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馬恩怎樣看待歐洲革命大潮中的各民族
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是科學共產主義學說的創始人,而且也是19世紀後半葉歐洲工人運動發展戰略的規劃者和斗爭實踐的指導者。這種對社會基本結構特徵的規劃性以及對社會意識和政治行為的人為干預和引導,是歐洲現代性的主要標志。馬恩作為社會革命的理論家和積極實踐者,他們的知識生產和政治實踐都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現代西方文明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 當時歐洲各國有許多帶有革命傾向並直接從事革命活動的組織,如「正義者同盟(1847年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共產主義者通信委員會」、「德國工人協會」、「民主主義者協會」和「德國共產主義者俱樂部」等。馬克思任主筆的《新萊茵報》自稱為「民主派的機關報」,馬恩許多關於歐洲民族主義運動的評論文章就發表在《新萊茵報》上,1850年,他們又出版了《新萊茵評論》。正是通過這些進步刊物和他們與革命組織的聯系,馬克思和恩格斯間接地指導了19世紀後半葉的歐洲工人運動。 把當時世界上各民族大致劃分為兩大類 1848年至1850年,歐洲各地相繼爆發社會革命、民眾起義和戰爭,各國政府、各民族和各政治團體在革命形勢下紛紛表明自己的立場並投入到斗爭之中。在這個時期的著述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以「是否順應歷史演變軌跡」為標准,在政治上把當時世界上各「民族」(包括部族、部落等群體)大致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生命力、有創造力、能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符合人類社會發展大潮流的「先進民族」;另一類是封閉保守、沒有生命力、苟延殘喘、開歷史倒車的「落後民族」。 19世紀歐洲的政治斗爭,主要是在各國、各民族之間展開的,各民族內部的階級斗爭和弱小在野的無產階級尚不能主導國家和民族的政治立場和發展方向。在這種現實形勢下,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歐洲形勢的分析和論述只能以「民族」在國際政治斗爭中發揮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作為主線。這也說明,馬恩基於英國社會的階級結構觀察所得出的結論,對整個歐洲社會的適用性還存在一些問題,所以他們不得不以民族為單元分析社會政治運動。正如康納所說,在當時的實際社會運動中,「是一些民族——而不是一些階級——在進行階級戰爭」。 馬恩認為,「革命民族」的民族主義運動,其領導者必然帶有一定的無產階級性質或受到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深刻影響。在歐洲大革命浪潮中,他們站在代表歷史發展方向(有利於國際工人運動發展)的陣營里推動革命形勢的前進。而「反動民族」的民族主義運動領導者則往往站在資產階級甚至封建領主的陣營里「開歷史的倒車」,淪為封建統治集團和資本家的幫凶。各「民族主義運動」的革命性和反動性就是這樣與其領導集團的階級性聯系在一起,並被其領導集團的階級性所決定。 19世紀也是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和侵略的時代。當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水平居於先進地位的西方國家在東歐和其他大陸進行殖民主義侵略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把這些侵略活動視為「先進民族」對「落後民族」的沖擊,雖然採取的行為方式和造成的社會後果很「殘酷」和很「不道德」,但是這些侵略活動在客觀上推動了歷史進步,扮演了「歷史工具」的角色。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指出,當傳統保守的「落後民族」抵禦「先進民族」的侵略、壓迫和剝削時,「先進民族」在進行侵略和殖民的過程中充分暴露了其為牟利而不擇手段的強盜本性,「落後民族」在反抗侵略的斗爭中反而有可能在道德上占據上風。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雖然這些落後民族的悲慘境遇確實令人同情,但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大進程來看,這是「人類必需付出的代價」。 以社會進步的大方向為准繩,從西方的啟蒙理性而非自然感情的角度來判定不同民族的「進步」和「反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及歐洲及世界各國的民族和民族主義運動時始終堅持的基本思路,而這一思路帶有濃厚的、當時在科學和思想界占據主流地位的進化論色彩。 判定一個民族革命與否的標准 在《匈牙利的斗爭》一文中,恩格斯具體分析了形成兩個陣營的原因:「1848年首先在奧地利造成了極可怕的混亂局面……但是,在這種混亂局面中很快就有了頭緒。斗爭者分成了兩大陣營:德國人、波蘭人和馬扎爾人站在革命方面,其他民族,即除了波蘭人以外的一切斯拉夫人、羅馬尼亞人和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薩克森人,則站在反革命方面。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民族劃分呢?這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種劃分符合這些民族過去的全部歷史情況。