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麗水遂昌的民族節日文化
遂昌節日習俗
端午節
端午節節慶像過年一樣,主要有以下這些:
①掛菖蒲、艾蒿:石練人民習慣於端午節前到戶外採集新鮮的菖蒲、艾蒿、葛藤,掛在門窗兩邊。一來用以驅鬼避邪,保全家平安。二是必要時用以煎水熬湯,洗浴全身,消毒滅菌。古老的習俗雖然帶有些迷信的色彩,但艾葉、菖蒲和葛藤都具有殺菌、消毒、驅蟲、禦寒等葯物功效,是古代農家常備的中草葯。故這一習俗代代相傳,保留至今。如今許多農家在端午節到來之前到野外採集菖蒲艾蒿,除了自用之外,把多餘的挑到城裡去,沿街叫賣,買者甚眾,收入頗豐。
②吃大蒜、喝雄黃酒:端午節日里,家家戶戶要准備一桌豐盛的飯菜,供全家人享用。用餐時,大都吃蒜頭煮肉、喝雄黃酒等。大人們還會在不喝酒的孩子額頭上塗抹些雄黃酒、或用酒在額頭上畫一個「王」字,以示去病消災,永保平安。現代城市雖然不再流行,但石練還是較為看重。
③包粽子、吃粽子:粽子分扛簍粽、短長粽、犬頭粽以及極少數的蚊蟲粽四種。
④送粽子:端午節還有走親訪友送節禮的風俗。一般以粽子、鹹蛋、糯米、豬肉等禮物相贈。女婿去丈母娘家拜節,孝敬泰山大人的禮物要豐富得多。除上述禮物外,還要帶上名酒、好煙、荔枝、桂圓等上等禮品。
重陽節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一般農戶都要做麻糍、蒸發糕。重陽頭一天把糯米用清水浸一天一夜,次日把米撈起用飯蒸蒸熟,倒入石臼內搗爛。將黑芝麻用開水泡一泡,去水,炒熟,碾成粉末,加入白糖或紅糖拌勻,將搗爛的白麻糍用手搓成乒乓大小的小圓球狀,放入芝麻粉末中反復滾,即成麻糍。除此還有的人家蒸發糕,先用秈米與糯米按3:7比例混和,用水浸二天二夜,撈起放入石臼中碾成粉(要過篩),紅糖(白糖)、酒濁(現代用發酵粉即蘇打粉)加水拌成糊狀,倒入蒸籠內蒸上一柱香的時間就熟,起鍋時刷洋紅即成發糕。
「重陽節」還有「登高」之說,老年人為了健康長壽,爬山登高。重陽有美酒,但不辦婚事,傳說重陽節成親不長久,不團圓。
㈡ 民族文化有哪些內容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如歷史、文學(包括口頭文學)、歷法、醫葯、科學技術等,都是用一定的語言表現出來的。
宗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對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著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階級社會中,宗教對文化的影響很大,波及人們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響逐漸減弱。
民族文化作為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在階級社會里,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剝削階級的與被剝削階級的兩種文化,反映著兩個對立階級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觀。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會主義內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2)遂昌的民族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民族特徵
1、指構成一個民族所應具備的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這4個基本特徵。每一個基本特徵都具有特定的內容,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由於歷史的、現實的和民族自身形成發展中的原因,各種特徵具體在每個民族中的表現程度是不同的。
2、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特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的改變而不斷變化。當民族共同體在人類歷史上形成並區別於其它各種人們共同體的類型以來,文化總是表現為各不相同的乃至千差萬別的民族文化。
任何文化與文化創造都是以民族與民族社會為根基的,沒有民族社會生活的沃土,文化便無由生根。文化使民族與民族社會得以形成,為它提供最廣泛的物質和精神以及其它方面的基礎,並以其整體的內部結構和完整的外部面貌執行民族區分功能。
在民族文化的內部結構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背景,階段、階層、等級、各種利益集團以及語言、宗教等等,都可能導致文化的存在與發展,但只要一個民族或民族社會仍然存在,它就總會具有某種共同的民族文化。
㈢ 遂昌縣的人口民族
遂昌縣境內人口22.5萬。民族以漢為主,其它少數民族佔少數,其中以畲族占人數是多。
