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形容儲備能量等待釋放的詩句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罷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㈡ 主要用於能量儲備的物質是
食物中含有六大類營養物質: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它們的作用不同:
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糖類也是構成細胞的一種成分;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蛋白質還能被分解,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
脂肪是人體內備用的能源物質,同時也參與細胞膜的構建;
水、無機鹽、維生素不提供能量.水是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無機鹽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原料;維生素對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為人體提供主要能量、儲備能量的物質,生長修復所需的營養物質分別是糖類、脂肪、蛋白質.
故選:B.
㈢ 人體如何儲備能量
主要載體是葡萄糖,由澱粉和脂肪蛋白質轉化。而能量的直接載體是ATP,所有物質均轉化為ATP才能為人體所用。糖元也是主要載體之一
㈣ 北京火山能量文化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能玩游戲是一個匯聚優質游戲玩家的游戲新文化社區。北京火山能量文化有限公司旗下。
法定代表人:駱天宇
成立時間:2017-01-16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1302286356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順義區趙全營鎮兆豐產業基地園盈路7號
㈤ 貪婪成性無止境,穿田越地,儲備能量,是形容什麼生肖
老鼠,貪得無厭,農村田地老鼠四處打洞儲備糧食
㈥ 什麼是儲備能量
儲存在生物體內尚未使用的能量
㈦ 養好精神,儲備能量是什麼意思
休息好, 准備工作。
㈧ 怎麼儲備能量
■一切生物都需要能量來維持生命活動,人當然也是如此。
■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來自食物中的產能營養素:
1.糖類(碳水化合物) 1g碳水化合物可供能為16.81kJ(4kcal)
2.脂類? 1g脂肪可供能37.56kJ(9kcal)
3.蛋白質? 1g蛋白質可供能為16.74kJ(4kcal)
此外,酒精在人體內也可產熱供能,每克乙醇可產生7千卡的熱能。但人體並不能利用這種能量,因此我們稱之為「空卡」。
■人類攝取食物中的能量用於維持所有生命活動和從事勞動和社會活動,人體以能量作功的同時也有熱量的釋放以維持體溫
■如果人體攝入的能量不足,機體會動用自身的能量儲備甚至消耗自身組織以滿足生命活動能量的需要,人若長期處於飢餓
狀態,則出現生長發育遲緩、消瘦、活力消失,甚至生命活動停止而死亡。
■相反,若能量攝入過多,除少量以肝、肌糖原的形式儲藏外,幾乎完全轉化為脂肪,使人發生異常的脂肪堆積,人因此就
會肥胖。
■人每天能量的攝入與每天的能量消耗正好一致才是一種能量的平衡,才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
人體的能量消耗
■成年人的能量消耗主要用於維持基礎代謝、體力活動和食物特殊動力作用三方面能量消耗的需要。
■對於孕婦則還包括母體組織(子宮、乳房、胎盤)生長發育和體脂儲備,以及胎兒的生長發育;乳母則需要合成乳汁。
