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這是什麼相機
第一張圖片,是雙反相機,著名的有祿萊弗萊克斯。我國也生產過很多。
2. 德國相機有什麼名牌的
1、徠卡(Leica):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國公司生產的照相機的品牌,由徠茨和照相機的前音節組成,徠卡相機最初問世於1913年,是世界上最早35mm的照相機。
3. 有沒有一些性價比比較高的雙反相機推薦一下
國產海鷗4B雙反相機。
4. 雙反相機
雙反相機的經典是:祿來雙反相機。
一個用來取景一個用來攝影原因,是原來的相機多用鏡前快門。為了更好的取景,而又保護膠片,所有採用了雙鏡頭、雙功能的結構。
早期旁軸的形成的原因也是這樣。那個取景框可以在旁邊,也可以在上面,它起的作用,只是取景參考。
5. 求助一個關於老雙反相機雙鏡頭相機的問題!
這要看是什麼樣的雙反相機了。
雙反相機的種類很多,有國產的,以海鷗牌的居多,此外還有牡丹、青島等其他品牌。在國產雙反里,海鷗比較著名,其他很多國內的照相機廠當年都是使用的海鷗的圖紙來生產雙反相機。現在海鷗還有新機器在賣,大概1500-2000多元左右。所以說國產雙反,除了有特殊紀念意義的相機意外,大多沒有什麼太大的收藏價值。而且機械性能上不及當年的國外品牌。
國外的品牌主要有德國的和日本的。德國最著名的就是祿來雙反,現在二手的價格都很高在幾千都上萬元。如果是新機器價格就更高了。祿來的鏡頭成像十分出色,而且機械性能很好,所以絕對有收藏價值。
還有就是日本的品牌,像瑪米亞,雅西卡,都有雙反。日系雙反很有自己的特色,盡管有些地方模仿德國祿來,比如雅西卡 124,124G等,但是瑪米亞推出的可換鏡頭的雙反相機絕對是創新,這個系列有C220,C330等。這些相機也是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和實用價值的。但是比不上德機。
還有其他一些品牌的相機,並不常見,比如德國的Ikon,法國愛展能出品的雙反等。但是國內品相較好的不多。
6. 理光雙發相機和美能達雙反哪個好
理光、美能達都生產了不止一款雙反相機。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款。
最常見、最流行的理光是Ricoh FLEX7,現在雖然不那麼有名,但恐怕這是全世界銷量最大的雙反相機。美能達的話,最常見的大概是Autocord吧?如果是這兩台對比的話,美能達全面勝出。實際上當年還流行雙反時美能達Autocord的評價僅次於Rollei,是日產雙反中高級機的代表。現在大概不值幾個錢,但當時賣價可是理光FLEX7的五倍以上。
另一個比較常見的是和理光FLEX 7同時代的美能達FLEX 3,也是當時的高端機,性能做工都遠勝前者。
7. rollei4200是什麼牌子照相機
祿萊(ROLLEI)如同許多其他的國際著名品牌一樣,有輝煌,有黯淡,但必不可少的是有傳奇色彩。祿萊(Rollei)是一家製造光學產品的德國公司,以雙反相機祿萊福萊著稱,該照相機在膠卷照相機中擁有前驅的地位。該公司於1920年在不倫瑞克創立,一開始的名字是Werkstatt für Feinmechanik und Optik, Franke & Heidecke(福蘭克和海德克精細工藝和光學作坊),經過多次改名和更改公司形式後1962年稱為Rollei-Werke Franke & Heidecke、1979年Rollei-Werke Franke & Heidecke GmbH & Co. KG、2004年Rollei GmbH)。2006年公司大本營前往柏林,而生產則依然留在不倫瑞克。2007年它被分成三個公司。Franke & Heidecke GmbH位於柏林,主要負責專業產品(中片幅相機、放映機),RCP-Technik GmbH & Co KG主要負責歐洲的消費者產品(35毫米影片數碼照相機),Rollei Metric GmbH則負責攝影測量法。1960年代末當時已經過時的祿萊福萊銷售量下降,因此公司決定擴大產量和產品種類。但是這個措施卻是當時還相當小的祿萊公司無法實現的。1970年公司在新加坡創辦了自己的生產線,在相機工業中此舉有領先意義,但是卻使得公司為德國精良產家的聲譽遭到打擊。1982年公司在多次改組後決定局限於中片幅相機和少數其它產品。1986年添加了測量系統,從1991年開始公司也生產數碼和現代傻瓜相機。
8. 峨嵋雙鏡頭相機有幾款
峨嵋雙鏡頭相機只有一款!