㈣ 麗水有哪些民風 民俗 民情 信仰 禁忌 婚嫁壽誕 衣食住行 地理環境 歷史文化
1、麗水風俗:吃粽子、喝黃酒、插艾枝和菖蒲等風俗習慣之外,蓮都一帶有吃卷餅,龍泉有劃龍舟,松陽遂昌一帶有采端午葯和午時茶,慶元景寧一帶有「獻飯」敬重已故先人,還有人在身上佩戴避瘟丹,張貼五毒符,以達到驅逐邪魅目的等等習俗。
2、信仰:麗水人的信仰沒有特別之處,例如佛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信仰、伊斯蘭教信仰皆有,具體要看實際人群。
3、婚嫁壽誕:麗水人婚嫁、壽誕、喜慶、喪宴,必為席上頭道菜餚西施鮮蝦餅,西施鮮蝦餅其原料之一的小蝦。
4、地理環境:麗水市位於浙江省西南浙閩兩省結合部,東南與溫州市接壤,西南與福建省寧德市、南平市毗鄰,西北與衢州市相接,北部與金華市交界,東北與台州市相連。
5、歷史文化:麗水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麗水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麗水文化屬吳越文化。
(4)遂昌的民族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麗水市處州府城列入高品質步行街建設培育名單,是契機,也是挑戰。從國內的一些步行街來看,主要存在缺少創新和商業規劃,往往大同小異,千街一面,文化味不濃,特色性不強,辨識度也不高,讓人覺得逛這里和逛那裡差不多。
麗水古稱處州府,具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一方面要重視鮮明的本土歷史文化挖掘,把歷史請進來,展現城市獨有的風情,讓來步行街的人既有物質收獲,也有精神享受;另一方面需更加科學、精準規劃商業布局,使商業與文化、旅遊創新融合發展,提升步行街的內涵和活力,力爭打造出具有麗水歷史記憶的高品質步行街。
㈤ 十番的遂昌十番
十番是一種民間音樂,演奏時需要十種樂器,故稱「十番」。它是一種崑曲,俗稱「草昆」,流傳於遂昌縣石練鎮,盛行於明代,每年在「七月會」期間上演,以此慶祝當地豐收。經歷史浪潮的無情沖刷,世紀之初的遂昌石練十番出現斷層,會演奏的僅剩石坑口村賴喜能老人一人。
十番是明代晚期流行於江南民間的一種器樂形式。它以多種樂器組合,輪番演奏多個曲調。十是數量,番是次,十番意為重復多次演奏內容。各地的十番因樂器組合不同和演奏的樂曲不同,形成不同的風格特徵,從形式來講,有「文十番」、「武十番」之稱,從內容講,又以內容和地域而稱。遂昌十番以演奏傳統名劇《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長生殿》、《浣紗記》的崑曲曲牌,在各地十番中別具一格,稱為「遂昌崑曲十番」。 明萬曆年間,湯顯祖任遂昌知縣五年。期間,湯顯祖把崑曲帶到遂昌,民間形成了演唱崑曲的傳統。清末和民國期間,遂昌民間崑腔班、坐唱班、鑼鼓調和十番的表演尤盛。在縣城和大柘、石練、湖山都有十番隊,還有女子大班、小班十番隊。其表演方式主要為迎神廟會和春節燈會時遊行演奏、也在喜慶堂會和節日設座演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廟會活動中止,崑曲十番沉寂了幾十年,瀕臨失傳。
1984年,遂昌縣文化館進行民間普查過程中,在湖山鄉奕小村恢復十番隊,參加建國三十五周年全縣文藝匯演。縣文化館根據傳統十番中《牡丹亭》[步步橋]曲牌改編成器樂合奏曲《鈞天新樂》,參加全省音樂舞蹈會演獲獎。後因組織人員諸原因,十番又中止。
2000年冬,縣文化館部門同志下鄉調查,在石練鎮石坑口村發現五六個七八十歲的十番老藝人,並找到十番工天譜,動員村裡組織年輕人傳承十番。2001年8月,石坑口十番隊參加在遂昌縣召開的中國湯顯祖研究會首屆年會的匯報演出,得到專家的高度贊揚,引起了媒體的關注。遂昌崑曲十番被中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上海東方台報道。2004年、2005年,中央電視台先後兩次來遂昌拍攝崑曲十番專題節目。2004年,縣文化部門又在湖山鄉奕山村恢復了湖山十番。
石練十番以笙、笛、雲鑼、梅管、提琴、扁鼓、雙清、三弦等管弦樂器為主要組合,演奏《牡丹亭》等傳統名劇曲牌,格調幽雅、俗稱「文十番」。湖山十番由三弦、雙清、雲鑼、笙、梅管、提琴和先鋒、嗩吶、鑼鼓等管弦和打擊樂器組合,演奏《賜福八仙》、《蟠桃八仙》、《通天河?出魚》等劇的摺子曲,格調相對粗放,俗稱「武十番」。
2004年3月。遂昌崑曲十番被列為浙江省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工程扶持項目,縣政府公布石練石坑口村為崑曲十番傳習基地,在縣實驗小學和石練鎮小學建立崑曲十番傳承學校。建有縣文化館十番隊,石練女子十番隊。2006年6月,遂昌縣被命名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崑曲十番)」。9月,「崑曲十番」參加了「2006中國.遂昌湯顯祖文化節暨湯顯祖國際學術研討會」大型開幕式文藝演出,古老而又獨特的「崑曲十番」博得了現場觀眾和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12月,「崑曲十番」被列為遂昌縣和麗水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被公布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8年6月,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遂昌十番是各地十番中最為奇特的一支。其樂曲聯奏既非民間小曲,也不是鑼鼓敲打,而是古樸典雅的「南北詞曲」,其中,又以湯顯祖的《四夢》、尤其是《牡丹亭》中的崑曲曲牌為主要演奏曲目。
