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響學生文化的因素有
學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結為一個群體而表現出來的。影響學生文化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徵
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徵主要表現在學生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由於特定的身心發展的需求,有著一些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同時也表現在某些學生由於身心方面的顯著特徵,在其生活經歷中會不同於其他學生的文化特徵。學生應該是學生文化形成的核心,學生的個人身心特徵對學生文化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2)同伴群體的影響
學生多處於青少年時期,有著自己交往的同年齡群體,在這種群體中,會形成一些共同的價值規范等,構成一種與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學生在此階段受同伴群體的影響較大,學生做出行動或心理活動,常常受同伴群體文化的影響,形成自身獨特的特點,與其他一些社會團體的特徵不一致,這也是影響學生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3)師生的交互作用
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活動是學校生活中一個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在這種交往中,教師所採用的教學形式不同,學生的反映也就隨之各異。例如,在教師為主的教學情境中,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境地,他們會形成一些與此相應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方式。不同的師生互動模式,可以產生不同的社會氛圍和不同的行為方式。
(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學生所處家庭的社會經濟背景是制約學生文化特徵的又一重要因素。社會經濟地位一般都有著一些特定的思想觀念、價值規范等,學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為也難免受家庭的影響。特定的家庭地位和經濟條件,決定了一定的家庭發展特徵和文化氛圍,這樣就會對學生個體的心理發展和行為模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而間接的影響到學生文化的形成。
(5)社區的影響
學生生活的社區對其文化的形成也產生著一定的影響,社區作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一般總會形成與社會共同體相應的規范與制度,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在有意無意之中習得了社區的文化特徵,並將其帶到學校中來。學生將這種文化特徵和學校文化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對學生文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㈡ 簡答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的區別
教師和學生是學校教育活動的主體,學校里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這兩大群體展開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學校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從哲學意義上講,關系是反映事物及其特性之間相互聯系的哲學范疇。它是客觀的,為事物所固有,存在於相應的事物之間。
任何事物總是處在和其他事物的一定關系中,只有在同其他事物的關系中,它才能存在和發展,它的特性才能表現出來。在學校教育中,理想的師生關系應該融洽的、和諧的。因為只有當師生關系處於和諧狀態時才能夠達到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
基於對文化的理解,我們可以把教師文化理解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包括教師的職業意識、角色認同、教育理念、價值取向及情緒反應等。
教師文化的內容,是指在一個特定的教師團體內,或者在更加廣泛的教師社區之間,各成員共享的實質性的態度、價值、信念、假設和處事方式。
其中,價值取向作為教師文化的核心,決定著對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直接產生影響的態度傾向與行為方式。可以說,教師文化主要是價值相對統一的主流文化。
學生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一部分,是學生群體從兒童世界過渡到成人世界的階段性產物,其各自觀念、行為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與成人文化,教師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它在根本上代表的是學生的價值與規范。
