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加強對高校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管理
一、通過加強學校物質文明建設,形成學校的物質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質文化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校園物質文化,屬於校園文化的硬體,其每一個實體,以及各實體之間結構的關系,無不反映了某種教育價值觀。完善的設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築和場所,能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有助於陶冶校園人的情操,塑造校園人的美好心靈,激發校園人的開拓進取精神,約束校園人的不良風氣和行為,促進校園人的身心健康發展。
校園物質文化既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要重視提高學校物質建設的文化品位,根據教育特點、區域特點、時代特點, 吸納中外文化的精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建設規范化、標准化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
二、通過全員參與,開展各種創建活動,形成學校的行為文化
校園行為文化是師生文明素質的表現,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體現,表現在學生的文明行為、教師的教育行為、學校的管理行為以及學校人際關系等方面。
校園行為文化既是學校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學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體現。學校要認真落實《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積極開展「文明修身」工程,在學生中開展修道德之身、修心靈之身、修健康之身、修溢美之身、修創新之身,引導學生開展基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體育美育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要重視師德建設,增強廣大教師爭做光榮的人民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激發廣大教師嚴格自律,恪盡職守,樹立人民教師良好師表形象。學校要依法治校,通過民主管理,調動每一位教職工的積極性,及時地排除和避免教職工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形成一個團結、和諧、統一的集體。
三、通過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形成學校的制度文化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才能規范師生行為,保證校園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
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既是廣大師生的行為准則,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學校要建立健全科學的管理制度,使學校各項工作有章可循,體現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學校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實施,要按章辦事、不徇私情,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促進廣大師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四、提煉辦學育人理念,形成學校獨特的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的靈魂,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園文化建設不是孤立的建設活動,而應把它定位為各類創建活動的集合,與各級規范化學校、各類示範學校、各級文明學校、花園式學校、綠色學校等的創建工作結合起來,把它作為提高學校管理層次,體現學校辦學特色,推動學校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的有效載體;應重視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採取有力措施,調動廣大師生全員、全程、全方位自主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讓師生在主動參與中得到鍛煉,提升知識品位、文化修養及價值觀念,實現師生和學校共同發展,共同提高,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❷ 如何有效發揮鄉鎮基層文化陣地作用
一、提升人員素質,發揮鄉鎮文化陣地作用,鄉鎮文化陣地能否發揮作用,發揮怎樣的作用,與文化陣地工作人員的素質相關。
二、藉助文化陣地,發揮基層戰斗堡壘作用,鄉鎮文化陣地是農村兩個文明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和基礎平台,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面前,鄉鎮文化陣地尤其要承擔起以人為本、宣 傳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宣傳黨的路線與方針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三、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發揮鄉鎮文化陣地載體作用,為適應農民群眾對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
❸ 為什麼要打造安全文化陣地 打造安全文化陣地的措施有哪些