幾百年來,遂昌民間的十番藝人沿襲抄錄,以湯顯祖《牡丹亭》的正昆工尺譜,作為他們習唱和演奏崑曲十番的開篇曲譜。2001年,在遂昌舉辦的中國湯顯祖研究會首屆年會上,一經演出,便引起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遂昌地處麗水、衢州之間,東有松陽高腔,北有衢州西安高腔和侯陽高腔。明清以來,一直是傳統的高腔、亂彈和草昆之地。崑曲能夠深深根植於民間十番,研究者普遍認為,是湯顯祖推進了崑曲在遂昌的傳播。
湯顯祖不止一次把遂昌稱為「仙縣」,自詡為「仙令」,生性愛好自然的湯顯祖,游遍邑內的青山碧水。
四明進士屠隆幾度來遂昌看望湯顯祖,也來踏游獨山,游性所至,經過村寨口的南譙樓,駐足村前的葉氏牌坊,那是遂昌縣令池譽德在明隆慶年間,為葉以蕃的父親建造的旌表牌坊。
劇作家屠隆有自己的的崑曲家班,湯顯祖也能審音度曲,他們曾一起夜讀研討過《西廂記》。雖然湯顯祖與屠隆對「情」的見解不一,但是,一部《西廂記》,其精華正是一個「情」字。這對於湯顯祖創作《牡丹亭》,因情生夢,因夢成戲,賦予杜麗娘即幻即真的情,一部為情而復生的傳世奇夢,由此而生。
湯顯祖不是遂昌人,可是,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和他那享有世界文學名著之稱的《牡丹亭》,遂昌作為湯顯祖主政和《牡丹亭》的創作之地,一直是中外「湯學」專家學者前來尋訪舊跡和搜集史料、進行實地考察研究的地方。
1995年,遂昌建成的湯顯祖紀念館,如今已發展成為國內傳播和推廣湯顯祖文化的重要基地。
在保護和扶植石練十番這一原生態民間崑曲文化的同時,湯顯祖紀念館成立了崑曲培訓中心,依託「湯顯祖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化名著、崑曲世界文化遺產」這三大文化品牌,學演《牡丹亭》,使湯顯祖文化在內涵上,形成地域性民間十番與高雅文化相互輝映的發展格局。
㈥ 民族文化都包括那些
民族文化包括本民族鮮明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的總和體現,同時也是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的一個標志。
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內容分別為:
一、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等內容。
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內容。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有:
一、春節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
還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二、立春
立春是漢歷(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為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三、元宵節
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漢歷(農歷)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四、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秋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在傳統歷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漢歷(農歷)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圓人團圓,表達了中國人在那輪圓月中寄託的無數美好願望。
五、臘八節
臘八節,又稱臘祭日,是中國先民進行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日子。
每到臘八這一天,為了祭祀臘神,民間往往要准備一頓別具風味的粥。這種粥是用五穀雜糧摻入花生、栗子、紅棗、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燉爛,再添加紅糖,做成八色香粥,稱之為「臘八粥」。粥煮成之後,先要盛上幾碗,放置於庭院天井、碾磨盤上、牛馬羊豬圈的門上,以表示同慶豐收、迎吉祥之意。
