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湘西文化有哪些

湘西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19 19:17:03

A. 湘西文化的簡介

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這里的靈山秀水養育了勤勞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來,土家、苗、回、瑤、侗、壯以及漢等民族在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勇敢和聰明才智創造了湘西燦爛的歷史文化及其奇特濃郁的民俗風情,鑄成了光輝千秋、永垂史冊的湘西文化。多樣的文化形態、豐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文化精神、質朴靈動的文化氣息,令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

B. 湖南湘西的習俗有什麼

我們說的湘西其實主要指湖南西北部的湘西州,其代表是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鳳凰。

湘西州的土家族、苗族歷史悠久。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他們以勤勞和智慧,創造出具有各自民族特點的歷史和文化,養成勤勞儉朴、勇敢無畏、誠實爽直、耐艱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風貌。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居住、服飾、飲食、嫁娶、節慶和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無不具有各自的風俗習慣和獨特民族特色。

土家苗族習俗

l、吊腳樓:為湘西各族人民一種傳統建築形成,又稱"吊樓子"。吊腳樓為山野式"樓陽台",單檐懸挑,屋面反翹,名"飛檐",通風向陽,乾爽清新。有與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腳樓外設走廊,二面稱"轉角樓",三面稱"走馬樓"。欄桿多花格, 縣柱稱"吊瓜"'或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還雕有龍風、喜鵲、花卉等。民間吊腳樓上多為閨房,卧室或織錦、打花之處,底層為谷倉、柴房,也有底層下臨溪流,泉水叮咚,別有情趣。山寨吊腳樓掩映在綠樹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風光美。湘西州部分鎮臨河民居也建有吊腳樓,如吉首峒河街,鳳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鎮、茶洞邊城及龍山洗車河等,歷來都引起中外旅遊者極大興趣。

2、火堂:又稱火坑、火床,為湘西農家頗有特色的生活場所。一般為中堂右前間,鋪地樓板,火堂圍以長條石。火堂內置鑄鐵三角架,不準腳踏。上方吊炕架,掛臘肉、野味、豆腐、辣椒等。平時,全家人圍火堂做飯、聚餐、烤火。客人至,無論土家、苗族,皆盛情邀客圍坐火堂邊,烤火飲茶;飯時,一大鍋臘肉或野味,一大碗米酒或包穀燒,碰碗舉箸,其樂融融。飯罷、擺古、唱歌,直至深夜,甚至圍火堂鋪被而眠。

3、銀首飾:苗族婦女與男青年喜愛之飾品,造型精美,多為銀制。銀首飾有銀冠、銀釵、耳環、項圈、嵌肩、手鐲、牙釺、石尾等。項圈有輪圈、扁圈、盤圈三種,重有四兩至一斤不等。輪圈四棱突起;扁圈形扁,上鏤花;盤圈以空心銀條盤繞而成,有五匝、七匝之分。牙釺即銀鏈,由兩塊鏤刻銀牌和多根銀鏈組成,下吊牙釺、挖耳、小刀、金瓜錘等,分兩層或三層,層次多者美。後尾用銀制花草藤葉連綴而成吊手後背。

4、嫁娶婚俗:以歌為媒,境內土家族、苗族男女相戀,多以歌為媒。苗族更為普遍。苗族青年男女通過趕場、趕秋、櫻桃會、挑蔥會等場合相識後,遂開始約會。約會一般以草標為記。約會時即開始唱歌,先唱"訪名問姓歌",如同姓不再對歌,以兄妹相稱。如非同姓則以對歌了解情況,加深感情。多次約會對歌,遂以歌相互贈物、如項圈、手鐲等。至此,情感已達高潮。女方真心相愛,也以歌詞暗示。雙方私訂終身後,男方請媒人到女家求婚。
"桐子開花一口鍾,二人相戀莫漏風;
燕子銜泥緊閉口,蠶兒吐絲在心中"。
"郎是青藤爬過溝,妹是溝邊花石榴;
青藤纏樹纏到死,樹死藤干兩不丟"。

5、哭嫁:土家族婚俗。新姑娘出嫁前,都要哭嫁,少則三夜, 多則半月。屆時,村寨中相好姐妹都來陪哭、對哭。哭嫁內容十分豐富,有"哭父母"、"哭吃離娘飯"、"哭栽花"、"哭離閨門"、"罵媒人" 等,離別、戀念、喜悅、激動之情交織在一起。哭嫁歌語言真切自然,情感直摯強烈,句式自由靈活。歌由情發,情隨歌起,淚隨歌涌,委婉動人,如"嫂勸妹":
"後園有棵離娘樹,
離爹離娘無其數;
後園有朵離娘花,
離了窮家到富家,"
再如"罵媒人":
"你做媒人想喝酒,
山上猴子哄得走。
好比我家饞嘴狗,
東家走了西家走"。