它一方面表現為與成人相異的一些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獨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受教師、家長的引導和社會的深刻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也認同著成人的觀念。
所以說,學生文化一方面選擇、學習、吸收成人主流文化的某些部分,另一方面也會受大眾文化、 「草根」文化的影響,形成一些不同於教師所共享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因此,學生文化與教師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不同,是一種亞文化。
㈢ 學生需要什麼文化水平呢
我國義務教育就是九年義務教育,對於學生如果有觸犯校規的事,或者就是像你所說的這些情況的話,你可以就是先和他進行單獨聊天,或者是單獨進行思想教育,如果不行的話,就叫家長,還是不行的話,可以進行勸退,勸退不成功的話,就還是給他一個機會吧。畢竟孩子總是孩子
㈣ 學生文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體育,美術,音樂,人文,,,,最主要的是一個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整體素質的提升,多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讓他們體會世界的精彩。
㈤ 學生文化的基本特徵
1、學生文化的生成性
學生文化是一種在吸收成人文化過程中不斷生成和發展的動態的生活方式,學生文化體現了學生不斷濡化和涵化的歷程。
它不斷受到學生自身及其同輩群體、學校教育、家長和社會等方面的影響,不斷吸收著成人世界的內容,在接受和排斥主流文化的各種要求中發展著。
2、學生文化的調適性
學生文化是從童年文化向成人文化演變的產物,但又由於學生發展的未來文化並不是現在成人文化的復製品,因此學生文化又成了社會理想和社會現實之間的沖突點,需要不斷的調整和適應。
由於受年齡、經歷和思想認識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文化中帶有濃重的兒童世界的理想化觀念和生活方式,其間大多是與社會現實相沖突或相矛盾的。
3、學生文化的過渡性
學生文化是一種介於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間的文化現象,是學生群體從兒童邁向成年的一種過渡性、階段性的產物。
它一方面由於學生受著教師的引導及家長等方面的深刻影響,其各種習慣、傳統、規范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認同著成人的價值觀念,與教師文化、學校傳統之間產生著密切的交互作用。
另一方面,學生文化在根本上還只是代表著學生特定發展階段中正在成長的價值與規范,既與成人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相異,又有著追求新時代的自主獨立性,對整個學校和班級的風貌產生著影響。
4、學生文化的時代性
由於學生文化部分代表著新時代的文化要求,帶有社會、時代和地域色彩,也強烈地反映出社會未來發展大方向的趨求,並最終要在實踐和融入社會先進的主流文化中得到指引和壯大。
而主流文化之所以能夠以強盛的生命力不斷向前發展,也是與亞文化的補充和推動有密切關系的。
5、學生文化的社會感
學生文化中蘊涵著年輕一代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很多時候,學生並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社會人,他們對社會和生活有強烈的關注,從社會大環境中獲得的知識和認識,甚至要多於學校教育所給予的。他們能夠及時根據社會發展要求和個人興趣對自己的未來加以定位,並密切關注社會生活。
6、學生文化的主題發展性
學生文化的主題會隨活動和時代變化而變化。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同一年齡階段的不同學生群、不同地域和學校的學生、不同時代和國家的學生,其文化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一定差別。
學生文化問題體現了各國的情況,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和教育水平不同,形成和體現出的學生文化也各有特色。
7、學生文化的情境性差異
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上學生文化都會隨時代的變化而差別,例如偶像崇拜現象。偶像崇拜是學生文化的重要內容,但不同時期和不同政治背景下,學生對偶像的認同與選擇有明顯差異。學生的這種選擇,實際上也是對於社會中具有某種代表性或一定典型意義的價值取向的認同與選擇。
(5)什麼是學生文化擴展閱讀:
學生文化是學校次級文化之一。學生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標準的統稱。社會文化背景有差異,學生同輩文化並非孤立產生,而是受社會大文化的影響,與整個社會文化的性質有密切關系。當傳統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減弱時,同輩文化的影響隨之增強。
學校生活和活動中的各種同輩團體所表現的價值觀及行為, 無論其方向屬於何種類型,都構成影響學校文化的重要因素。
文化成因:
學生文化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既來自學生的內在相關因素,也受到外界的各個方面的作用。
1、身心發展特徵;
2、同輩交往影響;
3、師生關系的作用;
4、家庭及社會影響;
5、校內外文化作用。
㈥ 什麼是學生次級文化
認為組織文化由三個層次內容組成。第一層次是文化的外顯部分。以企業為例,指企業組織中的廠房、設施、機器、裝備、產品、服務、廠容廠貌等外顯的、物質形態的東西。較深一層的第二層次,稱為制度文化,指組織的規章制度、公約、紀律等制度形態的東西。最深層次為核心層,稱為精神文化。指組織的價值觀念、信念、理想等精神形態的東西。這三個層次總合起來,便是組織文化。