安全文化是企業管理技術的靈魂科學,它發揮文化的功能來進行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發展的新階段。安全文化作為管理科學來看,正是注重通過提高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素質來實現管理。我們知道,企業管理至今已經過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行為管理三個階段,而安全文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的第四個階段,並且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但是,一些人對安全文化建設內涵的理解並不全面,一方面,他們只停留在作表面文章,認為寫幾條標語,搞幾項活動,就算開展了安全文化建設;另一方面,他們認為安全文化建設是軟指標,應該由黨群部門來搞。這些認識有礙於安全文化建設的深入開展,從而使企業難以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安全文化融匯現代企業經營理念、管理方式、價值觀念、群體意識、道德規范等多方面內容,對於它的內涵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加以理解:
——安全文化是企業的一種物質文化。在世界走向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企業,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有本企業特色的物質文化,諸如明確的企業目標,完善的規章制度,先進的技術裝備,系統的培訓教育措施,合格的安全生產設施等。還要有一定數量的企業安全文化陣地,美觀整潔的廠容廠貌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硬體。
——安全文化是企業的一種行為文化。它包括全體職工要具有明確的行為規范,各級領導幹部具有優良的工作作風,能夠較好地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職工隊伍具備良好的素質等。
——安全文化是企業的一種觀念文化。主要是指一個企業要培養和體現職工群體意志、激勵職工奮發向上的企業精神。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企業的物質文化是整個企業文化結構中的基礎,它決定和制約著企業的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而企業的觀念文化是核心,它引導著職工的行為,反過來作用於物質文化。因此,安全文化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抓物質文化建設或忽略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的建設,都將使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不能達到預期目的。
❹ 如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牢牢佔領思想文化陣地
在80~90年代的農村,文化生活的幾大標志性事件——「看電影」、「看大戲」、「逛廟會」、「祭祖先」,其中與思想相關的「看電影」、「看大戲」這兩樣牢牢的吸引了農村人的心,每逢這樣的機會出現,總是會出現人山人海。
到了2000年以後,農村的生活隨著網路的接入和智能手機的覆蓋,弱化了「看電影」、「看大戲」的吸引力,而且現代農村的文化生活與生活節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比如農忙、農閑、傳統節假日時的文化生活各不相同,打麻將、賭博成了農村的習俗。
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的目的是什麼?這點要說的清楚,如果是一味的控制思想,那麼以前很難,現在信息獲取這么容易怕是難上加難,但如果是拉近思想的距離,加強思想的豐富程度,還是有很多方法的,但總歸一點——【趨利避害】,凡是都是為了百姓的利益考量,或游戲、或比賽、或激勵,均可一試。
❺ 中國文化如何走向繁榮
中國文化發展趨勢
〔內容提要〕 世界進入了一個多元共生的時代,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社會轉型時期。20世紀以來,世界各種文化紛紛在中國亮相。中國文化先後出現了五種主要範式:「中體西用」範式,「全盤西化」範式,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範式,「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專政論」範式,「綜合創新」範式。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新世紀伊始,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主導多元,綜合創新。呈現這種態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主導多元文化雙向互動綜合創新的過程。
〔關鍵詞〕中國文化 發展態勢 主導多元 綜合創新 繁榮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一個多元共生的時代。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大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自上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化的舞台,五彩繽紛,世界各種文化競相紛呈。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佛教文化,儒、道、釋文化,無不登台亮相。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各種不同性質、色調的主義、理論、學說、思想和主張,都在頑強地表現自己,爭奪和佔領陣地,盡力擴大自己的影響。
進入21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什麼?這不僅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而且也是世界中國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想圍繞這個中心命題,重點談談當代中國文化曾經出現的幾種主要範式和進入新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問題。由於水平所限,自己的看法是否得當,還希國內外專家、學者批評教正。
一
中國現代文化的起始,發生在19世紀40年代。
1840年英國帝國主義用鴉片和大炮打開了清王朝閉關自守的大門,使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迅速解體,逐漸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的失敗,敲響了封建主義文化的喪鍾,同時也促使中國人民的覺醒。「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救亡與圖存成了全民族的頭等大事。無數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在各個戰線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展開了前赴後繼的頑強斗爭。恩格斯在1857年就科學地預見到:「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世紀的曙光。」
