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天壇裡面有什麼
天壇在北京市東南部,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當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穀耕地之所。
在整個北京城裡,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天壇最為光彩奪目、氣宇非凡。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這是天壇內最宏偉、最華麗的建築,也是想像中離天最近的地方。祈年殿的上下三層屋頂,均用深蘭色琉璃瓦鋪蓋,象徵天色。
壇面除中心的太極石是圓形外,外圍各圈均為扇面形,數目也是陽數,象徵九重天,天帝的牌位就安放在太極石上,象徵著天帝高居九重天之上。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迴音壁。如果說天安門城樓已成為中國的象徵,那麼,天壇祈年殿就是北京這座不朽名城的象徵。的確,這座無與倫比的建築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在通高38米、直徑30米的體積內,容納了 如此豐富的學問。
同時,她也是中國木結構建築的頂峰,僅憑木榫交結,斗拱支架,全用木材就完成了這一驚世傑作。天壇另一美妙絕倫之處,是奇妙的回聲。站在圜丘壇的中心叫一聲,你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明亮而深沉的回響,這聲音彷彿來自地心,又似乎來自天空,所以人們為它取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約0.9米的圍牆,你站在一端貼著牆小聲說話,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貼牆面就能聽得異常清晰,並且還有立體聲效果,這就是「迴音壁」。這證明500年前的中國人已經能夠運用聲學原理。
⑵ 天壇里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祈年殿為磚木結構,殿高38米,直徑32米,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建築獨特,無大梁長檁及鐵釘,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環繞排列,支撐著殿頂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徵天圓;瓦為藍色,象徵藍天。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來的。內圍的四根「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圍的十二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圍的十二根「檐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徵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三層總共二十八根象徵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頂端的八根童柱,總共三十六根,象徵三十六天罡。寶頂下的雷公柱則象徵皇帝的「一統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兩層斗栱及一層天花組成,中間為金色龍鳳浮雕,結構精巧,富麗華貴。
圜丘:位於天壇的最南端,外面有二層圓形圍牆,中間是三層圓形石壇,上層檯面四周環砌檯面石,中心一塊圓形石板稱「天心石」。其外環砌石板九塊,再外一圈為18塊,依次往外每圈遞增九塊,直至「九九」八十一塊,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說話,聲音特別渾厚、洪亮。
皇穹宇(迴音壁):位於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磚木結構,殿內沒有橫梁,全靠8根檐柱、8根金柱和眾多的斗拱支托屋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極有特色,為古建築中少有。正殿外就是著名的迴音壁、三音石和對話石。
齋宮:齋宮是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齋宮在天壇圜丘壇成貞門外西北,坐西朝東,平面為方形。宮牆兩層,外層叫磚城,周長為66.07米;內層宮牆叫紫牆,周長為41.33米。齋宮正殿,面闊五間,殿座全是漢白玉石基和石柱,建築結構和正式宮殿一樣,重檐垂脊,吻獸俱全,但殿頂成拱券形,不露棟梁榱桷痕跡,故名無梁殿,是北京著名的古建築。殿前左右各置配殿3間,丹墀(露台)之上,左右各置一座高大的白石亭子,左邊的叫齋戒銅人亭,右邊的叫時辰亭。
神樂署:神樂署坐落北京天壇西門內稍南側,坐西向東,是天壇五組大型建築之一,是專司明清兩代皇家祭天大典樂舞的機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2年)。又名神樂觀,清乾隆八年(1743年)稱神樂所,乾隆十九年改今名。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是專門用來培訓祭祀樂舞人員的機構。
希望有幫助
⑶ 天壇公園有哪些景物
天壇公園簡介:天壇,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牆兩重,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開閉園時間
一、四大門開閉時間
開門時間6:00;止票時間20:00
靜園時間21:00;關門時間22:00
二、景點開閉時間
景點每日8:00開放
每年3月1日—6月30日:大門16:00,止售聯票,景點17:00,止售景點票,景點17:30關門
每年7月1日—10月31日:大門16:30,止售聯票,景點17:30,止售景點票,景點18:00關門
每年11月1日一次年2月底:大門15:30,止售聯票,景點16:30,止售景點票,景點17:00關門
交通指南:
公共交通
乘7、17、20、35、36、69、71、105、106、110、120、692、707、729、特11、826路車到天橋站下車
15路天橋商場下車
6、34、35、36、106、110、687、707路天壇北門下車。
2、20、35、69、71、504、826路天壇西門下車。
36、53、120、122、525、610、800、特11、814、958、特3、運通102路天壇南門下車。
6、25、34、35、36、39、41、43、60、116、525、610、684、685、687、707、723、814路法華寺下車。
地鐵
目的地站(5號線):天壇東門站
目的站點出口:D西南口
班次:2號線,3分鍾/班;5號線,3分鍾/班
下車後如何到景區:沿祈年大街走490米向右前方轉過人行道,到達終點
自駕車
途徑:G106(永定路)-G45(京開高速公路)-玉泉營橋-南三環-木樨園橋-G104-永定門外大街-天橋南大街-天壇路
需時:1-2小時
途徑:京藏高速(G6)-健翔橋(朝亞運村/北四環方向)-四環-安慧橋-安定路-安定門外大街-安定門內大街-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門東大街-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正義路-前門東大街-祈年大街-天壇路
需時:1-2小時
⑷ 找關於天壇與哲學、文化等方面的資料
文化遺產:天壇
天壇是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1年)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禱豐年的專用祭壇。
天壇壇域近方形,南側兩角為直角,北側呈圓弧狀,體現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天圓地方」。天壇壇域由兩重壇牆環護,外壇牆南北相距1650米,東西相距1725米。內壇牆南北相距1243米,東西相距l046米。中心稱「內壇」,兩壇牆之間的地段,稱「外壇」,主要入口設在外壇西側。
壇內祭把建築集中於內壇,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是「圓丘壇」,北部是「祈谷壇」。南北兩壇由一條長360米高出地面的磚砌甬道——丹陛橋相連,組成長1200米的天壇建築軸線。
