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面對外來文化我們該怎麼辦

面對外來文化我們該怎麼辦

發布時間:2022-07-20 17:47:10

1. 怎樣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魯迅曾經用拿來主義來形容我國對待外來文化,不分青紅皂白拿來就用,外國文化就是精髓,我國文化就是糟粕,顯然我們都在摒棄這種想法。對待外來文化要保持理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根本,要懷著一顆寬容博大的心,與時俱進,健康發展對待外來文化,我們必須以魯迅為榜樣,學習魯迅先生的態度:「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拿來』之後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外來文化已經進入了生活的各個角落,麥當勞,肯德基隨處可見,這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飲食方式,極大的方便了我們生活因此倍受我們歡迎,這必定給我國的傳統飲食行業構成了威脅,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為我國傳統飲食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刺激我國飲食行業不斷改革創新,吸取外來的精華,不斷改進自身不足,適應世界潮流發展,從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與此同時,聖誕節越來越走進我們生活,每到聖誕節,大街小巷喜氣洋洋,甚至連小學生都喜歡過這個節日。但是轉過視線來看我國的傳統節日,需要用規定假日來提醒我們有端午節的存在,歷史上有屈原這個偉人。幾年前,韓國和我們爭屈原的時候,大部分過人才覺悟過來,原來我們的傳統文化被我們忽視太久,過度的盲目的追隨外來文化讓我們對自身文化視而不見,直到有了威脅才會幡然醒悟。打開電視我們便能很直觀的感覺到外來文化的沖擊,韓劇的熱播,泰劇居高的收 視率,日韓明星,歐美明星在我國受到熱烈的追捧。於是很多電視台為了提高收視率不管質量好壞,大量引進外國電影電視劇,於是一些內容低俗的,情節毫無新意電視節目便屢見不鮮。同時為了爭奪收視率,很多電視台模仿外國節目,比如紅了十五年的快樂大本營,超級女聲,超級男聲,我們約會吧等等,都是模仿美國電台節目,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思考,為什麼外來的節目在我國就能一直紅下去,為什麼我們自己製作不出這樣的節目,除了模仿,我們到底能創新出這些東西嗎?我國的傳統建築的類型主要為封建服務的宮殿,壇廟,陵墓和宗教建築民居等過門被打開後,外國近代建築的各種類型幾乎全部被輸入進來,如工業建築,交通建築,辦公建築等類型都得到了極大地拓展。外來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共存,在沖擊我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將新鮮血液注入我國傳統文化,給我國文化的發展提供契機。如何利用契機很值得我們思考。 外來文化對我們來說利弊並存,我們要理性,要看到外來文化帶來的雙重影響,不能因噎廢食,害怕文化沖擊就緊閉國門,這樣只會讓我們被世界淘汰,清朝時的閉關鎖國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於閉關鎖國,我國錯過了邁向工業化發展的最佳時期,就在別國熱火朝天開展工業化革命時候我們卻在重農抑商,結果被世界遠遠拋在後面。或者盲目尊崇把外來文化不加分析就照搬硬套,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同時我們也要理性看待外來文化的沖擊,一方面這種沖擊會撼動傳統文化的地位,兩一方面會給傳統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增加文化的活力。我國古人在對待外來文化上給我們提供了先例。唐朝對待外來文化很開放,大國胸懷,包容萬物,於是唐朝經濟,文化達到很難超越的進步。同時,近鄰日本也給我們提供對待外來文化的經驗。日本在吸收外來文化做得很出色,從遣唐使到後來吸收歐美文化,都做得十分到位。日本的中小學生都知道孔子、孟子和老子。可以說日本 的文化從里到外滲透著中國儒家的文化,他們的很多傳統其實都是從中國來的。近代以後,他們吸收了歐美文化,特別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日本在戰後出現了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而近代馬克思恩格斯主義隨著外來文化一同傳入我國,給我國的領導者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方針,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始了新篇章。縱觀歷史,固步自封的發展只是短暫的曇花一現,只有不斷汲取新鮮養分,不斷加入新鮮活力,才能使發展更持久,更能源遠流長。外來文化的進入給我國提供了發展的契機,我們要抓住契機,取長補短,放遠視線,審視本國文化,找出不足,利用外來文化補足缺陷,是我國文化更有活力,能夠源遠流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從文化大國變成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外來文化我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是機遇,我們要充分利用;是挑戰,我們要正視現實。不能因噎廢食,害怕面對挑戰就緊閉國門,拒絕一切外來文化。外來文化為我們發展提供了契機,帶來了大量的外部信息,更提供了一個外部參照系,讓我們認識到自己不足,這就是機遇,我們要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充分利用機會發展自我。當然外來文化可能激起驚濤駭浪,也可能帶來民族的陣痛,這就是挑戰。可是,經歷過暴風雨洗禮的海燕會更堅強;經歷過海浪沖擊的鵝卵石會更美麗,而經歷過外來文化沖擊的我國文化才會更加燦爛輝煌。