指組織成員的共同價值觀體系,它使組織獨具特色,區別於其他組織。如果仔細考察的話,這種共同的價值觀體系實際上是組織所重視的一系列關鍵特徵。最新研究認為,下面7個方面的特徵是組織文化的本質所在。
1.創新與冒險組織在多大程度上鼓勵員工創新和冒險。
2.注意細節組織在多大程度上期望員工做事縝密、善於分析、注意小節。
3.結果定向組織管理人員在多大程度上集中注意力於結果而不是強調實現這些結果的手段與過程。
4.人際導向管理決策在多大程度上考慮到決策結果對組織成員的影響。
5.團隊定向組織在多大程度上以團隊而不是個人工作來組織活動。
7.穩定性組織活動重視維持現狀而不是重視成長的程度
㈦ 什麼是學生文化
學生文化是學校次級文化之一。學生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標準的統稱。社會文化背景有差異,學生同輩文化並非孤立產生,而是受社會大文化的影響,與整個社會文化的性質有密切關系。當傳統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減弱時,同輩文化的影響隨之增強。
學校生活和活動中的各種同輩團體所表現的價值觀及行為, 無論其方向屬於何種類型,都構成影響學校文化的重要因素。
其間有學術亞文化群,由那些學習刻苦、成績優秀的學生組成;有娛樂亞文化群,由那些熱心於體育、文娛、交誼的社會活動積極分子組成;有違規亞文化群,由那些拒絕接受學校的學術和社會價值觀的學生組成,他們對學校的學術和社會活動不感興趣。
(7)什麼是學生文化擴展閱讀:
校園文化作用:
校園文化在當今高等教育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夠保持永恆魅力的,是能夠
喚起青年一代心靈的,是能夠激發青年學生激情,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園的時代性活動等。
1、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
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2、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極大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校的校容校貌,表現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於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築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3、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院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所以,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㈧ 什麼是大學生文化建設
大學生文化是現代社會文化現象之一,它產生於大學校園,體現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大學生文化產生於19世紀現代大學誕生以後的歐洲。20世紀中葉,西方已出現專門的大學生文化研究,並逐步形成比較系統的大學生文化理論。我國對大學生文化的研究起步較晚,直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才出現專門的大學生文化研究。當時的大學生文化研究主要側重於大學生文化的內涵、結構、特點和功能等自身屬性。如曹景文、田梯援的《論大學生文化的特點、功能及合理構建》,杜春華的《大學生擇業熱點的文化反思——兼論大學生文化的地位、作用及功能》,張曉瑜的《試析大學生文化的本質特點》均屬於此類文章。進入21世紀後,我國大學生文化的研究向縱深發展,專家學者在繼續研究、探討大學生文化的功能、特點的同時,開始關注大學生文化與校園文化、成人文化等的區別與聯系,如傅顯捷的《解讀校園文化發展的關鍵——大學生文化與校園文化的互動》,應金萍的《大學生文化與成人文化的沖突給學校教育帶來的啟示》等。總之,當前我國的大學生文化研究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現有的研究成果也多限於大學生文化形態的研究和大學生文化現象的分析,而對於如何從宏觀上分析大學生文化的發展趨勢,如何把握大學生文化的發展方向,即對於如何建設大學生文化,更好地發揮大學生文化的育人作用,則很少有人論及。
㈨ 學生文化的特徵包括
學生文化的特徵主要有四個方面,分別為過渡性、非正式性、多樣性、互補性。
「泰勒原理」的基本內容是圍繞四個基本問題討論展開的,這四個基本問題可歸納為 「確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經驗」、「組織教育經驗」、「評價教育計劃」,根據這四個步驟來進行課程的編制。
教科書的編寫應該遵循的原則主要有:科學性、思想性,內容的適應性、基礎性。
學校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
1、學生文化的特徵有以下幾種:學生文化的生成性、調適性、過渡性、時代性、社會感、主題發展性以及情境性差異。
2、學生文化就是指某個或某些學生群體所具有的獨特的行為規范、言語表達和價值觀念所構成的生活方式。它是反映這個特定年齡階段學生真實生活世界的影像,也是學生由兒童世界向成人世界發展的階段性產物。不同學生群體的生活方式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所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