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文化特點是什麼
中國文化特點是:
第一,中國文化具有一種獨特的把個人和社會、道德和政治、信仰和天命天道、人生和天意統一起來的循環認同。
第二,中國文化具有一元化邏輯,認為一和多是分不開的,一要代表多,聖人之心要代表百姓之心。中國有一個特殊的詞叫混一,既是混合的、混雜的,又是統一的。外國人認為中國文化的特點就是所有都混在一塊兒,中餐如此,經濟改革也是如此。
第三,中國文化具有變通性,留下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中國人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民間就變成了一個詞兒叫變通,什麼都可以變,什麼都可以通。
第四,中國文化有一種包容性和平衡性,既考慮這面又考慮那面。
第五,中國文化具有有效性。中華生活方式里充滿了很多美好、有效的東西,簡單的說就是能使接受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使接受這個文化的人長期接受,使接受這個文化的人逐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和質量。
第六,中國文化具有自省性。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古人講聞過則喜,別人給你指出缺點和錯誤來你要高興,民間的說法叫從善如流,上哪找這么好的文化去。中國文化就像智能電腦一樣有糾錯能力,我們的文化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這種自省性可以幫助我們度過文化的危機。
B. 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文化的特點是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不同的區域,也有不同的文化環境,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精神產品,往往是這一時代社會發展軌跡的反映。
文化理念
文化理念從體系模型構建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文化,研究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現代企業管理已進入文化管理階段。文化應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便於制度的實施,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文化要起飛,更要落地。企業文化建設是建立在應用型文化的基礎上,圍繞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等方面進行展開,支持戰略的實現和文化建設。
C. 中國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閑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
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3)什麼叫做文化特色擴展閱讀:
弘揚中國文化的方法:
1、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讓這個時代的人認同傳統文化,其實只要從身邊做起,比如現在對於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出過去60年的總和。這說明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已經得到了社會性的認同。
2、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歷史中會被洇滅。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國的建築特色是一項傳統文化,那麼通過博物館一些旅遊景點的塑造可以讓文化產業化。
3、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韓劇中的古代文化其實很多都是來源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韓國人通過韓劇把這部分文化偽裝成了自己的文化,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過影視文學作品進行發揚,讓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去。
D. 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中的一分子所獲得的任何技巧與習慣。它是人類後天習得的,他為人類所共同享有。文化的特點是:
1、超生理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轉自網友且忘的回答。
E. 中國文化特色是什麼
中國各地的民風、民俗。中國的文化特色在於中國的文化是一個團體。中國的文化有很多,但是,我覺得,中國的文化普遍在於中國的民族文化,民族的文化普遍在民族與民族之間,更確切的說,在於人與人之間。
F. 南京文化特色是什麼
南京文化特色:深厚的文化內涵,又透漏些許儒雅之氣、豪傑之風、斯文之美、亢朗沖融,其濃厚的文化底蘊是任何一個城市無法企及的。
南京城有太多的故事,這里吸引眾多的詩人墨客流連,這里遺存著珍貴的文化產物。歷史上這里不止一次地做過首都,故都情結已經深深地埋入了民心。
南京的重要性在於:無論哪朝哪代,無論國家分裂還是統一,它都是處於東南重鎮的領導地位上,東南數省歷來是北方中央政府的經濟命脈,、東南地區的穩定和繁華就顯得非常重要,而按照慣例,中央政府必定會派大員坐鎮南京,然後通過南京行使對東南數省的行政大權。
南京音樂
金陵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對後世諸多琴派產生較大影響,源自於明代皇家樂官,演奏技法上具端莊肅穆,儒雅超然之風又不失嚴謹規范的特點,盡顯皇家風范,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茉莉花》是南京的民歌,源自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在國內外具有極高的知名度,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此外還有高淳民歌《采紅菱》《五月栽秧》,六合民歌《鮮花調》《留左吹打樂》等。
G. 傳統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其顯著特點是:儒、佛、道三家民族文化,共同支撐,又相互融合。
3、歷史悠久。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家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主要種類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學為支柱, 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如,佛家的「煩惱」「差別」「平等」「世界」等。
中華傳統文化的雙重屬性反映了傳統文化之間(如:儒家/道家之間;儒家/法家之間、儒家/佛家之間)存在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系。他們之間相滲透,形成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文化形式等。
H. 什麼是文化特點
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文化的歷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我們說文化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一時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歷時傳承的過程中積淀並確立了自身的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於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並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部分,一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它文化一旦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沒有一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一。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文化發展本當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於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依循歷史的發展進行。
關於中國文化的特徵,一般可以歸為三條:第一,天人合一,順天應物;第二,家族倫理本位;第三,貴和尚中。西方分別是:第一,天人相分與征服自然;第二,個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這是中國的
I. 中華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一、中華文化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J. 山西的文化特色是什麼
1.開放性:這可以說是三晉文化與生俱來的特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經長期被迫流浪在外,走過了許多國家和地方,廣泛接觸到華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後,加以融會貫通,形成了三晉文化的基礎。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對人才的重視。不僅放手使用本國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攬國外的人才。
2.務實:務實,從思想方法上說,就是實事求是;從政治理念上說,就是關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務實的精神可以說是三晉文化的精髓。這種文化思想,實際上促成了我國封建朝代史上兩個最好時期的出現,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
3.求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進步。三晉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可以舉文學藝術方面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
唐詩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發展,與唐王朝當局者開放的、兼收並蓄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與一大批山西籍詩人王勃、王維、柳宗元等的傑出貢獻也是分不開的。唐代詩人既繼承了北朝文學朴實敦厚的傳統,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學的營養。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又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作出新的探索,這才有了唐詩的繁榮。
(10)什麼叫做文化特色擴展閱讀:
華夏文化中山西地區的文化。因該地在春秋時是晉國的所在地,到戰國時則分成韓、趙、魏三國,故稱稱為三晉。當時的晉或三晉疆域都遠超過山西。後世所用的晉或三晉則指山西省。
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了解三晉文化的本質和它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也會從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間。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