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社會,經濟,文化的二元結構是發展中國家的本質特徵
發展中國家有哪些主要特徵?為什麼說社會、經濟、文化的二元結構是發展中國家的本質特徵?
答: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特徵:
第一,勞動生產率低,經濟增長速度慢
第二, 人均收入低,貧富差距大
第三,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壽命低
第四,文化教育、衛生保健條件差,文盲率高
第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脆弱地位
第六,社會、經濟、文化的雙元結構 。
上述所列舉經濟特徵都是描述性的。而社會、經濟、文化的雙元結構則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本質特徵。目前世界上認定發展中國家時都是利用統計據,將一定數量的人均國民總收入作為界定一個國家是否屬於發展中國家的主要依據。實際上,人均國民總收入只能從統計上表明一個國家是高收人國家還是低收人國家,很難從本質上揭示一個國家的發展屬性。例如石油輸出國就是一群高收入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認為,要想真正界定什麼是發展中國家,就必須從理論上把握發展中國家的本質經濟特徵,這就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社會、經濟、文化的二元結構。
B. 什麼是二元文化
二元沖突結構是中國法律文化沖突的主要特徵,它在性質內容上表現為西方現代法律文化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間的沖突,在結構形式上表現為法律制度文化與法律 觀念文化之間的沖突.當代中國法律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特殊性以及法律制度文化建設自身存在的不足,是當前中國法律文化二元沖突發生的主要原因.破解中國法 律文化的二元沖突結構,要明確當代中國法律文化建設的價值定位,健全現代法律制度體系,加強對公民法律文化心理和法律價值觀的培養和教育,增強法律觀念文 化與法律制度文化的協調性、一致性.
有關題目
一
.
填空題
1
.若
2x
m+n
-
1
-
3y
m
-
n
-
3
+5=0
是關於
x
,
y
的二元一次方程,則
m=_____
,
n=_____
2
、已知
2
1
x
y
是二元一次方程組
7
1
ax
by
ax
by
的解,則
a
b
的值為
。
3.
已知
x/2=y/3=z/4,
且
x+y-z=1/12,
求
x=_____ ,y= _____ ,z=_____.
4
、若二元一次方程組
1
15
3
2
by
ax
y
x
和
1
5
y
x
ay
cx
同解,則方程組的解為
。
5.
將一種濃度為
15℅的溶液
30
㎏,配製成濃度不低於
20℅的同種溶液,則至少需要濃度
為
35℅的該種溶液
____________
㎏
.
二
.
選擇題
1.
小明在解關於
x
、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組
1
3
3,
y
x
y
x
時得到了正確結果
.
1
,
y
x
後來發
現「
」
「
」處被墨水污損了,請你幫他找出
、
處的值分別是
( )
A
.
= 1
,
= 1 B
.
= 2
,
= 1
C
.
= 1
,
= 2 D
.
= 2
,
= 2
源
:
學。科。
2.
若關於
x
,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組
k
y
x
,
k
y
x
9
5
的解也是二元一次方程
6
3
2
y
x
的解,
則
k
的值為(
)
A
.
4
3
B
.
4
3
C
.
3
4
D
.
3
4
3
、如右下圖,
AB
⊥
BC
,∠
ABD
的度數比∠
DBC
的度數的兩倍少
15
°,設∠
ABD
和∠
DBC
的度
數分別為
x
、
y
,那麼下面可以求出這兩個角的度數的方程組是(
)
A
、
90
15
x
y
x
y
B
、
90
2
15
x
y
x
y
C
、
90
15
2
x
y
x
y
D
、
2
90
2
15
x
x
y
4.
一賓館有二人間、
三人間、
四人間三種客房供遊客租住,
某旅行團
20
人准備
同時租用這三種客房共
7
間,如果每個房間都住滿,租房方案有
(
)
A
.
4
種
B
.
3
種
C
.
2
種
D
.
1
種
三
.
應用題
1.
如圖,
在
3×3
的方陣圖中,
填寫了一些數和
代數式
(其中每個代數式都表示一個數)
,
使得每行的
3
個數、
每
列的
3
個數、
斜對角的
3
個數之和均相等.
