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齊家文化規格多少厘米

齊家文化規格多少厘米

發布時間:2022-07-17 21:59:48

『壹』 被譽為西北史前文明最輝煌耀眼的成就之一的齊家文化有何來頭

自發現命名至今的90年來,包括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界的中外學者對齊家文化進行了不同角度和層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受經濟社會發展、傳統觀念、思想認識等條件限制,它的性質和意義並沒有得到清楚的認識,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關於齊家文化,人們未知的東西遠遠大於已知的東西,這一事實預示著齊家文化未來的探索和研究空間極其廣大。


權杖頭

『貳』 關於文物的問題

歷代文物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於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於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里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里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於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於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庄,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里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里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於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 青銅器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銅器的合金成分經測定:含銅量在67.01~91.99%之間,含錫量在3.48~13.64%之間,含鉛量在 0.1~24.76%之間,成分不甚穩定。但含鉛量較高,使銅液保持良好的流動性能,與商代早期青銅器器壁很薄的工藝要求是相適合的。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里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台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現在還找不出像二里岡或殷墟那樣生產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由於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里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產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 青銅器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瓿這類器形,也是這個時期發展 起來的,藁城的獸面紋瓿是其典型。早期體型較高的罍,在這時發展為體型比例較低而肩部寬闊的式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巨型獸面紋罍是其典型。這時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稱,成為以後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時芯范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 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二里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較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早期的結構和風格。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這類獸面紋雙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則無論是頭像還是體軀都沒有明顯的區分。這方面的實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採用較多的高浮雕附飾,但線條輪廓有渾圓感,與晚期浮雕輪廓線峻直銳利的風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自武丁至於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採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後期起計,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這樣長的時期內,按照具體情形, 又可區別為前後兩個階段。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現的器類有方彝、觶、觥等。方形器大為發展,幾乎所有的酒器都為方形。 青銅器紋飾方面,動物形象比較具體,有的甚至有寫實感,主體花紋和地紋明顯區分,地紋常為細雷紋,與主體花紋構成強烈對比。主體花紋多採用浮雕手法,風格有渾圓、峻銳兩種。銘文多為一二字,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變化較大,除通常樣式外還出現了分檔鼎。方鼎都是槽形長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為無耳,腹變淺,最大腹徑上移。觚的造型向細長發展,喇叭口擴展,大十字架鏤孔退化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體爵大減,圓體爵盛行。斝的變化是斝板上始見獸頭裝飾。三足明顯增高。戈出現了帶胡帶穿。 2)商代晚期後段:器類方面,無肩尊和扁體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見馬銜等車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類。這一期紋飾最為發達,藝術裝飾水平達到高峰,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體的獸面紋空前發展。紋飾不僅僅施在器身,有些視線不及的底部也裝飾花紋。花紋總體風格森嚴莊重。這一期出現了記事形式的較長銘文。但最多不過三四十字。銘文鑄工精細,內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賞賜、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現了蹄形足;圓鼎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變化是雙耳簋急劇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為細長身喇叭口。爵的變化不大,仍為圓體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後移。斝仍見獸頭裝飾,繼續流行袋足斝,但體較低而寬,柱飾粗壯。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中國青銅器不但數量多,而且造型豐富、品種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農具與工具、車馬器、生活用具、貨幣、璽印,等等。單在酒器類中又有爵。角、觶、斝、尊、壺、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個器種,而每一器種在每個時代都呈現不同的風采,同一時代的同一器種的式樣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區的青銅器也有所差異,猶如百花齊放,五彩繽紛,因而使青銅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從文物鑒定的角度來說,無疑增加了鑒定的難度,鑒定難度大,反過來又使研究賞析更富有情趣,青銅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各個朝代青銅器點評 西周青銅器從器形之間看,由於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製作方法同夏、商時期不一樣,有很大的變化,都是陶范製作,且一器一范,手工製作,這樣就不能鑄造出相同的陶范,所以,在西周時期也是沒有完全相同的青銅器造型,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偽器,或二者皆偽。 從紋飾之間看,由於同夏、商時代一樣為陶范鑄成,一范一器,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紋飾或刻痕的青銅器,除了個別用單范鑄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紋飾,不過這樣的紋飾在西周時期很少見。 從銅鐵合鑄上看,近年來的考古發現新材料證明,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中期,這類銅鐵合鑄器所使用的鐵都是隕鐵,那麼究竟什麼時候出現人工冶鐵?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間推定問題,因為,只要這個時間鉚定了,我們才可以知道從商代晚期到什麼時候屬於隕鐵和銅材料結合成器存在的時間?而什麼時候又是人工冶鐵和銅結合器存在的時間。1990年,河南三門峽西周晚期虢國貴族墓地出土了一把玉莖銅芯柄鐵劍,為銅鐵合鑄的典型器物,且是人工冶鐵,被稱之為「中華第一劍」,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由此我們可以推定,中國歷史上銅和隕鐵合鑄的時代是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而人工冶鐵與銅合鑄成器的時代至遲在西周晚期技術上已經成熟。