這是解決所有這些大小民族生死存亡問題的開始。直到現在為止,奧地利過去的全部歷史都證明了這一點,1848年也證實了這一點。在奧地利各個大小民族中,只有3個民族是進步的代表者,它們積極地影響歷史,並且現在還保持著生命力,這就是德國人、波蘭人、馬扎爾人。因此,他們現在是革命的。其他一切大小民族,在最近的將來都要在世界革命的風暴中滅亡。因此,它們現在是反革命的。」 除了在當時全面鋪開的歐洲革命斗爭中如何「站隊」之外,恩格斯在評價一個民族是否是「進步的代表者」時提出了3個標准:第一個是「保持著生命力」,特別是在社會制度和科技經濟方面的創新能力;第二個是「具有同化異族的能力」;第三個是「積極地影響歷史」。當然,這三者之間相互密切關聯。在文化創新、科技探索和社會組織、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強大主動性和生命力的群體,在與周邊其他群體交往時,由於居於領先地位而積極影響和引領著周邊群體的發展,成為「進步的代表者」,其自身的發展和它在該地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進程中發揮的「領導作用」,自然會積極地影響整個地域的歷史進程。 恩格斯認為,馬扎爾人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同化異族的能力,甚至同化了進入匈牙利的德國人:「匈牙利的德國人盡管仍然保持著德國的語言,然而在精神、性格和習俗方面,都成為地道的馬扎爾人了。只有新遷去的農民移民、猶太人和特蘭西瓦尼亞的薩克森人是例外,他們堅持在異國保留他們那種不必要的民族特性」。與之相比較,那些在這一進步過程中抗拒「同化」、努力「保留他們那種不必要的民族特性」的群體,則被恩格斯認為是社會進步過程中「反動的民族」。 這些觀點以當代「文化相對論」的立場來看,是很難為人們所接受的。恩格斯在這些論述中,實際上認定了在各民族的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進步」和「反動」的性質差異,盡管「古往今來每個民族都在某些方面優越於其他民族」。所謂「不必要的民族特性」實際上可能就是指那些阻礙了該民族「進步」的因素。那麼,究竟什麼是「必要的民族特性」?什麼是「不必要的民族特性」?還是所有的民族特性統統都是「不必要的」?又應當由誰來進行評價? 毫無疑問,從人類社會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基因資源庫的角度來考慮,我們不能說一種文明「優於」另一種文明,或者說某一個民族的某些「民族特性」是「必要的」,另一個民族的某些「民族特性」是「不必要的」,因為各個文明處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中,也處在不同的文化發展軌跡上,不具有可比性。但是,如果從文化發展的復雜程度、對文化發展的創新速度、不同文化相遇時彼此競爭的優劣態勢的角度來看,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不同文明之間確實存在復雜文明與簡單文明(有的甚至沒有書寫文字)之間的區別,存在積極創新的文明與保守停滯的文明之間的區別。在相互競爭中,有的文明處於強勢並對周邊群體進行同化,另一些文明處於弱勢並被強者同化,這樣的群體區別是客觀存在的。經濟競爭中的「馬太效應」現象,同樣存在於不同語言、不同文明的相互競爭之中,這恰恰折射出各自的「生命力」水準。在人類學家的眼裡,對不同的文化傳統確實很難作出孰優孰劣的評價;但是在戰場上,不同文化傳統所發明的武器之間的優劣態勢是一目瞭然的。在彼此隔絕的狀態下,不同群體和各自文化可以自然地衍生,但是到了近代各群體彼此相遇並激烈競爭的年代,就出現了一個客觀的競爭規則並決定著各自的命運。在資本主義文明的早期,它在與其他文明的交往和競爭中的表現其實是相當野蠻的,這也充分說明,在人類社會真正領悟文化的內涵並學會以文明的方式來處理不同文明之間關系之前,各個文明之間的競爭規則依然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對反革命民族命運的預測 19世紀歐洲的社會革命席捲了全歐洲,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這樣一場革命風暴已經使歐洲各民族都被直接捲入一場兩個陣營分化對立的斗爭中,這使得各自的「生命力」和作為「歷史進步或反動的代表者」的政治角色變得格外鮮明,並使各民族直接落入只有兩種顏色的政治譜系之中。 在《德國的革命和反革命》中,恩格斯再次宣稱:「這些垂死的民族,如捷克人、克倫地亞人、達爾馬戚亞人等等,都力圖利用1848年的普遍混亂恢復他們在公元八百年時的政治status quo(狀況),過去一千年的歷史應該已經告訴他們,這樣開倒車是不行的……泛斯拉夫主義(在德國和匈牙利的斯拉夫人區域,它掩蓋著所有的無數的小民族力求恢復獨立的企圖)的浪潮到處都與歐洲的革命運動相沖突,同時,斯拉夫人雖然很想扮演自由戰士的角色,實際上卻總是(除了波蘭的一部份民主派之外)站在專制主義和反動勢力的一邊。」 至於1848年南斯拉夫人發動獨立斗爭的目的是不是為了「把德國和匈牙利的革命鎮壓下去」,這還是一個需要論證的觀點。吊詭的是,也許恰恰是由於處在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統治下,這些少數民族才有可能從「進步的(德國和匈牙利)民族」那裡接觸並吸收了現代「民族」理念,並產生獨立建國的「民族主義」運動。但是在反對統治民族的斗爭中,他們的同盟者卻是歐洲的「反動堡壘」沙皇俄國,而且他們當中至少有一部分人(上層貴族)的政治目標是恢復被征服以前的封建體制。所以「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在工業革命時期通過建立「公民的民族國家」來取代世襲封建統治,也可以在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成為某些封建復辟者的動員工具。 恩格斯之所以把這些弱小的民族稱為「垂死的民族」並給他們爭取獨立的斗爭貼上「反革命」的標簽,很可能就是因為這些力量的政治坐標是站在封建割據傳統的立場上來反對資本主義政權的統治,這些觀點充分展示出「民族的馬克思主義」的特點。馬恩明確指出這種民族獨立運動不僅無益於無產階級革命,而且是「開歷史的倒車」。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在著述中對這些發揮了「反革命」作用的「反動民族」不斷地表達他們的鄙視、憤恨和詛咒,甚至期盼著這些「反動民族」「完全從地球上消失」。 今人可能會對這兩位偉大思想家針對某些民族的激烈言辭感到很難理解,但是這些白紙黑字清楚地告訴我們,這就是真實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們的政治立場。
