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泉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泉州傳統文化如下:
1.宗教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宗教傳播歷史悠久、史跡豐富。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台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主要特產
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 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⑵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南音、閩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發源於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漢族音樂。琵琶輕彈,洞簫幽幽,淺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歲月,在空氣里瀠洄飄盪。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
南音起源於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體系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⑶ 泉州的民間藝術樣式有哪些
主要有泉州南音、梨園戲、提線木偶戲等22項民間藝術。
泉州市,別稱鯉城,是福建省地級市,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確定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現代化工貿港口城市。全市共轄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5個縣,總面積11015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泉州市常住人口為878.2285萬人。
泉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台灣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泉州是閩南民系城市之一,以閩南話為主要方言,並存莆仙話、客家話等多種方言,常住外來人口達204萬人。2020年,泉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158.66億元,經濟總量連續22年保持全省第一。
泉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西晉末年,中原戰亂,士族大批入泉。 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
宋元時期,泉州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泉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是世界遺產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⑷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1、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流行於閩南及台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保持這一遺制。
⑸ 泉州文化遺產是什麼啊
泉州文化遺產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漢族民間絲竹音樂。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
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4年泉港區榮獲國家「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2019年11月,泉州北管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北管的表演特點:
北管曲一般由五、六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和男孩來演唱,演唱時都配之以伴奏。典型地方特色是,小孩子邊唱邊執打打擊樂器為某些樂曲伴奏,給曲子增添了很多生氣。
在北管曲中,歌詞以敘事抒情、寫景抒情居多,在樂句、樂段、樂曲結束處,常有襯詞「哎喲」,保留了發源地江淮一帶民歌的某些特色。
演唱時,常採用提高八度的演唱方法,使歌聲高亢、有力。並借鑒了莆仙音樂的波音奏法和南音演唱中將某些特殊字的「聲母」與「韻母」適當間隔的讀音,使歌聲更為悠揚、柔婉和秀麗。
⑹ 泉州世界文化遺產
泉州有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福州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6項世界遺產。
泉州的歷史
泉州坐落於中國東南沿海,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它依海而生,又因海而興,是唐、五代、宋、元時期的海上貿易港口,宋元時期更是成為世界著名的貿易中心。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鄭和七次下西洋便是從這里起航。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促進了泉州的繁榮,當時擴建城牆以御外患,環城遍植刺桐樹,泉州因此得名「刺桐城」。
尤其是10至14世紀,在空前高漲的亞洲海洋貿易熱潮塑造下,泉州更是成為世界海洋貿易網路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無數東西方商船日夜往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圖景在馬可·波羅的游記和一系列史料中有著生動記載。
⑺ 泉州世界文化遺產是什麼
泉州世界文化遺產:
一、清凈寺
清凈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清真寺,建於北宋年間,元代曾重修。宋元時期,泉州商旅往來頻繁。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外國商人曾來到泉州,泉州本地也有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眾。清凈寺,是泉州多元文化、繁榮貿易的見證。
