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文化南北差異是什麼
1.中國文化區劃原則
嚴格地講,文化區不僅是一個空間地域概念,而且是一個隨著時間的演替、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空間單位。因此,在劃分中國文化區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考慮中國地理環境的影響,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各地的經濟、社會、歷史與文化發展的背景,還要考慮各區的歷史演變過程。
一般來講,在區劃時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1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文化條件具有相似性;
1.2現狀基本特徵具有一致性;
1.3物質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發展方向和採取的政策措施具有共同性。
2.中國現代文化區及其特點
實際區劃時,由於客觀和主觀條件的限制,我們沒有足夠的人力和時間去分析研究各文化區的歷史發展演變。所以,大部分學者的劃分都主要依據中國文化地理分布的現狀,盡可能考慮其歷史發展、演變過程,遵循以上三個原則來劃分的。
這里,我們介紹具有代表性的劃分。根據王會昌等《中國文化地理》,中華民族文化既包括為其主體的農業文化,又包括豐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因此,中國文化的地理分布可以籠統地劃分為東部農業文化區和西部游牧文化區兩大部分①,即兩個獨立的一級文化區(圖一1)。顯而易見,一級文化區的劃分與中國地理的大勢是密切相關的。
根據中國地理學界的傳統習慣,常常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到雲南省的騰沖之間作一連線,將我國版圖劃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半壁以平原、丘陵和海拔2000米以下的高原、山地為主,盛行季風氣候,是我國比較發達的農業區;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和高寒高原為主,屬大陸性氣候,是我國主要的游牧區。正是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以及與這種差異相適應的不同的生產方式——農耕和游牧———導致了生活於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徵與文化風格的迥然相殊,這正是我們劃分中國一級文化地理區的最重要的依據。當然,東、西兩大文化區的劃分是相對的,在東部農業文化區中,例如在我國東北與西南山區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有從事狩獵和游牧的
民族,表現出遊牧文化的濃重色彩;而在西部游牧文化區中,例如在河套平原和新疆塔里木沙漠邊緣的綠洲地帶,某些少數民族也有從事農業(多半是灌溉農業)或半農半牧者,他們的文化色彩傾向於東部的漢民族。這種兩種文化類型在地域上相互交錯分布的現象,只有在更次一級的文化區域的劃分中才能顯示得更清晰、更准確。
. 二級文化區(即文化亞區)劃分的依據,主要是民族集團的分布及其文化特徵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基礎當然與地理環境的進一步分異有很大關系。例如在西部游牧文化區內部,從地理環境的宏觀角度來看,南北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北部蒙新草原沙漠和南部青藏高原兩部分。蒙新草原沙漠地區橫亘於祖國的北疆,地形以高原、高山和巨大的山間盆地為主。由於地處內陸,東南季風的影響逐漸減弱以致最後消失。因此,乾旱成為自然界的主要矛盾,水分的分布自東向西依次減少,因而從大興安嶺到天山地區,在我國北部呈現出典型的溫帶草原、沙漠草原、荒漠和戈壁的自然景觀的有規律的遞變。這里分布著蒙古、維吾爾和哈薩克等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元帝國在世界歷史上曾以其強悍的游牧民族特有的牢事沖擊力,向亞歐大陸南部的農耕世界和農業文明發起了凌厲的進攻。
同樣是在游牧文化區,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游牧文化卻別有風韻。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大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這里既高且寒,既寒又干,致使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風俗人情自然有別於北部游牧世界的其他民族。而且,由於毗鄰南亞次大陸,神秘的印度佛教文化也漸次傳播到這個高原游牧世界中來,使得這里的游牧文化又彌漫著宗教文化的神秘氣氛。據此,我們將蒙新草原沙漠和青藏高原兩個游牧文化地區分別劃分為西部游牧文化區的兩個文化亞區。
在東部農業文化區,根據同樣的原則,我們劃分出了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和西南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農業文化亞區兩大部分。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亞區的文化特徵盡管與蒙族、藏族等游牧文化判然有別,屬於農業文化的范疇,但其文化風格又與漢民族不同,因而有必要單獨列為一個農業文化亞區。應當說明的是,在東北地區的白山黑水之間,雖然也分布著很多狩獵和游牧的民族,他們的文化特徵也與中國傳統的農業文化不同,然而就整個東北地區來看,目前佔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傳統的農業文化(盡管這里農業文化的歷史並不太悠久),所以,沒有將東北邊緣山區的少數民族文化分布地區單列為一個文化亞區。