(
1
)
求
x
,
y
的值;
[
(
2
)
在備用圖中完成此方陣圖.
–
2
3
4
(備用圖)
2
y
–
x
–
2
3
4
x
y
(第
4
題)
a
b
c
2.
某廠工人小王某月工作的部分信息如下:信息一:工作時間:每天上午
8
∶
20~12
∶
00
,
下午
14
∶
00~18
∶
00
,每月
25
天;信息二:生產甲、乙兩種產品,並且按規定每月生產甲
產品的件數不少於
60
件.
生產產品件數與所用時間之間的關系見下表:
生產甲產品件數
(件)
生產乙產品件數(件)
所用總時間(分)
10 10 350
30 20 850
信息三:按件計酬,每生產一件甲產品可得
1.50
元,每生產一件乙產品可得
2.80
元.
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
)小王每生產一件甲種產品,每生產一件乙種產品分別
需要多少分?(
2
)小王該月最多能得多少元?此時生產甲、乙兩種產品分別多少件?
3.
隨著人民生活水
平的不斷提高,我市家庭轎車的擁有量逐年增加
.
據統計,某小區
2007
年底擁有家庭轎車
64
輛,
2
009
年底家庭轎車的擁有量達到
100
輛
.(1)
若該小區
2007
年底
到
2010
年底家庭轎車擁有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都相同,
求該小區到
2010
年底家庭轎車將達到
多少輛?
(2)
為了緩解停車矛盾,該小區決定投資
15
萬元再建造若干個停車位
.
據測算,建
造費用分別為室內車位
5000
元
/
個,
露天車位
1000
元
/
個,
考慮到實際因素,
計劃露天車位
的數量不少於室內車位的
2
倍,
但不超過室內車位的
2.5
倍,
求該小區最多可建兩種車位各
多少個?試寫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
4.
為實現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我市計劃對某縣
A
、
B
兩類薄弱學校全部進行改造.根據預
算,共需資金
1575
萬元.改造一所
A
類學校和兩所
B
類學校共需資金
230
萬元;改造兩所
A
類學校和一所
B
類學校共需資金
205
萬元.
(
1
)改造一所
A
類學校和一所
B
類學校所需
的資金分別是多少萬元?(
2
)若該縣的
A
類學校不超過
5
所,則
B
類學校至少有多少所?
(
3
)我市計劃今年對該縣
A
、
B
兩類學校共
6
所進行改造,改造資金由國家財政和地方財
政共同承擔.
若今年國家財政撥付的改造資金不超過
400
萬元;
地方財政投入的改造資金不
少於
70
萬元,
其中地方財政投入到
A
、
B
兩類學校的改造資金分別為每所
10
萬元和
15
萬
元.請你通過計算求出有幾種改造方案?
C. 二元文化結構在德里蘇丹國形成的原因
1、德里蘇丹國具有二元文化結構發展的條件。
2、人類文化的二元結構是基於人類自身生物特性而形成的兩種文化路向。
D. 什麼是兩元文化比較法研究中日兩國御宅族的自我認知和生存狀態差異,能否用兩元文化比較法
中西方在稱呼模式上存在著根本的差異,這可以從中西文化對人的本質的不同界定和中西方語言交際對文化語境的不同依賴程度中找到其文化根源.本文將從權勢關系與同等關系,等級、官本位思想與平等思想的差異以及大家庭觀與核心家庭觀的差異這三個具體方面分析它們各自中西方稱呼使用的影響.文化是一個很難定義的概念。據統計,目前關於文化的定義有200多種。但無論文化的定義多麼復雜,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這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他們的思維活動、情感標准、道德准則大致相同。人們的生活習慣、情感思維以及追求愛好,也往往不相上下。中西方人格觀念的差異造成中西方兩種自成系統的文化傳統,從而產生差異。中國文化傳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與客體對象的融合,從而達到無我無對象的水平;西方文化傳統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分析,達到控制自然的目的,為我所用。要達到中國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負載形式通常都是比較柔和的「琴棋書畫」等「高雅」技術。而排斥經世致用的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2、思想文化所帶來的差異。中國一直受儒家思想所左右,它對於中國從古到今的影響都是極其深刻而廣泛的,儒家宣傳「萬般皆下品思想,唯有讀書高」,但它所宣揚的書是四書五經,那些愛搞發明創造的人被稱做是奇技淫巧,並被歸類到地位低下的工匠行列中去。中國有許多古話,什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學而優則仕」等等,所以有聰明才學的人都不以科技方面有所長為榮,那些不鑽研做官技術而鑽研科技技術的人永遠不會得到榮譽,也進入不了上流社會。那些有文化的人無不沉迷於士大夫階層所講求的風流文雅,把時間花在風花雪月,吹拉彈唱,彈琴下棋,飲酒賦詩上。他們追求的是儒家所謂自己高尚的精神境界,才不會想到如何用自己的學問去幫助泥腿子們生產勞動。政府也對技術改進和發明沒有任何的推動作用,不在這些方面有所鼓勵。在西方卻不太一樣,基督教講究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誰能創造財富,並施捨幫助窮人,誰就能進入天堂。基督徒是「一批指甲上沾著污垢的知識分子」,這種勞動與知識的結合、以及沒有權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從漢武帝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中國就再也沒出過什麼大思想家,中國歷史上的大思想家都出現在先秦時代,到了明清就更無足取,以後的中國學者,最擅長的是就前人的經典做文章,從書本到書本。這就說明了獨尊儒術政策的實施,對於人們思想的控制到了何種地步,而需要創新精神、挑戰精神的科學就更加被深深地扼死了。3、宗教文化所帶來的差異西方社會在中世紀宗教獨尊獨統太深,反抗的力量就大,許多有識之士要研究科學以破除神學的迷信。比如培根,他就尖銳地抨擊經院哲學蔑視自然、扼殺自然科學真理的情形,所以他提出的新理論是主張要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他後來成為西方哲學和科學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積極思考,為了給科學爭取一塊存在和發展的空間,提出了「二重真理說」,也就是科學與宗教互不幹擾的學說。他提出了科學的復興的論點,指出科學發展對社會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還有笛卡爾,他主張提出理性主義反對經院哲學的信仰主義,提介以具體的科學研究反對經院哲學和形式主義,為了對經院哲學進行批判和清算,他主張人們在認識之前,要用「理性」對過去接受的思想進行審查,這種精神墊定了西方科學精神的基石。希臘的觀念以一個永恆的第一動因或外在的造物主為特點,所以希臘自然科學的動力就是去發現造物主設下的宇宙秩序的規律。而西方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宗教統治也合乎這樣的觀點,許多文藝復興時的科學家一開始都是神學家,他們甚至是為了在天空中找尋上帝而去研究星空的,但最後他們通過自已的研究卻證明了上帝的不存在,於是反抗的力量就更大的。而中國的學者沒有這種要破除迷信神學的動力,因為自古宗教在中國就沒有完全占據過統治地位,同時,由於中國一向豐衣足食,人們的崇神思想沒有那麼重,當然同時,改革社會生產力的動力也沒那麼大,而農業在當時的情況下也不太需要太多的科技幫助就已可以達到不錯的收獲,這一切都造成了中國後期的科技進展緩慢的結果。西方宗教獨尊的黑暗還影響到教育的改革,14世紀,當文藝復興開始時,青年們都聚集到可以解釋古典名著的學者周圍,這些學者通過開學校以及對教學內容的改革,來與原來的宗教教育對抗,這就開了西方新式教育的先河,西方在文藝復興後,自然科學教育成為正規教育一部分。