同為華中精密儀器廠的還有「華中」雙反相機。峨眉和華中是同一廠子生產且機型一模一樣的兩個品牌相機。1980年同時量產,性能和當時國內眾多雙反機型一樣,都是按海鷗4B相機圖紙製造的,個別廠家有略微改進,但差別不大。
9. 單反相機都有那些牌子,是哪個國家的
1.佳能(Canon)是日本的一家全球領先的生產影像與信息產品的綜合集團,從1937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將自己的業務全球化並擴展到各個領域。
2.尼康(Nikon),是日本的一家著名相機製造商,成立於1917年,當時名為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1988年該公司依託其照相機品牌,更名為尼康株式會社。「尼康(Nikon)」的名稱,從1946年開始使用,是「日本光學」日文讀音(Nippon Kogaku)的羅馬字母縮寫,並且融合了德文中蔡司照相機ZeissIkon中kon的寫法。
3.索尼(日語:ソニー株式會社,英語:SonyCorporation),是日本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綜合性跨國企業集團。總部設於日本東京都港區港南1-7-1。
4.奧林巴斯(Olympus Corporation)日本,創立於1919 年。1920年在日本成功地將顯微鏡商品化,在癌症防治領域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的內窺鏡,1950 年由奧林巴斯在世界上首次開發。迄今為止,奧林巴斯株式會社已成為日本乃至世界精密、光學技術的代表企業之一,事業領域包括醫療、影像、生命科學產業三大業務領域。
5.賓得(PENTAX)日本,是一家世界著名的光學品牌,產品覆蓋天文望遠鏡、醫用內視鏡、眼鏡等范圍。賓得的品牌文化可以追溯到1919年成立於日本東京的旭光學合資公司。
6.松下(Panasonic)日本,Panasonic的中文為「松下」(早期叫National,1986年開始逐步更改為Panasonic,2008年10月1日起全部統一為Panasonic)由日本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自1918年松下幸之助創業,發展品牌產品涉及家電、數碼視聽電子、辦公產品、航空等諸多領域而享譽全球;該企業品牌躍入《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
7.三星 是韓國的知名公司之一,是韓國最大的企業集團三星集團的簡稱,該集團包括44個下屬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機構,成長為「世界最受尊敬企業」企業之一的三星在全世界68個國家擁有429個據點23萬員工,業務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等眾多領域。 三星集團成立於1938年,公司最初主要出口朝鮮南半島的魚干、蔬菜和水果。
8.理光(Ricoh),是日本著名的辦公設備及光學機器製造商,世界五百強企業。市村清在1936年成立理化學研究所,研究所主要研究理研陽畫感光紙,1963年正式易名為理光,並在同年成立香港分公司。現在理光的主要產品包括影印機、傳真機、列印機等文儀器材,文檔解決方案,以及輕便型數碼相機。
9.徠卡 是德國原裝手工製作的相機。徠卡相機在現今生產的專業相機中,打開後蓋可以看到,徠卡機身用料的厚度,真得用錘子碰才能毀壞。它以結構合理,加工精良,質量可靠。
10.哈蘇(Hasselblad)瑞典 長達 77 年(至2018年)的相機歷史,深耕於中畫幅相機。打造了龐大完整的中畫幅相機系統,沉澱了多年在相機領域的技術,從膠片到 1 億像素,變的是看得見的外觀,不變的是對影像的追求。
(9)著名雙反相機有哪些擴展閱讀:
單鏡頭反光式取景照相機,(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縮寫為SLR camera)又稱作單反相機。它是指用單鏡頭,並且光線通過此鏡頭照射到反光鏡上,通過反光取景的相機。
所謂「單鏡頭」是指攝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個鏡頭,不像旁軸相機或者雙反相機那樣取景光路有獨立鏡頭。「反光」是指相機內一塊平面反光鏡將兩個光路分開:取景時反光鏡落下,將鏡頭的光線反射到五棱鏡,再到取景窗;拍攝時反光鏡快速抬起,光線可以照射到膠片或感光元件CMOS或CCD上。