2. 我們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文化多元化,滿足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人們以寬廣的胸襟海納百川,豐富自己。對待外來文化實行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對外來文化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同時,我們必須深深地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能割斷與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系,不能喪失我們的文化之根,不能動搖我們的文化之基。

傳統文化其實也是持續發展變化的,我們不要拘泥於「傳統」兩字。古人尚且沒有被「傳統」束縛住手腳,奈何我等今人,要被困在「傳統」和「外來」之間呢?中華民族的文化,本來就是吸收了許許多多其他文化的營養而綜合形成的文化,這才是我們歷經數千年而一直延續下來的根本。所以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關鍵就在於「包容」。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2.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3.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有人認為:正在進入一個民族內部,並與其社會發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別族文化,即外來文化。那看看我們現在的地產流行文化:歐陸文化、歐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業文化、官場文化、家庭文化,網路文化,人們的家裡又有了廚房文化、廁所文化、陽台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為主,通過融匯吸收各家思想和外來文化而形成體現中華民族主體意識的思想體系,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一方面,我們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超越。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不會固步自封,辯證的分析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和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實現對外來文化的借鑒融合,就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對外來的東西做出符合中國特點的選擇。

3. 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怎樣正確外來文化呢?

一、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
不分精華和糟粕,全盤否定民族文化,是歷史虛無主義。其結果:一方面摧毀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賴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盤西化,把資本主義當成救世良方,主張一概吸收,全盤肯定,照抄照搬。資本主義在幾百年發展中,為人類創造了空前的生產力,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資本主義創造的文化里,優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魚目混珠。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極端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白金主義的價值觀,都是腐蝕民族的靈魂,消蝕民族意志的精神「鴉片」。對待外來文化,我們必須以魯迅為榜樣,學習魯迅先生的態度:「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拿來』之後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化民族就會落後。
二、繼承本民族文化為主,吸收外來文化為輔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搞物質文明建設要對外開放,精神文明建設也要對外開放。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先進的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只有用全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斷發展和前進,立於不敗之地。各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長和所短,各有優勢和劣勢。只有通過交往,在改革中揚長避短,才能發揮優勢,克服弱點,自立於民族之林。在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華,去除糟粕,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還必須堅持以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精華為主,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為輔。首先,要把著眼點放在傳統文化這個基點上,它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強自立的基礎。其次,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外來文化之精華,使之融於民族文化之中,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機勃勃,茁壯成長。最後,把外來文化拿來,必須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剝,不顧民族文化之特點。

4. 怎樣對待外來文化

一、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能全盤否定
不分精華和糟粕,全盤否定民族文化,是歷史虛無主義。其結果:一方面摧毀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依賴仰仗其他民族,甘做其他民族的附庸;另一方面必然走向全盤西化,把資本主義當成救世良方,主張一概吸收,全盤肯定,照抄照搬。資本主義在幾百年發展中,為人類創造了空前的生產力,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資本主義創造的文化里,優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魚目混珠。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享樂主義的人生觀,極端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白金主義的價值觀,都是腐蝕民族的靈魂,消蝕民族意志的精神「鴉片」。對待外來文化,我們必須以魯迅為榜樣,學習魯迅先生的態度:「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拿來』之後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化民族就會落後。
二、繼承本民族文化為主,吸收外來文化為輔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搞物質文明建設要對外開放,精神文明建設也要對外開放。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先進的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只有用全人類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自己的民族,才能不斷發展和前進,立於不敗之地。各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文化,各有所長和所短,各有優勢和劣勢。只有通過交往,在改革中揚長避短,才能發揮優勢,克服弱點,自立於民族之林。在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上,要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精華,去除糟粕,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還必須堅持以繼承發揚本民族文化精華為主,吸收消化外來文化為輔。首先,要把著眼點放在傳統文化這個基點上,它是中華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民族之魂,是自尊自強自立的基礎。其次,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外來文化之精華,使之融於民族文化之中,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樣才能使民族文化生機勃勃,茁壯成長。最後,把外來文化拿來,必須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去消化吸收,不能生吞活剝,不顧民族文化之特點。