而中國沒有這種要破除黑暗的宗教統治的情形,學者們都沿著老路在走,只教儒學,所以沒有新式教育的出現。西方的宗教是一個擴張的宗教,他們的傳教士到全世界去,要把他們的宗教強加給全世界的人民,而中國從來沒有這種傳統。我們的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什麼時候見到道士們跑遍全世界把自已的宗教觀點硬性貫輸給人家?西方的宗教擴張甚至用軍隊來擴張,不接受他們的宗教的就殺光,中國的宗教可曾做過這樣的事?道士們都是住在深山中,有人上門肯求加入還要左挑右剔,輕易不肯接受。同時,這些搞宗教擴張的傳教士們卻在加強勾通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年馬可波羅的往來就是受教庭之託,而1698年法國的海神號第一次往來與法中之間,也是由神父們向路易十四送上了康熙帝的禮物,包括法國人從來沒有見過的絢麗多彩的綢緞、瓷器、茶葉。當時的法國人從來沒有見過這些,茶被他們稱為神奇的葉子,認為它可以包治百病,並很快在歐州掀起了飲茶的熱潮。科學是交流的產物,在許多情況下科學發明和發現都是靠觸類旁通的方法產生,所以西方的這種宗教擴張也起到了一些它原來沒有想到的作用。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於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本文試從三個方面對中西文化的差異加以論述,權當引玉之磚。[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有一則趣談:一所國際公寓鬧火災,裡面住有猶太人、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猶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險箱,法國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國人則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國人則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這一趣談反映了一個事實: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西方硬文化的差異一目瞭然,但處於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則須進一步辯證分析。中西方軟文化的不同決定硬文化的差異,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於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由於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導致了中西方語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而出現了中學階段英語學習的多種困擾因素。為克服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交際障礙,中學英語旅教者必須加強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教育。關鍵詞:文化差異文化教育語文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徵。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的文化差異。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詞彙是文化信息的濃縮,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文化的發展和變化,同時也直接反映著文化的差異。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弦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准則。「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處世要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道德觀念作為每個人的行為指南,接人待物,舉止言談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徵,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徵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的。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徵,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徵崇尚個人價值凌駕於群體利益之上。正因為如此,中西兩種文化在對某些單詞所帶有褒貶色彩上有差異。如:ambition一詞,本身具有褒貶兩種含義。中國人用其貶義,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則取其褒義,表示「雄心壯志」。Aggressive一詞,中國人常用來形容某人「挑釁」「好鬥」,而美國人則用來形容某人「進取上進,有開拓精神」。我國的群體性文化,非常重視家庭親友關系,把它視為組成社會的細胞;而在西方國家,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中國人重視傳統的君臣,父子,論資排輩,等級森嚴,而在英美國家,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歷來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團圓」,自古就有「父母在,不遠游」的良言古訓;而在英美國家,18歲的子女仍住在家裡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他們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去獨立生活。同樣,年齡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會拖累子女,他們往往要住進老人院,由社會關照。文化的不同帶來價值觀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詞,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老」在中文裡表達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老張」,「老王」,透著尊敬和親熱,「張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國人往往以年齡大為榮。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姜還是老的辣」。在我們看來,長者不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徵。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願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含義連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更不會倚老賣老。在西方文化中,他們把年齡作為個人極為重要的隱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諱別人問自己的年齡。