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泰山精神是什麼
大致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會凌絕頂」的攀登意志;「重如泰山」的價值取向;「不讓土壤」的博大胸懷;「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國泰民安」的美好寄託。大觀峰上有清人題勒「與國咸寧」、「與國同安」、「斯山之固,國家柱石」,丈人峰上有當代日本書家(柳田泰雲)書刻「國泰民安」,都正切中泰山文化的這一精髓。
❷ 總結對泰山文化中的自強精神認識感受 注意是感受不是介紹
可概括為四個方面:
1、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
2、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
3、頂天立地的擔當精神,
4、胸懷博大的包容精神
具體的說明,包括如下方面
1.泰山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縮影,屬於中國精神的主幹。泰山精神是中華精神的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2.泰山地質以其37億年的絕對年齡!傲視中華。以泰山層地質而聞名世界。
3.以世界-首例自然文化雙遺產!開創聯合國遺產分類標准而知名!
4.泰山從古典神話盤古開天地,面向東方太日蒼天!頭化東岳泰山。
自泰山東部50萬年前左右的沂源人。到泰山南部5萬年左右的新泰智人。再到前7500-前2800年左右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周邊遺址海了去了。到傳說曰:太昊-少昊-昊-大山-日月-天也-大山-太山-泰山……
在大汶口文化的陶文圖案中就有很好的體現。而這一時期同時民族融合。到傳說的上古三皇五帝七十二王來登泰山,炎黃蚩尤泰山大戰……
山東-河南-陝西-山西-甘肅……炎黃-東夷-少數民族的融合之我中華民族!再到大一統的中華帝國-秦帝國的出現……
實質的中華國山泰山,在民族心中成了精神的象徵,體現在生活言傳話語中。
6.再到我華大秦一統江山!再到大漢武我華族沖天!漢光武中興大漢!再到大隋文帝修生養息!再到唐玄宗我中華古代發展達到頂峰!傲視全球!唐太宗隨沒來成,可前後共四次准備封禪,年年派欽差術士代表皇家參拜!大宋和金朝不管是戰敗戰和!南北兩國皆封禪吿於泰山!修了皇家道觀祠廟!
明朝二百餘年皇帝沒來參拜!可是明北京城建天壇,地壇!把泰山的東西濃縮見到了故宮眼前!派欽差就來了近40次!!!清朝就不用說了!一直把發源於長白,天下於泰山,把泰山拜為聖山!那朝不來中華泰山?!!!歷代帝王,欽差,大臣,萬民敬仰!乃中華民族!是我中華文明的東部發源地!!!民族精神的象徵!
7.泰山以其2500處以上的石刻名碑被尊為中華首座書法名山!
8.泰山以其列入文物保護的古樹2萬余株載入歷史!
9.泰山以其民國泰山氣象觀測所!
建國後竺可楨擬定的泰山氣象台而成為中國首座高山氣象台!
10.泰山以其中國首條高山索道!首條高山旅遊公路!而載入史冊!
11.泰山以其詩歌數以萬計而載入史冊!
12.泰山以其碧霞元君-泰山奶奶-老奶奶-送子娘娘-泰山聖母信仰載入史冊!
13.泰山石敢當在全球華人區!港澳台東南亞,日韓琉球都有文物實例!
14.泰山-岱廟作為全國港澳台百家東岳廟的祖庭!而載入史冊!
15.泰山以其中國首個人工造林達百分之90而載入史冊!
16.泰山風水!
泰山主東!萬物初始,發生之地!天地交泰,日月太山。山海仰天!
泰山主中!北至燕京!南至江南!西至西嶽!東至大海!無匹敵高山!
泰山龍眼!劃一斜十字:
北通北京!南通南京/杭州!西指開封/洛陽/西安!東達漢城/東京/京都!
泰山輪回!泰山之陰黃河滔滔!泰山之陽汶水湯湯!
奇的就在於山後黃河自西向東!山前汶水自東向西!形成風水輪流轉!
泰山聖地!山南聖鄉曲阜聖人輩出。山後省府濟南七十二名泉七十二才子。
形成一山一水一聖人~黃河邊的泉城~東岳中華泰山~聖鄉曲阜!
泰山:儒釋道三教合一~
道教三十六洞天第二第二洞天!-泰山洞天!
道教陰曹地府:泰山主管!乃魂歸泰山!泰山府君祭!
佛教二十四天位其中一個天位!-東岳大帝-泰山神!
佛教地域說,乃十殿閻羅泰山王!
儒學亦稱儒教。儒家文化的承載地:
泰山本地:先聖左丘明!和聖柳下惠!先哲林放!…………
乃天地造化!天地之孫!龍脈之源……
當然,你可以說之一切是巧合!但是沒有別山頭有如此巧合!!!