『貳』 馬恩關於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徵論述有哪些是空想還是科學的
我們今天的時代特徵與馬恩年代有著重大的差異.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面臨那些新課題呢?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從馬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看,是在批判資本主義中對未來社會的預測,不是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概括.馬恩認為社會主義是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基本矛盾激化之後,無產階級革命奪取了政權建立的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但是,歷史的發展有許多不可測性,在馬恩去世後,世界歷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首先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按經濟實力重新瓜分世界,使資產階級的力量彼此削弱,內部矛盾重重,出現了薄弱環節.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一個幽靈……」,已經不再是時代特徵.但是,社會主義革命雖然在帝國主義發展的鏈條中的最薄弱環節取得了勝利,也面臨馬恩沒有設想到的許多困難和問題.社會主義國家是在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地方率先取得勝利的,新社會所需要的物質基礎並不具備,沒有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心理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的封建主義的殘余,民主和法制極不健全.落後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在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看到了這些問題,他提到無產階級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生產力最不發達,工作本領最差,承認這一點是令人十分不快的事情,但不能用漂亮的口號或詞句去掩飾」.列寧對生產力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見.但是由於列寧在十月革命中,兩次被暗殺,身上有兩顆子彈沒有取出來,嚴重影響了列寧的健康,十月革命後列寧只活了六年,而且後面幾年都是處於癱瘓,在病榻中度過,影響了列寧親身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創造理論.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損失.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接替了列寧的工作,但是斯大林的肅反擴大化給蘇維埃的社會主義建設蒙上了陰影,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也共同面臨這個問題.中國有大躍進和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匈牙利有納吉事件,東德有昂納克僵化的政治體制,北朝鮮有金日成的個人迷信和個人崇拜……都在不同程度把階級斗爭人為地擴大化,影響了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的聲譽和自身的發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在厲行改革,但在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東歐劇變和前蘇聯的解體.這就給人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的出現是不是歷史的必然?馬恩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底是不是真理?我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結合實際進行了理論的和實踐的探索,探索的道路也是錯綜復雜的.主觀與客觀分分合合,理論與實踐曲曲折折,從對「三八現象」的反思,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既是中國的發展道路,也是世界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道路的探索.