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非物質文化遺產怎麼化遺為潮

非物質文化遺產怎麼化遺為潮

發布時間:2022-07-20 00:03:28

『壹』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歷史成因和現狀分別是什麼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歸屬
關於「非遺」,往往側重於個別少數民族的、特別是瀕臨消亡的人口基數小的民族文化的搶救,這當然是「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能不能突破個別民族、局部區域、特定時間、某個行業的「非遺」,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敘事中,去發掘對56個民族的大家庭成員有普遍影響,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覆蓋,不分男女、貧富、行業、信仰等差別在全社會廣泛適應的「非遺」呢?

「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突出的是非物質的屬性,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但在物慾橫流、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當今社會,「非遺」同樣不可避免地在申報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物化包裝的態勢、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局限、保持「非遺」的非物質特徵,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
「非遺」,都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其實用性,也表現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但現實保護中,我們對遺產的文化品質在不斷消解,功利性目的越來越突出,甚至「非遺」的留存、申報乃至保護,都有著強烈的利益驅動,不僅是個人的需要,還有當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遺工作變成了本地的廣告、旅遊的宣傳、增值的途徑。更有甚者,「非遺」的申報就是一個異化的過程、商品化的過程、去神聖化的過程、從文化常態中剝離的過程。沒有經濟利益的沖動,有多少人會從文化本位上關注「非遺」?

「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
「非遺」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財富。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斷發展流變至今,雖然隨著族群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但對遺產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感是始終不變的。今天的「非遺」,如何保留遺跡的自然狀態和真實性而減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繼續保持日常性而減少節慶性、如何增強實用性而減少表演性、如何體現民間性而減少官方性,這才是還原前人的遺產對今天後人的作用,失卻了這種作用,遺產就成了包袱。特別是今天看到的「非遺」,大部分是農耕時代形成並在相對封閉落後的地方保存下來,能否在現代化的大潮中繼續發揮作用、如何避免被現代性同化而發揮作用,是有資格繼承遺產的孝子賢孫必須考慮的問題。

「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
「保護」一詞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說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脆弱性。任何事物都有產生、成長、延續、消亡的過程,「非遺」的未來,同樣在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非遺」自身如果沒有足夠的生命力繼續發展下去,我們今天的保護就成了對「非遺」的臨終關懷。當一個「非遺」不能讓後人自覺傳承而需外力被動留存時,我們不能不考慮其維持的時間有多久?當一個「非遺」要靠項目申報的方式來保護而自身難以維系時,我們不能不想到有多少沒有被列入申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沒有關注到的偏遠村落苟延殘喘直到停止呼吸並隨著歲月漸漸流失?現代化的沖擊,商品化的影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會環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當一個文化項目被裝進保護的溫室里,供後人從外部考察、觀看、品味的時候,也許已經是一種憑吊了!

「名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同
我們基於西方的學術理念、按照西方文化分類方式和程序進行申報,也因為符合西方的價值評判標准而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個過程中,「非遺」本身可能被肢解,系統的整體性可能被碎片化、活態性演變成標本化而走失了「非遺」原來的模樣。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保護,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有用!如果「非遺」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跟古董和藝術品收藏沒有什麼區別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非物質的無形的遺產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1]

『貳』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20世紀30年代,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在《雅典憲章》中明確提出「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的保護問題,確定了一些個體建築保護基本原則及具體的保護措施,促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國際運動的展開。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從個體的文物建築擴大到歷史地段。
1960年代美國白宮會議首先提出設立「世界遺產信託資金」的建議案。提出要保護世界上傑出的自然風景區和歷史遺址。美國在提出這個「世界遺產信託資金」理論,恰恰趕上埃及政府在尼羅河上游修阿斯旺水壩,由於修這個水壩使水位加高,淹沒了一座有2000年歷史的神廟,所以聯合國提出了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的公約。
1964年5月通過的《威尼斯憲章》,提出了文物古跡保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與方法。文件擴大了文物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築物,而且包括能夠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一定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和鄉村環境。
1970年,美國首度將這一理念寫進當時一部重要法案《國家環境政策法》。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提出要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當時提出了「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概念。
1972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在巴黎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確定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三種類型,擴大了歷史文化遺產的范圍,從此,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的普遍關注和重視。
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將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類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1997年11月,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得到國際的認可。
截至2005年7月,世界上有170多個國家成為《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約》的締約國,已有788處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7個列入非物質遺產名錄。

『叄』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與發展

1、制定「非遺」產業化發展規劃。

對於需要進行市場化開發的「非遺」項目,要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實現產業聚集化發展,謀求「非遺」項目規模經濟效應的產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閉式布局以及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規模不經濟。

要建設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文化產業基地,選擇「非遺」項目聚集能力較強、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產業發展基礎、具有良好營銷環境的地區,作為「非遺」項目產業發展基地。

2、在法律框架內定位「非遺」產業化。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各有特色,對其實施產業化經營需要法律調整的重點和手段各不相同。就整體而言,應以公法為主、私法為輔。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由於現代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新,大量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被失傳的境地。保存這些承載著我們祖先高超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獨特的文化技能,就成為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工作。因此,政府應在規劃、立法、政策、投入等方面加大對「非遺」這種弱勢文化形態的扶持,體現政府的社會責任心和歷史使命。

4、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技術。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是其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基礎。我國應該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化和數字技術帶來的優勢,以強有力的數字化手段保護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中華文化在國際交往中的話語權。

例如,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配以電視製作、動漫設計、軟體開發等,讓其經濟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