17.泰山之重!
泰山:被稱之為中華民族的縮影。泰山精神乃中華精神。
泰山: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司馬遷)
為人民利益而死重於泰山!(毛)
……
從漢朝的宮殿建築基石!到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毛紀念堂!
上海龍華烈士墓!雷鋒墓! 李大釗墓!
再到各主要大使館,奧運場館基石以及奧運公園觀賞石!
全國眾多市政建築的基石都是採用泰山石,
各地區民間住家,胡同口的石敢當,街道的命名,更甚我們的人民幣
也同樣,寓意國泰民安,穩如泰山,重如泰山!!!
就連中山陵的設計師-呂彥直先生!其祖籍也是泰山-泰安東平人!
18.泰山之頌:
民間俗語傳頌最多的文化山-泰山,從《詩經》:泰山岩岩。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
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泰山不讓土壤,顧成其大。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到為人民利益而死重於泰山。再到泰山壓頂不彎腰。有眼不識泰山。
挾泰山以超北海。泰山,乃宗岳也,山莫大於之,史莫古於之。泰山北斗。
❸ 書面總結對泰山文化精神中自強精神認識感受
遙參亭與岱廟之間是岱廟坊,又名玲瓏坊,建於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低錯落,通體浮雕,造型雄偉,精工細琢,為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檐角飛翹,脊獸欲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豎立雙柱,柱下側是滾墩石,石上前後有立雕蹲獅兩對:雄者戲耍綉球,雌者嬉鬧幼獅,姿態各異,生動可愛。坊的梁、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斗、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變化多端,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坊的內柱陰陽面均有刻聯。南面是當年的創建者山東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撰書:「峻極於天,贊化體元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意思是高峻的泰山與天齊,它輔助天地化生萬物;主宰宇宙的泰山神,顯赫的威靈鎮懾東方。北面是山東巡撫兵部右侍郎趙祥星題聯並書:「為眾岳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群靈之總攝,九州待命盪盪乎功孰與京。」大意是:泰山為五嶽之宗,全國各地的人們都來瞻仰它的雄偉氣概,它那化生萬物的德澤恩惠誰能超過呢?泰山之神把持操縱著群神仙界,天下都聽從其命,它那保佑蒼生的功勞廣大遠博,誰能與之相比?雙聯精闢地概括了泰山的神威。
墓為泰山花崗岩石砌成,傍山臨水,庄嚴雄偉,蒼松縈繞,翠柏環抱。墓壁正上方橫鐫郭沫若手筆:"馮玉祥先生之墓"七個金色大字。骨灰盒在墓壁中央的洞穴內,外嵌馮先生側面銅浮雕頭像以封穴。黑色頭像襯以白色花崗石底,周以黑色花崗石鑲邊,莊重樸素。頭像下又嵌黑色磨光花崗石方碣,上刻馮先生於1940年5月30日隸書自題詩《我》:"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愛闊。只求為民,只求為國,奮斗不懈,守誠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盡心盡力,我寫我說。咬緊牙關,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點不錯。"
2.參觀馮玉祥將軍墓,其墓地設計有何含義?並請簡要敘述馮玉祥將軍在泰山的活動?
墓階四層,共66級。四層標志著他一生走過的四個階段,第一層20級,象徵從出生到弱冠從軍;第二層14級,代表從青年到成年;第三層是14級,標志著由一個舊軍人轉變為堅定的民主戰士,第四層18級,記述著他堅持抗日,反對分裂,為祖國的民主與和平而奮斗不懈的戰斗生涯。66級象徵著一生渡過了66個春秋。