6、攔門禮:土家族、苗族婚俗。土家青年在結婚前一天,男方派花轎、樂隊等隊伍到女家迎親。女方早在門口擺大桌攔住門。男方至門口時,女方執事人以歌聲與男方執事人講攔門禮。一般為盤問姓名?為何而來?走旱路、水路?"婚煙根把"等,男方執事人答清楚,女方移桌開門,請接親隊伍進屋;男方若答不上即算輸,得拿出"三茶"、"六禮"(皆為紅包)及報曉雞、梳頭油、蒙頭帕等禮品,請女方開門進屋。 苗族攔門禮與此大同小異,擺上桌子關上門,若男方答不上,則將紅包從門縫塞進去,求主人開門迎接,但男方全權代表'管親郎"須先從方桌下鑽進去。

7、找"摸米":土家族婚俗。接親隊吃過酒飯,天將麻黑時,陪嫁的姑娘以塗在手上的鍋底灰向她們認為是"摸米"(代替新郎迎親的男青年)的人臉上抹去。躲避不及的,被抹成一個黑花臉,他又用手將臉上鍋灰抹下來往姑娘臉上反抹過去。男女戲謔,鬧成一團,旁觀者笑得前仰後翻,而真"摸米"卻不願受抹,躲在花轎邊或老人背後,因為,未婚姑娘不準接近花轎,不準打擾老人。

8、節慶民俗:社巴日擺手土家族習俗。即在每年春節期間舉行的大型祭祀活動,有"大擺手"、 "小罷手"之分。大擺手在擺手堂舉行。擺手堂前寬坪中豎一高24米的旗桿,兩面龍風旗迎風招展,頂端一隻白鶴振翅欲飛。屆時,各寨分別組成龍風旗隊、祭祀隊、舞隊、小旗隊、樂隊、披甲隊、炮仗隊等。至擺手堂前,各隊依次"闖架進堂"、"掃邪安神"、"祭神獻供",隨以排炮、吆喝聲,似春雷般的大鑼大鼓引出全場沸騰的大擺手舞。小擺手一般在寨內坪場舉行。內容一致,場面較小。屆時還穿插表演"茅古斯"舞。

9、趕秋:趕秋為湘西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立秋日舉行,趕秋日,四鄉八寨百姓齊集秋場,多達萬人以上。人們唱苗歌,吹嗩吶,舞獅子、打花鼓、打猴兒鼓、上刀梯、盪八人秋,熱鬧異常。八人秋形似紡車,高約8米,以粗木支撐,上設八個鞦韆,每處可坐1-2人。八人秋以人力轉動,當轉動一陣停下來誰居於最高處時,就由誰唱歌。

10、椎牛古俗:椎牛為苗族人民的傳統習俗。事前,主人須選購一頭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觀的上好水牯牛。屆時,在寬坪中豎一根塗以五彩的龍鳳花柱,以麻繩穿牛鼻,繫上篾圈套於花柱上。經給牛喂水,巫師繞柱三圈,將梭標傳至舅家(稱後輩親)年青人手中時,即在震天動地的鑼鼓聲中開始殺水牛,年輕人追殺不止,牛繞柱旋跑。最後,牛傷口噴血,倒地而死。接著分割牛肉。晚上,要舉行周b鼓、唱歌 (苗語稱"獨樂"),通宵達旦。

11、歌樂鼓舞
打溜子 為土家族極有特色的打擊樂。以雙鈸、馬鑼、大鑼組成、若加進嗩吶便稱五子傢伙。每逢年節、喜慶、婚嫁,溜子打得鏗鏘響亮, 熱鬧非凡。打溜子現存傳統曲牌近百個,如'雞婆屙蛋"、"八哥洗澡"、"鋰魚漂灘"、"牛擦癢"、"蛤蟆鬧塘"、"慢紡車"、"瞎子鬧街"等。以雙鈸的亮、悶、揉、擠、磕等特殊打法繪聲、繪神,惟妙惟肖。既明快熱烈,又恢諧風趣。新中國成立後,打溜子搬上了舞台,多次在國內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中獲獎。95年赴美國演出,轟動紐約,現以成為中外旅遊者來湘西旅遊必不可少觀看的風土人情曲目。
唱苗歌 苗族人民最喜唱歌,以苗歌傳情表意。一首喜歌令你心情舒暢;一首苦歌令你唏噓垂淚;一首情歌則令人如醉如痴。苗歌旋律獨特,節奏自由,裝飾音多滑音,別有韻味。苗歌分"韶唔"(高腸、 "韶薩" (平腔)兩類。高腔高亢激昂,優美動聽;平腔悠揚悅耳,婉圍流暢。