5、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經營的服務平台。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市場主體是文化企業。為保障「非遺」產業化的有效開展,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企業改革,使之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

要大力扶持能夠深刻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增強文化吸引力的項目,通過產業化經營和市場化運作,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並逐步將文化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從根本上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肆』 怎麼理解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取其神,而忘其形!
在這個基本認知下,再來梳理這個問題。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是以某種技藝,某個傳說,某種音樂舞蹈的形式存在的,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形態背後的精神,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的意義所在。
舉個栗子:董永傳說本身是個民間文學故事,而我們之所以要把它作為一個非遺項目列入保護,是因為這個故事背後所承載的精神的是——孝道,而傳承的意義也是倡導中華兒女要盡孝,要贍養父母。這是個淺顯的比方,但足以說明論點。
第二,大千世界中,一個人何以證明他的存在?正如在宇宙和歷史的長河中,一個民族何以證明它的存在?肉體易逝,而精神用存!唯有把五千年的民族共同記憶一代代傳承下去,我們這個民族才能在千百年後,仍有東西可以留在這個世界,證明我們來過!

所以,忘掉那些你以為似乎過時了的物質形態,永遠記住,每一個文化傳承的背後,都是我們來時的路,而唯有記住來時的路,我們才知我們是誰!我們要去何方!
推薦一個公益性網站,「有待-人人可編輯的非遺網路全書」,做的就是這件事

『伍』 非物質文化遺產怎樣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首先,當在立法中確立傳承人的法定地位,明確傳承人的評選認定程序,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委員會評定機制,以期建立全國性傳承人名錄。其中,需要釐定代表性傳承人與一般傳承人及與所在社群的關系;在家族傳承關系中釐定長門長子與技術優秀者之間的關系;尤其要釐定民間、專家評審與政府認定之間的程序關系。

其次,應對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做出細密的規范,建立責任機制。據介紹,現在每年給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萬元,每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8000元,「在某些地方,該款項存在被挪用的情況」。其實可以像河北蔚縣那樣,用規模化的剪紙企業逐步取代以家庭為單位的手工作坊,維持傳承人的生活和再傳承的經濟基礎。也可建立民間基金組織,提供物質後援。

再次,建立或完善經濟保障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包括為傳承活動提供必要場所、授予榮譽稱號、利用公共傳媒宣傳、展示和交流、促進國際國內交流等,尤當明確通過學校教育培養傳習人。既可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福州的南音、海南的瓊劇等等納入中小學鄉土教材,亦可列入高等教育的范疇。

『陸』 如何將獨特的地方文化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軟體化與程序化的過程轉換為流

您指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的轉型。
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經是農耕社會人類的重要生產生活方式,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滿足著人們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需求。但是進入現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沖擊下,遭遇了巨大的「土壤流失」的威脅,其生存和傳承面臨著巨大的困境。人類學家認為,「為了生存,文化必須滿足依賴其規則生存的那些人的需要,為它自己的持續存在做准備,而且為其社會成員提供有秩序的生存方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再占據滿足人們需求的「核心位置」並不斷邊緣化,其原生的功能也逐漸被消解賬號跨系統轉移功能對賬號有所限制,玩家賬號必須達到30級且已注冊一個月,同時只支持跨系統,並不支持跨平台,即可QQ區不能轉移至微信區。賬號轉移之後,一些影響游戲進度的數據可以同步過來(包括艾琳),但點券、好友等非重要信息會被清零,其次如果角色名稱被系統重置,可免費獲得一張改名卡。和弱化。以我國列入世界級非遺名錄的傳統桑香絲織技藝為例。

『柒』 如何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於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是十分熟悉的,離我們比較近的比如故宮、天壇等,離我們遠的如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等,對於物質文化遺產,我們也十分容易理解,但是,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許我從來都沒有考慮過,總感覺這是一個國家層面的東西,是一個離自己很遠的一個概念,也很少關注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從小到大都一直在接受這個東西,受它熏陶,我們個人性格的形成,人格品質的培養,都有它的影子。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多種表現形式,對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我也逐漸開始關注自己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它的變遷,感受它的影響。


文化部長孫家正曾經說過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人民在生活生產實踐中直接創造出來的,積淀下來的,它更加真實地反映了生產生活的實際,更加真實的體現了我們民族的特徵」。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來源於生活,反映著生活,指導著生活。

非物質文化承載著豐富的、獨特的民族記憶和生活記憶,這些記憶雖然是極易被忘卻的,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幫助人們保留這些記憶,使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比如說戲曲或者民謠中所反映的當時時代下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誠然這些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考古學來發覺,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更加便利的將這些極易消失的生活記憶留存了下來,當我們在閑暇時間哼起這些民謠的時候,還能夠回憶起先人們的淳樸的生活方式,也是對現代生活的一種思考。

『捌』 我們怎麼樣正確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1、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2、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a.口頭傳統和表述;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3、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如發明於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譽為中醫葯發展的活化石。
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和分布等相關信息見參考資料

『玖』 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國際化

十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取得了世界公認的"中國經驗",一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從單純的文化資源逐步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甚至成為地方的支柱性產業,進而開始邁出國門走向世界,由此迎來了一個承前啟後的歷史節點。在生產性保護理念深化和實踐發展的背景下,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化應當進行產品和服務的雙重品牌塑造,並從生產到生態實現圈層集聚發展,通過差異化扶持和多層次推動的保障機制和一系列政策設計,在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載體。

閱讀全文

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怎麼化遺為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