即使願意談論自己的年齡,也要別人猜測其年齡,而此時,他們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別人恭維他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是多麼年輕。又如,英美人忌諱莫深的fat一詞,見人說fat會令人沮喪不快而且反感。說到fatmeat(肥肉)多半會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該扔掉的廢物。而中國人見了小孩子說「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對孩子的喜愛,對成年男子說fat有「發福」之義,對成年女子講fat有「豐滿」之義,都有贊美恭維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經常聽到人們說某種東西是塊「肥肉」或某差使是個「肥缺」的話語,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東西或是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國人不但不討厭fat,而且對其贊美有加。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影,看法大相徑庭。中國人蔑視狗,因而有「走狗」「狗腿子」「狗東西」「賴皮狗」「狗急跳牆」「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人們則欣賞狗的勇敢和忠誠,對狗的贊譽也屢見不鮮,並把人比作狗。如aluckdog(幸運兒),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asadog.。「累極了」是dog—tired.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除了表現在價值觀,習俗差異等外,還與生存環境,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的不同有關。1、生存環境方面:語文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moneylikelv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restonone』soars(暫時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奮力圖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2、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語言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有「(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tohell(下地獄吧)這樣的詛咒。3、歷史典故方面英漢兩種語文中有大量的由歷史典故形成的。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英語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點),meetone』swaterloo(一敗塗地),Penelope』s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中西方有諸如此多的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徵,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業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否給企業創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作為中學階段的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重視語言能力的教學,特別要注意在日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將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對待。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中學階段英語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稱呼語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於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Smith」「Auntie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後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Tom」。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Tang,NurseZhang,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2、感謝和答謝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繫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准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3、贊美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因此贊美別人發型的很多,贊美別人漂亮頭發的很少。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you.如,A:Yourskirtlooksnice.B:Thankyou.4隱私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Book1Lesson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oldareyou,MrsRead?」「Ah,it』sasecret!」為什麼Mrs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你在干什麼?」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5、打招呼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於問:「你吃飯了嗎?」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6、節日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ristmasDay(聖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後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並且欣然道謝。7、詞彙的文化內涵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彙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彙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徵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並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就這些了,希望對你有用.