12、跳苗鼓:鼓舞是苗族男女老少最喜愛的藝術形式。分女子單人鼓舞、男子單人鼓舞、女子雙人鼓舞、男子雙從鼓舞、猴兒鼓舞等。伴奏者以鼓捧擊打鼓邊,表演者以鼓捧或徒手擊鼓面,節奏可慢可快,情緒激越時,鼓邊與鼓點急促有力,氣氛十分熱烈。男子鼓舞英武嬌健,粗獷有力,動作有"收割打穀"、"大鵬展翅"、"猛虎下山"等。女子鼓舞傳統動作有"美女梳頭"、"紡紗織布"、"挑花織帶"等,文雅平穩,靈巧秀麗。
13、湘西民族歌舞:湘西土家族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保留民族歌舞特色的前提下,由州民族舞團改編的民族歌舞,如《阿雅打鼓慶豐年》、《畢茲卡的節目》、《踩花鞋》、《猛洞河的月亮》、《趕歌》、《苗山趕秋歌》、打溜子、 《八哥洗澡》等先後在國內和國際舞台上演出並獲獎。並培養了象宋祖英、何繼光等一批觀眾喜愛的歌唱家。

二土家族(自稱畢茲卡)

湘西州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龍山縣,永順縣,古丈縣、其次,保靖縣,吉首等縣,總人口80多萬人,佔全州總人數35.17%。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古風舊俗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但是體現土家族主要特點的風情習俗仍然
較為系統明顯的保留著。

1、土家族節日:土家族的節日有春節、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陽等,尤以春節、四月八、六月六為甚。
春節即過年,有過小年和過大年之分。小年過的是臘月二十四,大年要比漢族提前一天,即月大是臘月二十九、月小二十八。其來歷說法甚多,均與古代戰爭有關。圍繞過年,一進入臘月就采買年貨、打粑粑、做團饊、殺年豬。二十四過小年,打掃陽塵,敬灶神。過大年這天,屋裡屋外插松柏、梅花,貼壓歲錢(紙錢)。吃年飯最重一家團聚不竄門。中午開始吃年飯,喜食甑子飯、粉蒸肉、"合菜"。飯前每人挾-砣肉放在飯上,插上筷子先祭祖。飯後,給家禽家畜、果樹喂米飯"過年"。三十晚燒旺火守年,雞叫頭遍放炮竹守年,鳴叫頭遍放炮竹搶年。初一竄門拜年,以示敬重。自初三跳擺手舞,十五方散。過十五吃豬頭,才開始新一年的農活。

2、四月八。四月八是僅次於過年一個大節,其來歷,各地的說法不一,主要傳說有三:一說四月八是牛王節,土家族先民曾拖著牛尾巴過河脫離險境。故這天要讓牛息耕,並喂以精飼料;二說土家族先民由常德沿沅水、酉水而上來湘西定居時,有的是四月初八到達,有的是四月十八日到達。為紀念到達的這一天,以後就分別過節;三說四月八日是祭婆婆神嫁毛蟲的日子,祈求莫起病蟲害,保護五穀豐登。

3、六月六。這是土家族.又一個大節。"六月六是土家過小年",舉行以祀祖先為主的擺手活動。節日來歷傳說不一:一說六月六是把出了嫁的姑媽接回來"喝伏":二是說紀念土家族祖先來湘西定居的日子;三是較為普遍的說法,傳說這一天是茅崗土司、土家族英雄覃 蒙難日,覃 被害,死得很慘,不僅血染征袍,而且被剝了皮,為了紀念覃 王,土家族人家家戶戶在六月六這一天"曬龍袍"。土家各地過六月六的形式大同小異,但是六月六紀念覃 遇害的說法即是一致的。

4、土家族服飾
湘西土家族服飾,隨時代發展而不斷變化。"土司時,男女服飾不分,皆為一式,頭裹刺花巾帕,衣裙盡綉花邊"。男女"喜垂耳圈,兩耳累然,又有項圈、手圈"。①布料多為"家幾布",綉以五彩斑爛之色,史稱溪布、同巾、土錦,現稱土家織錦。

5、土家族飲食
土家族地區山多田少,食糧以稻穀、玉米為主,雜以小米、紅苕和洋芋。煮飯一般是用鐵鼎罐架在火坑裡的鐵三腳架上煮熟,灶房只是在熱天或人客多的時候使用。飯食品種很多,土家族人最愛吃的是粑粑,最具特色的是酸辣子和糟辣子。酸辣子是將紅鮮辣椒拌玉米舂細粉粒,裝於撲水壇中,半月後可食,食法有干炒、水煮;糟辣子是將紅鮮椒切碎,加生薑、花椒和鹽,密封壇中,既可直接食和,又可作佐料。酸菜, 是土家族常用的大宗菜。幾乎各種蔬菜都可以製成酸菜,如青菜酸、蘿卜酸、洋姜酸、豇豆酸、大兜菜酸、苞谷酸;肉魚之類加點糯米粉或小米粉,放入壇中密封,製成酸魚、酸肉、酸腸子,用油煎炒,十分可口。酸菜開味助消化,深受土家人的喜愛的菜食。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個或十多個酸菜壇子,一年到頭,餐餐不離酸。臘肉,更是土家人最喜愛的菜食,進人臘月,家家戶戶殺年豬,一般人家殺一頭或幾家合殺一頭,富有之家殺二頭。鮮肉裹食鹽、花椒、五香粉,在缸內腌10天左右,掛在炕上慢慢熏干,夏季埋於谷堆儲存。其肉色紅,味香,十分可口,是逢年過節,款待貴賓的佳菜。食用時切成手掌大小,以示待客熱情。
土家族人"好酒"。凡客至家,必以酒招待;婚喪喜慶,必設酒宴。酒的種類很多,有甜酒和五穀雜糧釀成的各種烈性白酒。

