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府文化的來歷(簡答)
什麼是天府文化?就是以成都平原為核心在天府之國發展起來的文化,這是一種典型的特殊的地域文化,在特定圈層和區域內形成的文化。文化既然是人造的,那麼文化一定是多樣的、各具特色的。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不同水土的人不同,有黃、黑、白皮膚,世界上有2000種民族,不同的人就會創造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典型的水土性、地域性。這是文化的本質,就是個性與特色。在地球的三維坐標系中,由於每一點的XYZ值(長、寬、高)不同,所以每一個地方的文化不同,從理論上講,世界上有無窮多種文化,只是有的沒有凸顯出來,有的成為了重要現象或者主流文化。因此,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是其主要特徵,絕不能謀求文化的一致性和相同性,文化交流也不能消滅多樣性。當然,既然是文化,就有共同性的一面,這就是文化的特殊性與一般性,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研究文化必須從地理學、歷史學、經緯度入手。研究天府文化必須研究成都平原特點、研究成都人口來源。
從地理學看天府文化。成都平原處於中國地理第二階梯(過渡階段,是第二階梯中海拔最低的部分,300米到800米),青藏高原東大門,橫斷山東北側,北緯30°線與胡煥然曲線交點,是四周封閉的盆地,有內陸海洋性氣候,有河流數千條(大河流1409條,中河流2860條,小河流5870條),受喜馬拉雅雪原與印度洋暖流影響很大,古蜀海洋就在成都平原。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說,中國古地貌是東高西低,7000多萬年前,古長江分為東西兩條,西長江南流印度洋,東長江(即揚子江發源於西陵峽)從東往西倒流(太平洋水系),兩條互不相通。四川盆地是20萬平方公里的內海大澤,《易經》的八卦兌澤(方位西)就是指西方四川盆地古海。因此,成都平原特別適合植物生長,是水稻最早種植地,物產豐富。早在商代就有用稻米做成的化妝品。因此,天府文化是過渡態文化、是山水文化、是農耕文化、是內海文化。
從移民史看天府文化。成都自古以來就以其豐富的物產、優美的環境吸引著各方人才匯集於此,形成了獨特的移民文化和移民精神。古蜀人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土著部落。這些土著人可能起源於喜馬拉雅。古羌族應該是喜馬拉雅人。蜀地文明分為幾個時期:蜀山氏、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是長江文明的源頭。蜀部落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於中原文化的部落。「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秦代「移秦民萬家入蜀」。三國至東晉,隨劉備入蜀的移民達數萬家。西晉甘肅陝西大旱,流民十萬人入川「就食西蜀」。元末明初,發生了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明末清初,一百多萬移民進入四川,迎來「湖廣填四川」移民高潮。抗戰爆發,華東華北大量人口和各種機構、學校遷入成都。建國後的「三線建設」,也有大批工廠和技術工人進入成都。清代末年的《成都通覽》記載清代成都人的構成:湖廣佔25%、山東佔5%、陝西佔10%、雲貴佔15%、江西佔15%、安徽佔5%、江浙佔10%、廣東廣西佔10%、福建山西甘肅佔5%,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根本沒有。清順治三年(1646),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隨後的五六年間斷絕人煙,因此清初四川省會曾遷往保寧府閬中,這在成都歷史上絕無僅有。康熙年間,清政府實施「湖廣填四川」移民政策,來自大半個中國十多個省份的一百多萬人口移入四川,數量大大超過了土著(四川清初土著人口僅八九萬人)。移民文化造就了天府文化的特徵:一是冒險開拓性;二是開放兼容性;三是在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上具有創新性等。
從三星堆看天府文化。天府文化的源頭是古蜀文化。茂縣營盤山、德陽三星堆、成都金沙古遺址證明,古蜀文明可以延伸到5300年以前。在營盤山遺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房屋基址、墓葬、殉人坑、窯址等各種遺跡。營盤山遺址還出土了不少果核殘塊,通過浮選之後發現,裡面有桃、梅、杏這三種果樹的種子,說明早在5300年到4600年前,這里就已經水果豐富。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批河蚌、海貝,是「南方絲綢之路」的明證。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它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考古學家將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其中一期為早期堆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則屬於青銅文化(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近2000年。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其中有作為「縱目」的蜀人先祖蠶叢偶像的青銅縱目面具,還有長達1.42米、作為權杖法杖的金杖。