便在街上找家小商店都能買到
⑻ 國產膠片相機和膠片單反相機以及說明相機的品牌有哪些
除了鳳凰和海鷗以外,還有虎丘、東方、華夏、長城、青島、百靈、孔雀、甘光、珠江、上海、華鎣、華中、華山、紅梅、牡丹等等。
國產的數碼單反現在還沒有,以上品牌當中,比較出名的除了鳳凰海鷗以外要數上海了,上海有一款相機(忘了型號),外形很好看,像徠卡M1的,比較有收藏價值(個人認為),還有華山AE也是比較受青睞的135旁軸相機,市面上都是很便宜的東西(上海那個要貴些)。
⑼ 老式膠卷相機有哪些 全機械 旁軸那些的
機械旁軸在某個歷史時期,是標準的攝影產品,所有全球很多國家和品牌都有生產。
個人觀點,如有不足敬請指正:一般國內出現的機械旁軸根據產地主要劃分為四個陣營,第一陣營德國產,以徠卡、福倫達、蔡司為代表;第二陣營是日本生產,以佳能、尼康、富士、柯尼卡、美能達等為代表;第三陣營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生產,以卓爾基、澤尼特、FED為代表;第四陣營國產以紅旗、鳳凰、虎丘為主。還有一些也很有名但在國內保有量沒有上述幾個多的,例如美國柯達以及一些著名電影鏡頭廠商也製造過一些旁軸。
這么多年過去了,目前還活著的、還在生產的機械膠卷旁軸,好像就只有徠卡了。
⑽ 膠片相機時代照相館都用的什麼相機牌子和型號~
都不對哦,膠片時代,照相館用8寸海鷗座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