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省
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我國山東省。
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和寧陽縣磁窯鎮,總面積約82.5萬平方米,是約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於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
汶口遺址平面范圍略呈東南-西北方向的圓角長方形,大汶河從中部自東向西穿過,將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岸面積約25萬平方米,南岸約20萬平方米,總體地勢北高南低。大汶口遺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三個階段的文化遺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 。
大汶口遺址與大汶口文化的發現,是新中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這支文化主要分布於山東和蘇皖兩省鄰近山東的地區,其年代大致在前四十四世紀至前二十四世紀之間。由於它的發現,使這個地區的史前歷史,從龍山時期上推了大約兩千年 。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當地居民的埋葬形態,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浙江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B.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什麼地方
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和寧陽縣磁窯鎮。
大汶口遺址平面范圍略呈東南-西北方向的圓角長方形,大汶河從中部自東向西穿過,將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岸面積約25萬平方米,南岸約20萬平方米,總體地勢北高南低,大汶口遺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三個階段的文化遺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
遺址文化遺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隨葬獐牙的習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許多墓葬中還隨葬有數量不等的牲豬,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說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研究價值
大汶口遺址與大汶口文化的發現,是新中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這支文化主要分布於山東和蘇皖兩省鄰近山東的地區,其年代大致在前四十四世紀至前二十四世紀之間。由於它的發現,使這個地區的史前歷史,從龍山時期上推了大約兩千年。
C.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那個省
大汶口遺址在我國的山東省!
D. 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哪個省份
大汶口遺址屬於新石器中早期。大汶口位於山東,但是,相同的文化類型的遺址都可以稱之為大汶口文化。這個分布在山東,河北,安徽。江蘇。面積非常廣。
E.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什麼地方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基本處於古籍中記載的少昊氏文化地區。另外該文化類型的遺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發現。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後得出數據,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約6500—45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變形以及拔牙。陶器多見夾砂或泥質的紅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出現了硬質白陶,紋飾常見鏤孔、劃紋、附加堆紋、籃紋,還有彩陶和朱繪;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石器磨製精美,中期以後更出現了製作精良的玉器。此外,還發掘出了各種骨制、牙制的工具和裝飾品。他們從事著以種植粟為主的原始農業生產,飼養豬、狗、牛、雞等家畜,同時漁獵經濟也是其重要的生產部門。
在已發掘的遺址中,在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遺址。它由成排分布的紅燒土排房建築構成,這些排房多則六間一排,少則兩間相連,布局嚴謹,顯示了較高的建築技術。
大汶口人死後的葬式一般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等,另外還發現部分折頭葬、折肢葬等較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後發現有木質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隨葬品和兒童瓮棺的葬具中還使用了帶有各種陶文的大口尊。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志著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
F.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省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山東省。
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和寧陽縣磁窯鎮,總面積約82.5萬平方米,是約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於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
大汶口遺址平面范圍略呈東南-西北方向的圓角長方形,大汶河從中部自東向西穿過,將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岸面積約25萬平方米,南岸約20萬平方米,總體地勢北高南低。
遺址特點
大汶口遺址平面范圍略呈東南-西北方向的圓角長方形,大汶河從中部自東向西穿過,將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岸面積約25萬平方米,南岸約20萬平方米,總體地勢北高南低。
北部和南部邊緣因河流歷年沖刷破壞比較嚴重,而遺址的南部則被堡頭村所佔壓,現存總面積約82.5萬平方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汶口遺址
G.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什麼地方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山東省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分布地區東至黃海之濱,西至魯西平原東部,北達渤海南岸,南到江蘇淮北一帶
H.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地方
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中國山東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遊城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
。遺址總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遺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發展的全過程,距今4500~6400年,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安是中國山東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遊城市,境內的泰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旅遊城市。總面積7762平方公里,全市2008年末常住人口545.6萬人,增長4.2‰,其中城鎮人口258.2萬人,轄泰山區、岱嶽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東平縣6個縣市區。
請參考網址:http://ke..com/view/33187.htm
I. 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哪個地區
大汶口遺址位於泰安城南30公里處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大汶口文化」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等遺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觀的背壺、缽型鼎、鏤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製精細的石斧、石錛、石鏟、石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1982年,大汶口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石器時代氏族公共墓地,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的泰安市。
大汶口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社會遺存,遺址總面積約82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5400平方米。遺址內涵豐富,共發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跡100餘處。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產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種。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隨葬獐牙的習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許多墓葬中還隨葬有數量不等的牲豬,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說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當地居民的埋葬形態。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浙江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大汶口位於泰山南驛磁窯鎮和大汶口鎮的汶河兩岸,遺址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至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被考古界命名為「大汶口遺址」。後來,又在山東境內及江蘇、安徽北部和河南東部、河北南部、遼東半島相繼發現了與此同類型的遺址,被學術界命名為「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遺址的文化層堆積,歷經近2000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階級社會的萌芽業已出現。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汶河北岸、京滬鐵路旁樹立標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