兩座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金、 銅、玉、石、陶、貝、骨等珍貴文物近千件,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銅器。其中,一號坑出土青銅器的種類有人頭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龍形飾、龍柱形器、虎形器、戈、環、戚形方孔璧、龍虎尊、羊尊、瓿、器蓋、盤等。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器有大型青銅立人像、跪坐人像、人頭像、人面具、獸面具、獸面、神壇、神樹、太陽形器、眼形器、眼泡、銅鈴、銅掛飾、銅戈、銅戚形方孔璧、鳥、蛇、雞、怪獸、水牛頭、鹿、鯰魚等。在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發掘中,還出土了共計80多枚象牙。三星堆那些造型各異的青銅人頭像,出土時面部均有彩繪,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掛戴耳環耳飾,這說明很時尚,懂得生活。川劇變臉的源頭與祖先在三星堆的面具。三星堆人沒有胖子,青銅站立人很清秀、干練,瘦身緊衣,說明把減肥作為健康、美麗的標志,早就有了。
從金沙遺址看天府文化。成都金沙遺址是21世紀中國第一個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是世界上同時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遺址之一,是中國同時期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有商、周祭祀場所、大型建築、一般居址、墓地等。位於遺址東南部,沿著一條古河道南岸分布,面積約15000平方米,發現了與祭祀活動相關的遺跡63個,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珍貴文物6000餘件,象牙數百根,還出土了2000多根野豬獠牙、2000多支鹿角等。位於金沙遺址東北部,是一處由8座房址組成的大型宗廟或宮殿建築,由門房、廂房、前庭、殿堂構成,總長90米、寬50餘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這是我國西南地區先秦時期發現的最大的一群建築。為木骨泥牆式建築,屋頂覆以茅草。同時發現了70餘座,分布在10多個居住區,在房址周圍,發現有水井、生活廢棄物的灰坑、燒制陶器的陶窯等。
金沙遺址所清理出的重要珍貴文物多達數千件,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金沙遺址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晚期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數量眾多的象牙、精美的玉琮等外來文化的用品,在金沙遺址已出土的珍貴文物中佔有相當比例。由此,考古專家認為金沙文化既有其獨特魅力,又是深受中原、長江下游等文化深刻作用的產物。 金沙遺址出土的30多件金器是該遺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獨特風格和鮮明自身特色的。這些金器包括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蛙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除了金面具與三星堆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以外,其它各類金飾均為金沙遺址所獨有,都是用金片、金箔錘打而成,種類非常豐富。商周太陽神鳥金飾整體為圓形薄片,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其含金量高達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由於加工工具不十分鋒利,在圖案的四周留下了反復刻劃的痕跡。從商周太陽神鳥金飾殘留的痕跡分析,它的加工至少採用了熱鍛、錘揲、剪切、打磨、鏤空等多種工藝。先用自然金熱鍛成為圓形,然後經過反復的錘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再用剪切的方法去掉外表參差不齊的部分,使其成為一個較為標準的圓形,在圓形的金箔片表面畫出整個圖形(包括太陽及光芒和四隻鳥),最後根據已畫的紋樣反復刻劃切割形成鏤空。此器構圖凝練,是古蜀人豐富的哲學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藝術創造力與想像力和精湛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也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2013年商周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國家文物局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同時其本身亦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專家普遍認為,金沙遺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後,在成都地區興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
這說明古蜀文化非常輝煌和高端,製造業、文創業很發達,具有工匠精神。三星堆、金沙遺址是中國工匠的搖籃、是中國工匠精神的發源地、是世界文化創意中心、是世界手工業製造中心。「天府之國」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主要依靠自然資源,在遠古時期優勢極為明顯。但在依靠市場資源的工業社會,天府之國的優勢會下降,因此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大型製造能力。