三苗族:(自稱果雄)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布遼闊,有著光輝燦爛的民族歷史文化及獨特的風情習俗。
湘西州苗族主要分布在花垣、鳳凰、吉首、瀘溪、古丈、保靖等縣市,是風俗習慣保留較完整的一個民族。

l、苗族的節慶
湘西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趕年場。農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質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色情侶、談情說愛。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族傳統歌舞節。這一天,苗族人民自動集中到約定的歌場上,參加對歌、聽歌、跳舞、觀舞、盡情歡樂。
(3)、趕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又稱"清明歌會"。相傳。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切日常用品必須到比較遠的漢區趕場交換,常常受騙上當。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約以清明這一天作為自己的場期,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這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
(4)、四月八。"四月八"是鳳凰縣落潮井鄉一個小山頭的名稱。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宜"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治者進行斗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現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雞血,發誓共同聯合,戰斗到底。並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頭聚眾起義。起義後,義軍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宜不幸戰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命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
(5)、六月六。這是遠古遺俗,是苗族人民紀念六個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後代的祭祖活動。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鳳凰縣落潮井一帶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舉行盛大歌會。鄰近的花垣、吉首等縣和貴州松桃、銅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來參加。到會人數常常達兩三萬人之多。
(6)、七月七。這是苗族的傳統鼓會,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帶最為流行。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著一新,歡聚鼓場,擊節敲鼓,翩翩起舞,縱情歡樂。

2、苗族服飾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差別很小,一律是"色彩斑瀾";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紐扣,第二層衣服扣下面兩對紐扣……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為最里層的七對紐扣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與苗族男子的簡單衣著相反,苗族婦女的服飾十分精美復雜。
(1)、頭帕:苗族婦女的頭帕,因地而異。鳳凰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長三尺多,由額頭包至腦後,連耳朵都包在內面,花垣等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戴白帕),折疊整齊,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齊額眉。吉首縣境內的苗族婦女頭帕較雜,與鳳凰縣相接的地區包花帕,與花垣縣相鄰的地區包黑帕。瀘溪,古丈和吉首東部地區的苗族婦女則包白色頭帕。帕上綉有四對青色花蝶,樸素美觀,獨具風韻。所謂"頭上帕子四個角,四個角上綉飛蛾",說的就是這種白巾白。
(2)、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以製作的原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以銀飾最為普遍。佩戴的部分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簽、扣絆等,而以手鐲和戒指必須常戴。從造型上分,僅耳環一項,就有瓜子吊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圈圈耳環、龍頭耳環、梅花吊瓜子耳環、粑粑耳環、龍頭瓜子吊耳環等等。
解放後,有一些苗漢雜居地區,苗族服飾受漢族的影響較大,一些青年已改著漢裝。

3,苗族飲食
苗族的飲食,以大米、包穀、豆類、薯類為主食,其中又以大米,包穀為主。最具有特色的是腌酸魚肉。苗族人民忠厚好客,雖然牛活較為艱苦,但對客人一秉至誠。如有客人來家,不論常來或初到,一定要千方百計以酒肉相待,絕不可少。並且認為沒有魚肉列到桌上,便覺得是主人不賢惠,對客人不敬。由於苗鄉平時買肉不太方便,所以一般人家,都在事前做好准備,以免客人到後臨時張羅不周。而要保存備用魚肉,最好的方法,莫發腌壇。殺豬捉魚後,往往切成小塊,和以米粉香料,加鹽腌之,裝入壇中,密封壇口,倒履水淺水盤內,使之不透空氣。經兩周後,魚肉米粉略變酸味,便可取出炒食,味美異常。

C. 湘西有哪些重要影響力的文化遺產

湘西文化碩果累累,以桑植民歌、湘西土家族打溜子、苗族鼓舞、侗族大歌、瑤族長鼓舞為主要代表的大湘西文化遺產,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湘西土家族地區的戲劇,較詩歌、歌舞要產生得晚二些。「改土歸流」以前,在歌舞小演唱中已出現戲劇的萌芽。「改土歸流」以後,出現了儺願戲、土地戲等。