■對於嬰幼兒、兒童、青少年還包括生長發育的能量需要。
你需要多少能量(熱量)
■身體對能量或「燃燒」的需求不會停止。
■能量需求因人而異,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和不同的階段時需求也不同,你的年齡、基礎代謝率、身體大小和構成、
身體狀況和活動程度,都會影響你的需求量
㈨ 愛的能量儲備
一個天才的童年,總會有些超乎尋常的故事。愛因斯坦剛出生時,後腦大得不同一般,
而且頭骨呈稜角形,頭骨的這種異狀,後來永久性地成為愛因斯坦的特徵。愛因斯坦的母親
曾為頭胎兒子的異樣頭骨而受驚,愛因斯坦的祖母看到孫子,也低聲嘀咕:「太重了!太重
了!」她不是說孫子的體重,而是孫子大而怪的頭形讓她不安,一個弱小的身軀,如何支撐
得住這個碩大的腦袋?她們當然還不曾意識到:就是這個大而怪的頭腦,將滋生出多麼偉大
的意識。 當然,童年時代的愛因斯坦還不可能向世人解釋自己個性的內涵。他獨來獨往,時常故
意躲開小夥伴、同學,即使同親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個沉默的聽眾。誰要是破壞了他獨處
的心境,一向沉靜的他會突然爆發出激烈的情緒。愛因斯坦的妹妹後來回憶說:「每逢那樣
的時刻,他會變得臉色蒼白,鼻尖發白,不能自製。」有幾次,愛因斯坦竟向比自己小2歲
的妹妹扔東西,大發脾氣。愛因斯坦5歲時,父母為他請了一個家庭女教師。第一次上課
時,愛因斯坦大概發現自己將失去自由的個人世界,又一次大發脾氣,向老師扔椅子以示抗
議,愛因斯坦的父母只好結束這第一次還未開始的教育。不愛和人交往的小愛因斯坦偏喜愛
那些需要耐心和堅韌的游戲,比如用薄薄的紙片搭房子,不成功絕不罷休。
對於童年的愛因斯坦來說,獨立的個性還只是一隻「空筐」,它需要充實精神、文化的
內涵。第一個裝進這只「空筐」的是什麼?是音樂。愛因斯坦3歲的時候,一天,母親波林
坐在鋼琴旁,輕輕地撫弄琴鍵,優美動聽的旋律像潺潺溪水,從她的手指下流出。忽然,她
覺得背後有人,她回頭一看,小愛因斯坦正歪著腦袋,全神貫注地傾聽美妙的樂聲。年輕的
母親高興了,她說:「瞧你一本正經的,像個大教授!哎,親愛的,怎麼不說話呀?」愛因
斯坦沒有回答,他只有3歲,還無法說清激起心靈感應的音樂到底是什麼,他那對亮晶晶
的、棕色的大眼睛中卻又分明閃爍著快樂的光輝。琴聲又響了,是貝多芬的奏鳴曲。小愛因
斯坦邁著搖晃的步子,無聲地撲向一個新的世界,那裡只有美麗、和諧和崇高。
不愛說話的小愛因斯坦對音樂入迷了,6歲起練習拉小提琴。幾年後,愛因斯坦唯一的
消遣就是音樂,在母親的伴同下,他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奏鳴曲了。
按愛因斯坦的心理氣質而言,如果他出生在文藝復興時期,歷史或許把他造就成為一個
傑出的藝術家,但在19世紀末的德國,一種以科學發明去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潮正在興起。
各種科學發明以前所未有的聲、光、電、化迅速改變著人們的感官世界,各種技術上的新鮮
玩意給新一代人帶來無窮的趣味,並吸引著他們興趣,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科學之光普照著大地,也照亮了小愛因斯坦成長的道路。愛因斯坦上學前的一天,他生
病了,本來沉靜的孩子更像一隻溫順的小貓,靜靜地蜷伏在家裡,一動也不動。父親拿來一
個小羅盤給兒子解悶。愛因斯坦的小手捧著羅盤,只見羅盤中間那根針在輕輕地抖動,指著
北邊。他把盤子轉過去,那根針並不聽他的話,照舊指向北邊。愛因斯坦又把羅盤捧在胸
前,扭轉身子,再猛扭過去,可那根針又回來了,還是指向北邊。不管他怎樣轉動身子,那
根細細的紅色磁針就是頑強地指著北邊。小愛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臉的驚訝
和困惑:是什麼東西使它總是指向北邊呢?這根針的四周什麼也沒有,是什麼力量推著它指
向北邊呢?