著名愛國將軍馮玉祥因與蔣介石政見不一,屢遭排斥,上世紀30年代曾兩度隱居泰山達三年之久。在此期間,他辦了許多有益於當地貧民百姓的好事,為人稱道。半個多世紀前,經周恩來提議,馮玉祥先生的骨灰安葬於泰山。
建造大眾橋:
1933年8月,馮玉祥離開張家口,前往泰山南麓的五賢祠居住——這是他第二次隱居於泰山了。他常去五賢祠西約三里多遠的小王莊學校,有時看學生活動,有時在學校開辟的「核桃園」、「蔬菜園」里剪枝除草。有一天,他從五賢祠去學校途中,經過從百丈崖流下來的一道小河的時候,踏著流水裡的石塊涉水,稍一不慎,滑倒在河裡。流水雖然不深,卻也濕透了全身衣服,馮將軍的膝蓋也被碰傷。他當時對跟隨他的人說:「路過此地,我們空身人尚且滑倒,那些挑柴過河肩負著百多斤重的擔子的人,又怎麼辦呢?一定要在這里修一座橋。」於是,馮玉祥派人去濟南請來工程技術人員制定方案,就近取用泰山石料,請工匠鑿石,立即施工。兩個多月後,橋建成了,馮玉祥將軍親筆題名「大眾橋」,以取方便大眾之意。1953年,周恩來總理親自提議為愛國將軍馮玉祥在泰山修建紀念墓園。幾位能工巧匠精心設計,利用這座石橋作為墓道。這不但使「大眾橋」增色,而且也多了一層更為深遠的意義。
興辦山區小學:
馮玉祥因出身貧寒,自幼讀書甚少,深感沒有文化、缺乏知識的苦痛。為貧苦百姓的子弟辦學,是他的一大心願,他非常欽佩武訓行乞辦義學的精神。1933年8月,馮玉祥第二次隱居泰山後,經過一番努力,在綿延30里的泰山郊區辦起了15處武訓小學,總校設在泰山南麓的小王莊。學校由馮將軍出資,免費供給貧苦百姓的子女上學,對個別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學校還給予「煎餅費」補助。學校統一發給校服,筆墨紙張、課本教材也全部由學校負擔。教學內容以宣傳抗日愛國為主,教育學生要自立、自愛、精忠報國。為讓學生獲得謀生手段,馮玉祥將軍根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建議,在學校實行「半工半讀」。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武訓小學的大部分師生牢記馮玉祥將軍的教誨,積極投身到抗日救國的斗爭中。
如果幫到您,一定要「採納」。謝謝您的舉手之勞!
❹ 泰山文化包括哪些
泰山文化——泰山平安福文化
泰山石刻「平安福」文化的核心意義與價值:
一、依託於五嶽獨尊幾千年文化之魂。
「平安」是國民最普遍的精神願望和心理訴求。泰山文化的主體是平安文化,無論是古代帝王的泰山封禪,還是泰山石敢當的民間傳說,都譽意「國泰民安」。「泰山平安福」是泰山平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泰山景區打造的標志性祈福文化景觀。
二、源於皇家文化傳承與基因
泰山「平安福」由當代著名傳統文化學者、愛新覺羅皇家寫福文化第十一代傳承人觀同(愛新覺羅啟潞)先生書寫,觀同先生書寫的福字被稱為「最吉祥的福字」在萬里長城八達嶺、黃山、五台山、北京康熙行宮等諸多名勝古跡都刻有他寫的吉祥福字,被作為標志性祈福文化景觀。泰山「平安福」是源自「萬福之源」康熙御筆「天下第一福」愛新覺羅皇家文化的基因傳承與吉祥化身。
三、匯聚仙山靈氣、鑄就無尚吉祥
泰山是道教中女神碧霞元君的道場,碧霞元君也被尊稱為「泰山福神」「泰山聖母」「泰山老奶奶」「送子娘娘」等,在民間更是公認的避禍賜福、無所不能、有求必應的女性福神。泰山「平安福」是「泰山聖母」道教福神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普世文化的體現和賜福眾生的吉祥標志;是泰山石敢當鎮宅驅邪民俗崇拜的文化承載。
古人有「一福壓百邪」的說法,民間把 「泰山平安福」 視為泰山老奶奶的親賜之福、泰山石敢當的吉祥化身,許福願、求平安;被稱作是最靈驗的福字之一。
泰山「平安福」匯天地之靈氣與巍峨泰山渾然天成,集聚了豐富且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與靈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泰山祈福文化的核心標志;是最有內涵、最有代表性的中國「平安福」文化IP。
因此,泰山「平安福」是中國「平安福」文化的標志性符號。
資料來自網路,供你參考!