E. 結合史實說明三晉文化為什麼是二元一體的復合形文化
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了解三晉文化的本質和它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也會從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間。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
從現有的文獻看,道家的傳播大體可分為南北兩大方面。北方方面又分為以三晉之地的文子一支和齊國的黃老學派一支,其共同特點是以「道」為根本重建人文世界,具有明顯的「入世」傾向。
南方一系則為莊子代表,發展《老子》去「欲」之說,進而將「長生久視」的取向扭轉為精神的自由亦即「逍遙」,表現出明顯的「出世」傾向。
北方系的三晉的一支有《文子》一書。過去普遍認為《文子》是偽書,是後人摘抄《淮南子》湊成的篇章。1981年在河北省定州市八角廊西漢墓葬中出土竹簡中有《文子》,經整理於1995年公布。竹簡共227枚2700餘字。
竹簡的出土,使古本《文子》的面目大體地浮出歷史水面。與郭店本《老子》顯示的老子之學的基本傾向一致,《文子》主要從《老子》的無為、尚虛、貴柔及主在人後的宗旨出發,推闡出一番道家的治世之道。
古本《文子》假託周平王與文子對話。學者認為,這不是無謂的設辭,文子是晉人,而且是史官出身,他的學術背景正以三晉的史學為背景,這與我們對老子學術背景認識有一致處。而且,據魏啟鵬先生考察,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簡《為吏之道》中,即含有文子之學的內容,即是說文子之學在北方的影響直至秦國。
儒家推崇三晉根祖文化,形成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內涵;三晉文化在傳承儒家文化精髓中,樹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晉文化。
三晉文化現象來看,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是應該引起重視的牶一個是開放,一個是務實,一個是求新。依我看這是三晉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開放性:這可以說是三晉文化與生俱來的特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經長期被迫流浪在外,走過了許多國家和地方,廣泛接觸到華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後,加以融會貫通,形成了三晉文化的基礎。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對人才的重視。不僅放手使用本國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攬國外的人才。「楚才晉用」這個成語,概括的就是這種情況。
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武靈王認識到中原傳統的車戰不夠機動靈活,因此力排眾議,學習和引進匈奴人的辦法,用騎兵代替車戰,同時發揮弓箭的遠程作用,大大提高了三軍的戰鬥力,培養出了像李牧、廉頗這樣的名將。
務實:務實,從思想方法上說,就是實事求是;從政治理念上說,就是關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務實的精神可以說是三晉文化的精髓。這種文化思想,實際上促成了我國封建朝代史上兩個最好時期的出現,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
求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進步。三晉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可以舉文學藝術方面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唐詩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發展,與唐王朝當局者開放的、兼收並蓄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與一大批山西籍詩人王勃、王維、柳宗元等的傑出貢獻也是分不開的。
唐代詩人既繼承了北朝文學朴實敦厚的傳統,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學的營養。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又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作出新的探索,這才有了唐詩的繁榮。
(5)二元文化有哪些特徵擴展閱讀
山西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影響深遠。山西歷史從史前文明的舊石器時代發端,歷經堯舜禹和夏商周數千年的演進,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已經形成有別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徵。秦漢以來,山西歷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燦爛輝煌。
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以及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精神、風俗、習慣的形成發生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產生了巨大的輻射力、滲透力和影響力,山西成為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1、距今180萬年以來的山西新舊石器遺存是中華文明的曙光
