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校園文化特色有哪些
校園文化是體現一所學校辦學理念、精神和風氣的一種群體性文化,是在長期的辦學實踐過程中積淀而成的育人條件、歷史傳統和校園氛圍等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的總和。良好的校園文化對整合育人資源、拓寬育人渠道、強化育人效果、提升學校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舉措。
一、確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學校精神文化在本質上是用文化喚醒和高揚學生的生命意識,它所關注的是學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但價值觀並不是精神文化的全部,學校如果片面強調精神文化的倫理道德規范作用,忽視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那麼精神文化建設是難以取得好的成效的。
學校辦學理念
二、改變精神文化建設單一的路徑。學校精神文化的建設,除了開展一些能真正滿足學生精神生活需要的一些文體活動外,還應著力在課堂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與科學的教學方式,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學校體育活動
四、生活世界的回歸。生活的世界不僅僅只存在於學校之外的生活世界,如果教學能緊密聯系生活和學生的精神需求,學生在緊密聯系生活的課程中,能夠以精神主體的地位出現於教育過程,他們的生命體驗和精神活動、他們對於生活的喜怒哀樂都將成為學校文化生活的中心,那麼學生也同樣可以實現生活世界的回歸和尋回失落的精神家園。
學校課堂文化
三、關注和豐富學生的體驗。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首先要關注並豐富學生的精神體驗。精神上的美好、體驗上的豐富,還有賴於不同生命主體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教師應以「平等中的首席」的身份與學生對話、交流,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給學生更多的理解,給學生更多的自由表達心聲的機會。
2. 學生文化建設包括哪些方面
體育,美術,音樂,人文,,,,最主要的是一個學生的道德教育和整體素質的提升,多讓他們看到外面的世界,讓他們體會世界的精彩。
3. 影響學生文化的因素有
學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結為一個群體而表現出來的。影響學生文化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徵
學生個人的身心特徵主要表現在學生處於不同的年齡階段,由於特定的身心發展的需求,有著一些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同時也表現在某些學生由於身心方面的顯著特徵,在其生活經歷中會不同於其他學生的文化特徵。學生應該是學生文化形成的核心,學生的個人身心特徵對學生文化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2)同伴群體的影響
學生多處於青少年時期,有著自己交往的同年齡群體,在這種群體中,會形成一些共同的價值規范等,構成一種與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學生在此階段受同伴群體的影響較大,學生做出行動或心理活動,常常受同伴群體文化的影響,形成自身獨特的特點,與其他一些社會團體的特徵不一致,這也是影響學生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3)師生的交互作用
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活動是學校生活中一個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在這種交往中,教師所採用的教學形式不同,學生的反映也就隨之各異。例如,在教師為主的教學情境中,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境地,他們會形成一些與此相應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方式。不同的師生互動模式,可以產生不同的社會氛圍和不同的行為方式。
(4)家庭社會經濟地位
學生所處家庭的社會經濟背景是制約學生文化特徵的又一重要因素。社會經濟地位一般都有著一些特定的思想觀念、價值規范等,學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為也難免受家庭的影響。特定的家庭地位和經濟條件,決定了一定的家庭發展特徵和文化氛圍,這樣就會對學生個體的心理發展和行為模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而間接的影響到學生文化的形成。
(5)社區的影響
學生生活的社區對其文化的形成也產生著一定的影響,社區作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一般總會形成與社會共同體相應的規范與制度,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在有意無意之中習得了社區的文化特徵,並將其帶到學校中來。學生將這種文化特徵和學校文化結合起來,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對學生文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4. 學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徵
(一)是先導性。學校是傳承知識和創造知識的地方,也是信息匯集、文化交融、人才薈萃的地方。
(二)是創新性,創新是學校的靈魂和生命力之所在。
(三)是學校文化的綜合性眾多學科都匯聚於學校,真可謂「囊括大典,網羅眾家」。
(四)是獨特性。學校文化的獨特性首先表現為從整體上來看它與其他社會文化是不同的,如上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統一、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統一、歷史積淀與時代發展的統一、書卷氣息與大眾習俗的統一等等,都是其他社會文化所不具有的或者是較少具有的。
5. 校園文化的特徵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
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於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築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院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6. 從中學生群體里可以發現哪些文化
學生文化就是指某個或某些學生群體所具有的獨特的行為規范、言語表達和價值觀念所構成的生活方式。它是反映這個特定年齡階段學生真實生活世界的影像,也是學生由兒童世界向成人世界發展的階段性產物。不同學生群體的生活方式既有相似之處,又有所差別。學生文化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既來自學生的內在相關因素,也受到外界的各個方面的作用。身心發展特徵,不同年級的學生處於不同的年齡發展階段,由於特定的身心發展的需求,就相對地形成了一些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同時,不同的身心發展也使相應年齡階段的學生表現出了由於身心發展所獲得的顯著特徵,使特定的學生群體在生活經歷中會形成不同於其他學生群體的文化特徵。