圓丘壇佔地44.66公頃,由圓丘、欞星門、皇宮宇、神庫神廚、宰牲亭組成,每年冬至日,在此舉行「祭天大典」。
祈谷壇佔地72.34公頃,主體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神廚、宰牲亭、長廊、每年春季在這里舉行「祈谷大典」,祈禱豐年。
內壇西天門內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環繞的宮城,名「齋宮」,是皇帝祭把前「齋戒」期間居住的宮室。內有無梁殿、寢殿、鍾樓等建築,佔地4公頃。
外壇西部偏南有附屬建築「神樂署」(管理祭祀樂舞)和「犧牲所」(圈養牲只)。
天壇主體建築在古柏樹林的烘托下,更覺庄嚴肅穆,林下野生植被自然群落極富古代城郊韻味,是古人創造的「天人協和」的生態環境,有著獨特的園林風貌,是以園林烘托祭壇空間環境的重要範例。
天壇的規劃設計、建築技藝和環境的營造均著力創造一種人和「天」對話的理想氛圍,強烈的表現出古人對「天」的崇敬。
歷史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天地壇和北京宮殿城池時建成。定位於北京正陽門外南3.5公里偏東的位置。中心建築為矩形的「大祀殿」,用於「合祀天地」。大禮殿西南隅建有齋宮。壇域植有柏樹樹林。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行「天地分祀」,在大禮祀殿正南建祭天專用的「圜丘壇」,同時在北京城的北、東、西郊建造地壇、日壇、月壇,分祀地、日、月。「天地壇」也改稱「天壇」。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拆去大祀殿,在原址建造圓形的大享殿,用於祈禱豐年。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北京城增築外城,「天壇」被圈入外城城內,天壇也同時增為由兩重圍牆圍護;位於壇外的神樂署和犧牲所也同期被圍入壇內。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擴建「圜丘」,體量加大。材料也由藍色琉璃改用漢白玉石。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對大享殿進行改造,原三層屋面之上藍、中黃、下綠瓦色統改為藍色琉璃,並更名為「祈年殿」。形成天壇盛朗風貌,總面積273公頃。
天壇於199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
(一)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淀之一。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系」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至。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下來的僅有一例,是古人的傑作。
(二)天壇建築處處展示中國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構件的數量集中並反復使用「九」這個數字,以象徵「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系。天壇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徵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離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和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時辰,每時辰合兩小時)以及象徵天上的星座——恆星等。處處「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國古代帝王專用的一種禮制建築,處處象天法地)式建築僅存的一例,是中國古文化的載體。
(三)天壇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於一爐,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壇在建築設計和營造上集明、清建築技術、藝術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製構件、圓形平面、形體巨大、工藝精製、構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國古建中罕見的實例。天壇又以大面積樹林和豐富的植被創造了「天人協和」的生態環境,是研究古代建築藝術和生態環境的實物,極具科學價值,是皇家祭壇建築群中傑出的範例。
建築軸線北部的構圖中心祈年殿,體態雄偉,構架精巧,內部空間層層升高向中心聚攏,外部台基屋檐圓形層層收縮上舉,既造成強烈的向上動感,又使人感到端莊、穩重。色彩對比強烈,而不失協調得體。使人步入壇內如踏祥雲登臨天界。天壇從總體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藝精品,極具藝術價值,是華夏民族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思想文化的遺跡和載體。天壇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學思想,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文名稱:天壇
●英文名稱:Temple of Heaven
●批准時間:1998年11月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天壇建於公元15世紀上半葉,座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系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概況:
天壇位於北京天安門的東南。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此處就專為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並改名為「天壇」。
天壇的建築設計十分考究,「圜丘」、「祈谷」兩壇同建在一個園子內。圜丘壇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谷壇在北部,是祈求豐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觀念,認為天地的結構是「天圓地方」,因此天壇圍牆平面南部為方形,象徵地象,北部為圓形,象徵天象,此牆俗稱天地牆。天壇的主體建築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圜丘」、「祈谷」兩壇也在這條中軸線上,各個單體建築之間用牆相隔,並由一座長360米,寬30米的石橋相連。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皇穹宇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地方,單檐攢尖藍色琉璃瓦頂,外面有一道圓形磨磚對縫的圍牆,是著名的「迴音壁」,聲音沿著光滑的圍牆內弧傳遞,在壁的一端輕聲細語,另一端能夠清楚聽到。圜丘壇是皇帝在冬至日祭天的場所,三層,每層四面均有九級台階,又按古天文學說,鋪成一定數額的石板,台周圍以漢白玉石欄。此外壇內還建有齋宮(皇帝祭天前三日進行齋戒的地方)和宰牲亭、神樂署等附屬建築。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里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因為天是藍色的,以此來象徵天。