山西舊石器文化遺存質量高,數量多。現已查明全省的舊石器文化遺存近400處,其中舊石器早期遺址的數量位居全國之首。這些遺址的發掘和發現,對研究人類的起源,對探索山西在文明進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著關系全局的重要意義。
新石器時代距今1萬年以來,以出現長期定居的村落、生產中使用磨光石器、燒制陶器、經營原始種植農業、飼養家畜為基本的特徵。山西是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區域,遺址有上千處之多,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石制生產工具和陶制生活用具,以及居住址和陶窯,這些文化遺存標志著山西新石器時代的文明和輝煌。
新的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後,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邦國的中心,相當於古史的堯舜時代,可以推測,是堯舜禹的活動把山西推向了當時的文明中心。
2、山西地區的夏文化放射出文明時代最燦爛的光芒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之一。古史記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說的是中華民族最早的英雄們在汾河下游創業建都的歷史。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
可以說,在中國本土發生的文明中,只有黃河中游晉南、豫西的文化傳承沒有被打斷。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為了保護私有財產及加強防禦,傳說大禹之父鯀已開始建城。不斷發現的夏城遺址,也在映證山西南部曾是夏朝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的歷史。
3、晉國與三晉時期的文化是中華文明進程的關鍵環節
關於商族的起源,一些學者專家認為在山西的南部地區,認為垣曲商城即文獻記載「湯始居亳」的亳都。垣曲的商朝城址,不僅有比較完整堅固的城牆、城壕及城門,而且區分出宮殿區與一般居民生活區,陶器與青銅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普通器物。
代商而立的是周王朝。周初,成王分封諸侯,叔虞封唐後,舉行了隆重的授土授民儀式。唐叔虞之後,他的兒子燮父即位,改國號為晉,「晉國」的歷史從此開始。
上起西周早期叔虞封唐,下至公元前230年——前225年韓、趙、魏三國相繼被秦兼並,期間的800餘年,晉人的活動范圍從最初的河、汾之東方百里的地方,擴大到擁有山西全部、河南和河北的大半及內蒙古、陝西的一部分。
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家都出自山西,並且迅速成為實力雄厚的三個方國,在那個諸侯連綿征戰、百家爭鳴不停的特殊歷史時期,韓、趙、魏的活動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發展進程。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掉智氏,盡分其地。
4、秦漢以來的山西譜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光輝篇章
山西的稱謂幾經變化。秦時為郡縣制,置太原、河東、上黨、雁門、代郡。漢時基本沿襲秦朝郡縣制度,屬並州刺史部。唐朝為河東道,宋朝為河東路及西京道,元設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朝則為山西省。在這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山西的地域文化內容不斷擴展,影響不斷提高。
明清時期,經濟活動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在五個多世紀里,山西商人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葯材、皮毛、金融等各個行業都能雄踞一方;晉商依託故里,擴展到全國各地的關隘重鎮和商埠都會,從內地貿易開始做起,直到把貿易擴展到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俄羅斯、朝鮮、日本等鄰近的國家。
中國封建帝王中有特殊影響力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在山西留下了他們的文治武功。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皇帝秦王嬴政,生前曾兩至晉地,在太原和上黨留下了足跡。統治中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漢武帝劉徹,曾率領群臣到河東郡祭祀後土,寫下為人傳頌的《秋風辭》。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山西是這個古文明國度中歷史最長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山西地區的歷史演進,聯系貫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留下35000處文物古跡,其中已經成為國保的119處,位居中國第一。山西南部芮城縣,傳為關羽出生地,有中國最大的關帝廟。從這里也折射出三晉文化之於中國文化的共性。
文化大革命時代,山西的大寨一度風行,全國「農業學大寨」,大寨鄉鄉長陳永貴擔任了國務院副總理。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三晉文化本質上還是農業文化。
F. 什麼是二元制
你說的二元制是指二元制大專嘛?
採用校企合作、雙方共同參與教學的培養模式,也稱為「雙導師制教學」,是一種獨特的創新型全日制培養模式。
並且學習靈活自由,採取半工半讀的學習形式,學生利用周末等工作之餘時間在指定企業參加學習,工作學習兩不誤。
畢業後是有大專全日制的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