『叄』 齊家文化的文化特色

考古學上的齊家文化,為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和寧夏南部地區,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後。此前,學術界公認的文化特徵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獨具特徵的陶器,二是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今天,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還有一批獨具特色的玉器,其內涵之豐富,品種之繁多,工藝之精美,令人折服。當為齊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冶銅業的出現,表現出西北地區這一部族先民的傑出智慧與才能,是齊家文化對中華民族早期青銅器鑄造和生產力發展的一項突出貢獻。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發現紅銅器和青銅器共 50 多件,種類有刀、錐、鑿、環、匕、斧、鑽頭、泡、鏡和銅飾件等,還有一些銅渣。齊家坪遺址出土了一件有長方形銎,並附一對小鈕的銅斧,刃部鋒利,全長 15 厘米,是齊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銅器。尕馬台遺址出土的一件銅鏡,直徑 9 厘米,厚 0.4 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飾七角星形紋飾,保存較好。 齊家文化玉器,早在上個世紀之初已伴隨著齊家文化的發現而面世了。不過,比起對紅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來,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識與重視,似與這發現的歷史和它應有的地位還很不相襯。 其實,齊家文化具有產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條件。
首先,在齊家文化前面有豐富多彩、極富特色而歷經一千多年發展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先民們的原始手工業不僅有制陶、木作、紡織和石器製造,而且生產了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同時,還創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動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組人物舞蹈繪畫以及用墨筆書寫的上百種符號等等。在馬家窯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齊家文化,怎麼不會比馬家窯文化「更高、更強」呢!其次,在齊家文化的分布范圍內外均有十分豐富的玉礦,古人說的「昆侖玉」,今天我們說祁連山玉等,就在這里。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條件下,齊家文化先民們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在齊家文化分布范圍內,尤其甘、青境內,曾出土有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其器類在三十種以上。除了常見的品種之外,發現有許多新的品種。如禮器玉琮,除形制各異、大小不等的素麵紋琮外,還有竹節紋琮、弦紋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裝飾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紋飾的獸首或獸面紋琮、人面紋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鉞、戚,個別的兵器上還嵌有一枚或幾枚綠松石;裝飾品有各種玉佩飾、墜飾、發箍等。更有值得我們驚訝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裡先後見到數件圓雕玉人立像,性別有男有女,尺寸從十幾厘米到超過半米高不等,古樸而生動,有的雕像在各器宮部位嵌有多顆綠松石。這類雕像或許是作為膜拜的對象而製作的。還有各種多孔形器,許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鳥形、獸面形或鳥獸變形圖像。眾所周知,這中間的許多珍貴品,都收藏於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裡。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計大約是7與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齊家文化圈內的甘肅臨夏----榆中境內的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綠色、艾青色、豆綠色玉材以及屬蛇紋石鴛鴦玉和試金石類黑色石材。武山的鴛鴦溝即出鴛鴦玉。齊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類如斧、錛、鑿等,便主要選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還直接選用接近石質或玉內含有較重石質的材料。但齊家文化玉器已有相當數量是由新疆和田玉製成。一般說來,禮器類的琮、璧、環、璜、鉞、刀、璋等,都選擇玉質滋潤、色澤純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發現與運用當早於齊家文化,但大量用來製作禮器和部分工具,當始於齊家文化。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12月20日公布了陝西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遺址重大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兩年多的系統調查和發掘,考古人員確認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史前遺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專家用「震撼、興奮、石破天驚」等詞彙來評價這一重大考古發現。
這次考古發掘確認了體量巨大、結構復雜、構築技術先進的門址、石城牆、墩台、「門塾」、內外「瓮城」等重要遺跡,出土了玉器、壁畫及大量龍山晚期至夏時期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重要遺物。
重要大發現有三方面,一是發現了六件完整的玉器。奇特的是,這些玉器都是砌在石牆內部。石峁的玉器在世界上非常有名,流散在外的有4000件左右,但通過考古發掘發掘出玉器這在石峁遺址還是首次。可以說,這就就為流散在世界上的石峁玉器找到了「家」。
二是在一段石牆牆根底部的地面上,發現了成層、成片分布的壁畫殘塊100餘塊,部分壁畫還附著在晚期石牆的牆面上。這些壁畫以白灰面為底,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最大的一塊約30厘米見方。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層地面下發現集中埋置人頭骨的遺跡兩處,都有24個頭骨。經初步鑒定,這些頭骨以年輕女性居多,部分頭骨有明顯的砍斫痕跡,個別枕骨和下頜部位有灼燒跡象。這兩處集中發現的頭骨可能與城牆修建時的奠基活動或祭祀活動有關。
通過考古初步認定石峁城址最早當修建於龍山中期或略晚,興盛於龍山晚期,夏時期毀棄,屬於我國北方地區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規模宏大的石砌城牆與以往發現的數量龐大的石峁玉器,顯示出石峁遺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石峁石城面積在400萬平方米以上,其規模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已知城址,是目前所見中國史前時期最大的城址。發掘工作不僅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質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背景,更對進一步理解「古國、方國、帝國」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義,中科院考古專家會用「震撼、興奮、石破天驚」等詞彙來評價這一重大考古發現。
但其實,這次考古發掘只是對石峁外城東門址進行了發掘,只是整個石峁遺址的一小部分,用陝西考古研究員院長王煒林的話說,就是「好戲才剛剛開始。」
紅陶鳥形器齊家文化的陶器中,有許多雕塑成動物形象的作品,
其中以鳥形的為主。這件器物外形似一隻水鳥,腹部豐滿,
曲線起伏變化,猶如在水中游動,簡潔生動。 在喇家遺址博物館,距今約4000年的一場突發地震現場發掘後
完整保留下來,災害場面慘烈,但母親守護孩子、返身救助親人
的遺存更是穿越歷史時空令人動容。