三級文化區(即文化副區)的劃分比較復雜。在中國兩大文化區的四個文化亞區中,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亞區由於眾多的民族交錯分布,只能從民族文化的類型上而無法從其地域分布上劃分開來,故該亞區未再進一步劃分出文化副區;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盡管地域十分遼闊,除藏族外也分布著其他幾個少數民族,但藏族的主體地位非常突出,其他少數民族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方面也與藏族大致趨同,況且由於人口稀少,藏北高原甚至出現縱橫數百里的很多無人區,因此該文化亞區也未再作進一步的區域劃分。目前研究的重點是對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和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進行三級文化區即文化副區的劃分。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位於我國東部季風區內,水分和熱量都比較充裕,而且地形比較坦盪,土壤比較肥沃,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傳統的農業文化地帶。然而該文化亞區南北縱長數千千米,地跨熱帶、亞熱帶、暖溫帶和亞寒帶等幾個氣候帶,農業耕作的制度和類型南北相異,地理景觀的風貌各地不同;至於人們的衣食住行、風土人情、藝術風格、欣賞情趣等,各具特色,各有風味。因此,必須進一步劃分出文化副區,才能在了解中國文化整體特徵的同時,認識其內部豐富多彩的文化風格,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
蒙新草原沙漠文化亞區東西橫亘數千千米,地域遼個,民族眾多,地理環境的差異比較明顯,尤其是民族分布的區域相對集中。在東部地區,以蒙古族居主導地位;在西部地區,大體上以天山山脈為界,其北部為哈薩克等族集中分布區,南部則以維吾爾族為主。天山南北的文化風格也各有特色。相對而言,南疆地區綠洲農業比較發達,因而其文化風格比較傾向於農耕社會的文化特色。因此,我們在該文化亞區內,又根據主體民族的分布及其文化風格的不同,劃分出了內蒙古、北疆和南疆三個文化副區。
文化副區界線的確定實際上關繫到對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風格的認識和分類問題。我們將文化風格相近的地域理解為一個文化副區。在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內,我們大體上遵循主體民族地域分布的范圍和界線,他們和今日行政區劃的界線大體上是一致的。在中國傳統農業文化亞區內,我們考慮的重點是文化風格的是否相近,並沒有完全依照今天的行政省、區界線去確定文化副區的界線。就目前來看,我們劃出的文化副區有時只包括一個省區(如中原文化副區之於河南省,有時包含兩個省市(如荊湘文化副區含湖北、湖南兩省,巴蜀文化副區包含四川省和重慶市等),有時甚至包含三個省(如關東文化副區即含有今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等)。即使以一省或數省做基礎,也沒有絕對遵從現行的省區界線,例如荊湘文化副區是以湖北與湖南省為基礎的,但與湖北省相鄰的陝西省安康地區,無論在文化風格上還是文化發展的歷史淵源上,它都因漢水與江漢盆地的密切聯系而表現出荊楚文化的特色;相反地,;鄂西、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居住的地區,卻應當劃歸西南少數民族文化亞區。吳越文化副區與淮河流域文化副區的確定,則基本上打破了現行的行政區劃界線。問題的關鍵在於江蘇與安徽兩省雖然沿襲了清朝以來的行政區劃范圍,但由於長江從兩省的中南部橫穿而過,作為隔斷南北的天塹,使得江南、江北的歷史與文化發展的速度與風格出現了很大差別,即使自然地理景觀也迥然相異。這就形成了蘇北與蘇南不同而與皖北相近、皖北與皖南不同而與蘇北相近的文化格局。如果再機械地沿用行政區劃界線以圖保持江蘇和安徽兩省行政單元的完整性,顯然違背了文化地理區劃的宗旨。因此,我們暫且將蘇北與皖北合並為『—個獨立的淮河流域文化副區,而將蘇南與皖南劃歸吳越文化副區。當然,這種劃分的方案只是粗略的初步嘗試,隨著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文化副區的設計和區域界線的確定,都會越來越接近客觀現實的。
② 中國南北人文地理差異
一般來說,各省都有自己的特點,但省內各地級市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風俗習慣,總體來說文化和風俗習慣沒有太大差異,但中國這個是安徽省例外, 安徽省皖北和皖南,這兩個地區,存在特別多的差異;如果還要講皖中加入比較多話,那情勢就更復雜了。
安徽省是位於中國東部地區的內陸省,簡稱「皖」,省會合肥,面積14萬平方公里,人口6200多萬, 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製造業基地,國內擁有黃山般的全球旅遊資源,古惠州文化源遠流長,對歷史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力。