5. 中國人應如何對待外國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面對不同文化,應採取客觀、平等的態度,要善於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長處,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習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這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來」,既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源頭,也涵蓋在此基礎上產生並發展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三種文化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不可割裂。不忘本來,就是要堅決守護好我們的文化根脈,對其進行傳承與弘揚,為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植根塑魂。

堅定文化自信:

習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厚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和時代價值。當今世界,漢語熱方興未艾,孔子學院在很多國家廣受歡迎,折射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俱增的吸引力、影響力。

習總書記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為了把它當作古董擺設,也不能食古不化;

而是要發揚光大,推動其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使其更好地服務現實。我們要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6. 八下政治: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外來文化

7. 大學生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對待外來文化要保持理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根本,要懷著一顆寬容博大的心,與時俱進,健康發展對待外來文化。外來文化我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是機遇,我們要充分利用;是挑戰,我們要正視現實。

8. 怎麼對待外來文化

「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以祖先傳下來的優秀文化為主要目標繼承和學習,對於外來優秀文化吸收加以利用,讓兩者相結合,然後使中華傳統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不斷的發展,推出新的中華文化,讓其成為優秀的中華文化!


在把握好中華文化的發展的同時,已不能忘記民族文化的發展,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本,是一個民族的驕傲。借鑒各國文化,滿足日益高漲的精神需求的同時,立足於民族文化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盛宴當中博採眾長!

9.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社會的變遷影響我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社會的需要與社會的心態決定我們怎樣去看待外來文化,研究外來文化。文化是人類的財產。人類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觸中,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會的各種需要決定如何去對待外來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沖擊,更嚴重的是受到別人的輕視,可能出現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更愛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見於戰國時期的楚國。 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更是和面對外來文化的壓力有關。民族國家處於衰敗時期,以自己的文化認同為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民族,並將外來文化和國家存亡聯系起來,導致封閉排外。或者認為外來文化的任何優點,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備的,梁啟超所說的:「清季承學之士,喜言西學為中國所固有。」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而出現的產物。
第二種態度
第二種態度,是崇拜外來文化,認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這是過分崇洋。不少人盡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內心卻難免多少認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大段日子裡,中國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後,中華民族多少都存在這種心理。這充分表現在各種社會行為,學術行為,文化行為,和語言行為上。在中英雙語社會里,社會語言學者研究語碼轉換或語碼混用,都發現華人用中文時雜用英語的現象,非常普遍,而說英語時雜用中文的,卻非常少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時找不到適當的詞語之外,也和把說「英語」認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會階梯有關。
在這種心理的壓力下,主張各個領域里全盤西化,但對於傳統的價值根源卻也有人不能完全放棄,因此出現了民族主義情緒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特徵。但「拋棄黃土文化,接受藍色文化」的崇洋現象,卻是這個特徵里的主導,最為主要的傾向。
第三種態度
第三種態度,是以自己的文化為本,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里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不會使自己原有的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外國文化不是洪水猛獸,外國的文化性格也產生了無數個對人類文明有著重大貢獻的人物。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當今文化的發展,必定是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結合。這種態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後,才有可能出現。當民族國家處於興盛時期,文化認同不僅強烈,而且也易於接受外來文化,從外來文化中吸收有益於自己發展的東西。這個時期的文化態度通常比較開放,寬容。
這是一個日趨多元的時代,各種價值觀、各種文化形態以及各種各樣的信息,都在改變著我們,不論是中國新生代,還是那些提議不能讓新生代姓「西」的人們。隨之而來的,這樣的現實格局也必將影響著我們的文化性格。我們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國人那樣閉關自守,妄自尊大,我們開始具有了睜眼看世界的能力,我們變得開放而包容,積極而正是一個文化多元時代應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絕不同於以往那種文化性格之所在。
傳統文化當然是不能丟棄的,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卻必然決定於,它能否與現代文化、現代文明相互交融。什麼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大約從一冊《增廣賢文》里就不難得到答案。但我總以為,面對一個日益開放的大世界,我們恰恰需要丟棄的是傳統文化中以中庸、封閉、內斂以及小富即安、無為而治為特質的民族性格。
我們面對的真正問題,不是如何一古腦地回到傳統文化中去,這本身就忽視了文化應有的發展性。因此我們要面對的,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意識相融合,培養一種真正具有這個時代的特徵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它的與時俱進性,無此,難以代表最先近的生產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種「化」的能力,化干戈為玉帛,化腐朽為神奇,化人為我,化外為內,化西為中。所以對於焦慮於姓「西」現象的人而言,換言之,對於中國未來文化性格的養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一種開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種「化」的機制,這種「化」,是一種拿來,但更有一種揚棄。如果沒有這一點,一味復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擋外來文化的進入,也不利於現代文化意識的生長。
我們曾經爭論過多年有關姓資姓社的問題,但這種爭論終於歷史性地統一到發展上來;我們又開始爭論起了姓中與姓西的問題,在我看來,這樣的一種爭論同樣需要統一到發展上去。21世紀,中華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認為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而21世紀就是中國的世紀。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華民族有可能重新審視外來文化,更客觀的對待、研究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為本,有信心地、客觀、包容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來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實自己,並不斷地揚棄本民族文化中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東西,將阻礙自己的發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為基礎,不斷地融合汲取外來文化中先進的因素,才有助於自己文化的發展。