可以說,直到今天,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仍然是粗淺的.結論:如果歷史發展是按照馬恩所設想的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之後才出現社會主義,那麼馬恩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預測將是十分准確的.由於歷史的發展並不是按人的設想進行的,落後國家率先建成了社會主義,與馬恩的預測和設想就有了一段距離.但是馬恩認為社會變革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必須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的內因而決定是正確的,落後地區率先建設了社會主義,如果不補上市場經濟這一課,社會主義建設就只能是初級階段,嚴格意義上說,就是不太合格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沒有錯,實踐當然也沒有錯,但是適應性不同,社會歷史發生了變化,如果還要字字句句都到馬恩那裡去找根據,那就是後人在理論運用上的錯誤.馬恩一再強調,「我們只是開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並沒有窮盡真理.時代為我們提供什麼,我們就認識到什麼程度」.馬恩是人不是神,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我們提供的是徹底的唯物論立場和辯證思維方法,並不是句句是真理的神學.這也是科學與宗教的最大區別.對資本主義的再認識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自由競爭時期(馬恩年代)——壟斷時期(列寧年代)——現代資本主義在進入現代資本主義之後,有了較大的變化和發展,一方面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馬恩當年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必然導致無產階級的絕對貧困化和相對貧困化結論與現代資本主義的實際情況有比較大的差異(比較80年代中國學者與越南難民在美國的情況),第而是由於資產階級對生產關系的全面改良: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資產階級推行國家壟斷和資本民主化.在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和地位:管理民主化和高感情高技術的籠絡產品分配:福利制同時,資本主義國家還進行了政治體制的改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三權分立、普選制、議會制和公務員制等等,建立了高效率的現代化的官吏制度(香港的廉政公署).在世界范圍內,我們必須承認工人運動處於低潮,二戰之後,50到70年代年代,資本主義處於黃金時代,也就是說,當社會主義國家在階級斗爭人為地擴大化的同期,資本主義正在高速發展.現代社會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運動,只停留於一些個別范圍的經濟斗爭的形式.馬恩和列寧年代的大規模的無產階級革命的情況已經有改變,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穩定,生產力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仍然在發展.因此,有人說資本主義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是否科學?我們要作深入的分析.從現代資本主義的情況看,基本矛盾緩和,但並沒有解決,生產的社會化和私人佔有的矛盾深化了,但本質沒有改變,矛盾沖突的具體形式變化了,並不意味著矛盾的解決.馬克思說過,當一個社會所能容納的生產力沒有全部發揮出來之前,這個社會是不會滅亡的.從目前的情況看,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力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但這個空間伴隨著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的發展會越來越狹窄.但是從一個社會形態轉向另一個社會形態馬克思一貫認為不僅僅暴力革命這個唯一的形式,也存在由於階級力量的對比發生變化使之採用和平方式的可能性.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看,還有人提出「趨同論」,社會主義採用了市場經濟的形式發展生產力,而資本主義採用了國家壟斷(國家調控)的形式維護資本主義經濟生產的秩序,有著越來越多的共容性.而且中國要加入世貿,經濟全球化已經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這些看法不一定科學和正確,但也有一些道理.對資本主義的再認識,最關鍵的一點是實事求是,不誇大,不縮小,既看到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必然導致私有制社會的滅亡,也要看到斗爭的錯綜復雜性.可以肯定的是,將來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不可能是我們今天的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民主法制方面都極不完善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出現,將是馬恩對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的證明.