(6)遂昌的民族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不僅具有國家意義、民族意義,同時還具有者教育價值,不容忽視:
民族文化的教育價值,是指將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具體內容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它又具有一般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所不具備的教育功能。
第一,民族文化中蘊涵的優秀精神品質可以在經過動態解讀之後,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
不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哲學、政治、道德觀念,還是它所創造的音樂、繪畫、書法、舞蹈等藝術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風俗習慣中所凝結的審美意識等等,都可以匯聚成人們自身的素養逐漸積淀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
第二,民族文化中作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於藝術特徵的部分。如古典繪畫、古典音樂、古代書法、古典建築等等,不僅包涵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審美表現意識,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許多有益的啟迪。
這些啟迪在現代化程度比較發達的今天,不僅沒有失去意義,反而彰顯出它的不朽價值。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在以民族文化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必然存在的重新解讀,積極思辨,這本身也是開啟我們心智的過程。
愛國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素質的教育固然可以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但是,恐怕最容易為學生所接受,也最容易發揮作用的,是這些以審美的藝術教育為特徵的文化教育,它可以把學生帶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藝術宮殿,在那裡閱讀我們民族的藝術史、審美史、心靈史,在那裡發現真,發現善,發現美,逐漸形成優秀的精神品質。
㈦ 遂昌的文物古跡有哪些
湖山離遂昌縣城沒有60公里,只有41公里左右。到湖山後可乘船(每天都有)到各個主要景點,而且也可自己包船遊玩,價格比較便宜
㈧ 湯顯祖跟遂昌到底有啥關系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家和中國古典名著《牡丹亭》的劇作者,同時,又是對中國文化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一代偉人。數百年來,他的思想和藝術成果一直輝耀著我國文壇,並產生了世界性影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100位文化名人之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
湯顯祖與遂昌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淵源,在他一生十五年從政生涯中,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遂昌度過的。從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到萬曆二十六年(1598)的五年裡,身為遂昌知縣的湯顯祖興學重教,獎掖農桑,驅除虎患,縱囚觀燈,清廉正直,勤政惠民,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口碑載道,至今不替。遂昌的秀美山川和淳樸民風更激發了湯顯祖的創作靈感,吟詩作賦,嘯閑詠歌,在當地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其享譽世界的代表作《牡丹亭》即醞釀創作於此。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歷史文化名人,弘揚民族文化,遂昌縣於1995年4月在縣城建成「遂昌湯顯祖紀念館」。紀念館面積800多平方米,由前院、館舍、後花園三部分組成,環境優美,古樸雅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