它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茂大的楠木柱和各種互相銜著的斗、枋、桷支撐著,力學結構巧妙、完整。而這些柱子和橫枋都有象徵的涵義。當中四根高19.2米,兩個半人才能合抱的「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中間12根柱了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層12根柱子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整個28極柱子象徵天上的28星宿。殿內地面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龍鳳花紋,富麗堂皇。殿前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一座,背後又一座皇乾殿,前後左右連成一氣,顯得庄嚴,雄偉,氣勢磅礴。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桿。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遊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國的建築專家在游覽了天壇之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里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結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齋宮在西天門內,是皇帝祭天前沐浴齋戒的地方。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四周以迴廊163間環繞。正殿月台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銅人手持齋戒牌,傳說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徵的形象鑄造的。東北角的鍾樓內高懸著明成祖永樂帝在位時製造的一口太和鍾,皇帝祭天時,從齋宮起駕,開始鳴鍾,到皇帝登上圜丘壇,鍾聲即止。祭祀典禮結束時鍾聲再起,宏亮的鍾聲為祭祖典禮大壯聲威。
天壇共佔地270萬平方米,規模宏偉,富麗堂皇,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它以嚴謹的規劃布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不僅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
●文化遺產價值:
(一)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積淀之一。
天壇從選位、規劃、建築的設計以及祭把禮儀和祭祀樂舞,無不依據中國古代《周易》陰陽、五行等學說,成功的把古人對「天」的認識、「天人關系」以及對上蒼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至。各朝各代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下來的僅有一例,是古人的傑作。
(二)天壇建築處處展示中國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徵的藝術表現手法。
圜丘的尺度和構件的數量集中並反復使用「九」這個數字,以象徵「天」和強調與「天」的聯系。天壇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徵天,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離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十二個月和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時辰,每時辰合兩小時)以及象徵天上的星座——恆星等。處處「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國古代帝王專用的一種禮制建築,處處象天法地)式建築僅存的一例,是中國古文化的載體。
(三)天壇集古代哲學、歷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於一爐,是古代精品代表作。
天壇在建築設計和營造上集明、清建築技術、藝術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製構件、圓形平面、形體巨大、工藝精製、構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國古建中罕見的實例。天壇又以大婊�髁趾頭岣壞鬧脖淮叢熗恕疤烊誦�汀鋇納��肪常�茄芯抗糯�ㄖ�帳鹺蛻��肪車氖滴錚��嚦蒲Ъ壑擔�腔始壹撈辰ㄖ�褐薪艹齙姆獨�?/font>
建築軸線北部的構圖中心祈年殿,體態雄偉,構架精巧,內部空間層層升高向中心聚攏,外部台基屋檐圓形層層收縮上舉,既造成強烈的向上動感,又使人感到端莊、穩重。色彩對比強烈,而不失協調得體。使人步入壇內如踏祥雲登臨天界。天壇從總體到局部,均是古建佳作,是工藝精品,極具藝術價值,是華夏民族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思想文化的遺跡和載體。天壇是物化了的古代哲學思想,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綜上所述,天壇這個古代祭壇建築組群,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具備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標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把天壇這具有世界性突出價值的藝術傑作列人世界文化遺產將更有利對它的保護,使其永久傳世
⑸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天壇
天壇地處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我國古代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天壇(Temple of Heaven)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天壇布局】
天壇的主要建築均位於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徵天。整個布局和建築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穀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 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築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外壇牆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牆上開辟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後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並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牆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部分之間有隔牆相隔,並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圜丘壇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桿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一欄桿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牆,象徵著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築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 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里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庄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篇幅較長,詳細參看:http://ke..com/view/9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