『叄』 馬恩的生態思想及其基本特徵有哪些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化思想內含:人與自然實現本質統一的價值觀、內在尺度與外在尺度統合的生態實踐觀、利用自然與復活自然一體的生態制度觀、享用自然資源與節約自然資源互動的生態消費觀。
『肆』 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讀後感
馬恩除在一些著述和書信中提及中國外,還專門寫過18篇有關中國問題的文章。馬恩為何如此關注萬里之外的中國?關注的又是哪些問題?馬恩的論述對我們了解和認識我國的歷史與現實有何重要啟發意義——
馬恩為何要撰寫有關中國問題的文章
馬克思恩格斯除了在許多著述和書信中提到中國外,畢生還撰寫過共18篇有關中國問題的文章。這18篇文章除第一篇寫於1853年、最後一篇寫於1862年之外,其餘16篇均寫於1856年底至1860年初,歷時僅僅3年多。馬恩之所以集中在這一段時間撰寫有關中國問題的文章,是因為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歐洲列強繼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再度將目光對准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隨即爆發。鑒於美國報界讀者紛紛將關注點轉向中國,在倫敦為《紐約每日論壇報》等報刊擔任通訊員的馬克思與恩格斯便在這一時期撰寫了上述有關中國問題的文章。
上述報刊文章採用通訊報道的形式,圍繞著第二次鴉片戰爭展開方方面面的論述。有的文章介紹中英貿易關系,如介紹鴉片貿易造成的白銀在兩國間的流動情況;有的文章陳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若干史實,如陳述開戰導火索即亞羅號走私艇事件的始末原由;有的文章評論英國政府對華政策的制訂過程,如評論英國議會圍繞對華政策而展開的唇槍舌劍;有的文章分析資本主義列強在對華利益上的爾虞我詐,如分析俄國利用英法聯軍侵略中國而坐收漁人之利;有的文章描述鴉片戰爭背景下的中國社會現實,如描述太平天國這樣一場中國革命的狀況與性質;等等。這些內容不一的文章貫穿的一條思想主線是:揭露西方殖民主義的強盜面目,譴責鴉片戰爭的侵略性質。
馬克思希望鴉片戰爭能夠引發中國革命,並進而引發歐洲革命
當時,馬克思正在構思關於資本主義危機的理論。鑒於歐洲資本主義列強開拓殖民地,試圖藉此化解醞釀於本土的危機,馬克思利用掌握的材料,論證殖民主義不但不能化解歐洲資本主義本土的危機,反而會加劇這場危機。同時,馬克思希望鴉片戰爭能夠引發中國革命,並進而引發歐洲革命。他在《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講道:「歐洲人民的下一次的起義,他們下一階段爭取共和自由、爭取廉潔政府的斗爭,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決定於天朝帝國(歐洲的直接對立面)目前所發生的事件……中國的連綿不斷的起義已經延續了約十年之久,現在匯合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革命。」他還採用比喻性語言講道:「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今工業體系這個火葯裝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引爆,這個普遍危機一擴展到國外,緊接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字里行間清楚表明,馬克思把中國革命當作自己的危機理論的一個補充部分。但是,對於這個補充部分如何有機地融入自己的危機理論,或者說中國革命如何具體地引發醞釀於英國工業體系的革命,馬克思只是講,中國工人的競爭會導致歐洲工人工資的降低,從而激發歐洲工人革命,卻未做更為深入的理論總結。而未能做深入的理論總結,就表明馬克思的這一認識還是相對抽象的。
馬恩最初一致希望,在外力作用下古老的中國社會能夠孕育出一個新世界
在希望中國革命引發歐洲革命的同時,馬克思也對中國社會現實形成了初步認識。他在1853年撰寫的第一篇專門論述中國問題的文章《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中對中國現實做出過這般描述:「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裡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馬克思這種對中國現實的認識也得到了恩格斯的響應,恩格斯在1857年撰寫的《波斯和中國》一文中論述了「舊中國的死亡時刻正在迅速臨近」這一局面:「中國的南方人在反對外國人的斗爭中所表現的那種狂熱本身,似乎表明他們已覺悟到舊中國遇到極大的危險;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親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的垂死掙扎,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最初一致希望,在鴉片戰爭這樣一種外力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國社會能夠孕育出一個新世界。由於這樣一個新世界只能由革命來創造,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革命抱以極大的期望。他們在1850年初撰寫的《國際評論(一)》一文雖不是專門論述中國問題的,卻提到了太平天國運動。該文給這場中國革命提出的口號是:「中華共和國——自由,平等,博愛」。
將中國比喻為一塊「活的化石」
但是,馬克思在加深了對中國社會現實的認識之後,在1862年撰寫的最後一篇論述中國的文章《中國記事》中將中國比喻為一塊「活的化石」:「中國,這塊活的化石……在東方各國我們總是看到,社會基礎停滯不動,而奪得政治上層建築的人物和種族卻不斷更迭。」此時,馬克思已超越了「與外界完全隔絕」這一對中國社會的表層性認識,深入到對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循環而不前進這一深層認識。同時,他也對中國革命形成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在更為細致地了解太平天國運動的實際狀況後,他評價這一場原本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中國革命說:「它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因為它「破壞了一切,而什麼也沒建立起來」。而且「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不知道自己負有什麼使命」。