『肆』 什麼是齊家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上游地區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肅廣河齊家坪首先發現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肅、青海省境內的黃河及其支流沿岸階地上 。共發現遺址350多處。居民經營農業 ,種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鏟、穿孔石刀和石鐮等生產工具。飼養豬、羊、狗與大牲畜牛、馬等。制陶業發達,雙大耳罐、高領折肩罐和鏤孔豆等為典型器物。已出現冶銅業,有銅刀、錐、鏡、指環等一類小型紅銅器或青銅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屋內地面塗一層白灰面,光潔堅實。氏族公共墓地常位於居住區附近,流行長方形土坑墓,有單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與豬下頜骨等為隨葬品。出現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側身屈肢面向男子。這表明當時男子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女子降至從屬境地。反映出當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婚姻形態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私有制的產生,打破了貧富均等的狀態,人類有了貧富差別以及人與人之間社會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會上占據了統治地位,這時候便出現了階級和軍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齊家文化中這些社會生活狀況。
目前已發現的齊家文化墓葬共約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為仰身直肢女性則位左,側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於中間,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這些合葬墓表明齊家文化中的婚姻狀況已由多偶婚制過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數富裕的人家中過著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時也說明男子在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而女子卻降至從屬和被奴役的地位。
齊家文化中還存在以人殉葬的習俗,殉葬者都是奴隸和部落戰爭中的受害者。殉葬這一惡俗反映了社會地位的差別與階級分化。墓葬中隨葬品的多與少也顯示出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隨葬器物,陶器少者一兩件,多達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這種情況表明,首先齊家文化中以冶金業為主導的手工業在不斷地增長,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其次也說明社會內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階級出現,私有制產生,原始社會將要崩潰,齊家文化進入軍事民主制階段。
齊家文化的命名
齊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最早發現於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動的中心。據史載廣河縣在東晉十六國時設置大夏縣,經歷北魏、周、隋、唐,縣址在今縣城西北約5公里處。廣河古稱太子寺。太子寺有著各種神奇美妙的傳說。相傳秦王嬴政太子扶蘇曾監軍駐此修了座寺院,後來民間稱太子寺。清設太子寺城州判。廣河縣東有洮河水環繞,西有大夏河、廣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廣河縣齊家坪驚奇地發現了舊石器時期文化,並命名為「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玉器
齊家文化玉器,早在上個世紀之初已伴隨著齊家文化的發現而面世了。不過,比起對紅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來,對齊家文化玉器的認識與重視,似與這發現的歷史和它應有的地位還很不相襯。
齊家文化具有產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條件。考古學上的齊家文化,為黃河上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內的黃河沿岸及其支流、陝西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寧夏部分地方,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後。此前,學術界公認的文化特徵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獨具特徵的陶器,二是出現了紅銅器和青銅器。今天,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還有一批獨具特色的玉器,其內涵之豐富,品種之繁多,工藝之精美,令人折服。當為齊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
在齊家文化前面有豐富多彩、極富特色而歷經一千多年發展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先民們的原始手工業不僅有制陶、木作、紡織和石器製造,而且生產了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同時,還創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動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組人物舞蹈繪畫以及用墨筆書寫的上百種符號等等。在馬家窯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齊家文化,怎麼不會比馬家窯文化「更高、更強」呢!還因為另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齊家文化的分布范圍內外均有十分豐富的玉礦,古人說的「昆侖玉」,今天我們說祁連山玉等,就在這里。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條件下,齊家文化先民們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在齊家文化分布范圍內,尤其甘、青境內,據了解,比起上述收藏的齊家玉來,近年還出土有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美的齊家文化玉器。其器類在三十種以上。除了常見的品種之外,發現有許多新的品種。如禮器玉琮,除形制各異、大小不等的素麵紋琮外,還有竹節紋琮、弦紋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裝飾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紋飾的獸首或獸面紋琮、人面紋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鉞、戚,個別的兵器上還嵌有一枚或幾枚綠松石;裝飾品有各種玉佩飾、墜飾、發箍等。更有值得我們驚訝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裡先後見到數件圓雕玉人立像,性別有男有女,尺寸從十幾厘米到超過半米高不等,古樸而生動,有的雕像在各器宮部位嵌有多顆綠松石。這類雕像或許是作為膜拜的對象而製作的。還有各種多孔形器,許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鳥形、獸面形或鳥獸變形圖像。眾所周知,這中間的許多珍貴品,目前都收藏於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裡。
齊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肅、青海本地的玉,還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計大約是7與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齊家文化圈內的甘肅臨夏----榆中境內的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綠色、艾青色、豆綠色玉材以及屬蛇紋石鴛鴦玉和試金石類黑色石材。隴西的鴛鴦溝即出鴛鴦玉。齊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類如斧、錛、鑿等,便主要選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還直接選用接近石質或玉內含有較重石質的材料。但齊家文化玉器已有相當數量是由新疆和田玉製成。一般說來,禮器類的琮、璧、環、璜、鉞、刀、璋等,都選擇玉質滋潤、色澤純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發現與運用當早於齊家文化,但大量用來製作禮器和部分工具,當始於齊家文化。

