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文化是作家梁曉聲的四句概括: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常常聽人說:「沒文化真可怕!」可「文化」到底是什麼呢?是學歷?是經歷?是閱歷?似乎都相關,但似乎又都不是。白岩松曾說:「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關於什麼是文化,作家梁曉聲的四句話高度概括: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文化就是無需提醒的自覺。什麼是自由?很多人的理解就是:自由就是由著自己,無拘無束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這樣想的人,還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哲學家穆勒說:「約束是自由之母。個人的自由,須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文化就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文化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B. 什麼是文化,我最最欣賞的回答,是作家梁曉聲的四句
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共勉~求採納~~φ(>ω<*)
C. 梁曉聲文化四句話的解讀是什麼
梁曉聲文化四句話的解讀如下:
1、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五年裡,那一摞手稿,越積越厚,足足有3600多頁。稿紙上的字,起初工工整整,安安靜靜;過了二三十萬字後,這些字慢慢醒來,個別的筆畫在探頭探腦;再過三十多萬字,梁曉聲已然按捺不住字里行間的拳打腳踢;到了最後,就索性寫在了A4空白紙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我懷念我見過的場景:一張小木桌,一把小木椅,桌上是一摞標有「北京語言大學」字樣的400字大稿紙。小桌放在朝北的陽台上,窗外陽光明麗。梁曉聲坐在這里,一筆一畫地寫著字,完完全全一個爬格子的工匠樣子。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梁曉聲在牡丹園的家,我去過許多次。一條很窄的小街里的一個不大的小區。梁老師說,小街現在通暢多了。前些年,人來人往,小商小販川流不息。有一點好:一下樓就接地氣,適合我寫小說。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以文藝創作弘揚家國情懷,要勇於表達中華民族傳承至今、富於時代精神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外化中國人內心的精神追求,書寫中國人在實現個人理想與國家利益過程中付出的努力,鮮明反映倡導什麼、拒斥什麼、堅守什麼。
5、堅守本心:
《人世間》(三卷本)是著名作家梁曉聲的最新長篇小說,歷經數年打磨完成。作品以北方省會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從20世紀70年代寫到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描寫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D. 梁曉聲文化四句話怎麼解析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作家梁曉聲的四句話,概括得十分經典,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這四句話其實不難理解。
其實是對一個人文化與教養的詮釋,一個人具有的學歷,知識是衡量這個人文化的基本尺度,但有無文化或文化的高低,與這個人的教養是不能劃等號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對於一個人是否有文化的定義,往往是多方位的,不應該只有知識,還應該有教養,有素質。
E. 梁曉聲 文化四句話
梁曉聲形容文化的四句話:1、植根於內心的修養。2、無需提醒的自覺:自覺指自己有所認識而主動去做。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名人視角。
F. 梁曉聲文化四句話概括和解讀有哪些
具體如下:
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真正的文化包括很多層面,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人根植於內心的修養。我們完全能夠通過一個人的修養對他的品性做出最基本的判斷。修養高的人,其品性必然高,換句話說,一個人的品質藏在他的修養中。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文化」有很大的曲解,他們認為所謂的文化不過是一個人的學識、經歷和閱歷。判斷一個人文化的高低,似乎只看他學歷的高低,人生經歷的豐富以及對生活閱歷的感悟。
真正有文化的人,內心一定具備無需提醒的自覺性,因為這已經根植於他們的心裡,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真正有文化的人一定會懂得約束自己的自由,因為這樣才有時間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們都想做,但有文化的人會克制住,明白什麼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因為懂得約束自己,所以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世界上有很多人一直在透支自由,最後一事無成的時候反而埋怨命運的不公平。其實,不懂得約束自己也是沒文化的一種體現。
梁曉聲的文化情結:
中國文化就如同巨大的萬花筒精彩紛呈、絢麗多姿。著名小說家梁曉聲這些年似乎有點「不務正業」,一頭扎進中國文化研究的厚土裡,探討中國文化的種種現象和問題,《中國文化的性格》作為他最新出版的文化求索隨筆集,讀來令人深思。
《中國文化的性格》一書分為「中國歷史的文化特質」「文以載道」「文學即人學」「文明意味著什麼」四大部分,每個部分有若干單篇文章組成。全書涵括了中國歷史、文學、文藝等方面的內容,既有以時間為線索的宏觀歷史考察,也有對文藝作品的微觀解剖,力圖從中整理一條關於中國文化、中國人精神氣質的主線。
梁曉聲站在當下社會現實的立場,對照世界不同文化的特質,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入木三分的探索,其角度新穎、行文辛辣、富有哲學思辨的意味。閱讀本書,可以看出年近七旬的梁曉聲,並沒有以「人師」自居,對於中國歷史和文化心存敬畏。
G. 梁曉聲文化四句話出處是哪
梁曉聲文化四句話出處是上課時候說的,三個星期講了六節課其中的一節課上說的。作家梁曉聲說過文化可用四句話表達。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反復品味這四句,每一次思考都有新的更深的理解,這四句話講的是文化,其實是修養,是人生。
梁曉聲人物說明
梁曉聲出生於1949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貧困的家庭為他的童年增添了許多傷痛和不堪。在他的記憶中,家永遠是又破又暗,又濕又冷的,狹小的空間使得家中5個兄弟姐妹總是緊挨著生活,這便是他書中所寫的光字片的由來。真正理解了其中的一句話,也會讓你受用一生。
H. 文化是什麼
I. 梁曉聲 文化四句話出自哪裡
這四句話是梁曉聲在紹興文理學院講課的時候講到的。「文化」可用四句話表達:
1、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這四句話的解析:
1、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修養,可分為兩大主要內容。一是知識素養,體現在一個人的智商上;二是人文素養,體現在一個人的情商上。所以,修養是通過後天的學習與修為而獲得提升,從而達到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知行合一的境界。
2、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
自覺,指自己有所認識而主動去做。人與動物的差別在於有兩個生命:一是肉體的生命;二是文化的生命。抽去「文化」這根筋,人不過是普通動物,人貴在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自由,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約束。主張的自由是一種無害於社會他人的自由,是以善和公正為前提的,我們應當意識到自由不僅意味著想要從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慾望,還意味著擔負尊重他人存在價值的責任,只有在合理限度之內、運用合理的手段,所實現的才是真正的自由。
4、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國學經典《三字經》的第一段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你善待別人,別人就會善待你。心中充滿善良,才能溫暖身邊的人。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就是要樂於助人、與人為善,團結領導、團結同事,積極營造輕松愉悅的工作氛圍,構造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
(9)作家梁曉聲什麼是文化擴展閱讀:
梁曉聲,原名梁紹生。當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於哈爾濱市,祖籍山東榮成市泊於鎮溫泉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創作出版過大量有影響的小說、散文、隨筆及影視作品。中國現當代以知青文學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1968年到1975年曾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勞動。1977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輯、編劇,1988年調至中國兒童電影制廠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及中國電影進口審查委員會委員。2002年開始任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J. 梁曉聲:什麼是文化
文化就是經得起歲月的長期洗禮而被傳承下來的社會現象。不要說什麼非物質。在物質世界裡,一切都是物質的,包括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