愛因斯坦67歲時仍然為童年時的「羅盤經歷」感慨萬千。
他在《自述》中說:
「當我還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在父親給我看一個羅盤的時候,就經歷過這種驚奇。
這只指南針以如此確定的方式行動,根本不符合那些在無意識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
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觸』有關的作用)。我現在還記得,至少相信我還記得,這種經驗
給我一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事情後面。凡是人從小就看
到的事情,不會引起這種反應;他對於物體下落,對於風和雨,對於月亮或者對於月亮會不
會掉下來,對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等都不感到驚奇。」
顯然,人們經驗認為「空虛」的空間存在一種什麼東西,一種什麼力量,迫使著物體朝
特定的方向運動。這件偶然小事雖微乎其微,並發生在愛因斯坦成為科學家之前很久的時間
里,但這次奇特的經歷卻對他後來的科學思考與研究極為重要。後來,「場」的特性和空間
問題是那樣強勁地吸引著這位物理學家。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終於天才地解決了這些
兒童時代就萌發出來的困惑。不過在當時,它們還只是以朴質的本來面貌顯現在他的眼前。
小小的羅盤,裡面那根按照一定規律行動的磁針,喚起了這位未來的科學巨匠的好奇心
——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而這種神聖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學的幼苗。
一個12歲的孩子,在不可思議的感受中迷上了數學,而且初次領略了一個古老又永恆的哲學命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一個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的平方相加等於斜邊的平方。這個平方並不是顯而易見的,可是卻能證明。人的思維能證明不是顯而易見的事情,這是多麼奇妙!那麼量一量行不行呢?我們現在無法知道小愛因斯坦當時是否作過這樣的設想。從上邊引證的自述來看,愛因斯坦直覺地感到:不行。一千次、一萬次量度不能代替一次證明,一次證明卻能代替一千次、一萬次量度。幾何學給愛因斯坦帶來的思維奇妙性,使他來不及按部就班,竟一口氣把《聖明幾何學小書》學到最後一頁。 在愛因斯坦步入自然科學領域的最初幾步,有兩個人是很重要的,雖然很難說他們兩人在思想上對愛因斯坦有什麼大的影響,但正是他們,把打開自然科學殿堂大門的第一把鑰匙遞給了愛因斯坦。這兩個人是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和來自俄國的大學生塔爾梅。 雅各布·愛因斯坦是個很有事業心並且精力充沛的人,是一個工程師,也和赫爾曼·愛因斯坦一樣愛好數學,就是他動員赫爾曼·愛因斯坦一家移居慕尼黑。在工廠里,他管技術;在家裡,他則是小愛因斯坦入學前的數學啟蒙者。愛因斯坦上學後,雅各布叔叔常常給小愛因斯坦出些數學題讓他解答。每當正確解答後,愛因斯坦就特別高興。 1888年10月,愛因斯坦從慕尼黑國民學校進入路易波爾德中學學習,一直讀到15歲。這期間,來自俄國的大學生塔爾梅成為愛因斯坦家裡的常客。塔爾梅每星期四到愛因斯坦家來吃晚飯,這是慕尼黑猶太人幫助外國來的窮苦猶太學生的慈善行動。塔爾梅是學醫的,但對各種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哲學均抱有興趣。他對小愛因斯坦的超常求知慾及能力很吃驚。那本讓愛因斯坦終身難忘的「神聖的幾何小書」便是塔爾梅送給愛因斯坦的。一開始,塔爾梅總是和愛因斯坦談論數學問題,越談就越引起愛因斯坦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對學校枯燥教學方式厭倦的愛因斯坦乾脆自學起微積分,他提出的數學問題常弄得中學數學老師張口結舌,不知如何回答。 盡管愛因斯坦的數學成績永遠第一,但老師並不喜歡他。 一次,一個老師公開對他說:「如果你不在我的班上,我會愉快得多。」愛因斯坦不解地回答:「我並沒有做什麼錯事呀!」老師回答說:「對,確是這樣。可你老在後排笑著,這就褻瀆了教師需要在班級中得到的尊敬感。」 愛因斯坦當然沒有任何過錯,他的老師的抱怨也可理解。愛因斯坦超常的數學能力確實讓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感到難堪和無法言說的心理壓力。 和這位教師不太大度的心理相反,塔爾梅雖不久後也不是愛因斯坦數學上的對手了,但他依然熱情地為愛因斯坦介紹當時流行的種種自然科學書籍和康德的哲學著作,特別是布赫納的《力和物質》、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學通俗讀本》,給愛因斯坦留下極深的印象。在偉大的科學家們的生涯中,人們發現:他們往往在年幼時期由於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一部著作,從而對他們的命運產生重大影響。愛因斯坦也不例外,他在《自述》中說: 「在12—16歲的時候,我熟悉了基礎數學,包括微積分原理。這時,我幸運地接觸到一些書,它們在邏輯嚴密性方面並不太嚴格,但是能夠簡單明了地突出基本思想。總的說來,這個學習確實是令人神往的;它給我的印象之深並不亞於初等幾何,好幾次達到了頂點——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無窮級數,微分和積分概念。我還幸運地從一部卓越的通俗讀物中知道了整個自然科學領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這部著作①幾乎完全局限於定性的敘述,這是一部我聚精會神地閱讀了的著作。當我17歲那年作為學數學和物理學的學生進入蘇黎世工業大學時,我已經學過一些理論物理學了。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誕生,但不久以色列與周圍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便爆發了。已經定居在美國十多年的愛因斯坦立即向媒體宣稱:「現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後退了,我們應該戰斗。