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體現在哪些地方
1、從聯系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是5000多年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自信的積淀和延續。
2、從發展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革命文化的洗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升華,是中華文化不斷傳承創新的結晶。
從中華傳統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文化自信的歷史延續,也是中華文化自我揚棄、辯證發展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即是這個過程的結晶。
(1)文化自信的表現有哪些高三網擴展閱讀:
文化自信的提出,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由「三個自信」增加到「四個自信」,這是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的重大發展。
因而,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理論內涵、內在邏輯,對於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切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B. 高三政治文化自信的知識點有哪些
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1、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①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並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升華,是偉大創造精神的生動體現,
革命文化承載著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
①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來自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彰顯文化自信的力量。
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樹立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結合新時代實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牢牢掌握意識工作的領導權。
三、弘揚民族精神。
1、薪火相傳,越燃越旺。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這個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
「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等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
2、高擎中華民族的精神火炬。要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四、在文化生活中選擇。
1、陽光下的陰影。我們追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眼力,增強抵禦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2、提高眼力,拒絕污染。
①落後文化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的色彩,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斷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②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淫穢色情文化,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五、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
1、當代文化生活素描。文化生活色彩斑斕(多樣性)的原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2、文化生活的「喜」與「憂」。
①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文化生活帶來可喜的變化;但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令人憂慮的現象。
②文化市場越活躍,文化產品越豐富,國家越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C.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表現在哪些方面
文化自覺,首先是對本民族,本國家自有優秀文化形態的認可、接受和自覺傳承,這是態度問題。文化的范疇可以是區域性的也可以是共生性的、世界性的。所以對國學,對自有文化的認可、接受和自覺傳承不僅要在本國內形成這樣的風氣,同樣我們走出國門以後,也要隨時隨地將它的優勢發揮出來,「美美與共」就是這個意圖。但傳承切忌「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態度,這是對文化自覺的一種侮辱。
其次要堅持正確的對待文化的方針和政策,堅持服務的對象是廣大民眾。我們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形式和樣式。所以就要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推演自己的故事。
要守住本真。任何沒有創新的事物都是沒有生命力的,文化亦然。而任何創新的過程又是痛苦的,要抽絲剝繭,輾轉反側,歷練脫俗,很不容易。創新是為堅守本真而作,倘若忘了「本」,也就不能說「新」了。所以我們先要踏踏實實坐下來,把本真的東西弄懂學透再謀創新發展。
實現文化自信,首先要貫徹落實好「四個講清楚」。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D. 文化自覺與自信表現在哪些方面
文化自覺:對文化地位與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文化發展的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文化自信:對時代潮流和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
表現為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E. 什麼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
其實所謂文化,講的是一種制度、風俗以及如何處更人情世故等的綜合體現,這種體現被人們高度總結成「文化」二字。在古代,人們深知「文化」二字的重要性,於是從人類文明出現開始,人們就開始把如何處理人情世故以及如何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方法總結成「文化」,即「以文而化之」的意思。
而「自信」二字,則是相對的一個概念,如「文」比「武」好,那麼,「文」就比「武」有自信,又如學習知識,一個人學到的知識越高,往往就會越有自信。
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堅定文化自信,是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於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
從國際發展的趨勢看,文化自信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20世紀後期,隨著知識經濟、人工智慧、生命科學、互聯網、新能源等的發展,人們認為文化變成了當代國際競爭中的新焦點。
F.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內涵及表現是什麼
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所謂「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對既有文化優良傳統的肯定與堅持.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華民族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保持自己、吸納外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
有了「文化自覺」,才能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自強」.在多元文化並存的當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覺,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對比和互動中穩住根基,獲得文化選擇的能力和地位,繼而增強自身文化轉型的能力.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唯我獨尊,要在堅守自己的優秀文化的同時,正確對待別人的文化.著眼於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倡導和發展先進文化,凝聚奮鬥力量.
