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認識新文化運功是一場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初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由一部分激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發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義的束縛,力爭實現名符其實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為起點和中心陣地,以民主和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兩面旗幟,向封建主義展開了猛烈的進攻。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易白沙、吳虞、錢玄同等。運動的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反對封建專制和倫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個性解放,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提倡科學,反對尊孔復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對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與科學判斷一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和文言文,開展文學革命和白話文運動。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啟蒙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更是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及各種社會主義流派的思想運動,使舊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轉變為由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新文化運動從內容到形式的深刻變化,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重要標志之一。
Ⅱ 新文化運動通過哪些措施來實現這種解放的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在進行帝制復辟活動之時,還大力提倡尊孔讀經。
陳獨秀
他剛登上總統寶座,就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親自發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學博大」。1914年又發布《祭聖告令》,通告全國舉行「祀孔典禮」。為支持袁世凱帝制復辟活動,中外反動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逆流,1912年起,他們在全國各地先後成立了「孔教會」、「尊孔會」、「孔道會」等,出版《不忍雜志》和《孔教會雜志》等。康有為還要求定孔教為「國教」,宣揚「有孔教乃有中國,散孔教勢無中國矣」。面對這股反動逆流,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的和封建勢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許多人則感到彷徨苦悶,找不到出路。但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為代表的激進民主主義者卻發動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大張旗鼓地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復古思想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這個運動是從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開始的。陳獨秀任主編,李大釗是主要撰稿人並參與編輯工作。
陳獨秀是一名激進民主主義者,他仇視當時的封建軍閥統治,要求實現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會制度和倫理思想,認為要實現民主制度,必須消滅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規范。李大釗則反對復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號召青年不要留戀將死的社會,要努力創造青春的中國。該雜志於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時,遷往北京並改名為《新青年》。進步知識分子團結在《新青年》周圍,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從政治觀點、學術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等方面向封建復古勢力進行猛烈的沖擊。他們集中打擊作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思想基礎的孔子學說,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們還主張男女平等,個性解放。1917年起他們又舉起「文學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青年》實際上成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領導中心。
1916年初,袁世凱稱帝,在此之前,美國人古德諾發表了《共和與君主論》,楊度發表了《君憲救國論》等文章,散布中國宜於實行君主制,沒有君主便要「滅亡」的謬論。《新青年》針對這種情況,發表了陳獨秀《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後之覺悟》,李大釗的《民彝與政治》、《青春》等主要論文,揭露了君主專制的危害。
《新青年》從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號起改用白話文,採用新式標點符號,刊登一些新詩,這對革命思想,的傳播和文學創作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舊禮教舊道德進行了無情的鞭撻,指出隱藏在封建仁義道德後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國2000多年封建統治的歷史就是這吃人的歷史,宣告「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這
新文化運動
篇小說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在《新青年》的影響下,一些進步刊物改用白話文。這又影響到全國用文言文的報紙,開始出現用白話文的副刊,隨後短評、通迅、社論也都採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所有這些文學改革,使全國報紙面貌為之一新。 1917年爆發了偉大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震動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新青年》應社會形勢發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發表了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和社會主義理論文章。1918年11月,《新青年》發表了李大釗同志寫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著名論文,熱烈歡呼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領導下,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民主,反對獨裁,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新文化運動,宣傳了西方的進步文化。以後,又傳播了社會主義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階級的要求,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反響。
新青年
這一運動的深入發展,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學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下,為迎接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爭作好了思想准備。
這次運動的主要缺點是其領導人沒有把運動普及到群眾中去,只是局限在知識分子圈子裡,他們除了一般的政治口號外,沒有提出實現民主政治的具體辦法。同時他們形式主義地看問題,不能正確地對待中國文化遺產。但這個運動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了封建主義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當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馬列主義的時候,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一個資產階級文化革命運動轉變為一個廣泛宣傳馬列主義的運動,《新青年》也逐漸變成宣傳馬列主義的刊物。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大量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從1916年第二卷第一號起,《青年雜志》 改名為《新青年》,1917年初遷到北京出版。主要撰稿人除陳獨秀外,還有李大釗、胡適等。此後,《新青年》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新青年》受到廣大青年知識分子的普遍歡迎,被視為青年人的「良師益友」。他們說:「青年得此,如清夜聞鍾,如當頭一棒。」
請採納
Ⅲ 誰知道五四新文化運動三提倡三反對是什麼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圍繞著「四提倡,四反對」而進行的具體實踐活動。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愚昧。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
Ⅳ 五四運動是反對清朝的封建統治嗎簡單說說是什麼樣的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清朝是在1912年滅亡的,所以五四運動不是反對清朝的。五四運動是資產階級激進派發起的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五四運動的爆發與一戰後中國作為戰勝國卻無法要求自己的正當權利、青島的特權無法收回有關,讓國人意識到「弱國無外交」。
Ⅳ 如何理解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因為:
1、五四運動是以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開啟了民族復興的新的起點。1840年以後的中國,積貧積弱,戰亂不已,水深火熱,不斷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救國救民前赴後繼,但種種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即使是結束了幾千年封建統治的辛亥革命,仍然沒有改變中國的命運。
2、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極大地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桎梏,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五四運動以暴風驟雨般的形態,猛烈地沖擊和盪滌著幾千年來的封建舊禮教、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凝聚起近代中國思想變革的風雲。五四運動中的先進分子,承繼了新文化運動對民主與科學的追求,並從俄國十月革命中看到了新的革命曙光,「改造社會」的呼聲日益強烈,社會主義成為最流行的新思潮。
3、在李大釗、陳獨秀等一大批先驅的努力下,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開始成為中國先進思想界的主流。學習十月革命的經驗,走俄國人的路,用馬克思主義改造中國,逐漸成為中國先進分子立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識。
4、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准備,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時期,伴隨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出現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他們中的很多骨幹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五四運動後,這些先進分子開始深入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與此同時,開始醞釀並准備建立中國共產黨。
5、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青年運動的序幕,中國青年從此作為獨立的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中國青年的覺醒和奮起是與中國近代愛國民主運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五四運動中,中國青年用英勇果敢的愛國行動,發出了鏗鏘的青春宣言,成為中國革命的先鋒。
Ⅵ 新文化運動是如何使青少年們擺脫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的
新文化運動提倡婚姻自由,女子不再,裹腳,講白話文,提倡青少年讀書進學堂
Ⅶ 五四運動前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上什麼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
1、改革文字,推廣白話文
1917年,蔡元培、吳稚暉等共同組織了「國語研究會」,該會的宗旨在於宣揚「國語統一」、「言文一致」。胡適亦曾在《新青年》發表了著名的《文學改良芻議》,其提出文學革命,即為對白話文推廣的一篇重要文字。
在1918年,胡適又寫了《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他將文學革命的目標歸結到「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其謂:「我們所提倡的文學革命,只是要替中國創造一種國語的文學。有了國語的文學,方才可有文學的國語。有了文學的國語,我們的國語才可算得真正國語。國語沒有文學,便沒有生命,便沒有價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發達。」
2、提倡文學革命
1917年1月,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提出了「八不主義」,陳獨秀則撰文聲援,在《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將胡適的「八不主義」歸約為所謂「三大主義」。陳獨秀強調文學在承擔社會革命方面的功能,他高舉「文學革命軍」的大旗,並將「文學革命急先鋒」的稱號許給胡適。
自1918年開始,《新青年》刊載了一系列的白話文作品,其中頗有影響的是胡適、沈伊默、劉半農等人的白話詩,而最具影響力的則數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其在白話文運動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
3、開啟新史學
胡適在1918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開啟了中國疑古派的先聲。胡適在這本書里對沒有可靠史料依據的遠古史,皆持質疑的態度,並刻意從老子講起,藉以否定以孔子為中心的傳統經學,這種「截斷眾流」,直接以諸子百家開篇的史學方法論,開啟了一代疑古之風。
繼疑古思潮後,李大釗又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引入中國,這也是史學的一種革命,它為史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歷史哲學基礎。而新文化運動對舊史學的批判,恰恰為馬克思主義新史學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宣揚革命以及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李大釗是最早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人。《新青年》陸續刊載了陳獨秀的《勞動者的覺悟》、李大釗的《May Day運動史》和大量勞工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及材料,這標志著《新青年》的立場,逐漸地轉向了無產階級。
Ⅷ 新文化運動反封建
D、作為反封建運動來說的
新文化運動主要是文化方面崇尚科學民主,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ABCD都是新文化運動的性質 但是此題其實考的是審題 考的是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的性質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當然是反封建
戊戌變法 是資產階級改良 也是反封建
Ⅸ 比較五四前後新文化運動在反對封建主義內容上的變化
五四前主力為學生,地點在北京。後期主力轉為工人,由北京轉到上海,及其他城市,影響范圍變大。五四前宣傳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科學思想為主,五四後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 。
Ⅹ 什麼是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
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在中國滿布陰霾的天空中,響起一聲春雷,爆發了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
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思想文化方面,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袁世凱《大總統祭聖告令》
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蒸為特性。中國服循聖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於修身。
——《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曾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他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動了進攻。人權就是民主,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斗爭。關於科學,陳獨秀認為,不論什麼事物,如果經科學和理性判定為不合於現今社會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遺留的,聖賢所深愛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號召人們堅持科學的精神,成為自然界的統治者和主人。陳獨秀還向青年提出六項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養出一代「意志頑狠,善於不屈,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信賴本能,不依他人為活,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的新國民。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為宣傳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學術上實行「兼容並包、百家爭鳴」的方針。他在擔任北大校長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學術研究,展開百家爭鳴,不拘一格選人才,對中外教員一視同仁等。他聘請新文化的倡導者陳獨秀擔任文科學長,李大釗擔任圖書館主任。還有胡適、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魯迅以及一批留學回來的自然科學家都先後到北大任教。但同時,北大也有一批以劉師培、辜鴻銘為代表的所謂舊派教授。通過改革,使北大成為當時全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適從美國留學回國後任北大教授,後任文學院院長。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是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魯迅早年留學日本,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毛澤東稱贊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賽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學)。
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教材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
民主和科學的口號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新文化運動是沿著兩條戰線展開的,一條是思想戰線,一條是文學戰線。兩條戰線交織進行,因而它既是一場思想革命,又是一場文學革命。作為思想革命,它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作為文學革命,它倡導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前期的新文化運動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其實無論是東方或西方,都應該互相地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