前後十年光景,馬克思就轉變了對中國革命的認識。而這是因為,在馬克思的心目中,不局限於「改朝換代」的「使命」才是革命的實質所在。相形之下,中國革命遠未達到他的理想標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反殖民主義與反封建主義互為因果。正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達不到反封建主義這一革命標准,它在反殖民主義這一點上也達不到標准。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馬克思對農民起義的本質懷有清醒認識,這一點值得我們在史學研究中借鑒。但是,馬克思寫《中國記事》時,距離辛亥革命尚有整整半個世紀。由於歷史自身的局限性,馬克思對中國革命的潛力估計得畢竟遠遠不夠。
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拓張與滅亡,「不顧時勢,安於現狀」的東方社會也行將滅亡,這是一出世界歷史悲劇
馬克思持一種近似於東西方歷史二元論的看法,抽象地將黑格爾講的「兩極相聯」的客觀規律應用於東西方關系,不過這種「兩極相聯」指的,不再是東方社會的革命因素促成西方世界的革命因素,而是東方社會的消極因素從反面刺激西方世界的革命因素,即不再是《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中講的中國革命決定歐洲人民的革命,而是《鴉片貿易史》講的中國鴉片貿易合法化、罌粟種植普及化導致的英國國庫災難以及歐洲危機。
馬克思後來之所以弱化中國革命相對於歐洲革命的作用,除了有上述他對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的現實性認識做原因外,也是因為他憑著宏觀歷史視野,認識到西方資本主義的上升力量與東方封建社會的沒落趨勢呈現出巨大的反差,意識到古老的中國社會必將葬送在西方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過程中。他在《鴉片貿易史》中寫道:「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註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在這場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於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不是僅僅從軍事力量對比的角度出發,而是從東西方世界的不同精神實質出發,論述陳腐的中華帝國必將敗於西方現代社會的。
我們不必苛求馬克思關於中國社會發展的預見在歷史細節上正確與否,或在何種程度上得到了實際應驗,而更應當重視馬克思的宏觀性歷史敘事模式所滲透的理性力量。馬克思就是憑著這種理性力量來把握東西方世界的不同精神實質的二元對立的。這種二元對立指的,就是道義與「賤買貴賣的特權」的矛盾。首先,東方道義抵制西方特權,因為西方特權不僅涉及正常貿易,而且涉及鴉片貿易。馬克思在《鴉片貿易史》中描述了清朝政府合乎道義的態度,即「拒絕徵收一項隨著人民墮落的程度而必定會增大的稅收」。其次,涉及鴉片貿易的西方特權踐踏東方道義,因為它是靠船堅炮利來取得鴉片貿易的合法化的。再者,西方正常貿易與軍事力量並用的手段自相矛盾。馬克思在《英中條約》中講:「如果兼施並用迦太基式和羅馬式的方法去榨取外國人民的金錢,那麼這兩種方法必然會互相沖突、相互消滅。」這里講的「迦太基式和羅馬式的方法」分別指正常貿易手段與軍事征服手段。它們的相互矛盾勢必導致殖民主義最終滅亡。最後,由於殖民主義是踐踏著「陳腐」的道義前進的,所以伴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拓張與滅亡,「不顧時勢,安於現狀」的東方社會也行將滅亡。對於殖民主義,馬克思是在歐洲革命的意義上預見它的滅亡的,對於中國社會,即使它「激於道義」,馬克思也只能為它在歷史必然中的命運寄送輓歌。
顯然,這樣一種東西方精神實質的二元對立演繹的是一出世界歷史悲劇。不同的倫理實體在矛盾中走向毀滅,也就走向了世界歷史的根據:馬克思的理想社會。
鴉片的催眠作用與驚醒作用
在這樣一種宏觀性歷史敘事模式下,馬克思希望中國社會能夠對東西方二元性社會精神實質的劇烈碰撞有所「驚醒」。他在《中國記事》中提到:「鴉片沒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驚醒作用。」只是,馬克思是在講述太平天國運動時提到鴉片的「驚醒」作用的,因而這種「驚醒」作用要大打折扣,因為太平天國這一場中國革命還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它依然被改朝換代的理想所「催眠」。固然,馬克思對中國人民飽受鴉片之苦抱以道義上的同情,對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寄予道義上的支持。但是,只要鴉片起的作用是「催眠」,而非「驚醒」,只要在馬克思看來,中國革命只能以消極的方式刺激歐洲革命,他就不會對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另眼相看,因為馬克思更希望,鴉片起到的「驚醒」作用足以令中國民眾意識到超越「改朝換代」的「使命」。
從今天的角度看,無論是面對原始的殖民主義,還是面對文明的殖民主義,無論是面對政治殖民主義,還是面對精神殖民主義,無論是面對走私鴉片的殖民主義,還是面對推銷文化話語體系的殖民主義,我們都需要一次又一次地「驚醒」。可以說,在這最後一篇論述中國問題的文章中,馬克思這一畫龍點睛之筆超越時代地永遠值得我們回味。(作者為中央編譯局研究員
『伍』 如何評價馬恩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依賴自然而存在。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發展史、演化史的角度對人類自身的進化發展進行了梳理,提出人是自然界進化發展的產物,人起源於自然界,是自然的一部分,並依賴於自然而存在發展的觀點。因此,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有關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主要集中於自然是優先於人類本身而存在,人類應尊重和善待自然,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夥伴關系。對此,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來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 〕 (P272 )。人類本身起源於自然界,是自然界分化的產物。人應該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愛護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恩格斯說:「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 〔2 〕 (P519 )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長期演化進化的產物。人類任何時候也不可能脫離自然界而存在,破壞自然環境就會危害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保護好自然環境人類社會才能可持續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將人類具體地、歷史地放在自然之中來闡述人與自然的關系,為人類正確看待自身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