G. 哪些成就體現文化自信
1、截至2015年12月1日,中國已在13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00所孔子學院、1000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學員總數達190萬人。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文化之花,已借孔子學院及其他諸多實踐之力,開遍世界。
2、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程度也在不斷加深,2018年「歡樂春節」活動在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城市開展,其中覆蓋5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舉辦了上千場文化活動,涵蓋展演、廟會、廣場巡遊、創意設計等多種形式,深受當地民眾和廣大華人喜愛。
3、此外,我國的文學作品、電視劇、綜藝節目等也開啟了強勢出海的新時代,如爆款國產劇《延禧攻略》成功登頂谷歌發布的2018年度全球電視劇熱搜榜榜首。過去這一年,文化自信得到彰顯,中國形象逐漸深入人心。
(7)文化自信的表現有哪些高三網擴展閱讀:
我們有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也有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過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種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夯實了我們文化建設的根基,奠定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
我們有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它能「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諸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捨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等,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
此外,「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
「儒法並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一直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甚至,我們正努力建設的小康社會的「小康」這個概念,也是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這些千百年傳承的理念,已浸潤於每個國人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
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H. 文化自信包括哪三個方面
從三個層面理解文化自信
黃傑
2018年11月09日15:50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從 三 個 層 面 理 解 文 化 自 信
深入理解文化自信,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理論層面,思考文化主體性問題,各民族應不應該有,能不能實現文化自信;二是歷史層面,重讀文明軸心期,從傳承看本民族是否有文化自信;三是現實層面,如何構建體現當代發展的文化軟實力。
理論層面:彰顯文化主體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想引領、精神支柱、道德教養、知識哺育,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區別於別的國家、別的民族的重要標識。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勞動生活的精神產物,都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都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響。那麼,「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從文化主體性看,錢穆先生一直對中國文化保有敬意,他堅持認為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他的著作都是激發國民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1963年,香港政府邀請新亞書院、崇基書院、聯合書院合並組成一所新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不是語文的意思,而是文化之意。據說當時想了很多名字——中國大學、中華大學,最終還是錢穆堅持,「不如叫中文大學」。他在創辦香港中文大學的時候,特別強調了中國文化,強調中華民族能夠保有文化主體性。著名漢學家、瑞典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先生這樣評價錢穆,「他對中國的光輝的過去懷有極大的敬意,同時也對中國的光輝的未來抱有極大的信心」。
錢穆逝世後,士林震悼。當時有大量媒體以「中華歷史文化的守護者——敬悼史學家錢賓四先生」「承傳中華傳統、創新中國文化——敬悼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為題對這位學人的學術貢獻做了極高的評價。
歷史層面:重讀文明軸心期
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的觀點,表明某個歷史時段是人類文明精神重大突破時期,得到了思想界的認可。按照他的看法,公元前8世紀到2世紀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期,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巨人。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更重要的歷史現象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以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世界,開始「終極關懷的覺醒」。恩格斯就曾指出,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幾乎研究了人類所有的基本問題,並提供了雛形。
中華文化,是個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無論是文學藝術、哲學思想、建築工藝、民俗風情,還是治國理政、人格修養,都蘊藏著深厚的智慧和魅力,都可以提供很豐厚的文化積淀,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如果想要面向現實和未來,必須整理好我們的過去,要讓我們過去的資源通過這種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為未來的前途、為未來的目標而服務。總之,文化要走向當下和未來,要能夠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繼續深入人心,指導我們的生活,營養我們的生活,豐富我們的內涵,就必須要創新,要做創造性的轉換。
中國要前進,每一步都不要忘記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的思想文化根基在哪裡,我們的最大優勢在哪裡。如果不明白這一切,就可能犯各種食洋不化的錯誤,故步自封的錯誤。
現實層面:構建文化軟實力
祖先的成就毋庸置疑,主要是不少人對當今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抱以質疑的眼光,不以為然。「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必須從兩個維度來思考問題:一是古今視角,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作用,「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二是中西視角,如何看待借鑒國外文明成果,「兼容並包,有容乃大」。
首先,對「傳統」我們要有新認識,現代是傳統的現代化,一個國家必須珍視自己的民族傳統,「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融入文明大家庭的重要精神支柱。只有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在共有精神家園中,才能建立切合普通大眾的歷史傳統和民族心理的共同話語、價值認同、人文性格。其次,構建中國文化軟實力,必須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大膽地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認真研究和學習借鑒各國文化交流、話語授受的規律和經驗,特別是對其中所包含的價值觀培育的借鑒。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著眼需求,中國文化發展要設計「中國」議題,完成三大目標,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價值、打造好中國話語。要言之:中國故事,要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及趨勢為切入口,全面、立體、真實地展現中國。比如,呈現國家多維度發展的電影,從現實主義視角傳播中國故事。中國價值,要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重點,面向國際舞台,展示中華歷史文化優秀品格,體現當代中國道路的精神氣象。比如創新文化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電視媒介傳播有機融合,把文學經典喚醒、擦亮,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中國話語,要以天下太平為導向,弘揚中華文化精神理念。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生死疲勞》等作品,展現了中國廣闊的文化熔爐在近現代史上經歷的悲劇、戰爭,反映了一個時代充滿愛、痛和團結的生活;雨果獎獲獎者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至世界級水平」,既是亞洲人首次獲獎,也是新中國輸出到美國的第一篇長篇科幻小說;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的《青銅葵花》,關注少年兒童生存狀態和心靈世界,書寫兒童內在的人性、人情、尊嚴與理想。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