安徽省就像縮小版的中國,也是中國最復雜的省,南北間文化差異很大,長江、淮河向南一北通過了省, 所以,即使在同一省,皖北也被視為北方,皖南被視為南方, 皖南位於江南地區,山水環境優越,古惠州文化鮮明,旅遊資源天獨厚,具有南方優美柔和的氣質, 皖北以江淮文化為主,代表性文化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老莊文化,由於淮河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的文化在這里沖突、交流,淮河文化融合中原文化。
從地理上看,皖北位於淮河北側,是中國北方地區,位於江淮平原,地形平坦, 向南位於長江以南,典型意義上是江南地區,地圖東南丘陵,地形崎嶇,多山, 因此皖北地區的人口遠遠多於皖南地區,2017年底,皖北地區的常住人口接近3000萬,皖南地區的常住人口只有1300萬。
皖西南、皖西以山地為主,皖北地區屬於平原,農業發達,這也引起了千百年來的耕作方式差異, 皖南地區山地多,空氣潮濕多雨,皖南容易種植水稻,所以皖南飲食也多以米飯為主, 皖北平原很多,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和其他雜種栽培,所以皖北地區又以麵食為主。
③ 中國文化的南北差異
中國南北方文化差異全方位比較
本篇為筆者想了解南北方的差異,通過搜集相關文獻資料,整理的南北方文化差異對比,希望能給帶來大家一些啟發或茶餘飯後的談資。
作為56個民族的中國文化,地域性的文化差別是非常大的。按照地理,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淮河是中國結冰的河流中最靠南的一條大河)把中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塊。
01
一方水土
巴克爾說:有四個主要自然因素決定著人類的生活和命運,這就是:氣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長期性的文化基因傳承和沉澱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
北方遼闊的黃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壯麗,氣候乾燥寒冷,天空高曠凄涼,植被貧乏,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強悍、豪爽、嚴謹。而南方水流縱橫,山色清華,植物華麗,氣候溫暖濕潤,雲霞低垂清靈,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細膩、靈捷、浪漫、精明。
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與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偉與剛健的體魄,同時,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們之間的協作,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精神與政治意識就突出出來了。而南方人以稻米為主食,所以有著靈巧的心性,同時,「水稻栽培往往促進分散的離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喬伊斯·懷特),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視政治的個性就較為突出。
感覺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樣崇高、庄嚴、敦厚、朴實、壯闊,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樣靈秀、柔情、細膩、飄逸、夢幻。這實際上是同一文化的兩種異質,就像一個英偉豪爽的大丈夫和一個溫婉美麗的柔女子,組成了一個完美的家庭(看到這里得你,是不是想找一個異質的伴侶呢?)。
若以區域文化詳細劃分中國文化的話,可以劃分出很多,主要類型有燕趙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關東文化、荊楚文化、草原文化、嶺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雲文化、西域文化、台灣文化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每個人一生的行為都受到背後一隻無形大手的控制,這支大手就是長期以來積淀在傳統中具有文化同構特徵的綜合價值觀念,它是人文地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02
性格差異
北方生活條件惡劣,人們的心思會被盡量用於和自然斗爭,和生存斗爭。因此他們的思想比較單一,質朴,直率,或者說是純真的傻,思維善於走直線,不愛拐彎抹角。因為在大自然面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於是北方人習慣於簡單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他們身材高大,粗獷彪悍,性躁好鬥,思想上比較
④ 全國各地文化特徵
中國地域文化的特點: 第一, 中國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長期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中國地域文化首先在於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一個地區與另一個地區在文化形態上的不同,才使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呈現多樣化,由於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區域的相對獨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態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風格,一地有一地的特點,如漢文化、關隴(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遼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嶺南文化等。 