猶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個對他們存有敵對情緒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當日晚,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的住所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我當不了總統。」「總統沒有多少具體事務,他的位置是象徵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偉大的猶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由您來擔任以色列總統,象徵猶太民族的偉大,再好不過了。」「不,我幹不了。」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樣的。他能勝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愛因斯坦的確被同胞們的好意感動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們失望,不讓他們窘迫。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恆的東西。」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求學歲月
1661年,19歲的牛頓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靠為學院做雜務的收入支付學費,1664年成為獎學金獲得者,1665年獲學士學位。
17世紀中葉,劍橋大學的教育制度還滲透著濃厚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氣味,當牛頓進入劍橋時,哪裡還在傳授一些經院式課程,如邏輯、古文、語法、古代史、神學等等。兩年後三一學院出現了新氣象,盧卡斯創設了一個獨辟蹊徑的講座,規定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課程。
講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羅是個博學的科學家。這位學者獨具慧眼,看出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於是將自己的數學知識,包括計算曲線圖形面積的方法,全部傳授給牛頓,並把牛頓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
在這段學習過程中,牛頓掌握了算術、三角,讀了開普勒的《光學》,笛卡爾的《幾何學》和《哲學原理》,伽利略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胡克的《顯微圖集》,還有皇家學會的歷史和早期的哲學學報等。
牛頓在巴羅門下的這段時間,是他學習的關鍵時期。巴羅比牛頓大12歲,精於數學和光學,他對牛頓的才華極為贊賞,認為牛頓的數學才超過自己。後來,牛頓在回憶時說道:「巴羅博士當時講授關於運動學的課程,也許正是這些課程促使我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當時,牛頓在數學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學。他學習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笛卡兒的《幾何學》、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巴羅的《數學講義》及韋達等許多數學家的著作。其中,對牛頓具有決定性影響的要數笛卡兒的《幾何學》和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它們將牛頓迅速引導到當時數學最前沿~解析幾何與微積分。1664年,牛頓被選為巴羅的助手,第二年,劍橋大學評議會通過了授予牛頓大學學士學位的決定。
1665~1666年嚴重的鼠疫席捲了倫敦,劍橋離倫敦不遠,為恐波及,學校因此而停課,牛頓於1665年6月離校返鄉。
由於牛頓在劍橋受到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熏陶和培養,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家鄉安靜的環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飛翔。1665~1666年這段短暫的時光成為牛頓科學生涯中的黃金歲月,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思潮奔騰,才華迸發,思考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踏進了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創建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業績。
1665年初,牛頓創立級數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冪的二項式化為一個級數的規則;同年11月,創立正流數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鏡研究顏色理論;5月,開始研究反流數法(積分)。這一年內,牛頓開始想到研究重力問題,並想把重力理論推廣到月球的運動軌道上去。他還從開普勒定律中推導出使行星保持在它們的軌道上的力必定與它們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牛頓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傳說,說的也是此時發生的軼事。
總之,在家鄉居住的兩年中,牛頓以比此後任何時候更為旺盛的精力從事科學創造,並關心自然哲學問題。他的三大成就:微積分、萬有引力、光學分析的思想都是在這時孕育成形的。可以說此時的牛頓已經開始著手描繪他一生大多數科學創造的藍圖。
1667年復活節後不久,牛頓返回到劍橋大學,10月1日被選為三一學院的仲院侶(初級院委),翌年3月16日獲得碩士學位,同時成為正院侶(高級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羅為了提攜牛頓而辭去了教授之職,26歲的牛頓晉升為數學教授,並擔任盧卡斯講座的教授。巴羅為牛頓的科學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沒有牛頓的舅父和巴羅的幫助,牛頓這匹千里馬可能就不會馳騁在科學的大道上。巴羅讓賢,這在科學史上一直被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