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相機鏡頭為什麼這么貴還比手機鏡頭更大更沉
相機鏡頭為什麼這么貴?又為什麼如此笨重?
第五,獲得更大的透光量。能通過物理方式校正透視的移軸鏡頭,能放大微小細節的微距鏡頭,對鏡片組的設計要求就更高了。所以相機鏡頭之所以又大又沉,一方面是為了獲得更大的通光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三峽更復雜的結構,實現更好的畫質,滿足更苛刻的需求。
第六,鏡頭多層鍍膜。避免光線在鏡頭內的多次反射形成的鬼影和眩光。添加防抖模塊,讓你手持幾斤重的設備也能拍出清晰的照片。總的來說,相機鏡頭是設計成本極高的產品,多年以來,廠商們主要依靠物理。
② 為什麼相機這么貴,最基本都1萬多
這個數碼相機啊,它為什麼這么貴呢?首先它的那個影像感測器就是CCD,或者CMOS ,LIVE MOS等等了,就是它那個用來感光的,相當於膠片的東西是由一些高科技材料做成的;再就是那個相當於電腦的中央處理器的圖像處理器比如SONY的BIONZE處理器都是需要相當的科技水平才能做出來的,像咱們國家沒有這方面的核心技術,所以我們中國還沒有出一款像樣的數碼相機;再就是鏡頭了,鏡頭這個東西,你知道的,它的透鏡是需要相當高的工藝水準才能做好的,還有那些的光學玻璃,都是需要技術才能打磨的好的,不僅如此,數碼相機還有一些自動功能,鏡頭里還有一些傳統相機鏡頭里沒有的組件。這么一來,數碼就比一般的 傳統機貴許多了
③ 奧林巴斯的相機為什麼都那麼貴
貴有貴的道理,真正的優勢在於奧巴這種老牌光學企業的專業性上。原因如下:
1、奧巴注重擴展性。
從頂級的EM系列到入門的EPM系列 都帶熱靴。大部分品牌入門微單都沒熱靴,索尼甚至NEX7都用的不是標准熱靴。同時奧巴所有微單的熱靴和取景器都在鏡頭光軸正上方,因為奧巴堅持旁軸或者類旁軸視角取景方式不夠專業。
2、奧巴注重感測器畫質表現,並且毫不吝惜優秀感測器的普及。
三年前索尼開發出畫質出色的M43感測器,奧巴不惜讓索尼入股也要拿下給EM5配備放棄松下老感測器。去年松下又開發出最新感測器畫質反超索尼,奧巴又是第一個拿下給EM1配備,甚至比松下自己都更先應用。同時奧巴微單一旦有新感測器就是全線採用,從6000元的EM到1500元的EPM 畫質幾乎相同。
3、奧巴注重機內功能的專業性,並且毫不吝惜技術下放。
高光點測光、暗光點測光、灰階亮鍵、灰階暗鍵、模式撥盤自定義、機內暖色風格、機內曲線、實時取景T門、人臉識別+點測聯動,這些對深度愛好者很重要的專業功能,奧巴全系微單都具備,並且一代代升級。今年開始奧巴的三軸防抖技術也要在中端和低端普及,高端則是清一色五軸防抖。
4、奧巴鏡頭開發有特色,且有針對性。
在微單時代開發鏡頭,絕對畫質並非第一優先考慮的選項。成本控制和體積控制甚至外觀設計都是影響市場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很多,我簡單拿三個鏡頭舉例:
A 套頭14-42IIR 這枚塑料鏡頭做工和畫質都不及松下對應的金屬鏡頭G14-42II 視角也不及索尼套頭E16-50 范圍廣大。但是這枚鏡頭一方面做到了可接受的入門級畫質避免了E1650的嚴重畫質損失和中焦缺失,同時重量比松下更輕,價格只有松下的60%。中段光圈卻比松下和索尼的都更大。
B 人文鏡頭17mm F1.8 這枚鏡頭定位中高端 但是最大銳度卻比不過松下廉價的20mm F1.7 當然更比不過索尼高端的蔡司24mm F1.8。 但是作為一枚主要用於掃街的人文定焦,奧巴給這枚鏡頭賦予了三大特點:光圈全開銳度超過另外兩家,輕微場曲和推拉MF環。