『伍』 齊家文化有哪些特色

齊家文化昀負盛名的玉器發現於武威皇娘娘台遺址,這是一處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較單純的齊家文化遺址,共有墓葬88座,獲得了相當一批重要的玉器,其中精彩的器件如:

玉鏟6件,梯形扁薄造型,製作規矩,鋒刃銳利。並且通體磨光。靠背部處穿一孔,以便配置鏟柄之用。皆碧綠色和乳白色玉材琢制,質料細致堅硬。玉質感較好。長約10至20厘米、刃寬4至5厘米。

玉錛5件,長方造型,鋒刃銳利,打磨異常精緻,橋寬3至4厘米,顯得小巧玲瓏,皆碧綠色玉材琢制,給人以美的享受。玉璜5件,扇面形態,兩端有孔,便於系掛,乳白色玉材琢制。皇娘娘台發現的玉璧形制較為特別,有圓形、橢圓形和方形3種,

多用綠色玉材和漢白玉琢成,有264件。

在齊家文化中,玉璧被用來敬祭天地,但當時玉璧首先是一種財富,或者直接就是一種高檔次的貨幣。先民們用財富祭祀天地,也在情理之中。

皇娘娘台發現的玉珠多以綠松石製成,呈長條或扁圓形態。中間有孔,便於穿縀懸掛。在皇娘娘台眾多古墓中,當時玉器的琢磨技術已較高,選料也較精良,反映出這里已經盛行葬玉習俗。如在一座雙人墓中,男女墓主口內各含綠松石珠3枚,男子貼身玉璧5件,女子也有3件。在另一墓中,兩個女性頸部都佩戴鑽孔的綠松石珠數枚。

這些現象表明,玉在齊家文化居民的心目中已有了重要位置。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沒有能力隨葬玉器的人家,常在墓中放幾片粗玉片、粗玉石塊或小玉石子。他們不隨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陶、角、骨、石等物,卻寧願把不成造型的玉石塊帶入墓中,聯繫到墓葬里卜骨的出現,說明迷信心理和占卜習俗在那裡已相當濃厚。

齊家文化玉器遺存除武威皇娘娘台以外,還有甘肅永靖秦魏家、大何庄等眾多遺址,但大多隻發現有綠松石珠、瑪瑙等裝飾品,其他玉甚少。

『陸』 先秦時期只有20到30厘米的青銅劍,在戰場上殺傷力如何

古人用劍在刺、在戳、在捅,故先秦之劍多短兵。屈子於《國殤》雲:「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而這里的短兵就是青銅劍。

西方鐵劍

『柒』 青銅鏡尺寸能分出朝代嗎

不能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細膩精美的樓空花紋銅鏡。這種銅鏡是採用分鑄的方法,把鏡面和鏡背紋飾分別鑄造,再夾合在一起。這種復合銅鏡,戰國以後就基本絕跡了。清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對宮內收藏的古鏡正面多進行了處理,以達到重新鑒容的效果。其中一部分古鏡面就採用了復合的方法,重新鑄一鏡面,研磨好後,再粘附在古鏡正面。當然這種復合鏡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復合鏡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
我國古代工匠在生產實踐中,對冶煉和鑄造銅鏡的技藝不斷地進行總結。早在《周禮·考工記》中就記載了製作銅鏡的合金比例:「金錫半謂之鑒隧之齊。」即銅50%,錫50%,是鑄鏡的合劑。這篇寶貴的文獻,多數學者認為是戰國時期的著作,但應該說也包含了商周以來青銅器鑄造經驗的總結。