從西漢文物看天府文化。老官山漢代漆人穴位、紡織機、醫簡(蜀椒),青白江船棺(戰國青銅器、漆具)、漢磚(說唱俑)。說明天府文化是健康幸福文化。
從絲綢和鹽茶看天府文化。成都是古代絲綢生產地和供銷地,是茶馬古道起點,是食鹽的重要供應地,是紙幣交子的誕生地。說明天府文化是開放貿易文化。
天府文化是一種迭代循環文化。整個世界是一個迭代循環(重復)走向高級的過程,輸出(結果)就是下一個輸入(開始)。迭代方程(機制和方式)不同,結果不同。哲學家講事物發展是螺旋式或波浪式前進,就是這個道理。物理學家用最簡單的邏輯斯諦映射(logistic map)亦稱拋物線映射就可以表現復雜的非線性行為,如混沌、分岔、分形等。如果用更高級的非線性方程,就能產生更復雜的局面。「一切皆過程」。文化就是過程,也是過程的積淀。每一秒鍾都在成為歷史。歷史就是時間軸上的事件序列,就是以時間為軸心的樹枝群,因此過程、過去可以恢復。未來結果可以預測,這是確定性理論的主張。對於隨機論來講,什麼都不可預測、不可知。真實世界介於隨機與確定之間,更為奇妙。隨機的本質是數據(事件)太多太大,常人無法掌握和處理,其本身是有規律的。確定性是因為數據(事件)較少較小,常人能夠掌握和處理。在大數據時代,隨機性可以減少,甚至成為確定性。但是,由於非線性存在,隨機性和復雜性又成倍增加,因此預測未來難度更大。天氣預報就是這樣,不準,是因為系統非線性很強,因素太多。如果未來可以預測,人生樂趣就減少了許多,甚至枯燥乏味。文化就是一個介於隨機與確定之間的過程,呈現多樣性、復雜性、個體性。天府文化是成都平原發展的一個過程、階段、積淀,是一種迭代循環文化,在一定精度下可以恢復過去歷史(歷史劇、古村古鎮),也可以暢想未來(預測預報、科幻設想)。人與普通動物的最大差異之一就是懷舊、戀鄉、鄉愁,因此根據迭代法則恢復過去,市場很大。花椒樹可能是搖錢樹的原型,馬可能是龍的原型,縱目人可能是古蜀王蠶叢的造型。從三星堆到金沙,從蠶叢到開明,天府文化是一個過程、階段、點位,處於變化發展之中,在不斷豐富與完善。
天府文化是盆地文化,是山脈、人脈、河流、海拔、溫度、濕度的復合函數。水是天府文化的流體、血液,山是天府文化的載體、依託,地是天府文化的母體、根基,人是天府文化的主體、靈魂。天府文化是一個人體系統,各種河流是天府文化的經絡,各種湖泊是天府文化的穴位。天府文化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天府文化就是生態文化、和諧文化、創新文化、順變文化。都江堰工程是天府文化的典型標志。要發揚天府文化,必須把水文化做活,「復活」成都消失的河流。沒有水網、水系、水脈,就沒有人脈、文脈、商脈。
總之,天府文化是內海文化、治水文化、農耕文化、移民文化、工匠文化、時尚文化、開放文化、商貿文化、創新文化的總和,具有戀土、順變、包容、外向、趕超的特點。成都人自古時尚、潮流,化妝、穿耳、面具、瘦身、多彩、玉佩、金器、銅器,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
㈡ 四川為什麼稱為天府之國,有怎樣燦爛的文化
到了宋代,樂山大佛被修築完成,越來越多的文人都來這里題詞作詩,蘇軾就是其中的一位,如他寫道“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樂山的古稱)”。岷江在經歷了樂山後再次一路向南,最終在宜賓的合江門與金沙江匯合,自此金沙江也改變了它的名字,成為了著名的長江。
㈢ 天府文化的代表有哪些
川菜、蜀綉、三星堆、都江堰等;川劇變臉作為巴蜀藝術的瑰寶;三國文化能代表天府文化.魚鳧文化,寶墩文化等等。
1、川劇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2、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餚,是中國特色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中華料理集大成者。
3、蜀綉
蜀綉,四川省成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4、三星堆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5、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3)天府文化有哪些元素擴展閱讀:
川劇是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說起變臉,有必要先到川劇那裡去溯一溯源頭。川劇變臉話說清乾隆、嘉慶年間,每至逢年過節之際,在四川鄉鎮村落碼頭處林立的廟堂都會搭起戲台以作慶典,久而久之,川劇就在街頭巷尾之中漸成氣候。
清代「兩湖填四川」,為蜀地的文化帶來了諸多新元素,昆、高、胡、彈、燈,諸腔戲班匯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凈、末、丑同亮相於茶館的小戲台之上,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才改稱「川劇」。
相較於川劇藝術本身的淵源和博大,變臉的技藝成形則還要歸屬於二十世紀。在這期間,變臉在戲班的對台戲中不斷摸索、演變、精化,漸漸成為川劇的一大特色。川劇的悲劇極有特色,喜劇獨樹一幟,凡是情感波折、內心激變之處,變臉皆有用武之地。
它以其怪誕猙獰的面相變化表現出人物內心不可名狀之律動,作為一種對人物內心非常獨特的表現手法,無疑大大增加了川劇本身的表現力,每及名角表演變臉,就常常釀成爆棚之患。可見,老百姓對這種極端好看的耍活兒是打心眼地認可的。
㈣ 天府文化十六字是什麼
天府文化十六字是「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
名詞出處:
黨代會報告指出,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譚平院長、王川教授首先對天府文化十六字內涵,即「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說明,他們談到,如今天府文化更加體現在精神上的大雅,具有近現代氣質。
其次,兩位嘉賓分別鑒賞了巴蜀文化和巴渝文化,他們強調到:文化無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它所養育的人們對其的滿足感。兩位嘉賓指出,天府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即為「從容」,慢節奏的生活使生活在此的人們更能獲得幸福感,從而加大了對天府文化的高度認同和自信。這也正是天府文化本質所在。
(4)天府文化有哪些元素擴展閱讀:
天府文化的產地是成都: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成都平原被譽為「天府之國」,是古蜀文明重要發祥地,孕育積淀出思想開明、生活樂觀、悠長厚重、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質。從傳承歷史文化,弘揚現代文明,天府文化理應成為彰顯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幟。
㈤ 天府文化是什麼
以古蜀文化為發源,以成都平原為中心,因封建社會農氣候濕潤、農業繁榮、對外交通不便等別因素形成的,包含了川劇、川菜、蜀錦、蜀綉、四川評書、四川麻將等一系列元素,以詼諧、閑豫、平和、善於享受生活為特色的文化分支。
㈥ 最能代表成都的元素有哪些
成都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發祥地 。境內金沙遺址有3000年歷史 ,周太王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先後有7個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漢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唐為中國最發達工商業城市之一,史稱「揚一益二」;北宋是汴京外第二大都會,發明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
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勝古跡,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成都先後獲世界最佳新興商務城市、中國內陸投資環境標桿城市、國家小微企業雙創示範基地城市、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 、中國十大創業城市、中國外貿百強城市排名第18等榮譽,正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引領力、全球競爭力的世界文創名城。
以上是四川省的 成都就只有兩個是被聯合國列為內了的。
熊貓、火鍋、春熙路、川普、說唱......太多啦,成都的時尚元素來源於幾千年天府之國的得天獨厚優勢,更來源於無數熱愛生活的人們和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自信。
㈦ 成都大運會會徽寓意是什麼
成都大運會會徽寓意是承載了人們追求光明的渴望與決心希望彰顯天府文化中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積極精神面貌。為了體現了成都味兒天府文化2021年成都大運會會徽設計選取了古蜀文明與天府文化的象徵元素之一太陽神鳥,在古代太陽神鳥承載了人們追求光明的渴望與決心希望彰顯天府文化中自強不息昂揚向上的積極精神面貌。
成都大運會會徽組成成分
本次大運會會徽主體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對應英文首字母U的基礎上,結合了天府文化象徵元素之一的太陽神鳥,會徽由大紅明黃翠綠湖藍四個漸變色塊組成對應成都大運會綠色智慧活力共享的辦賽理念,並與國際大體聯標志元素一脈相承會徽設計還巧妙融入了鳳凰這一中國文化中的特色元素。
圖形左側以圓弧切割的方式抽象化鳳首右側以融入火焰元素的形式抽象化鳳尾,描繪出一隻活靈活現盤旋在天際的瑞鳥鳳凰不僅蘊藏了涅槃重生的堅韌,也寄託了放飛夢想的希冀與大運會在成都成就每一個夢想的口號完美契合向全世界送出來自中國的美好祝願。
㈧ 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成都,究竟有何獨特的文化魅力
說起成都,我們應該都聽過之前的一首歌《成都》,這首歌讓它瞬間火遍全國,也讓很多朋友很好奇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城市。成都作為一代古城,有很多古文明的留存,古往今來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是一個非常神秘、特別的存在,也被稱為“天府”。天府成都是有很多文化魅力的,比如飲食方面、旅遊方面以及考古文學方面,都是非常有特色、有魅力的文化所在。
除了飲食和旅遊,四川的考古文化也是聞名於耳的。四川有著名的,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等,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源頭,所以有很多的,考古學家去成都這邊去探索以前的奧秘,天府成都因此吸引了很多古學家的目光。
㈨ 天府文化內容有哪些
一、川劇 (傳統戲曲劇種)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川劇是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