C 微距鏡頭60mm F2.8 對比松下出的徠卡45mm F2.8 奧巴的60微鏡片更少、成本更低、拍人像焦外虛化更差,但是作為微距攝影時60微擁有和45微一樣的放大率、一樣的柔美散景、一樣的最大銳度。主要區別在於60微F8下銳度最高,45微最大光圈F2.8銳度最高。
常拍微距的人都知道微距鏡頭最常用的是F8甚至更小的光圈,因為微距攝影很容易景深不足,而不是景深過大。同時60微鏡身還自帶4檔不同放大率的檔位切換比45微更加方便專業攝影師選擇拍攝距離。
因此,我最終的結論是奧林巴斯可能更適合懂點器材的發燒友和對虛化要求不高的專業用戶。反而不太給新手推薦奧巴,新手不會在乎索尼套頭畸變和暗角有多大,松下寬容度比奧巴差幾檔,但是他們會很在乎這個相機菜單是否看的懂,玩兩年後機身做工皮實不。
④ 數碼相機為什麼那麼貴
1、可靠
2、鏡頭光學素質高
3、搞不定或者即使已經很成熟但是不能讓效果完美的新功能不用
4、品牌這個東西也得靠運作
所以他就那麼貴
不過我堅信一個道理就是:一分錢一分貨、10塊錢3分貨……所以要是平常使用的話還是買佳能、奧林巴斯這些大眾品牌,買來把玩就另當別論了
⑤ 為啥相機那麼貴
成本在那擺著呢,貴有貴的道理
⑥ 為什麼單反相機這么貴
嗯,單反我們分幾個系統來說吧:
1.電子系統,包括CMOS、ISP、屏幕、各類感測器等,CMOS國內廠商基本沒有,ISP有一小部分國內廠商,但是偏向於工業用途,屏幕有一些,但是國內主要在手機、電視和戶外上,感測器,嗯,高端的基本沒國產。
2.光學系統,雖然在膠片機時代我們國內出現了很多相機廠商,有一定的光學系統基礎,但是進入數碼相機時代之後就都沒有了。而現在的光學系統是光學鏡片組和電子系統結合的產物,國內這塊基本就只有全球最大的手機鏡頭組公司,相機鏡頭目前技術、品控能保證的就老蛙一家吧。
3.圖像處理系統,包括機內系統和PC、移動端軟體,嗯,機內系統國內最多能算上手機廠商的演算法和AI場景識別,著名的例如愛國廠,不過他們家的影像團隊也是挖諾基亞的,然後才在自己的資金和技術基礎上發展出來演算法,例如RYYB猜色、月亮模式、N多種場景識別、多鏡頭多幀合成變焦等。相機上除了個別AI識別的軟體和演算法,只剩像光影魔術手、美圖秀秀等PC、移動端P圖軟體,而國外各大相機廠商都有官方圖像處理軟體,例如佳能的DPP,除此之外還有影像大廠Adobe,耳熟能詳的ps、lr。
4.各類影像專利,設計CMOS、鏡頭組、防抖、外觀等,因為上述軟硬體的缺失,國內這塊空白太大了。
綜上訴述,國內沒有完整的相機研發、設計、生產能力,即使是靠買組件、專利,也很難做出來。國外,像索尼、佳能、松下基本上能夠獨立研發、設計、生產,此外還能對外供貨,像索尼佔了全球一半以上的CMOS市場,松下還能給奧林巴斯、富士等廠商供貨,佳能是從CMOS到ISP到鏡頭到組裝全程都能做的IDC廠商,而且在工業、商用、天文、醫療影像市場具有供貨能力。缺失那麼多,怎麼自行生產相機,難道把裝備代工算進去么,問題是人家大廠都把代工廠遷台灣省、泰國、馬來西亞這些地區了啊。😂😂
⑦ 單反相機為什麼那麼貴
單反相機貴是因為它的組成元件貴、製作工藝要求也高、而且很多部件是從別的國家購進的。
⑧ 徠卡相機為什麼比主流相機貴很多它貴在什麼地方
一架序列號為105的徠卡0系列原型機被拍賣出了1440萬歐元的天價,摺合人民幣約1個億,創下了全球拍賣相機的最高記錄,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牌子,聽說更多的是尼康相機,徠卡相機憑什麼能賣這么貴?