第二,人類應合理開發自然。在馬克思所處的19世紀下半葉,盡管生產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人類生產活動對資源的開發力度,對環境破壞的程度都還是有限的。然而,馬克思恩格斯還是以其深邃的理論洞察力對資本主義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進行了揭露與批判,闡發了人類要合理開發利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對人類破壞環境與自然的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批評。1868年初,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說:「耕作如果自發地進行,而不是有意識地加以控制……,接踵而來的就是土地荒蕪,象波斯、美索不達米亞等地以及希臘那樣」。〔3 〕 (P53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如果無節制地開發自然,不注意保護生態環境,最終必然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遭到自然界無情的報復。因此,人類應合理開發利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第三,人類應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能動地改造自然。認識自然規律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前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必須在正確認識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否則,就會破壞自然的生態平衡,引發生態危機,最終危害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對待自然是一個從盲目的控制、征服到科學利用的過程。人類只有正確認識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才能真正得到大自然的饋贈,自然才會向人類展示出其美麗、溫和的一面。否則人類就會受到自然無情的報復。對此,馬克思曾轉引學者特雷默的觀點說:「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 〔4 〕 (P251 )恩格斯通過列舉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等地區由於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過度砍伐森林而導致的毀滅性的生態災難;阿爾卑斯山區的義大利人也砍伐了南極的松林,結果造成山泉枯竭,雨天山洪暴發,摧毀了高山牧畜業的基礎;西班牙人更是為了種植的咖啡能夠有更好的肥料,而採取刀耕火種式的放火燒山的方式,把整片整片的森林化為灰燼,結果肥沃的土壤卻由於失去了森林的保護而被大雨沖走,只剩下裸露的岩石。恩格斯所列舉的例子充分地說明了人們只有尊重自然,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實現改造自然的目標。
『陸』 馬恩經典作家關於未來社會發展階段有哪些貢獻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基本要點與馬恩的社會發展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馬恩的「生產力發展決定論」和「中軸線」理論,是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的理論來源
馬克思對社會科學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奠定了社會發展的理論基礎。馬恩從研究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入手,通過對人類社會實踐的考察,確認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基本矛盾的引發者和內在的動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最終決定作用,比如,他們提出的「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等論斷,都是社會發展理論的重要思想觀點。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提出的「中軸線」理論,充分體現了社會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他指出:「我們所研究的領域越是遠離經濟,越是接近於純粹抽象的意識形態,我們就越是發現它在自己的發展中表現為偶然現象,它的曲線就越是曲折。如果您劃出曲線的中軸線,您就會發現,所考察的時期越長,所考察的范圍越廣,這個軸線就越同經濟發展的軸線接近於平行。」恩格斯所說的「中軸線」也就是生產力。這說明社會發展的現象無論多麼繁亂復雜,都是圍繞「中軸線」進行的。
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前提等思想理念,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力的觀點。
●馬恩的「自由人聯合體」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的理論來源