中國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的陳學斌指出,作為珍藏市場的風向標,拍賣的突出體現,為銅鏡珍藏帶來了重大的推行動用,中低檔的青銅鏡最近五六年均上漲了十幾倍。已往幾千塊錢買到的青銅鏡,現在最少要幾萬甚至十幾萬元,現在幾千塊錢只能買到明清時期的一樣平常銅鏡,主要時期的精品已經很難在一樣平常市場買到了。2011春拍銅鏡專場共推出戰國、漢代、三國、隋、唐、宋等百餘面各具時代特色的青銅鏡,品質優異、種類富厚。

青銅鏡造型多樣,使用巧妙,銅鏡多為圓形,方形次之。唐宋時期,隨著鑄造技術的發展,銅鏡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圓形和方形的制式,根據使用、裝飾等的要求,鑄造出了帶手柄鏡以及八菱形、菱花形、八弧形、四方委角形、圓角方形、亞字形、雲板形、雞心形等銅鏡。至於宋代受祟古風尚的影響,鑄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鍾形銅鏡,更具時代風格。中國古代銅鏡的大小千差萬別,但大體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型銅鏡尺寸一般在3厘米~8厘米,它們均小巧輕薄,用綯繩系於腰間,隨身攜帶。中型銅鏡尺寸在10厘米~39.4厘米,它們多厚重精美,使用時或懸掛在牆壁上,或置於鏡台上,用畢還有考究的鏡奩存放。看紋飾風格。要掌握不同時代鏡子的主要特徵,要熟悉各時期銅鏡的銅質、造型、紋飾、銘文。真品通常紋飾清晰,線條流暢。仿鏡因用失蠟法脫模,所以紋飾模糊,或是按照圖錄、實物模仿因而線條刻板,紋飾僵硬。 吳銘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後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於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後,再不用水作鑒了。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麵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鏡以秦為最古,然而秦鏡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傳世的都不可得到。因為古代,死人用鏡贈於殮者,即用鏡殉葬,取其炤幽冥的意思,時代沿襲成為風氣.因此古代的名鏡大多入土。可是古鏡銅質好的,入土多年,都不會失去其良美的質地。因此幾千年後,仍可以看到古人的偉器。
鏡雖然開始於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鏡實際上卻難以得到。因為秦朝短促,產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風氣也不比後朝,所以現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鏡大多是漢朝的產物。漢鏡的製作極為精巧,且多有嵌鑲珠寶的。銘文大多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勵的意思。尚方的御鏡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鏡,澤漆光明、花紋明麗、勻凈無疵、字劃清晰、筆勢縱橫。漢代的銅鏡都有銘文,其銘文都是吉祥語句,如家勢富昌、宜子孫、大富貴、大吉祥等。鏡的名稱則有日月鏡、十二生辰鏡、尚方御鏡、辟邪鏡、仙人鏡、神人鏡、宜官鏡等,不可盡數。大概都用銘文或者作者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時制有透光鏡,鏡背的字迎著太陽或燈光時,都可以明顯地映射於牆壁之上。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銅鏡的產地,以山東、河南、陝西、安徽為最多,現在各地均已挖絕,只有安徽亳州還不時有出土。

銅鏡源流

商周銅鏡

殷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稱橋形)鈕。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多種。又可分為素鏡、重環鏡、鳥獸紋鏡三類。
這時以素鏡為主,到西周中期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到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
素鏡:指鏡的背面沒有紋飾。
重環紋鏡:鏡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鈕,飾重環紋。
鳥獸紋鏡:鏡身平直,背面有兩個平行弓形鈕。在鈕的上方用鹿紋,在下方有展開雙翅的鳥紋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一般都是體薄而圓的,上有橋形小鈕。
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蟠螭菱鏡,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
漢代銅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銅鏡 ,以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國兩晉南北朝

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
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
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
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十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

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是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致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
宋遼金銅鏡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並出現了很多花草、
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元代銅鏡

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制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後銅鏡

元、明以後,銅鏡製作更見衰勢,除傳統式樣外,雙魚紋、雙龍紋、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明代,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已無漢、唐銅鏡的昔日風采