而後,酉戲、南戲、川戲通過傳播吸收、改造,已成為土家族喜愛的地方劇種。其中《茅古斯》是影響較大的原始戲劇。

D. 湘西有哪些適合校園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
土家族打溜子
傳統音樂
第一批
2
土家族擺手舞
傳統舞蹈
第一批
3
湘西苗族鼓舞
傳統舞蹈
第一批
4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傳統舞蹈
第一批
5
辰河高腔
傳統戲劇
第一批
6
土家族織錦技藝
傳統技藝
第一批
7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傳統技藝
第一批
8
土家族梯瑪歌
民間文學
第二批
9
酉水船工號子
傳統音樂
第二批
10
湘西苗族民歌
傳統音樂
第二批
11
土家族咚咚喹
傳統音樂
第二批
12
鳳凰紙扎
傳統美術
第二批
13
踏虎鑿花
傳統美術
擴展名錄
14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傳統技藝
擴展名錄
15
苗族服飾
民俗
擴展名錄
16
盤瓠傳說
民間文學
第三批
17
土家族哭嫁歌(2)
民間文學
第三批
18
苗畫
傳統美術
第三批
19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傳統技藝
第三批
20
苗族四月八
民俗
第三批
21
土家年
民俗
第三批
22
苗族古歌
民間文學
擴展名錄
23
挑花(苗族挑花)
傳統美術
擴展名錄
24
苗醫葯(癲癇症療法、鑽節風療法)

E. 湖南湘西的文化有哪些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是湖南省的「西北門戶」,與湖北、貴州、重慶三省市接壤,素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全州總面積15462平方公里,現轄吉首、瀘溪、鳳凰、古丈、花垣、保靖、永順、龍山8個市縣,2005年底人口268.34萬,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200.86萬人,佔74.85%,其中:土家族110.59萬人,苗族88.61萬人。州府吉首。湘西民俗
服飾
漢族人的服飾與外地無異,土家、苗家人的服飾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土家族男子老人,穿無領大袖滿胸衣,青年人,頭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著對胸衣,多排布扣,褲子為青、蘭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青面白底。婦女,頭結發辮,纏以白布帕或青絲帕,不包人字路。未婚女子,有的將發辮垂於背後,而更多的是盤於頭上,婚後則將發辮改挽成髻,束於網套。衣長大無領,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邊開襟胸,襟胸和袖口滾有寸寬五色花梅條或絲綉花條。褲亦喜蘭、青布,白褲腰,褲腳大而短,口沿上端貼花梅條,或絲綉花條。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綉花。勞動婦女不習慣穿襪,多用青、白布裹腳。耳上吊金銀質耳環,手腕戴銀質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銀戒指,胸前掛"牙錢",上系有銀練、銀鈴、銀牙扦、銀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時叮當作響。苗族婦女喜在頸上戴銀項圈,上系有銀練、銀牌、銀鈴等,頭裹青花布怕子,比土家、漢人的長。
土家族小孩(包括漢族)的服飾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巴"、"風帽"。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絲線綉成化喜鵲鬧梅"、"鳳穿牡丹"、"長命富貴"、"易養成人"、"福 祿壽喜"等圖案和美術字外,還在帽子的前沿綴上"大八仙"、"小八仙"、"十八羅漢"等銀菩薩,帽後吊銀牌、銀鈴。不論男女,小手腕都戴銀圈,銀圈上吊有空心銀錘和銀鈴。

苗家趕秋節
趕秋節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娛樂、互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
關於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英武善射,為人正直,深受眾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舉手拉弓,一箭射中。與山鷹同時墜落的,還有一隻花鞋。這只花鞋,綉工極為精巧,一看就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同時能坐8個人的風車,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歡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他願望實現了。他找到了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後來,他們通過對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結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幸福。從那以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
而有的地方相傳是神農派一男一女去東方,尋得種子回來,種五穀獲得豐收,於是苗族先民稱這對男女為秋公秋婆,趕秋節就是苗族先民為感恩神農及秋公秋婆而舉行的民間節日活動。趕秋節反映著苗族人民對五穀豐收、六畜興旺與幸福的追求。
哭嫁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報結婚的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門做活。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親鄰兒女依次圍坐,哭起嫁歌來,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為「安席」,左女為「收席」。新娘起聲,「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晝夜。哭有規矩:母女哭,姑侄哭,姊妹哭,舅甥哭,姑嫂哭,罵媒人……哭三五天,有長達十天半月的。主要內容有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思,托兄嫂照護年邁雙親,教女為人處世等。
哭嫁歌一般見娘哭娘,見嬸哭嫁。哭詞各不相同,也有固定哭詞,如「比古人」、「共房哭」、「十畫」、「十綉」、「十二月」等。哭有曲調,抑揚頓挫,是一門難度很大的唱哭結合的藝術。嫁娘必在此前求師練習(當然是秘密的)。哭時以「嗡」、「蠻」、「啊呀呀」等語氣詞,一泣一訴,哀婉動人。如「哭妹妹」: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長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燈過;
績麻同麻籃啊,磨坊同扼磨……
又如哭爺(音「伢」)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吶,再幫娘啊梳把頭。
曾記鬢發野花艷,何時額頭起了苦瓜皺?
搖籃還在耳邊響,娘為女兒熬白了頭.
燕子齊毛離窩去,我的糧唉,銜泥何時得回頭?……
娘哭女:
銅鑼花轎催女走,好多話兒沒說夠;
世上三年送一閏,為何不問五更頭?
哎,兒去了哎娘難留,往後的日子你重開頭;
孝敬父母勤持家,夫妻恩愛哎度春秋……
土家女哭嫁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別離,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古竹枝詞里有首詠哭嫁詩: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
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用哭聲來慶賀歡樂的出嫁,用歌舞來祭祀死去的親人,看似不可思議,卻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獨特的稟性及文化意識。