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 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作為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 是在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步接近和逐步實現的。他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主要特徵,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恩格斯高度重視這一段精闢論述。1894年,有人希望恩格斯用最簡短的字句來表達未來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經過認真思考後提出以《共產黨宣言》中這一精闢論述作為回答,並說,除了《共產黨宣言》中的這句話,「我再也找不出更合適的了。」這說明,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與一切個人的自由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系統的闡述,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理念的重要升華。從發展目標上,這與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馬恩的「綜合動力」、「歷史合力」理論,是科學發展觀中「全面協調」、「統籌兼顧」思想的理論來源
馬恩在強調社會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的同時,又指出上層建築諸因素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的前提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但政治的前提和條件、歷史文化傳統等也起著一定的作用,盡管不是決定性的作用。比如,馬克思指出:「……所有人的關系和職能,不管它們以什麼方式和在什麼地方表現出來,都會影響物質生產,並對物質生產發生或多或少是決定的作用。」恩格斯反復強調社會系統中諸因素的相互依存,特別闡述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他在致約·布洛赫的信中提出:「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恩格斯提出著名的「歷史合力」理論是這一思想生動形象的表述。恩格斯提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通過「歷史合力」的方式實現的,「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產生出來,而其中的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馬恩的社會發展理論,所關注的是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綜合而協調地發展。他們的社會發展動力論是一種以經濟因素為始因的「綜合動力」論。而科學發展觀中「全面協調」與「統籌兼顧」的思想,正是對馬恩的「綜合動力論」和「歷史合力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
●馬恩關於「人是自然存在物」和「人類不能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理論,是科學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思想的理論來源
馬恩認為,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不僅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以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為前提條件, 而且人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也以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為前提條件。人本身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本身。例如,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穩固平衡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他強調,人要保持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如果違背了這一規律必然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馬恩設想未來社會是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得到解決,更加自覺合理地實現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真正建立起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總要求,這個總要求與馬恩提出的「人是自然存在物」、「人類不能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
『柒』 如何正確認識馬恩關於共產主義的科學預測及其基本特徵
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最理想的社會,是沒有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社會,是人人平等的社會,是高度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歸納起來,具有六大特徵.1、政治上,作為私有制的產物階級和階級對立消亡;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國家自行消亡.2、軍事上,部隊也將消亡、沒有法律,沒有監獄、沒有警察.3、經濟上,生產資料全人類所有制,生產資料在全社會調節.生活資料私有制.4、科技上,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社會物資財富極大豐富.能足夠滿足人們生活和文化的需求.5、物資分配上,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捌』 馬恩文學思想怎樣科學的論述了文學的社會地位和作用
摘要 親,很高興為您服務,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請不用重復詢問哦。我將以最快的速度回復您,人工解答排隊中,過程比較擁擠,請原諒給您帶來的不便,我一定全力以赴,化忙碌為動力,全心全意為您提供一個完美的答。平台回復時效為24小時內。請保持耐心等待哦~感謝理解 記得關注我回復的消息哦 回復時段為:凌晨6:00-晚22:00。其他時間切記不要發送問題咨詢影響咨詢效率,由此帶來不變敬請諒解。感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