從鴉片戰爭開始,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主要有五種文化範式。
一是中體西用範式。清末張之洞最早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里所說的「體」是指原理原則,「用」則是指原理原則的應用。「中體西用」的思維範式,其實質是以封建主義文化的思想體系為「體」、為「本」,以西學即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思想體系為「用」、為「末」,其目的在於維持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種思維範式,反映在文化領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復古主義理論流派。
二是「全盤西化論」範式。系統提出這種主張的是陳序經(1903-1967)。他認為「中國文化根本上既不如西洋文化之優美,而又不合於現代的環境與趨勢,故不得不徹底與全盤西化」。 而創造新文化的唯一出路,則是「全盤西化」。如果不「全盤西化」,則必然為西洋文化所壓迫,其結果則是「國家滅亡」,「連了種族也許滅亡」。 「全盤西化」論不時在我國以不同形態浮現出來,在一些提倡者和鼓吹者看來,中國的一切不如人,甚至連中國的月亮都沒有西方的圓。在理論上則是不加分析和消化,照抄、照搬西方的理論、學說,成為十足的洋人的「傳聲筒」。
三是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範式。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間接性。「以俄為師」「走俄國人的路」,在一段時間內成了權威的思維模式。蘇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列寧主義藝術概論」、「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文學原理」、「文藝學引論」等等,成了高等學府必修的教科書。但是無可否認,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範式,具有明顯的封閉性和教條主義傾向,並留有庸俗社會學的痕跡。這種思維模式自然要突出意識形態性。因此,文化的黨性、階級性、人民性、思想性,在整個思想體系中佔有很大的比重。相反對各民族文化本身的特點規律的研究和論述就顯得相對薄弱。在文藝領域獨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結果,必然要排斥世界各民族文藝中出現的新理論流派。斯大林時代主管意識形態的日丹諾夫,對西方現代主義一概斥之為反動頹廢的文藝思潮就是重要佐證。前蘇聯文化領域的這種「馬克思主義」範式對中國的影響,我們絕不能低估。
四是中國「文化大革命」中出現的「文化專政論」範式。這種範式的代表作是林彪委託江青炮製出的「部隊文藝座談會紀要」。這個「紀要」以毛澤東晚年提出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為指導,大批「人性論」、「真實論」、「現實主義深化論」、「中間人物論」,鼓吹「根本任務論」。它披著「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外衣,掩蓋著「四人幫」陰謀篡黨奪權的實質。因此「紀要」所代表的是一條形「左」實右的極「左」文藝路線,它所產生的嚴重後果,直接成為毀滅文化的那場「大革命」的前奏曲。
五是「綜合創新」範式。在我國較早倡導「綜合創新論」的是張岱年、王元化先生。在20世紀的30年代中期,張岱年先生就主張哲學發展的一個新路,「當是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解放後他又明確提出「文化的綜合創新」論,他說:「我反對『中體西用論』、國粹主義,更反對『全盤西化論』,提出『文化綜合創新論』。社會主義文化必然是一個新的創造,同時又是多項有價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的綜合。」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王元化先生呼籲學術界應重視綜合研究法,認為綜合研究是科研工作的必然趨勢,並提出應注意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 蔣孔陽先生在《美學新論》中,進一步強調在美學、文藝學研究中應走綜合創新之路,他認為不僅在觀點上應綜合創新,而且在研究方法也應綜合創新。這是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古今巨變、中外匯合的時代,各種思想和潮流紛至沓來,我們面臨多種的機遇和選擇。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我們要把古今中外的成就,盡可能地綜合起來,加以比較,各取所長,相互補充,以為我所用。學者有界別,真理沒有界別,大師海涵,不應偏聽,而應兼收。綜合比較百家之長,乃能自出新意,自創新派。」
歷史是最好的鏡子。經過一個世紀的曲折、反復的發展過程,我國的社會實踐和文化實踐表明前四種範式都不可取,而綜合創新才是適應時代的要求和學術的發展,有益於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正確範式。
二
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轉瞬已成為歷史。中國文化將以什麼樣的態勢呈現於21世紀?未來學家在作著種種預測,浪漫主義詩人正在構思自己夢幻般的暢想曲,現實主義不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現在站在哪裡,腳步又要邁向何方?站在新世紀伊始的門檻上,面對20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實際,考慮到時代挑戰,社會的轉型與發展的機遇,我認為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主導多元,綜合創新。
冷戰時代結束後,世界呈現多極化趨向。就全世界范圍來講,意識動態領域(包括文化藝術領域)出現多元化景觀,很難說有哪一種哲學觀、價值觀、文化觀、藝術觀能夠成為全世界的主導理論。那麼,我們是否能據此同意如某些學者所說的中國現在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多元化呢?我認為這僅僅是說明了部分特徵,不能概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發展的總趨向。
