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越南屬於筷子文化圈,越南屬不屬於東亞文化圈
不是,越南是東南亞,用筷子只是因為中國穿入
Ⅱ 漢字文化圈具體指哪些
漢字文化圈具體指漢字的誕生地中國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琉球、日本。 這些地域主要是農耕民族,存在有冊封體制,歷史上完全使用或與本國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漢字,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韓國稱之為「漢文」)作為書面語言。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雖然位於漢字文化圈地區內,但不使用漢字。現在,韓國語、越南語和日本語詞彙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的漢字片語成的。
漢字文化圈內各國歷史上都使用過漢字、本國語言大量借用古漢語詞彙,位於東亞地區,其特徵是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國民中信仰佛教者眾,歷史上或現在以漢字作為傳播語言和文化載體。這些地區主要為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
名稱用語的選定
漢字文化圈,在地理上可以稱為東亞文化圈,以器物戲稱為稻米文化圈、筷子文化圈、陶瓷文化圈、絲綢文化圈等,在文化上稱為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
Ⅲ 筷子的傳統文化內涵是什麼
1、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徵天,方的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方的在上,圓的在下,直接接觸食物,代表「民以食為天」。
2、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這是中國人對人和世界的關系理解。
3、一雙筷子分為兩根,代表中國人遵守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分為二,這代表著萬事萬物都是有兩個對立面組成的;合二為一,這陰與陽的結合,也意味著一個完美的結果。
4、《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暗八卦: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筷子有兩根就是二,對應到八卦就是「兌」卦,是「口」的意思。筷子本身直,長對應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5、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此為兩儀之象。
6、一雙筷子躺在餐桌上,就如同一支筆躺在書桌上,這是文雅的表現。
Ⅳ 筷子文學是什麼意思
你問的是筷子文化是什麼意思對吧?筷子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中非常標志的文化之一。
筷子是中國的國粹,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標志之一,是東方文明的象徵,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中華民族是個優秀的民族,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高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不怕高熱,不怕寒凍,真是高明極了。
第一,筷子的標准長度應該是七寸六分,象徵人的七情六慾(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欲:眼、耳、鼻、舌、身、意)。筷子做成七寸六分意在提醒人們,要克己復禮,要節制不當慾望,不要肆意妄為,不要暴飲暴食。另外,七寸六分也是經過反復試驗的最佳長度,使用起來得當順手,方便進食。第二,筷子,一頭方一頭圓暗合「天圓地方」,圓的象徵著天,方的象徵著地。方形屬坤卦,圓形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現矣。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徵著天,象徵著第一,常言民以食為天,大概言由此出。手拿筷柄,用筷頭夾菜,坤在上而乾在下,這就是《地天泰》卦,和順暢達,當然吉祥。筷子一頭圓一頭方,象徵天圓地方,而手持筷子時則形成天、地、人「三才之象」。中國人凡事講究「天地人和」,筷子的製造與使用也蘊含著這種傳統哲學思想在其中。第三,不同於西方的刀叉,筷子都是成對出現,成雙使用的,這其中也暗含著深刻的陰陽五行之道。太極為一,陰陽為二。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這一點暗合了兩儀之象。一分為二,代表事物的兩面性;合二為一,則代表陰陽互補相輔相成。兩根稱之為一雙,正所謂好事成雙,而且中國文化講究陰陽,一陰一陽,合二為一,也是筷子的寫照。
Ⅳ 中國筷子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中國筷子的文化內涵:
1、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徵天,方的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方的在上,圓的在下,直接接觸食物,代表「民以食為天」。
2、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這是中國人對人和世界的關系理解。
3、一雙筷子分為兩根,代表中國人遵守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分為二,這代表著萬事萬物都是有兩個對立面組成的;合二為一,這陰與陽的結合,也意味著一個完美的結果。
4、《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暗八卦:休、生、傷、杜、景、死、驚、開。筷子有兩根就是二,對應到八卦就是「兌」卦,是「口」的意思。筷子本身直,長對應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5、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此為兩儀之象。
6、一雙筷子躺在餐桌上,就如同一支筆躺在書桌上,這是文雅的表現。
Ⅵ 有學者按食具將世界分為三大文化圈,分別是哪三大文化圈
分別是筷子文化圈,刀叉文化圈,手指文化圈三大文化圈,其中手指文化圈最大,佔世界總人口數的大約40%,筷子文化圈和刀叉文化圈各佔大約30%。
Ⅶ 筷子文化與筷子特徵
導語:今天小兔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中國筷子文化,中國的筷子文化歷史悠久。筷子是中國人民飲食特有的一種餐具。市場上筷子的樣式各種各樣,價格上也有很大的差別。近些年還出現了筷子的金屬製品。個人認為在我們外出飲食的時候最好要帶上自己的餐具。在衛生上也能夠有一定的保障,這樣大家吃起來也就比較的放心。說起筷子大家一定也有一定的興趣,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的筷子文化。