第二,地域文化形成過程的長期性。中華民族形成,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各地的文化形態也在幾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點。一個地區歷史遺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發達。 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是源於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名如上述的「巴」、「蜀」、「荊」、「楚」、「吳」、「越」等,這些諸侯國雖然不存在了,但作為各自的文化形態卻延續了下來,長期影響著這個地區的人們。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滲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態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國古代,大多數時期是統一政權,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動,自然使文化習俗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作為宗主區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來的文化;尤其在幾個文化區域的交匯地帶,更形成了兼具幾種地域文化特點的特色文化,如地處漢水上游的陝西漢中地區,就兼有北部的關隴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東部的荊楚文化的特點,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漢文化。第四,地域文化表現形式的廣泛性。作為大概念意義上文化,它包含了從社會意識形態到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不同地域的人們,其生產生活習俗語言都表現出別處的不一樣。
⑤ 中國各地域文化差異是什麼呢
中國不同地域,風俗習慣是不同的,比如蘇南浙北多出才子學者,這是和這一地區歷史上經濟富足。有錢讀書,有足夠的時間做研究分不開的。山西,徽州,溫州,潮汕,福建出商人,這和多山的地形,貧瘠的土地不足以靠農業養活分不開。浙江人重視面子,所以人多不安於現狀,積極進取。在東南邊疆,長江以南,人們會看到另一種人:他們習慣於安逸,勤於修養,老於世故,頭腦發達,身體退化,喜愛詩歌,喜歡舒適。他們是圓滑但發育不全的男人,苗條但神經衰弱的女人。他們喝燕窩湯,吃蓮子。他們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學家,戰場上的膽小鬼,隨時准備在伸出的拳頭落在自己頭上之前就翻滾在地,哭爹喊娘。他們是晉代末年帶著自己的書籍和畫卷渡江南下的有教養的中國大家族的後代。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樣崇高、庄嚴、敦厚、朴實、壯闊,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樣靈秀、柔情、細膩、飄逸、夢幻。這實際上是同一文化的兩種異質,就像一個英偉豪爽的大丈夫和一個溫婉美麗的柔女子,組成了一個完美的家庭。
若以區域文化詳細劃分中國文化的話,可以劃分出很多,主要類型有燕趙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關東文化、荊楚文化、草原文化、嶺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雲文化、西域文化、台灣文化等。南方人的行為較少受中國傳統社會的影響,有些「離經叛道」。從行為指向來看,北方人注重社會進取,行為指向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人際關系的調整,他們是「社會功利主義者」;南方人注重自然進取,行為指向是物質利益的獲得,他們是「自然主義者」;北方人錮抑自我,貶抑個性,是一種「非我主義者」;南方人釋放自我,強調個性,是一種「自我主義者」。
⑥ 中國飲食文化地域差異有哪些
在我國東部平原地區,大概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是水田,種植水稻;以北是旱田,種植冬小麥或春小麥。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而北方人則以小麥麵粉為主食。在氣候方面,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所佔比重大,尤其在牧區,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稞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稞酒成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我國在飲食習慣上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充分體現了我國飲食的地區差異。我國地域遼闊,飲食調制習俗、飲食風味也必然千差萬別,最能反映這一特點的是我國的菜系。我國有八大菜系或十大菜系之分,各菜系的原料不同、工藝不同、風味不同。川菜以「辣」著稱,調味多樣,取材廣泛,麻辣、三椒、怪味、萸香等自成體系。「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即突出反映了四川菜系辣的特點。川菜以辣為特色,與當地人抵禦潮濕多雨的氣候密切相關。粵菜熔古今中外烹飪技術於一爐,以海味為主,兼取豬、羊、雞、蛇、猴、貓等,使粵菜以雜奇著稱。而豐盛實惠、擅長調制禽畜味、工於火候的魯菜,因黃河、黃海為它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使它成為北方菜系的代表,以爆炒、燒炸、醬扒諸技藝見長,並保留山東人愛吃大蔥的特點。此外,淮揚菜、北京菜、湘菜等各居一方,各具特色,充分顯示了我國飲食體系因各地特產、氣候、風土人情不同而形成的復雜性和地域性。