主導方面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方向。歷史形成的中國現代文化是一個具有不同層次和價值取向的文化整體,其中居於主導地位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它的理論基礎則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我們所說的主導,具體來講又包括兩個層次:一是要求我們完整、准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思想理論體系,並以此去指導我們的文化建設;二是要求我們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觀察世界、觀察社會、觀察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化現象,去從事理論研究,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結合當今時代的特點和中國的實際,豐富和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多元與多樣是有區別的。多樣是指同一種性質的文化體系中,可以有多種多樣不同的表現形態。如同是儒家學說,既有孔孟為代表的正統的儒家學說,又有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還有以朱熹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等等。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當中,也有馬克思主義文藝社會學、馬克思主義文藝心理學、馬克思主義藝術學、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學等不同形態。它們雖然研究的內容、表現的形態不同,但其理論基礎則是共同的,都是建立在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的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形式。多元是指建立在不同哲學觀、歷史觀、價值觀、美學觀基礎上的不同的文化形態。就文藝學來講,我們看到的有: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波斯彼洛夫的《文學原理》;英伽登的現象學的文學理論;海德格爾、薩特的存在主義文學理論;弗洛伊德、榮格的文學理論;什克洛夫斯基的形式主義文學理論;瑞恰茲和美英「新批評」派的文學理論; 巴赫金的文學理論;堯斯、伊瑟爾的接受美學理論;德里達及耶魯學派的解構主義文學理論;女權主義文學理論;賽義德的後殖民主義文學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及美國的詹姆遜、英國的伊格爾頓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等等。這些不同文學理論派別的倡導者,他們的哲學觀、歷史觀、價值觀和美學觀是大相徑庭的。但這些不同時期、不同國度、不同學派的學者們,追求的學術目的又有其共同性,即在探討和研究文學藝術活動的 特點與規律方面又可以走在一起,取得共識。
在一個多極化世界,某一國家的文化藝術發展中,主導與多元能否統一,多元文化之間能否共存,國內外學者們的認識並不一致。美國哈佛大學塞繆爾·亨廷頓 (Samuel P·Huntington) 教授在1993年發表在《外交》雙月刊上的《文明的沖突 ? 》一文中說:後冷戰時期的沖突的主要原因不是經濟,也不是意識形態,而是不同的文化。他認為,「新世界的沖突根源,將不再側重於意識形態或經濟,而文化將是截然分隔人類和引起沖突的主要根源。……全球政治的主要沖突將發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間。文明的沖突將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間的斷層線將成為未來的戰斗線。」 對於亨廷頓先生的觀點,國際上曾引起激烈的爭論。按照亨廷頓教授的看法,由不同民族和宗教構成的多元文化國家,必然是一個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地區。對此,新加坡《聯合早報》總編林任君博士以新加坡文化發展的成功典型,有力地反駁了亨廷頓的觀點。他說,新加坡是世界的一個縮影。移民是我們的共同歷史,世界各民族與各種文化是我們的共同資產。由於新加坡是個多元的種族社會,又處於不同文化潮流的要沖,我們有幸繼承了世界的四大文明:中國文明、馬來伊斯蘭教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換句話說,「亨廷頓預言會發生沖突的那些文明正在新加坡並存。然而,文明在新加坡小島范圍內的相互影響並沒有導致沖突,也沒有破壞我們國家的團結,相反地,卻產生了美好的成果。」 耳聞為虛,眼見是實。1997年春本人經去新加坡實地觀察和體驗,我深深感受到新加坡騰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正確處理和利用了多元文化的資源。新加坡文化發展和繁榮有兩個顯著的特徵:
第一,現代化與傳統相結合。新加坡人清醒地懂得,隨著電子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多媒體的廣泛應用和交通的革命,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一個國家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向西方學習,借鑒和選擇西方文化的優點,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現代化管理制度經驗。他們強調學習西方的現代化,但不是全盤西化,反對盲目接受西方文化。新加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又一度淪為日本殖民地。西方文化的影響是很大的。但是他們獨立後堅決擯棄了西方文化中的那些平庸的、消極的、對青少年有害的成分,而借鑒和吸取了西方文化中有價值有成分,保持和發揚了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性和 獨立性。因此,在新加坡出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相融合的現象。競爭的觀念、民主、自由的觀念與透明的法律、嚴格的科學管理制度和民族文化傳統得到了比較好的結合。
第二,主導與多元統一。價值觀是任何一種文化的核心。在新加坡並存的多元文化中,東方文化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了廣泛的共識,起著主導作用。政府力倡以群體利益為重的價值觀,批判和抵制西方的那種極端的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在新加坡的街道上、地鐵中、電視、報紙等媒體上和文學作品中,隨時可見儒家的一些著名格言。1997年春節期間,新加坡與山東省聯合舉辦的「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動,孔子成了最受尊敬的中心人物。濱河灣廣場在孔子的高大的站立塑像周圍,還塑了五個小學生的像,他們分別代表了新加坡存在的五大 價值觀。這組群雕具有審美的象徵意義,它形象地蘊含著新加坡 文化的主導多元的基本特徵。新加坡這種文化發展的模式,、綜合創新不僅給我們以啟迪,而且也給我們觀察中國文化問題提供了一個參照。