一、筷子文化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老國度,她璀璨的文化光輝耀眼奪目。其中,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獨特的魅力,成為華夏文化大花園里的一隻奇葩。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筷子出現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筷子的出現不僅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種人類文明的象徵。經過歲月的磨練和時間的洗禮,筷子不但沒有被歷史淘汰,而是越發的散發出歷久彌香的氣息,並慢慢演化成以一種實用與文化相結合的形式而存在。
今天的筷子,已經不單作為一種就餐工具,而是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代表著一種文明氣息,出現在世人面前,成為研究、使用、欣賞、饋贈、收藏相結合的藝術品。
二、筷子的特徵
1.普及性:中國十三億的人口及許多海外華僑,從三歲兒童始均會使用筷子,它的普及性是任何一個生活用具無法相比的。
2.多向性:箸的形態多種多樣,有竹、木材、獸骨(角)、象牙、美石(玉石、水晶、翡翠、壽山石)、金屬(金、銀、銅、鐵、錫、鋁、鉛、合金、不銹鋼等),稀有珍貴材料(虯角、犀角、玳瑁、孔雀骨)和其他類(魚骨、珊瑚、塑膠等)共200多種。箸的雕飾從古代刻劃短線紋,渦紋,刀題詩刻聯,從繪畫、烙畫到鑲嵌、雕鏤,多彩多色。
3.傳承性:箸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特色文化,無論到何時何地,中國人進食用具都很難離開筷子。並且還用箸作為禮俗、饋贈、寄情、歌詠、收藏的特殊工藝品和禮品。
4.國際性:目前據統計,全世界至少18億以上的人口使用筷子。箸文化具有世界意義,它已成為許多亞洲國家在內的「中華食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特徵。日本有「筷子節」,法國設「金筷獎」,西方許多人流行「為了您的健康,拿起筷子來」的時潮。
上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寡慾筷子的文化,中國人口十幾億。都在使用筷子。筷子早已成為世界上的主要飲食工具。但是關於筷子大家在使用的時候還是要講究一下的,在中國的文化裡面筷子是最忌三長兩短的,正如香一樣。人也最怕三長兩短的,也是這些說法就人中國古代人民對於生活的一種美好的嚮往。慢慢的就成為了一種中國的歷史文化。
Ⅷ 大中華的文化圈
大中華區主要屬於人文經濟區域,當然可以有兩種解釋,在地理層面上特指的是: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外蒙古。而在人文和經濟層面上泛指的則是: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在內的,以及華人華裔華僑人口眾多,移民歷史悠久的(移民僑居)聚集國,或華人華裔華僑的經濟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較大的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大中華華人圈。另外有時也包括泰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越南等地的唐人街,或華人聚居區。
試以英國文化為例,在16世紀之前,英國文化的傳播,原只限於英倫三島,但隨著大英帝國的崛起與殖民地的擴張,後來擴展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是為第二圈。再擴展到從英殖民地獨立出來的國家,如印度、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是為第三圈。而其他國家或地區受英國文化影響的人士,尤其是專業人士,就是第四圈。
英國在寰球各國或地區,都設有「英國文化協會」,為世界各地不同種族的人民服務,此外還有「共和聯邦」的組織機構,成員來自寰球五大洲的國家,足見英國文化對全球人民的影響之大了。 大中華文化的發展模式可能會近似英國,先以中國大陸本土為主,香港、澳門、台灣是第二圈。第三圈是過去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也包括東亞和東南亞經濟發達的國家,例如日本、韓國、越南和泰國等。
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過去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至大且深,至今仍使用漢字。韓國和中國文化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雖然已經採用拼音文字,但韓國人的姓名和特殊的專有名詞,仍需要用到漢字。
越南也已改用拼音文字,但越南的許多歷史和文化,仍載錄在漢字古籍中,而越南的經濟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泰國的佛教文化、中庸之道和進取心,也與中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至於第四圈的大中華經濟圈則可涵蓋兩類,一類是指居住於世界各地的華人華裔,特別是指亞洲以外的華人華裔,他們大都群居於拉丁美洲、歐洲、大洋洲等文化和經濟發達的國家,而且都已經歸屬為所在國的公民,效忠所在國。 華人自願遷徙海外,始於19世紀,王賡武指出:「19世紀時,國內的戰亂與飢饉,把許多中國人『推出』國外;而國外一些新興的工業國又亟需廉價勞工,為貧困的中國人提供了工作的機會,把他們『拉』過去。這些華人以堅韌不拔與大無畏的進取精神,接受了挑戰。海外華人的核心問題,在於他們對國外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反應。尤其是許多人從實際經驗中,決定在居留地定居下來,不再回中國,這就形成了海外華人建立了特殊的社區,而這也反過來決定了他們希望其後裔在居留地的前途。」(見潘翎主編《海外華人網路全書》)
這些決定在居留地定居下來的中國人,就被歷史學家稱為「海外華人」(Overseas Chinese)或「散居海外的華人」(Chinese diaspora)。
台灣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島內大量人民移居海外,80年代以後,香港和中國大陸人民蜂擁移居歐美,甚至遠至中東和非洲。他們在政治上雖然效忠所在國,但血比水濃,在文化上卻認同中國,學者杜維明在《海外華人網路全書》里把這這一類人歸為全球「文化中國」(Cultural China)的成員。然而,無論如何歸類,他們都是大中華文化圈第四圈的基石和大本營。
大中華文化圈第四圈第二類主要是指非華族人士,包括熱愛中華文化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人士,也包括跟中國在商業與經貿上有來往的人士。
中國文化由本土而至兩岸三地、再擴展到第三圈,第四圈也正在逐漸發展形成中。因此,漢字作為中國文化和經濟的載體,其使用價值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然而,不管是大中華經濟圈也好,還是大中華文化圈也罷,筆者偏愛使用「漢字文化圈」。不過這個詞應該賦予新的涵義,意指受到漢字文化影響的國家,以及使用漢字的國家或地區,都可概括在漢字文化圈裡頭。 換言之,漢字文化圈就是「筷子文化圈」,包括了中國大陸、港澳和台灣,也包括了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和世界各地的華人華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