川劇分小生,須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川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川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蜀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星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江堰
㈩ "弘揚古蜀精神,傳承天府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1、天府文化具有兼容並蓄的氣度
著名學者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一書中說:天府大地「就南北方向而言,恰好位於黃河與長江兩大巨流之間,亦即中國古代兩大文明發展的地區之間,既是我國西部南北交通的孔道,又成為我國南北文明的匯聚之地。就東西方向而言,它正當青藏高原至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也是西部畜牧民族和東部農業民族交往融合的地方。」
天府文化誕生孕育於這片神奇的沃土,造就了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氣度。天府文化兼容並蓄的氣度,為城市發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和永續動力。
2、天府文化具有開放進取的精神
天府大地雖然地處中國西部內陸,但古蜀先民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通過「地崩山摧壯士死」的壯舉,打通了被李白喻為「難於上青天」的古蜀道;通過對成都平原水環境的治理,打通了「門泊東吳萬里船」的長江航道;通過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打通了連接亞歐的文化經濟大動脈。
這種開放進取的天府精神,不但使成都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也成為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貨源地和中轉城市之一。
3、天府文化具有創新創造的基因
天府文化博大精深,與時俱新。這里曾經誕生過世界上年代最早、唯一留存、一直使用的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誕生過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誕生過中國最早的官辦地方學校文翁石室、中國最早的地方誌《華陽國志》、新中國第一張股票「蜀都大廈」……天府文化具有顯著的創新創造基因,這種基因傳承至今,歷久彌新。
4、天府文化具有優雅時尚的特質
出版於公元三世紀、中國最早的地方誌《華陽國志》總結天府文化的特質說:蜀「多斑彩文章」,說明天府大地自古崇尚優雅時尚。這里自古是文化巨星集聚之地,有唐一代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李商隱、白居易、劉禹錫、元稹、賈島、溫庭筠、韋庄等都曾旅居成都。
清代學者李調元曾用「自古詩人例到蜀」來總結成都所擁有的這種獨特的文化地理現象。1938年,燕京大學、齊魯大學等齊聚華西壩,陳寅格、錢穆、梁漱溟、朱光潛、顧頡剛、馮友蘭、呂叔湘、吳宓等一大批著名學者雲集成都。真可謂「鬱郁乎文哉」。從後蜀主孟昶在成都城牆上遍植芙蓉,到春熙路、太古里的國際時尚潮流,成都不愧為「中國最美幸福城市」、「最佳時尚生活城市」。
5、天府文化具有聰慧勤巧的秉性
天府文化具有典型的大國工匠精神和聰慧勤巧的秉性。2013年,成都天回鎮老官山罕見出土四部西漢蜀錦織機模型,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教授認為:「這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提花織機模型,代表當時最為高超的中國織錦技術。」勤巧智慧的成都人創造過神奇的青銅冶煉技術、玉器金器開采加工技術、漆器生產技術、天然氣煮鹽技術……揚雄《蜀都賦》總結說:「雕鏤扣器,百伎千工。東西鱗集,南北並湊。」這是一座具有工匠精神的城市。
6、天府文化具有友善公益的美德
成都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七次大的移民運動。以色列學者裘德﹒馬特拉斯曾說:「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移民現象。」移民城市普遍具有較強的寬容美德和包容心態,形成平等、友善、互助的社會習俗和城市性格。
《成都通覽》記錄清末民初成都人口比例:湖廣25%、山東5%、陝西10%、雲貴15%、江西15%、安徽5%、江浙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可見成都是由大半個中國的移民所構成,移民帶來新的物種、生產技術、異域文化,同時也培育出友善公益、互助發展的市民精神。
7、天府文化具有崇尚自然、樂觀包容的理念
都江堰的誕生使得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余秋雨評論說:「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說得近一點,有了它,抗日戰爭的中國才有一個比較安全的後方。」天府之國孕育出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天府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推崇樂觀包容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