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良渚文化是什麼時期的呢
良渚文化,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遠古文明,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約11000-6500年(前9684----前4564年三皇五帝時期)。
良渚古國開國君主為盤古之子、古越族人----天皇氏。
前4564年,良渚古國君主有巢氏(尊號「巢皇」、「大巢氏」前4664----前4464年在位)遷都巢湖(今安徽巢湖市),良渚古國由此轉化為古巢國;良渚古城遂廢,良渚文化時代結束。
2. 良渚文化指的是什麼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首先發現於餘杭市良渚鎮而命名,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
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非常多,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甚至提出了「玉器時代」說,以詮釋玉器在中國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數量多,說明良渚時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豐富的玉礦來供給。
在良渚文化范圍內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良渚時期的玉礦,有人就認為良渚玉料是從盛產玉的遼寧或新疆輾轉運來。這個觀點顯然很難站得住腳,想像一下,在史前古社會,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運載工具、交通工具簡陋,良渚人如何能夠從那麼遙遠的東北、西北,穿過無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運至東南的良渚文化圈內?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來,所以有的專家執著地認為,在良渚文化的區域里尤其是在良渚遺址群內的天目山余脈,一定存放著被人們遺忘了的古代玉石礦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開採的古玉礦藏卻應該是永恆存在的。良渚文化為何在五千年前就有如此出眾的玉文化?先民們為何要雕琢那麼多玉器,他們又是如何雕琢的?其中有許多謎等待解答。
有人說是因為裝飾,美化生活的原因。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玉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玉有太多美好的品質,因此就往往把具有高潔品質的人和玉相聯系。可以證實東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把玉當做自己(君子)的化身的禮儀。
貴族、土大夫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必配玉,玉只可配君子。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首先指玉的5個特性,即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然後是比附人的五個美德:仁、義、禮、智、信。所以說良渚文化出現如此多優美的玉器,是出於裝飾生活的原因不無道理。
另一種說法是,良渚玉器大量產生,不僅僅是裝飾,而是有更深的文化內涵。把玉作為裝飾品反而是更後的事情了。此說的證據是從良渚玉器本身情況來說的。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特色的是形式多樣,數量眾多,如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良渚玉琮系軟玉雕琢而成,從外觀看呈外方內圓、上大下小形,每個面的轉角上有半個獸面,與其相鄰側面轉角上的半個獸面組成一個完整的獸面。這些物品充滿神秘氣息,現在看來其形狀和圖案也是令人驚異,隱隱透出一股涼氣。這些玉琮的用途應該是與宗教祭祀、財富權力有關。戰國《周禮》書中曾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法。東漢鄭玄注「壁圓像天,琮八方像地」,都說明玉琮與對鬼神的崇拜相關。
因此他們認為良渚玉器更深的文化內涵是對鬼神的敬畏,是用於祭祀的神器,由此衍生出「玉」被作為權力的象徵。這一點從後來的「玉」的地位可以反證,「玉」不僅僅作為裝飾,作為美好品質的象徵,在中國文化上,從一開始就更多的是作為具有神聖地位的、能顯示權力的神器。
良渚文化是神秘而又輝煌的,其為何有如此多的玉器,主要是因為裝飾,還是因為祭祀尚不能明確,不過良渚玉器形制奇特,肯定包含著先民神秘的思維。
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鑒定,此礦藏的軟太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普遍認為,「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以確定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有關玉料來源這一重要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
但是位於浙江餘杭境內的良渚文化中心遺址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遺址出土玉器數量的總和,其所需的玉料也應是良渚文化圈內量最多的,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從江蘇小梅嶺運來的嗎?在良渚遺址群內至今沒有發現礦藏的同時,不少專家仍堅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來自附件的地區已被遺忘的古礦床」。這一推測符合現代人的思維,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願將來的考古發掘能夠證實這一推斷
3. 良渚文化是什麼時期的呢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國東南地區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類型,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6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4. 良渚文化是什麼文化哪個時期的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5. 良渚文化是中國什麼時期南方文化的象徵
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國東南地區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類型,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太湖流域的東北部、東部和東南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6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6. 良渚文化屬於什麼朝代
不屬於哪個朝代,在距今5000-3700年。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和玉鉞等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西北部瓶窯鎮,核心部位於良渚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
考察發掘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稻穀有秈、粳稻之分,並普遍使用石犁、石鐮。良渚文化手工業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製作、制陶、木作、竹器編織、絲麻紡織都達到較高水平。
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數量之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美,均達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紋飾主題神人獸面紋,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觀念的體現和信仰,並逐步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還出現了不少刻劃符號,這些符號在形體上已接近商周時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
7. 良渚古國屬於歷史上記載的哪個朝代
良渚古國比歷史上的夏朝還早,距今約有5000年的歷史。
按照專家推測應該是成鳩氏之國,
並且良渚古都是天皇氏之都。
8. 良渚文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什麼時期)
良渚文化
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
新石器時代
,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9. 良渚文化是哪個時期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
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良渚遺址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價值
歷史意義
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
良渚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誕生於距今11000年至6500年之前。
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原有認識,標志10000年前(前9684----2020年)的良渚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化發展階段。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國境內的1萬年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