苗族婚俗
多數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在這類社交活動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單獨地、公開地或悄悄地對歌和交談。以對歌的形式談戀愛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於民族色彩的風俗。一些苗族社區還有專供青年們談戀愛的場所,如黔東南的遊方坪、滇東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擇偶不重財產和家境,更看重個人才華和品性。
找到合適的戀人後雙方即可交換定情物。結婚,一般情況下需徵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數苗族地區,青年自主婚姻與父母包辦婚姻並存,這兩種情況不一定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只看哪種傾向更重。一般來說,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徵求意見,強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會習俗允許並維護青年人的自由選擇。因此更多的情況是自由戀愛後由父母主持婚姻。具體步驟是,青年人談好了,男方徵求父母的意見後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正常情況,女方父母不會反對,有時須用雞卜來決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經說媒定親,雙方即商談結婚日期和聘禮。結婚前,男方必須為女孩的舅家送一筆錢或其他財物,稱「舅爺錢」。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尋求親屬或社會力量的支持,時間長了,父母也就承認既成事實了。當然也有聽從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數因父母包辦釀成感情悲劇的。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搶婚或類似搶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過自由戀愛,願作終身伴侶的,男方在某天夜裡,邀約幾個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帶到或「搶」到家裡來,即成婚姻。三天之後,才請個「全福」的老人帶只雞去給女方父母「報親」,請他們認可這門婚事。然後雙方商定「回門」(回娘家)辦婚禮的日期和具體事宜。
苗族青年結婚的年齡一般在16~20歲之間,也有早婚的現象,大約在十四五歲,早婚夫妻通常要到雙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選擇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優先,不同輩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間也基本上不通婚。 許多地區苗族有結婚當日夫妻不同房的習俗,新娘與送親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辦婚禮是主要在女方家。黔東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習俗,即新娘回門後即長住娘家,僅在逢年過節或農忙時經召喚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懷孕後才長住夫家。坐家時間長達一兩年至四五年不等。
婚後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離婚。一般地,提出離婚方須向對方賠禮賠錢。寡婦可以改嫁,一般是同輩轉房,但不帶有強制性。 苗族均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幹家庭為苗族社會主要的家庭結構。女子與男子不管婚前婚後地位比較平等,在家庭事務中婦女有一定的發言權,但總體上還是男權社會。子女的血統從父,世系依父系計算,家庭財產按父系繼承。苗族有父子連名制,現以黔東南為典型,其他地區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現在大多已通用漢姓。
趕屍
湘西的趕屍,到現在也沒人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
據當地人一致的說法:趕屍的人是一個身穿道袍的法師,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趕。 這和香港電影演的一樣。說:「趕」屍不如說「領」,因為這個法師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一面走一面敲鑼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系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趕屍這一行業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難行得通,第一、住宿就成問題。第二、夜行人不知聞鑼趨避,反而來看熱鬧,非嚇死人不可。第三、許多鄉村,村外沒有道路,勢必經村中,大多數地方是不準屍體入村的,何況是跳跳蹦蹦的活屍呢?同時沿路的居民不懂這一情況,沒辦法要求他們合作----聽見鑼聲就把狗關起來,因為屍體是怕狗的,狗咬屍體衣服一拉一扯,屍體非倒不可,一隻狗還容易對付,來上一群,把屍體的衣服甚皮肉咬得亂七八糟。連趕屍的都給咬傷,事情就嚴重了,但在湘西沒有這些困難。
為什麼會有「趕屍」的營生呢?因為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葯或狩獵為主,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瘧疾經常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 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在傳統上,運屍還鄉埋葬的觀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數百里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於是有人就創行了這一奇怪的經濟辦法運屍回鄉湘西趕屍。
也許是一種神秘的巫術,也許是愚弄人的一種迷信,也許只是為了騙取錢財的把戲,也許僅僅是一種聳人聽聞的傳聞?是耶非耶,還請自辨。