『捌』 古人死後為什麼要埋隨葬品,是習俗還是制度,有什麼說法嗎

中國自古就有「視死如視生」的傳統觀念,因此,墓主人生前很多生活用品以及能夠代表其生前地位財富的物品都可能被放入墓中,稱為隨葬品。古代墓葬中的隨葬器物。多為生活實用物或專為死者而制的冥器,想像死者能在另一世界使用。隨葬品的意義隨葬品在傳統葬禮中標志墓主的身份、地位。中國古代禮制對隨葬品有所規定,隨葬品要與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應,超過了級別為「逾制」。 隨葬品的出現與人們的社會意識、宗教信仰相關,孝及靈魂不死觀念的深入人心,使人們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間生活得更好的意識,而隨葬品正是這種意識的產物。歷代厚葬死者之所以普遍也源於此。 編輯本段隨葬品的分類 隨葬品分為兩大類,一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物品,二是並非生前使用,甚至沒有實用性,純粹為隨葬而製作的物品,後者稱為明器。有些物品,因為體量、珍貴或還需繼續使用等原因,不便於隨葬。此外,絕大部分歷史時期,墓主人生前的姬妾、侍從、奴僕等也不允許陪葬。這時,就需要製作明器以為代表。 編輯本段隨葬品的發展 最早死者的隨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糧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們認為死者雖死猶生,他還要像活人一樣生活,因此應該讓他帶去生活必需品。後來,人們把死者供養起來,不讓他們勞作,隨葬品由生活必需品漸漸變成了奢侈品,如金銀玉器、布帛綢緞、傢具、物品、書畫玩器、貨幣也成為隨葬品,供死者花銷。然而「人死如燈滅」的事實,對人們意識的漸變是明顯的,既然人死後早要成為黃土,隨葬品就未必要用實物,於是出現了仿製的象徵性的隨葬品。人們稱這為冥器。古代的明器多為實物模型,用竹、木、陶木、布帛、錫箔紙等製作。宋代,紙做的明器逐漸流行。一般來說,實物模型明器可用於隨葬,也可焚燒,紙做的明器焚燒於墳頭。 生活用具 指日常生活用的陶、石、骨、木等器具。陶器既是史前時代最主要的生活用具,同時也是最主要的隨葬品之一。一般用於隨葬的陶器,多為實用器,也有少量專為死者製作的所謂「明器」(即「冥器」)。實用器上多留有使用痕跡,如炊器上的煙炱和容器破損後的修補痕跡等;明器多小而輕薄易碎,是一種象徵性的器物,不具使用價值。隨葬品組合一般由炊器、水器、食器、容器類物品組成,也有僅隨葬其中一類或兩類的。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或不同文化中,隨葬陶器在組合、形式等方面往往有所不同,反映出比較鮮明的時代、地域和文化特色,是考古學斷代、區分文化、劃分地域類型的主要依據之一。 裝飾品 用裝飾品隨葬的例子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墓葬;新石器時代各文化中均較為流行。黃河流域較常見的有骨珠、牙飾、陶環及發笄等;長江流域則多見石或玉制的管、環、璜、缺等。一般說來,裝飾品多見於女性墓葬,如姜寨 M 7 為一青年女性 , 隨葬有 8577 顆骨珠;大汶口的 M 10 為一老年女性,隨葬有一串 25 件穿孔白色大理岩長石片、 2 件牙形石片組成的頭飾、一串由 31 件大理岩石珠組成的頭飾、一串由 19 件形狀不規則的綠松石片組成的項飾並有象牙梳等。因此,裝飾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男女性別的差異。 生產工具 生產工具也是史前墓葬中很常見的隨葬品種類之一。依製作質料分,有石、骨、角、蚌、陶器 等,其中石器最多;依用途分,有斧、錛、鏟、鐮、鑿、刀、錐、銼、針、匕、矛、鏃、魚叉、紡輪、磨盤、磨棒等。在不同文化中,由於經濟方式不同,隨葬的工具種類也有所區別。如在以漁獵經濟為主的黑龍江省密山縣新開流遺址墓葬中,多隨葬石鏃、骨投槍、魚叉、魚鏢、魚鉤、牙刀等漁獵工具 (60);黃河流域以粟作農業為主要特徵的諸文化中,則主要隨葬石鏟、石刀、磨盤、磨棒等農業生產工具。有時不同墓葬中隨葬工具的差異,也可能反映了死者生前所從事主要工作的差異。如臨潼姜寨 M 87 出土有石硯、石磨棒、水杯及赤鐵礦顏料塊等,是一組用於繪畫的工具,表明墓主人生前有可能是主要從事彩陶製作的工藝者 (61);在屬大汶口文化的江蘇邳縣大墩子 M 38 出土的隨葬品中除骨、牙器外,還有骨料、牙料 24 件,磨製骨器用的礪石 4 件,墓主人生前顯然是一位主要從事製作骨、牙器的工藝者 (62)。此外,關中地區仰韶文化墓葬隨葬工具統計表明,男性墓隨葬工具遠多於女性墓,如姜寨遺址男性隨葬工具占 68.8 %,女性墓僅31.2 %;北首嶺遺址男性墓隨葬工具達99.3%,女性墓僅占 0.7 % (63)。說明男性是生產勞動的主要承擔者。 禮儀性用品 所謂禮儀性用品,就是指用以表示身份、等級和地位的用品,如象徵神權、王權、兵權的琮、璧、鉞等。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各文化墓地的墓葬,從墓形的大小、隨葬品的數量、種類等方面來看,差別並不太大,反映出氏族成員的地位基本相同。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墓地出現了墓形大小、隨葬品多寡的差異,特別是出現了表示身份、地位、等級禮儀性用品如玉鉞(或斧)、玉琮、玉璧等,表明當時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變化,並出現了貴賤、貧富的分化。 在黃河流域,大汶口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隨葬品多寡等方面的差異,如大汶口的 M 10,有「井」字形木槨,隨葬 38 件陶器、大量的裝飾品和並非實用品的玉鏟、玉斧等。到了龍山時代,這種差異進一步擴大。在陶寺墓地墓有大、中、小之別,大、中型墓數量很少,但規模大、隨葬品多。例如 M 3015 隨葬品多達 200 件以上,其中除了日用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以上,還有多種彩繪木器和石磬、鼉鼓、玉鉞、石鉞等禮儀性用品; M 3072 則出土有彩繪蟠龍紋陶盤等。這此重要禮器的存在,表明大墓主人是執掌祭祀和軍事的部落顯貴 (64)。甘肅武威皇娘娘台 M 48 出土有 83 件石璧,遠超出裝飾的需要,應是顯示地位、權勢的禮器 (65)。 在長江流域,崧澤文化時期已出現了隨葬品多寡不一的現象。如江蘇吳縣張陵山的 M 05 ,有木棺並隨葬有 31 件陶器 (66)。