中外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表明:在一定時代某個國家存在的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往往不是平衡的關系,由於歷史的、社會的、文化傳統的原因,不同文化之中,往往由於一、二種文化適用於當時社會的進步和人民大眾的需要,而成為主要的或主導的文化。它之所以成為主導文化,是歷史的必然,不是某些人可以主觀杜撰的。國學大師張岱年對此說得很明確,他說:「每一時代,應有一個主導思想,在社會生活及學術研究中起主導作用,同時又容許不同的學術觀點存在。有同有異,求同存異。《周易·系辭》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又《睽卦·象傳》雲:『君子以同而異』 。同而且異,這是學術發展的規律。」 我們說在新的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勢是主導多元,這首先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從空間來講,中國的主體即大陸部分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作為中國的一個省的台灣和香 港、澳門地區,則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港、澳、台文化的多元性和體現不同性質、不同價值觀念的文化思想體系的存在,是一個客觀事實。從時間來講,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經濟基礎決定 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經濟結構,必然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呈現出主導多元的形態。事實也正是這樣,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產生的各種各樣的體現不同價值趨向不同哲學基礎和審美觀點的文化理論著作紛紛介紹、翻譯到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20多年的時間,20世紀西方出現的種種 理論學派幾乎都在中國文化舞台上亮了相。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指導下,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打破了前蘇聯的僵化模式,清除了形「左」實右的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影響,開始真正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軌道。同時我們又兼容並包,廣泛吸取和融合了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允許不同學派和不同學術觀點的存在和發展。因此,從一元走向多元,呈現主導多元的態勢,成了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走向。
三
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導多元與綜合創新,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主導多元的文化形態,不是一種並行不悖、相互隔絕的靜止形態,而是一種開放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發展形態。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本身,即可充分說明這個問題。對此,英國哈佛大學著名中國學專家杜維明先生有一段很好的說明,他說:
最近十年國內考古學所取得的成績顯示,中國文化並不像以前所想的那樣,是一種輻射性的文化,即從渭河流域、黃河流域,開始一點逐漸地向四方擴展開來。中國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就是一個多樣性的、多源頭的。有齊魯的,有燕晉的,有荊楚的,有西秦的,這些文化慢慢地匯集成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在古代中國的圖騰時期,出現了最有象徵意義的形象――龍。這個形象在自然物中是找不到的,它是由虎頭、蛇身、魚鱗、鷹爪、羊角等多種動物圖騰、所集合起來的一個整合圖形,是很多人的想像所匯集成的一個特殊的形象。一方面表明它的源頭很多,另一方面又表明它是整合統一的。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我們比較強調漢族在中國文化塑造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實質上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集合體,有五十多個少數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它特殊的價值,有它特殊的價值趨向。不可否認,少數民族的文化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國文化既是多源頭、多側面的,又是統一的整合體。
杜維明先生還從思想史的角度,說明中國文化的思想流派也是多元的。在公元前六世紀,世界是各種不同的軸心文明產生的時代,中國文化呈現出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思想流派。以後在不同朝代,依據社會的需要,而往往以某一學派的思想為主導。大一統的秦代以法家思想為主;漢初出現了「黃老之術」,漢武帝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魏晉玄學時代,則有老、庄、易各種不同的傳統。後來,從印度傳入佛教,從蒙古輸進伊斯蘭教,西藏帶來喇嘛教,17世紀從西方傳入了天主教。這些宗教對中國傳統思想影響很大。「從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大勢趨向來看,它的思想是多元的,是各種思想互相撞擊、融合的過程。」