放蠱
湘西的「蠱術」和泰國的「降頭術」被稱為東南亞兩大邪術。湘西的蠱術和湘西的趕屍一樣,到現在也沒有能指出它的真實情況來。和趕屍不同的是,放蠱幾乎在湘西地區都有留傳,而趕屍主要流傳於湘西沅陵、瀘溪、辰奚、敘浦四縣。蠱在湘西地區俗稱「草鬼」,相傳它只附在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謂有蠱的婦女,被稱為「草鬼婆」。
所謂的放蠱方式和蠱到底是什麼樣子,除了代代相傳的說法,誰也沒見過,但卻根深地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幾乎全民族都信蠱,只是各地輕重不同而已。
在苗族的觀念世界,蠱有蛇蠱、蛙蠱、螞蟻蠱、等類。蠱在有蠱的人身上繁殖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蠱者本人進攻,索取食物,讓蠱主難受,就將放蠱出去危害他人。
其實這種令人生畏的蠱,並非苗人的專利。蠱術在中國古代江南地區早已廣為流傳。最初,蠱是指生於器皿中的蟲,後來,穀物腐敗後所生飛蛾以及其他物體變質而生出的蟲也被稱為蠱。古人認為蠱具有神秘莫測的性質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蠱,可以通過飲食進入人體引發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亂。先秦人提到蠱蟲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蟲。長期的毒蠱迷信又發展出造蠱人的觀念和做法。據學者考證,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已有人使用和傳授造蠱害人的方法。
苗族多處偏僻地區,舊時醫學落後,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故每遇就診無效,動輒歸咎於蠱。 隨著苗族地區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醫療水平的提高,蠱術迷信現在在苗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小。

辰州符
一個旅行者自覺已經來到辰州時,興味或不在這些平常問題上。辰州地方是以辰州符聞名的,辰州符的傳說奇跡中又以趕屍著聞。公路在沅水南岸,過北岸城裡去,自然盼望有機會弄明白一下這種老玩意兒。
可是旅行者這點好奇心會受打擊。多數當地人對於辰州符都莫名其妙,且毫無興趣,也不怎麼相信。或許無意中會碰著一個「大」人物,體魄大,聲音大,氣派也好像很大。他不是姓張,就是姓李(他應當姓李!一個典型市儈,在商會任職,以善於吹拍混入行署任名譽參議),會告你,辰州符的靈跡,就是用刀把一隻雞頸脖割斷,把它重新接上,含一口符水,向地下拋去,這只雞即刻就會跑去,撒一把米到地上,這只雞還居然趕回來吃米!你問他:「這事曾親眼見過嗎?」他一定說:「當真是眼見的事。」或許慢慢的想一想,你便也會覺得同樣是在什麼地方親眼見過這件事了。原來五十年前的什麼書上,就這么說過的。這個大人物是當地著名會說大話的。世界上事什麼都好像知道得清清楚楚,只不大知道自己說話是假的還是真的,是書上有的還是自己造作的。多數本地人對於「辰州符」是個什麼東西,照例都不大明白的。

F. 來講講湘西有什麼樣的酒文化

酒,一直是湘西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客人來了要送上「攔門酒」,婚喪祭祀等人生宗族大事也離不開酒。譬如,湘西苗族和土家族的姑娘小伙在談婚論嫁時,一次要喝「說媒酒」、「訂親酒」、「攔門酒」、「送親酒」、「婚禮酒」和「回門酒」;到了新娘子回門的時候,還要喝「嫁別酒」。

「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他們愛酒也懂酒,他們以酒相聚,也以酒話別;他們以酒示尊,也以酒為禮;湘西人代代相傳的酒文化中,湘西民族最自由、最純朴、最樂觀的靈魂亦在隨酒飛歌擺舞。

(6)湘西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湘西酉水流域附近的土家族、苗族寨子中,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寨子里的巫師以酒祭神,或祈求風調雨順,或祈禱神降福祉。甚至不僅是祭祀活動,三月三、接龍節、趕球節等湘西人的傳統節日中,也離不開酒祭儀式。

無論是嫁娶喪葬,還是民俗儀式,酒都在湘西人的人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究其根本,酒俗也是湘西巫楚文化留在湘西人身上的印記。

G. 湘西苗族地區的趕屍文化,有著什麼樣的講究呢

湘西趕屍,不知興起於何時,只知道其屬苗族蠱術,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對於廣大群眾來說,趕屍是十分神秘的,當然這與趕屍的性質有關;其中在著名影視人林正英的電影著作中,就經常出現趕屍的場景,其中有些屍會變成僵屍,這讓很多不明真相的觀眾對趕屍一道充滿著恐懼。



其實這「三趕,三不趕」似乎很有道理,因為「三趕」屬於被殺的范疇;而「三不趕」中,病死和自殺屬於自我結束生命,這樣的人不趕,雷劈火燒屬於天刑,如果趕屍匠接活了的話,很有可能會牽連到自身;而且趕屍匠收徒弟也是頗為古怪,要年滿十六歲且身高一米七以上,這都算了,更為古怪的是一定要相貌丑,越丑越好……