初中生和大學生相比,對相同事物的認識態度就有明顯區別,初中生的認識相對要天真、單純,雖有強烈的自主意識,但思想認識和言行的波動較大,看問題的態度更為偏激、片面和幼稚。大學生隨著年齡和閱歷增長,見識逐漸增多,看問題就逐漸走向客觀、全面和成熟了。同輩交往影響,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擁有著自己交往的同齡群體,他們在相互交往中會形成一些共同的價值規范等,構成一種與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學生同輩群體的交往可以有正式和非正式兩種形式。根據學校的規章制度有組織、有目的為完成學習任務而進行的學生正式交往,對學生個性產生重要影響。例如,班幹部與普通學生為完成教師規定的任務而一起合作,學生之間根據教師的倡議和引導進行的互幫互助、學習競賽與協作等。而非正式交往更為普遍地表現在班級里同學之間的交往,或是與外班、外校同學、甚至與社會青少年交往等。同輩群體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有時教師和家長反復教導的事,學生不一定聽從和接受,但是自己的同學和朋友所說的話,學生反倒容易接受。這是由於青少年自身的交友需要和身份認同所決定的。
7. 中學生的文化素質是什麼
素質及文化素質的含義
定義1:《詞海》對素質一詞的定義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②事物本來的性質.③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素質應是第三個定義.那就是大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所具備的能力
定義2:所謂素質,本來含義是指有機體與生俱來的生理解剖特點,即生理學上所說的「遺傳素質」,它是人的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礎.按此,定義素質為:當你將所學的一切知識與書本忘掉之後所剩下來的那種東西,想來就不無道理
定義3:「素質」是指個人的才智、能力和內在涵養,即才乾和道德力量.⑧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就特別強調作為英雄和偉人的素質方面.在他看來,「忠誠」和「識度」是識別英雄和偉人最為關鍵的標准
定義4:「素質」是指人的體質、品質和素養.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動.一個有學識不具備教育能力的人可以從事別的職業,但不能從事教師職業
文化素質指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表明人們在這些知識及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為,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水平和個性特點。
文化素質不只是學校教給你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類的知識,包括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通過你的語言或文字的表達體現出來、通過你的舉手投足反映出來的綜合氣質或整體素質。所以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為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現在學校教育傳授的技術方面的知識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8. 學生文化的特徵口訣
教育內容:三四五六七(三科四學、四書五經、六藝、七藝、七技)
董仲舒:三個三(對賢良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察舉制、興太學以養士;性三品說;三綱五常)。
9. 小學校園文化特點
互動性。校園文化是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這里教師的作用,學校領導的作用,即教師的教師作用是關鍵
10. 學生文化的基本特徵
1、學生文化的生成性
學生文化是一種在吸收成人文化過程中不斷生成和發展的動態的生活方式,學生文化體現了學生不斷濡化和涵化的歷程。
它不斷受到學生自身及其同輩群體、學校教育、家長和社會等方面的影響,不斷吸收著成人世界的內容,在接受和排斥主流文化的各種要求中發展著。
2、學生文化的調適性
學生文化是從童年文化向成人文化演變的產物,但又由於學生發展的未來文化並不是現在成人文化的復製品,因此學生文化又成了社會理想和社會現實之間的沖突點,需要不斷的調整和適應。
由於受年齡、經歷和思想認識等因素的限制,學生文化中帶有濃重的兒童世界的理想化觀念和生活方式,其間大多是與社會現實相沖突或相矛盾的。
3、學生文化的過渡性
學生文化是一種介於兒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間的文化現象,是學生群體從兒童邁向成年的一種過渡性、階段性的產物。
它一方面由於學生受著教師的引導及家長等方面的深刻影響,其各種習慣、傳統、規范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認同著成人的價值觀念,與教師文化、學校傳統之間產生著密切的交互作用。
另一方面,學生文化在根本上還只是代表著學生特定發展階段中正在成長的價值與規范,既與成人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相異,又有著追求新時代的自主獨立性,對整個學校和班級的風貌產生著影響。
4、學生文化的時代性
由於學生文化部分代表著新時代的文化要求,帶有社會、時代和地域色彩,也強烈地反映出社會未來發展大方向的趨求,並最終要在實踐和融入社會先進的主流文化中得到指引和壯大。
而主流文化之所以能夠以強盛的生命力不斷向前發展,也是與亞文化的補充和推動有密切關系的。
5、學生文化的社會感
學生文化中蘊涵著年輕一代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很多時候,學生並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社會人,他們對社會和生活有強烈的關注,從社會大環境中獲得的知識和認識,甚至要多於學校教育所給予的。他們能夠及時根據社會發展要求和個人興趣對自己的未來加以定位,並密切關注社會生活。
6、學生文化的主題發展性
學生文化的主題會隨活動和時代變化而變化。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同一年齡階段的不同學生群、不同地域和學校的學生、不同時代和國家的學生,其文化有許多共同之處,也有一定差別。
學生文化問題體現了各國的情況,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和教育水平不同,形成和體現出的學生文化也各有特色。
7、學生文化的情境性差異
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上學生文化都會隨時代的變化而差別,例如偶像崇拜現象。偶像崇拜是學生文化的重要內容,但不同時期和不同政治背景下,學生對偶像的認同與選擇有明顯差異。學生的這種選擇,實際上也是對於社會中具有某種代表性或一定典型意義的價值取向的認同與選擇。
(10)學生文化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學生文化是學校次級文化之一。學生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標準的統稱。社會文化背景有差異,學生同輩文化並非孤立產生,而是受社會大文化的影響,與整個社會文化的性質有密切關系。當傳統文化對個人的影響減弱時,同輩文化的影響隨之增強。
學校生活和活動中的各種同輩團體所表現的價值觀及行為, 無論其方向屬於何種類型,都構成影響學校文化的重要因素。
文化成因:
學生文化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既來自學生的內在相關因素,也受到外界的各個方面的作用。
1、身心發展特徵;
2、同輩交往影響;
3、師生關系的作用;
4、家庭及社會影響;
5、校內外文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