10. 最經典,最好用,最實用的佳能單反相機是哪款
1. 徠卡M3
徠卡M3
素以浪漫著稱的法國人曾經拍攝了一個短片:一位盲人被人攙扶著走在街頭,一位妙齡少女走過,他嗅了嗅說:「夏奈爾」;路經一輛豪華轎車,車門一響,他隨口說:「賓士!」路邊一位攝影者按下了快門,快門清脆而柔滑地一響,他不假思索地說:「徠卡!」
徠卡?對,就是徠卡,相機中的勞斯萊斯!一個曾經與賓士、萬寶龍並稱為德國工藝三大代表的品牌,一個代表男性沉穩、歷練、勇氣以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等諸多品行的品牌。徠卡擁有令人艷羨的貴族般傳統:目前最流行的135相機最初就出自徠卡的門下,這大大改變了攝影的生態環境,攝影記者們終於扔下了笨重的大畫幅相機,拿起徠卡奔赴火線。
上世紀30年代之後,國際環境日趨惡化,先後爆發了中國「九一八事變」以及西班牙內戰,這成就了以羅伯特·卡帕為代表的戰地攝影記者以及以堅固耐用、成像質量優異、便於維護的徠卡相機。當時很多美國部隊隨軍攝影師都配發了徠卡相機,著名的巴頓將軍就是徠卡用戶中的一員。根據美軍規定,遇到緊急情況(如即將被俘)時必須破壞隨身的裝備,相機也在其列,一般情況下美軍士兵往往用錘子或槍柄砸毀相機,不過這對徠卡相機來說卻並不實用,使用徠卡的隨軍記者往往需要將手榴彈綁在相機上才能炸毀徠卡相機。
M3就是在這樣的傳統中誕生於1954年——當時歐洲剛剛走出了戰爭後的蕭條。徠卡將積累的全部技術儲備都用在了這台相機之上,相機採用了堅固的黃銅製作機身,各項技術指標都首屈一指,他不僅確立了徠卡M系列相機的地位,也奠定了戰後測距式相機(俗稱旁軸相機)時代的基本格局,從1954年投產到1966年停產期間,累計產量超過20萬台。
徠卡M3推出以來,不僅在攝影界,甚至在政治界、演藝界等各個圈子裡,都是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徵,一些用戶對黑色相機邊緣磨出的黃銅色情有獨衷,而另外一些用戶則對徠卡M3特有的快門聲無法釋懷,攝影界的攝影大師們更是將徠卡M3視為掌上明珠。至於說到M3的用戶則令人咋舌。
除了創造「決定性瞬間」理論的著名攝影大師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外,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阿登納也赫然在列。德國聯邦政府一度曾經將徠卡列為贈送給國際友人的外交禮品,這在其它攝影器材品牌歷史上恐怕也是沒有的。
2. 哈蘇503CW
哈蘇503CW
1939年4月,歐洲戰事正酣,一架德國轟炸機墜毀於瑞典,軍方在清理飛機殘骸時發現了一台摔變形的偵察相機,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拍相機,瑞典國防部長立即將著有《候鳥的旅程》的鳥類學者、攝影家維克多·哈蘇先生,問他能否為瑞典皇家空軍仿造一部,哈蘇先生語驚四座:「不能!但我能造一部比他更好的相機!」於是,第一台哈蘇相機HK7誕生了。
哈蘇的中畫幅相機採用了一種模塊化的設計,以機身為基礎,可以根據需要搭配不同的鏡頭、後背、取景器等等,亦可使用卡爾·蔡司、施奈德、羅頓斯克等一流鏡頭生產廠商提供的不同鏡頭,這一技術理念在當時堪稱前衛。不過,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哈蘇的相機銷售總是不溫不火,真正讓哈蘇一夜成名的還是上世紀60年代全力以赴發展阿波羅登月工程的美國航空航天總署(NASA),當尼爾·阿姆斯特朗用哈蘇500EL相機為奧爾德林拍攝的登月照片傳遍世界時,哈蘇這個品牌就成為一個釘在太空中的永恆的名字了。
哈蘇最後一代V系統相機中廣為公眾所熟悉的就是503CW了。他繼承了500系列諸多傳統,亦繼承了哈蘇幾乎全部的文化傳統和設計元素,堅守6×6厘米畫幅,因其超高性價比而獲得了圈裡人、圈外人的青睞。不過隨著哈蘇公司易主、換帥,哈蘇的重心轉移到採用6×4.5厘米畫幅的H系列上,2006年初傳來哈蘇推出最後一批捆綁了數碼後背的限量版套機503CWD的消息,一個傳奇般的時代結束了,從此哈蘇的名下只有日本富士為之代工的哈蘇H系列相機了!
3. 祿來2.8FX雙反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