良渚文化早期開始,在一些大墓中盛行用玉質禮器隨葬,如張陵山上層的M 4 ,隨葬品多達41 件,其中包括玉斧、 玉琮、玉瑗各一件;玉琮呈外方內圓的方柱體,表面飾有獸面紋,顯然是一種禮儀性器物。良渚文化中、晚期「葬玉」之風更盛,如江蘇武進縣寺墩 M 3 ,是一 20 歲左右的男性墓,隨葬各類陶、玉、石器達 120 余件,其中玉璧 24 件、玉琮 32 件; 24 件玉璧大小不一,分置於頭前腳後、身體上下,其中最大的一件置於腹部,直徑達 26 厘米; 32 件玉琮自 1 ~ 15 節高矮不等,環繞墓主一周;左側上肢旁有 1 件精緻的玉鉞。新近發現的 M 5 隨葬重要玉器有琮、璧、鉞、帶鉤等,其中有 1 件玉璧直徑達 29 厘米,是迄今出土規格最大者;置於足後的玉琮長 32 厘米,分為 11 節,精刻 44 個人面紋,是長琮中玉質最佳的一件 (67)。良渚文化晚期的吳縣草鞋山 M 198 ,為一男性附葬兩女性的墓葬,男性居於墓穴中央,隨葬品最多,包括有玉斧、玉琮、玉璧等,兩個女性為二次葬,也隨葬有玉璧、玉琮、玉飾等 (68)。此外,在華南地區的廣東曲江縣石峽文化晚期墓葬中,也發現有用玉琮、玉璧、石鉞等禮器隨葬的現象 (69)。 東北地區早在紅山文化中,就已出現了大型墓葬和禮器隨葬的現象。如的牛河梁積石冢群中,大石棺位於石冢的中心部位;各類石棺中出土了數量眾多、十分精美的器,有玉豬龍、玉璧、勾雲形玉佩、玉環、玉鳥、玉 龜、玉魚、玉獸等。這些發現表明至少在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其他隨葬品 除了上述隨葬品之外,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墓葬中還廣泛發現有豬、羊、狗等家畜隨葬的現 象。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盛行用豬頭隨葬,如大汶口墓地的 133 座墓中,隨葬豬頭或豬骨者占 1/3 ;其中 M 13 隨葬豬頭14個, M 60 發現有半隻豬,其他墓葬則隨葬豬下頜骨、豬牙等。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有用豬、羊、狗等骨骼隨葬的習慣。如甘肅永登蔣家坪發現一座屬馬廠類型中期的大墓,隨葬有 30 多件陶器,人骨架下挖有一長方形坑,內分層埋有豬、狗等骨骼 (70);甘肅臨夏大何庄墓地有 9 座墓隨葬有豬下頜骨,少者 3 塊,多者可達 36 塊 (71)。黃河中游的陶寺墓地有 14 座墓隨葬有豬下頜骨,最多的一座達 30 付以上。長江流域的馬家濱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嶺文化等也發現有用豬下頜骨隨葬。此外,在黑龍江的密山縣新開流遺址墓葬中,還發現有用魚骨、野豬牙、鹿角等隨葬的現象 (72)。 一般認為,由於家畜可食用、可交換,因而成為最早的私有財產觀念之一。墓葬中出現家畜隨葬,應是財產私有的重要表現。 編輯本段各個時期的隨葬品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平民墓葬中,最常見的隨葬品是各種石器和陶器,因為這些是死者生前的日常用品。那一時期的貴族墓葬中則常見玉制的禮器,這些東西代表了他們生前的地位與財富。 秦漢(前221—220)以前 秦漢(前221—220)以前,平民墓葬中隨葬品多為陶器,而王公貴族墓葬中則多見各種青銅禮器。此外,商周以來,以車馬殉葬的情況也非常普遍。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因不再允許以活人殉葬,所以,以陶、木製作的人俑大量出現。秦始皇(前247—前210年在位)、漢景帝(前157—前141年在位)甚至將他們的整支軍隊都帶到了陵墓之中。這一時期,隨葬品中的青銅器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精美漆器和各種絲織品,這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 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瓷器生產工藝逐漸成熟,隨葬品中瓷器與陶俑平分秋色。唐代墓葬多隨葬三彩陶器,這是一種專門用於隨葬的明器,色彩鮮艷華麗。 宋代 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從這一時期開始,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均已達到相當的高度,隨葬品種類日益豐富,不再具有早期墓葬中那種鮮明的時代特色。 編輯本段出名的隨葬品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埋葬著這個希望子孫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史載,秦始皇為造此陵徵集了70多萬個工匠,建造時間長達38年,同時也生產著奇跡。 1974年3月兵馬俑從5米深的地下「橫空出世」,是幾位農民的幸運,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雖地處秦始皇陵東側達1.5公里,以兵馬俑一、二和三號坑為主體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仍佔地300餘畝,規模宏大,氣勢雄偉。 「8000兵馬俑如同復活的軍團一般,宿衛著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劉占成說:「雖是陶俑,但它們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齊膝長衣,外披鎧甲,手持長兵器,或腰束革帶,腿紮裹腿,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或黑發,藍袍,綠臉,給人留下的不僅僅是雄糾糾的軍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實況。」 經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為陵園區和從葬區兩大部分。陵園區佔地近8平方公里, 有內城和外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現存高76米,周圍有大量地面建築遺跡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主要賠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玖』 中國古代有哪些出名的銅鏡,現在價值較高的又有哪些。