徠卡堅持機械工藝,其機械素質遠非一般相機可比,據說有一隊北極探險隊在極地拍攝照片,他們使用的是清一色的徠卡機械相機。因為在那樣的低溫環境下,大多數電子元件都失靈了,只有機械相機才能正常的工作。徠卡旁軸相機沒有五棱鏡和反光鏡系統,加上做工相當嚴格的布簾快門,使之實際可用快門可以突破單反的“安全快門”的限制,使其使用起來比尼康等單反相機更好用,更精準清晰。現在的徠卡有了高檔奢侈品的屬性,每一款都有工匠手工打造,是身份和財富地位的象徵,自然使其價格不菲!
⑨ 既然可以用智能手機,為什麼人們還要購買昂貴的相機呢
如果任何專業攝影師或專業攝影師讀到這篇文章,我很抱歉解釋和理解這些問題背後的痛苦。簡短而簡單的答案是像素。1200萬像素的專業相機在鏡頭和寬度尺寸方面比4800萬像素的相機表現更好。隨著智能手機相機的質量越來越高,與專業單反相機和無反光鏡相機相比,其銷量直線下降。對於新手愛好者來說,這是有意義的,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不是!
理想情況下,一個人應該嘗試用手機拍照,當結果明顯時,他應該轉向專業的。大多數Instagram愛好者只是在Instagram上或手機上使用預先保存的濾鏡。大多數照片發燒友甚至不檢查ISO和照片的熱度。
然而,對於不在你正前方的圖像,智能手機不能做太多。蒼鷺,今天早上(2020年4月23日)在自然光下拍攝。500mm手動對焦鏡,尼康Df。沒有一部智能手機能拍到這樣的特寫鏡頭。
2019年12月,多佛城堡,夜幕降臨,我的妻子。尼康Df, 50mm f1.4,手動對焦。智能手機無法在如此低的光照水平下對焦或拍攝,它們也無法應對如此強烈的光與暗差異。2018年12月,新森林,鹿。尼康D800, 70-200 f2.8,自動對焦。這是一個瞬間的鏡頭。智能手機無法快速自動對焦,尤其是在光線較暗的情況下,而且盡管像素很高,也無法提供這種圖像。
⑩ 相機鏡頭為什麼那麼貴300元和3000萬的鏡頭區別在哪
因為好的鏡頭可以幫助攝影師獲得更好的呈現畫面,像素和進光量影響照片成像效果。好的鏡頭像素很高,且能夠拍攝出優質圖片。價格低廉的鏡頭同樣可以拍攝場景,但畫面相對模糊。這是導致鏡頭很貴的原因。
300塊錢一枚鏡頭確實可以幫助攝影師成像,但成長的效果很差勁。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畫面的呈現效果,前者非常模糊,後者非常清晰。可是鏡頭市場的出貨量卻在逐年下降,人們使用了大量的智能設備完成攝像過程,自然會產生不再繼續購買攝像鏡頭的想法。
總的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觸到價格更高的鏡頭,而且市面上不同性質的鏡頭價格不盡相同。人們可以花300多元購買單一成像原理的鏡頭,人們可以花3000萬購買性價比極高的高端鏡頭。消費水平不同,自然會造就鏡頭的價格。好的鏡頭難以求得,取決於技術與畫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