H. 湘西有哪些文化

一、湘西土家族、苗族生性粗獷、豪放、熱烈。酒,是他們不可缺少的日常飲料。土家苗寨家家戶戶多有自己釀酒的習慣,釀制的多為甜酒、白酒。白酒中以苗家的包穀燒、土家的高梁燒最好喝。湘西土家苗民夏天用涼水沖甜酒當水喝,生津解渴;冬天把甜酒加水煮開泡煻糝和陰米再加蜂蜜當茶飲,充飢暖身。平日勞動歸來,沒有下酒菜也要喝一兩碗包穀燒或高粱燒解乏。家中來了客人,甜酒、白酒亦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每逢年、節,接親嫁女,紅白喜事或重大祭祀活動,酒的作用便更顯得重要了。二、酸辣是土家苗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兩味。對他們來說,沒有酸辣,吃龍肉都沒有味。有「辣椒當鹽,酸菜當飯」之說。故而,在土寨苗鄉,家家種有辣椒地,戶戶備有酸菜鐔。按照製作原料的不同,其酸食可分三大類:蔬菜酸、肉食酸、糧食酸。蔬菜酸是酸食中的主體,隨蔬菜品種的不同而各具其名,如白菜酸(或酸白菜)、蘿卜酸、辣椒酸、豆莢酸、野葫蔥酸、大蔸菜酸、蓖頭酸、青菜酸、茄子酸等等。肉食酸顧名思義,是以動物、家禽或水產的肉為原料的酸食,如:酸豬肉、酸牛肉、酸麂子肉、酸雞肉、酸鴨肉、酸魚等。酸魚最有名氣。糧食酸主要以包穀和糯米為原料,碾磨成粉拌辣椒粉腌制而成,有包穀酸∥糯米酸等。日常菜餚方面,春天吃新鮮舳筍炒肉、涼拌山筍、椿木尖、蕨菜(一種野蕨的嫩苔)炒臘肉、野蔥炒蛋、鴨腳板(一種野菜)、桃花蟲等;夏天有萵筍炒黃鱔、泥鰍鑽豆腐、麻辣小山羊;秋天有油炸蜂蛹、油酥野雞、罐罐菌炒肉、樅菌燉豆腐、板栗燉土雞、野木耳燉土雞;冬天有血粑鴨火鍋、全牛火鍋、臘豬腳火鍋、野豬肉火鍋等。三、服飾:男子用青藍色或白色的土布帕子纏頭,喜穿對襟短衫,多紐扣;婦女穿無領開左襟大褂,袖子短肥,下著八幅羅裙,裙上綉有花紋、圖案,有的穿褲,褲腳有兩三條花邊;老人著大襟衣。四、婚俗獨特的地方,就是哭嫁,哭的時間長,在離開娘家的前半個月就開始哭嫁,《哭嫁歌》的內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罵媒人等,多是訴說離別之情。有一人獨哭,有母親、姐妹同哭。喪葬:行土葬。節日有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趕年,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月大過二十九,月小過二十八。五、禮儀與禁忌:土家族人有團結互助、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一家有事,大家幫忙。逢年過節到土家族人家裡作客,熱情的主人便會拿出幾個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兩面金黃開花的時候,幾吹幾拍,往裡面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區,主人將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糍粑就咬,這時主人就會重新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給客人吃,爾後接二連三地烤好、拍凈、蘸糖,遞給客人。如果不懂規矩,接過來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個沒糖的就別想再吃了,主人還認為你對土家族人不尊重。節日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扛鋤、穿蓑衣、擔空水桶進屋;不能用腳踏火坑及三腳架;在室內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婦坐在一條長凳上。

I. 湘西趕屍和苗人下蠱,現實中土司制度下的湘西民俗有什麼

土家年

苗族也有苗年,龍船節等節日,場面浩大,熱鬧非凡。

總結

土司制度在我國延續了近八個世紀,先後經過了五代、宋、元、明、清。在這漫長的歲月之中,傳承並繁衍出了自己所特有的民俗傳統與文化。從衣食住行到歌舞曲藝,湘西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早已自成體系。

土司制度之在中國之所以成功並長久的存在,是由於政府抓住了南方地區少數民族內部的結症,把握住了支撐南方蠻夷內部平衡的那一桿稱,並將土司勢力為己所用。盡管明朝後期土司漸漸脫離掌控,但土司勢力確實為我國抗擊倭寇和其他入侵勢力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如今土司制度已經消亡,但是土司制度留存下來的民俗文化卻依舊燦爛,它們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血肉,顯示出了自己特有的生命活力。

J. 湘西工藝文化是怎麼的

湘西歷史悠久,土家、苗、漢各族兒女在大山的懷抱里叩石墾壤、艱辛生存。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汗水、用熱血澆灌著秀麗的崇山峻嶺,書寫著他們的傳奇歷史,釀造著奇異的民俗風情。

里耶在戰國秦代就建立了古城,這里發現了著名的里耶秦簡。

湘西主要生活著以土家族和苗族,土家族和苗族的工藝主要表現在紡棉、編織、刺綉、雕刻等方面。其中以編織最負盛名。

遠在漢代,土家族和苗族早就有了織錦,吏稱「賞布」和「峒綿」,歷代享有盛譽,列為向封建王朝朝貢「貢品」。而苗族的織花帶,歷史悠久,工藝精巧。遍及各個苗寨,普及各家各戶。

至於民族建築工藝,吊腳木樓、風雨樓、保家樓、寺廟雕塑。繼承了古代濮人干欄建築和巴人乍籠建築工藝風格,顯示了厚道篤實、質朴的民族性格。

閱讀全文

與湘西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