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走向綜合的時代。伊·普里戈金和伊·斯唐熱合著的《從混沌到有序》中寫道:「我們相信,我們正朝著一種新的綜合前進,朝著一種新的自然主義前進。也許我們最終能夠把西方的傳統(帶著它對實驗和定量表述的強調)與中國的傳統(帶著它那自發的、自組織的世界觀)結合起來。」 對於來自不同文化、不同理論學派的思想體系,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盡可能地加以綜合。在綜合中分析,在分析中綜合,只有在綜合比較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特點和中國的國情,不斷的進行探索和創新,才有可能推進中國新文化的建設。
綜合是創新的基礎和前提。任何文化上的創新都不是空穴來風,總是有所繼承,有所借鑒,在繼承和借鑒的基礎上,有所創造和發展。因此,綜合不僅在內容上要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各種文化體系中的一切有益的成份,而且在方法上也要善於吸取不同文化中存在的那些被實踐所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科學的、先進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和創造新的科學範式,從而引起理論上的革命和文化事業的創新。
綜合不是混合和湊合。「我們主張綜合中西文化之長以創造新文化,並不是說對於中西文化可以東取一點、西取一點,勉強拼湊起來;綜合的過程也即是批判、改造的過程,也就是創造建設新文化體系的過程。」 我們既反對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又反對復古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綜合創新論』要求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的古代文化以及近代文化,正確認識人類文化的全部成就,同時更要發揮創造性的思維,進一步探索自然界與人類生活的奧秘,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建立新的文化體系。」 理論依賴於實踐,並在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我們的綜合創新,只有緊密結合中國正在進行的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才能獲得強大的動力,真正走上創新之路。
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主導多元文化不斷的雙向互動綜合創新的過程。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各種不同文化和各種不同理論學派之間,既有相互學習、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相互斗爭的一面。它們之間是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優勝劣汰,推陳出新的過程中向前發展的。只有那些適應時代要求和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又被實踐證明的合乎真理的理論觀點和學說,才能獲得進一步發展的生機與活力。那些背離人民的需要、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學說、觀點和成分,自然將逐漸被歷史所拋棄。這正如毛澤東所說:「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 比較而存在 , 相鬥爭而發展的。當某一種錯誤的東西被人類普遍 地拋棄,某一種真理被人類普遍地接受的時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錯誤意見作斗爭。這種斗爭永遠不會完結。這是真理的發展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
❻ 文化在軍校該怎樣建
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軍隊院校文化建設工作的幾點思考
1、倡導文化育人,是校園文化緊貼使命任務的本質需求
軍隊院校文化建設,應該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才培養方向作為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向,充分發揮校園文化鑄魂勵志的功能。因此,必須堅持不懈地抓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工作,把黨史、軍史和我軍優良傳統、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為主體的教育作為校園文化的主流「品牌」,讓「紅色」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打色調。通過牢固樹立軍魂意識,把體現理想信念、戰斗作風、軍人榮譽、尚武精神等方面的文化元素,滲透到深化軍事斗爭准備、日常戰備訓練和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各個領域,把高舉旗幟、聽黨指揮、履行使命的政治要求深植於官兵心中。
2、建立長效機制,是校園文化提升自身吸引力的必要條件
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要保障校園文化持續繁榮發展,就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確保文化工作經常化、不斷線。應當建立「黨委統一領導、機關合理統籌、基層廣泛參與」的管理模式,形成「院校搭舞台、機關當導演、官兵唱主角」的建設思路,打造「院校有品牌、部系有特色、室隊有典型」的校園文化格局。要建立一支過硬的文化骨幹隊伍,以其先進理念、經驗做法為引領,利用少數人帶動多數人參與到文化建設工作當中,保證全員參與、全心投入,為校園文化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3、堅持傳承創新,是校園文化與時俱進的前提基礎
在一所院校長期的發展成長歷程中所形成積淀的歷史傳統、精神品質、目標追求和戰斗精神正是校園文化生根發芽的沃土,而高品質的校園文化在傳承展示院校內在優秀品質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熏陶和影響著廣大師生。如果不能跟上時代和社會前進的步伐,校園文化的功能就會衰弱,吸引力就會降低,也終將走向衰敗。因此,在傳承發揚校園文化優良傳統的同時,也要突出時代特色,打造部隊文化與地方文化兼收,校內文化與校外文化並蓄的高品質多元化的校園文化。在確保正確方向的同時,拓寬空間、開放理念、注重借鑒吸收優秀文化成果,融合院校地方文化資源,進一步充實軍隊校園文化,形成軍地一體、開放包容的多元化文化平台。
4、突出軍事特徵,是校園文化打造自身品牌的根本途徑
對於不同軍兵種的軍隊院校而言,突出軍事特徵即要把普遍的校園文化內涵彰顯弘揚,又要把所屬軍兵種文化的共性元素融入其中。例如我院是一所以為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