10.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仔細審視我們的生活,外來文化對我們的衣食住行的影響可謂是無孔不入了。滿大街從花枝招展的聖誕樹到各種各樣的快餐食品店,從韓劇日劇到美劇英劇,從聖誕復活到萬聖節, 首先,一味的拒絕抵制外來文化是片面的。這樣盲目的對外來文化本身進行否定,不僅與它對本國所創造的價值發生矛盾,也與它對我們本土文化所創造的積極影響相悖。外來文化從近代開始大量湧入中國,在這百年間與我們的本土文化進行了不斷的交流融合:中國學生通過閱讀優秀的外國書籍提升了修養增長了知識;中國家庭通過使用爐汽灶電飯煲吸塵器等外來發明從而有了更為便捷的生活方式;各種各樣的快餐店節約了上班族的大把時間來工作,經濟飛速發展與此不無聯系。從火柴到汽車,從電話到互聯網,外來文化帶給我們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然而,事物的發展必定要經過否定的環節才能實現對立面的統一。 沒錯,從改革開放至今,國人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我們對於外來文化的依賴性與外國人離不開 made in China 不相上下了。特別是現代的年輕人,對於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讓人不得不擔憂外來文化也許會侵蝕掉我們的五千年民族文化。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向來是世界人民所好奇與嚮往的,這一點從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成功便可體現。我們無法想像當所謂的快餐文化個人主義把孔孟之道的文化精髓吞噬掉之後,我們將會以怎樣的姿態在在世界上立足,另一個美國?或是蘇聯?於是,我們也應該否定一味盲目地接受外來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明確的。在對待外來文化時,我們首先不能降低了腰桿,要知道五千年的文明文化難道比不上歐美的野蠻文化,他們有指環王哈利波特,我們有盤古女媧,他們有油畫我們有水墨畫,而我們的書法更是一絕。通過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兩種文化最多隻能使碰撞而不是吞噬。 幸運的是,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過去幾十年對於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對我們本國文化的不自信,並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這樣正說明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只要我們採取科學分析的態度,反對一味的崇拜外來文化和否定盲目抵制所有外來文化,才是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方法。 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發現學琵琶揚琴與 學鋼琴的孩子 的孩子會一樣多。

閱讀全文

與面對外來文化我們該怎麼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