⑻ 泉州風俗傳統文化是什麼
一、方言文化
泉州市通行閩南話,屬於泉州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晉唐、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漢人大批南下入閩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還保留著古漢語語音、詞彙的許多特點,猶如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方言由於受臨近地區方言的影響,新派和老派,市區和郊區在說話上存在用詞和腔調有差別。
短語/俗語:豬公一公豬,塗沙一泥沙,天烏一天黑,熏斗一煙斗,鼎蓋一鍋蓋,汝一你,伊一他,走一跑,歷日一日歷,人客一客人等。
二、節日文化
泉州民俗古樸,除了具有傳統和地方習慣互相結合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等傳統節日。
還有隨著泉州市各區人民生活習慣及社會發展而形成的旅遊節慶活動,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節、三月的德化美湖鄉小湖村樟樹王節、六月的鯉城關帝文化節、永春魁星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文化可謂絢爛多彩兼具地方特色。
三、嫁娶文化
現代泉州結婚習俗:新娘新郎「上頭」、哭緣、挑花擔、跨米篩火爐去邪、新娘撐紅傘「進男方家房」、敬雙親「烏糖茶」、洞房飲「合歡茶」、探房等。
現代泉州市結婚流程:探家風→談聘金和衫褲錢、系紅包→找日子,送日頭→擔盤,上頭,舉行結婚典禮→回娘家,請女婿,請親家。
四、飲食文化
泉州人的飲食文化主要形成於唐宋時期,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輔以甘薯(地瓜)、麥類,有早茶晚酒的飲食習俗。由於泉州地區依山傍海,物產富饒,副食佐餐種類繁多,比如鮮蔬菜、腌漬菜、豆製品、水產品海鮮、肉蛋類等。
五、喪葬文化
舊時泉州素重「慎終追遠」,崇拜祖先,喪葬禮俗悉循古禮,沿習官儀,喪禮隆重侈靡,故有「要吃要穿在蘇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之俗諺。
泉州喪葬流程:發喪(報喪、收殮、點腳尾燭)、入殮(上水、辭生祭)、開吊(做功德)、殯葬(土葬、火葬)、服喪(禮盡三年)、禁忌(報喪者不得進入人家大門、春節拜年,不得向居喪人家道賀「恭喜」等。)
⑼ 泉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福建成型於唐代,而唐代福建成型開始閩南泉州就是福建文化的核心代表。
唐書,宋史,元史這些官方正史記載的泉州州府路的等級都是當時福建最高的級別。
唐代泉州為上州級別,宋代為望州級別,元代為上等州路級別,明清正史無州府的等級劃分。
古城泉州發展大歷程
唐朝,全國四大海港城之一(廣州、明州、泉州、揚州)
宋朝,全國第一大商港,全國八大州府之一
元朝,東方第一大商港,國際商貿都市
明朝,泉州安平港,以泉州安平港為基地在閩南控制經營著明朝對外貿易中心,明末安平港為全國最大私商港。
清朝,泉州蚶江港,泉州蚶江港為大陸對台貿易中心,福建龍頭商幫泉州郊商海外貿易的總口。
民國,泉州僑商,中國海外華僑勢力最龐大的群體,愛拼敢嬴愛國愛鄉的華僑僑商典範。
現今,泉州作為一個非省會、非特區的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依靠自身深厚實力強勢崛起。
唐宋交接,閩國以泉州為大本營起家,將福建發展推至歷史巔峰,開閩三王中有王潮、王審邽為泉州刺史,並葬於泉州;閩國後福建唯一僅有晉江王留從效的清源軍獨立割據泛閩南區域(包括今莆田,廈門,泉州,漳州區域),達數十年,《宋史.世家篇》記載福建僅有留從效跟陳洪進這兩個清源軍的地方諸侯代表。
宋元交接,泉州蒲壽庚獨攬福建軍政商大權;宋元交接的福建領袖。
元明交接,「亦思巴奚兵亂」福建地域混戰由泉州以及泉州地方鄉紳土豪的代表柳伯順、陳同家族主導(當時軍事代表為三明陳友定,但因兵敗被殺)。
明清交接,泉州鄭氏集團扶持南明政權,掌控福建命運,鄭成功收台,施琅納台,進一步改變福建歷史走向。
清民當代交接,推翻清朝統治的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槍由泉州華僑陳清機在安海打響;泉州華僑開國上將葉飛創建並領導閩東革命根據地,解放福建,並成為新中國福建地區軍政最高領導。
泉州人能文:福建歷史上第一個一甲進士歐陽詹就是來自泉州,被譽為閩文宗,閩文祖,泉州才子陳三與潮州五娘的才子佳人故事廣為流傳,泉州出了歐陽詹、劉昌言、呂夏卿、呂惠卿、梁克家、黃宗旦、盧琦、蔡清、王慎中、張瑞圖、李贄、李光地、林嗣環、辜鴻銘等等一大批才子,歷代文風鼎盛,是中國古代十大才子之鄉之一。
泉州人能武:福建七大拳種中排名前兩大的拳種五祖拳和永春白鶴拳都是起源於泉州,第七大拳種福州鶴拳源自永春白鶴拳。泉州「宋江陣」深入民間群眾,歷代尚武風氣重。(有意思的是泉州人黃培松是清代福建最後一位武狀元,吳魯是清代福建最後一位文狀元均來自泉州。福建歷史上第一個一甲進士歐陽詹來自泉州、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居住於泉州晉江的徐晦,福建科舉從開頭到結尾的狀元都是來自泉州)。
泉州人能官:泉州歷代三品(含從三品)以上高官達262名以上,泉州歷代文武方面均高官輩出,涌現出許多在歷代變革以及交接之際關鍵性的高官人物。
泉州人能商:未有泉州城就已有商業土豪黃守恭,福建人最早開拓海外貿易維持霸主地位的留從效,出資修護安平橋的巨商黃護,跨省貿易富甲一方的李五,日本僑商領袖李旦,壟斷東南沿海貿易的鄭氏集團,東南亞各國首富等等,歷史上泉州人中從來不缺善於經商的大富豪。
泉州人出為將:泉州武將驍勇善戰,留從效割據稱霸一方,鄭成功敢向東南爭半壁,擊潰海上霸主荷蘭,「俞龍戚虎」抗倭名將俞大猷,「海霹靂」收復台灣施琅,吊打沙俄毛子的福建藤牌兵領袖林興珠,開國上將葉飛等等,歷代泉州武將能征善戰,威震四方,是福建最能打的。
泉州人入為相:泉州歷史上的頂級高官數量在福建首屈一指,歷代宰相數量更是福建第一,「一門四相」曾公亮,人稱曾半朝,「狀元宰相」梁克家等等,泉州人為官總能位極人臣。
泉州人經商做首富:清朝十三行的世界首富伍秉鑒就是祖籍泉州,泉州涌現出全球華人首富黃奕住,李光前,鄭周敏等等,東南亞各國首富最多的就是泉州人,泉州人經商總是善於成為行業老大,首富。
上述內容來自福建歷史最全巨著-泉州與福州四季歷史文化比較的網路全書(擴充精華版)
⑽ 泉州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1、文廟
文廟的建築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文廟里有一家百姓書房田,書籍不多,卻有很多人往來。
文廟內大成殿的重檐龐殿式結構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這種建築結構,這種結構代表了當時最高建築規格。快到時間了,離開了紅色的紅牆,恍若隔世。希望有機會再到文廟走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