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北京傳統民俗是什麼
1、養貓
是人們生活的樂趣之事,且由來已久,《禮記》中就有記載。老北京養貓講究品種,大多以毛長者為貴,「柔毛有四五寸者為珍」。這種貓尤顯頭大威武,且披肩長毛下垂,類似雄獅之相,故稱為獅子貓。在這個品種內,還要以毛色的好壞來區別貓的高下。
2、鬥蟋蟀
北京人稱之為「蛐蛐」,又名促織。民間有「促織鳴,懶婦驚」的俚語。風緊秋寒,過冬的服裝不可再遲緩,促織鳴唱即是節氣已到,催婦人做針線女紅,織布成衣。 老北京養蛐蛐、斗蛐蛐的用具極講究,在冬至前用的澄漿罐,是用澄漿泥淀製成型、入窯燒制而成的。
3、養金魚
享譽國內外的水中寵物金魚,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金魚系鯽魚變種,因其色赤而鱗片閃爍若金,故名金魚。金魚的品種很多。望天、龍睛、珍珠、紅頭、帽子、絨珠、水泡眼、獅子頭……北京人圖吉利,養金魚討的是「吉慶有餘」、「年年有餘」的口彩。
4、養狗
狗與人類打交道,亦由來已久。現在北京遍街都是的「京叭」,「祖上」是十分高貴的。宮中飼養的玩賞狗名「獅子狗」(北京狗),六七寸高、十二三斤重,尤以絳色、白色為珍貴,有所謂「絳為金液白如銀」之句。
老北京在護國寺廟會有狗市,但所交易的都是觀賞狗:袖狗、叭狗。袖狗僅一掌大小,然生性好鬥,又叫「斗狗兒」,可藏於袖間,因此得名。兩位飼狗者將狗置於桌案上觀其爭斗、撕咬,以博得一樂。
5、廟會
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岳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
6、紙魚
用一根竹劈兒綴上白線拴好,以便手提;還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銀箔的金銀元寶,也拴在竹劈兒上。另外還有一種卜碌碌帶響的風車。這種風車系用細篾兒和彩紙條兒糊成風輪,安裝在秫秸架子上,每個風輪帶有白線拴好的一對小鼓腿兒,敲打著一個泥塑蒙紙面的小鼓,大風一刮,卜碌碌直響。
2. 北京有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都有哪些
前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就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變現形式以及文化空間。北京市是我們國家的首都,而且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城市,那麼北京城裡面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京劇
京劇,又被稱為平劇,京戲等等,是我們國家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主要是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京劇流播全國,影響深遠,素有“國劇”之稱。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
除了上述的幾種,北京還有許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景泰藍製作技藝,京綉,北京料器,京西太平鼓,北京評書等等。
3.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1、京劇
被稱為「國粹」的京劇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化了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節奏感強,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樂性。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京劇行當分生、旦、凈、丑。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笛、嗩吶及鼓、鑼、鐃鈸等樂器伴奏。
4. 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相聲
相聲,一種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相聲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
3、北京廟會
北京廟會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它又是伴隨著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4、北京評書
北京評書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相傳是明末清初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1587~1668)來北京時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清代北京鼓曲藝人王鴻興去江南獻藝時,拜柳敬亭為師,回京後改說評書,並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儀司立案授徒,流傳到現在的。
5、北京琴書
北京琴書流傳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曲藝劇種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琴書形成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種之一。
北京琴書源於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區的五音大鼓,又名單琴大鼓、揚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揚琴等樂器伴奏。唱腔借鑒京韻大鼓說唱轉圜自然的風格技巧,旋律簡潔,創造了多板式的不同節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動活潑的藝術特點。
5. 北京民俗有哪些
1、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
6. 北京民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民俗文化有胡同,天橋,戲園和廟會。
7.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節慶民俗文化
1、老北京春節
初一拜年僅限男人、佛堂上供、置天地桌、供擺祭祖、天地桌前接神、佛像、祖宗牌位和長輩三叩頭
2、老北京臘八
老北京人歷來把臘八視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尤其是商家開始下達帳貼兒,准備要帳,所以人們一語雙關的說:「送信兒的臘八粥」。在民間臘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以外,主要是在親友鄰居之間當作相互饋送的禮物。其次才是「哩哩啦啦二十三」的自家享用。但是,凡有親喪「守制」的則不熬粥。
3、老北京端午
祭神祭祖紀念先賢、掛菖蒲插艾葉防瘟避災、最講究的供品是玫瑰餅、黃米小棗粽子最受歡迎、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壽、貼葫蘆花以辟「五毒」
4、老北京重陽
老北京人在重陽節時,常常用登高、佩戴茱萸、賞菊、飲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詩作賦等方式來慶祝,以祈求平安健康,而這些風俗,也一直流傳至今。吃花糕是老北京重陽節時必不可少的。
5、老北京中秋
老北京過中秋非常熱鬧。拜月、賞月、玩月、喝團圓酒、吃團圓餅,北京孩子還會玩兔兒爺。據民俗專家介紹,老北京家家都要設置拜月台,用於祭祀。
6、老北京迎春
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眾多節令一樣有眾多民俗民俗風情,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卜之習俗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
8. 北京有哪些民風習俗
1、春餅
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因為要卷很多菜吃。
2、京劇
被稱為「國粹」的京劇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化了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節奏感強,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樂性。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
3、麵塑
麵塑俗稱為面人、江米人。歷史上民間有逢年過節用麵粉捏「月糕」、「面魚」等習俗,由此產生麵塑藝術。北京麵塑藝術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傳承發展,吸收其它藝術之精華,廣采眾長並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麵塑藝術派別。「面人郎」是其中的一個流派。
(8)北京民俗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北京民風習俗的特點:
北京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其數量之多、品類之廣泛、內容之獨特,均在全國首列。古都北京向來是移民集聚地,不僅生活著來自國內各地的幾十個民族的居民,而且還居住著世界各地的外交使節、商貿賓客和文化交流使者以及各國留學生和文化觀光客。
千百年來,古樸而獨特的民族風情使北京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燕趙故地的生活習俗,其手工藝、紡織、印染、服飾、飲食、喜慶習俗、婚喪習俗、商貿習俗以及梨園會館習俗等,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
9. 北京的特色傳統文化有那些
1、四合院,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
2、胡同,為保護古都風貌,維護傳統特色,北京城區劃定了二十餘條胡同為歷史文化保護區,像南鑼鼓巷、西四北一條至八條等就被定為四合院平房保護區。
3、京劇,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4、相聲,民間說唱曲藝。它以說、學、逗、唱為形式,突出其特點。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以北京話為主。主要道具有摺扇、手絹、醒木。
5、廟會,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在廟會上,有不少民俗活動,諸如:摸石猴、窩風橋打金錢眼等。內容有舞獅、傳統民族花會、現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