各地風俗不同,影響看人們的飲食習慣。比如春節,各地飲食習慣就差別很大。南方魚產豐富,常大魚大肉數天,除夕晚餐少不了魚,含「年年有餘」之意。華北地區除夕晚上吃餃子,合「交子」(新年伊始)之意,且有「初一吃餃子,初二吃面」的習俗。西北地區的漢族則除夕全家共吃煮熟的豬頭,稱「咬鬼」,以防惡鬼勾魂等等。諸如此類的節日供品、節日,喜慶等活動,又為我國飲食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⑦ 中國的地域文化有哪些,如何區分每個地區
地域文化不同於省份劃分,一般來說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人文習俗,以及當地人的性格都是由地域文化而產生的,比方說吳越文化,分布於江蘇的蘇錫常,還有上海,浙江的一部分,這些地方的人文,飲食,方言都比較接近,所以說雖然不屬於一個省份,但是當地人互相都很有認同感,而我國還有江淮文化,東北文化,巴蜀文化,廣府文化等多個地方。
在我國的西南地區,不僅僅包含了巴蜀文化,還有雲貴少數民族文化,巴蜀文化以四川和重慶作為代表,當地的方言以西南官話為主,並且飲食風格也是偏向於麻辣,雲南和貴州一帶的少數民族比較多,這里的文化也是極其具有特色,當地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服飾也是非常的鮮艷,而再往外面看,還有青藏文化和西域文化,這些地方就包含了現在的西藏,青海和新疆,當地主要以畜牧業為主,也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有很多獨特的民俗節日。
⑧ 我國不同地區的文化差別
1、西溪濕地
以「一曲溪流一曲煙」聞名的西溪濕地,曾與西湖、西泠並稱為「杭州三西」,天然濕地的野趣美景和深厚古樸的文化底蘊,給這片古老的土地賦予了美妙和神秘的色彩。杭州西部的西溪濕地,千百年來一直保留著自然風情的原始韻味 。在這個四時皆美的地方,有煙水漁庄、秋雪庵、西溪水閣、梅竹山莊、深潭口、西溪梅墅、西溪草堂、泊庵等。
2、寧波
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歷史文化悠久。寧波餘姚名家輩出,群彥爭輝。前往河姆渡遺址、陽明故居、黃宗羲墓,了解中華文化的淵源。「東方不老島、海山仙子國」象山,孕育出眾多神奇的漁文化和漁風情。「民國第一鎮」蔣氏故居奉化,坐擁佛教五大名山之一雪竇山,沁目、沁心。
3、寧海
寧海具有悠悠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寧海,顧名思義,這是一片波瀾寧靜的海灣,一方歡樂、安寧、祥和的土地。相傳東海之內皆波濤洶涌,惟有此處港灣風平浪靜,故名「寧海」。千百年來,寧海人民在這兒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4、南方地區
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主要是指我國的東部季風區,其中以秦嶺淮河為界。位於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氣候類型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屬於濕潤地區,地表水資源充足,河流數量眾多,河網密布,所以農業以水田為主,種植水稻。
5、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氣候類型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屬於半濕潤和半乾旱地區,由於降水量稀少,地表水資源不足,河流數量較少,年徑流量較少,所以農業以旱地為主,種植小麥,交通運輸以陸地運輸為主,因此聚落多沿主要道路分布;
呈現團聚狀形態。同時由於年降水量較少,雨季短,所以北方地區的民居以平頂為主。自然地理要素,特別是氣候要素的差異,是形成我國南北方地域差異的主要原因。
⑨ 除了江蘇以外,全國還有哪些省份內部文化差異很大
除了江蘇省,還有陝西省,安徽省,內部文化差異也是很大的。雖然陝西和安徽這兩個地方,論面積並不是我國最大的省份,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比如說安徽和江蘇一樣,同樣跨越了南北方,所以安徽內部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皖北比較接近中原,而皖南靠近浙江和江西,皖中地帶則是屬於江淮地區,陝西也是一樣,陝西南北距離比較遠,陝西也含有多種文化地區靠近四川的地方,屬於西南官話區,還有北方一部分屬於晉語,其他地方則是屬於西北官話區。
陝西面積比江蘇和安徽略大,但是也大不了多少,但是陝西和江蘇一樣,它的形狀非常的長,尤其是從南到北距離很大,像陝西北部文化就比較靠近內蒙古,而陝西南部,西安往南面,無論是氣候還是飲食習慣,更偏向南方了,和四川人一樣,這里也主要以西南官話為主,而且喜歡吃辣,氣候也是比較溫和濕潤,而其他地方主要以西北官話為主,除了這三個以外,像福建還有廣東,其實內部也存在文化,方言差距,但是沒有這三座這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