  1. 漢代銅鏡公元前206年至220年)西漢星雲紋鏡,西漢清白連弧鏡,西漢四乳羽人騎龍鏡,西漢銅華連弧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憙草葉紋鏡,西漢投博至明草葉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見日之光草葉紋鏡,西漢日有意草葉紋鏡,西漢雙圈銘文鏡,西漢雙圈銘義鏡,西漢單圈銘文鏡,西漢家常貴富銘文鏡,西漢四乳神獸鏡,西漢內而光四神博局鏡,東漢禽獸搏局鏡,新莽王氏四靈博局鏡,新莽魏氏博局紋鏡,東漢十二字博局紋鏡,東漢長宜子孫連弧紋鏡,東漢人物車馬雕像鏡,東漢神人車馬紋雕像鏡,東漢青蓋龍虎銘文鏡,東漢建安十年神人神獸雕像鏡,東漢半圓方枚神獸鏡,東漢重列式神獸鏡,,東漢吾作神人神獸鏡,東漢神人神獸雕像鏡,東漢尚方博局紋鏡,東漢神人神獸鏡,東漢龍虎鏡隋唐銅鏡(581年至709年)

  2. 隋唐十二生肖鏡,隋唐練形神冶仙禽瑞獸鏡,隋唐靈山團紋鏡,隋唐靈山六獸銘文鏡,隋唐昭仁曬德四神鏡,唐代瑞獸菱花鏡,唐代雙獸雙鸞菱花鏡,唐代雙獸雙鸞菱花鏡,唐代鸞鳥菱花鏡,唐代禽獸菱花鏡,唐代山嶽花鳥菱花鏡,唐代孔雀牡丹紋葵花鏡,唐代八卦方鏡,唐代鳳紋葵花鏡,唐代雙鸞銜綬鏡,唐代雙鸞銜綬葵花鏡,唐代蟠龍紋葵花鏡,唐代寶相花葵花鏡,唐代真子飛霜鏡,唐代真子飛霜葵花鏡,庸代菱形方格鏡,唐代孔雀瑞獸葡萄鏡,唐代六瑞獸葡萄鏡,唐代五瑞獸葡萄鏡,唐代六瑞獸葡萄鏡,唐代四神十二生肖鏡,唐代蟠龍紋鏡,唐代四獸紐陰鑒鏡,唐代十二生肖八卦鏡,唐代花鳥帶柄鏡。

  3. 宋、遼、金、元銅鏡(960年至1368年)北宋銀背龍風舞蹈鏡,宋代盾形銘文鏡,宋代四雁折角方鏡,宋代天師降龍葵花鏡,宋代鼎爐形雙龍鏡,宋代鼎爐形雙龍鏡,宋代長命貴富銘文鏡,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金代許由巢父故事鏡,金代雙鯉紋鏡,金代雙鯉紋鏡,金代柳毅傳書鏡,金代人物故事鏡,元代牡丹鳳凰紋鏡,元代雙龍紋菱花鏡,元代梵文鏡,元代漢梵兩體咒文佛字鏡明、清銅鏡(1368年至1911年)明代五行大布銘文鏡,明代刷銀吉祥文字鏡,明代雲龍紋鏡,明代准提咒文佛像鏡,清代富貴雙全銘文鏡,清代五子登科帶柄鏡,清代雙喜五蝠紋鏡

閱讀全文

與齊家文化規格多少厘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