❺ 泰山的歷史文化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5)泰山精神文化怎麼寫擴展閱讀
泰山文化
泰山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通鑒》該書由曲進賢主編,齊魯書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這一專著成果。
該專著從全新的角度論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闡明了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化特徵。
論證了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系,揭示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進軌跡,凸顯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集中展現了當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❻ 泰山精神指什麼
「泰山精神」包括哪些主要內容,研究者各有不同的詮說。若舉其犖犖大端,大致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會凌絕頂」的攀登意志:泰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激發了人們登攀向上的渴求。有人說: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正是在不斷攀援的過程中,實現了人的本質力量;通過攀登的感受,促使人們努力進取,自強不息。對此古今哲人都有大量的論述,從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到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鄒善的「寧不念崎嶇,懷此久且亟。……頻語魯諸生,萬仞在自力」(《登泰山》)、朱節的「大觀盪塵襟,敢辭登陟難」(《登岳》),等等,都精闢地揭示了這一主旨。在泰山登山沿途的歷代題刻中,不少也是昭示攀登主題的:紅門有「登高必自」,快活三有「從善如登」,十八盤有「上天梯」、「亦可階升」、「共登青雲梯」,大觀峰的「登峰造極」。其中民國袁家潽的一則題刻闡述的最為精當:「願同胞努力前進,上達極峰,獨立南天門,高瞻遠矚,捧雲擎日,可以張志氣,拓胸襟,油然而生愛民拯世之心。」恰切道出泰山攀登精神意義所在。
「重如泰山」的價值取向:由於泰山給人以凝重、穩重的視覺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思維下,泰山就成為某種高尚人格的象徵。漢代史家司馬遷便發聾振聵地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於鴻毛」(《報任安書》)。史聖以蒙受奇恥大辱的人生體驗為代價,感悟出泰山所蘊含的人格價值。這一譬喻,成為中華民族人生價值的衡量標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優秀兒女為國家民族而奮斗獻身。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中又引申此義,稱:「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賦予了「重如泰山」以時代精神。
「不讓土壤」的博大胸懷:泰山文化在形成中,廣泛吸納了各區域、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使其文化特徵呈現多元色彩,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兼容的一面。秦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論稱:「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正是對這一文化特色的生動隱括。類似的表述還有《韓詩外傳》的「泰山不讓礫石」,鄭世元的「泰山不自高,因丘垤以成形」,元徐世隆的「泰山元不讓微塵」(《蒿里神祠》),民國熊克武的「能成其大」(雲步橋附近刻石),都高度禮贊了泰山包含萬物、博大虛懷的氣象。而民國邱山寧之《泰山贊》詩,尤為體現這一意旨的代表之作:「泰山何其雄,萬物都包容。泰山何其大,萬象都歸納。泰山何尊嚴,萬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都作如是觀!」
「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火山乍見焚東海,曦馭俄驚耀上台」(明趙勛《登日觀》)登臨泰山,最為激動人心的莫過於那雄渾澎湃的日出奇觀了,這一對泰山日出的無比崇拜,正是中華民族追求光明意識的集中體現。在其背後,有著頗為久遠的文化背景:在古東夷文化中,東方崇拜與日崇拜便有顯著的地位。由於高山之巔是最先觀看到日出的所在,所以在先民觀念中,山嶽與光明緊密相連。泰山日出觀念正是此一信仰的遺存,體現了中國太陽崇拜與東方崇拜的思想精髓。這種對光明的嚮往,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以至於形之夢寐、牽之詩魂:從三國程昱的「夢天捧日」(《三國志•程昱傳》),到宋人梅堯臣的「夢吟日觀」 (《登泰山日觀峰》),再到元徐世隆的「夢登日觀峰」(《紀夢》),都是這種信仰的真實體現。不僅對中國人如此,西方人在泰山之巔也同樣感受到這一點,近代德國學者衛禮賢抒寫極頂所感:「太陽升起之際,剎那間雲層、平原、山巒盡收眼底。啊!中國真美。」(莎瓏•衛《衛禮賢——中國與歐洲之間的精神使者》)聯合國教科文官員馬約爾也曾感嘆:「每當在泰山上看到日出,就感到一種新活力,感到新的生活正在開始。太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從東方升起,使我感受到泰山精神的另一方面,那就是堅持不懈的努力。這種泰山精神正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楊學鋒《泰山精神正在激勵著我們——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馬約爾先生》,載《走向世界》1991年第5期)。
「國泰民安」的美好寄託:泰山「雄重盤礴」(元好問語)的山體,自古來就是穩定安寧的象徵。職是之故,人們便很自然地將泰山與國家、社會的安定聯系起來。最早體現這一思想意識的,當是漢代淮南王劉安之《上武帝書》,中雲:「天下之安,猶泰山而四維之也。」意思是說:國家的安定,宛若泰山被結物的大繩所固定一樣(牢不可移)。由於「泰」字除訓有「大」意外,也包含「安」意,古代「治而通」的政局也稱之為「泰」。由實及名,泰山遂進而成為體現「國泰民安」此一民族價值觀念的最佳載體。泰山之下所置州府,均循此意而命名為「泰安」,泰山極頂也由此點而得名「太平」。大觀峰上有清人題勒「與國咸寧」、「與國同安」、「斯山之固,國家柱石」,丈人峰上有當代日本書家(柳田泰雲)書刻「國泰民安」,都正切中泰山文化的這一精髓。
❼ 泰山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
1966年在新泰發現的「智人牙齒化石」證明,早在五萬年前,泰山一帶就有人類活動。1959年在大汶口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說明,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在這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還有泰山以北的著名的「龍山文化遺址」,也表明了幾千年前,以泰山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是我國古代文化一個重要發源地。傳說少皞居曲阜,舜耕歷山,也和泰山有密切的關系。泰山一帶地處黃河下游,遠古時期經常是洪水泛濫為災,為什麼這里反而一直是人口密集、生產先進、文化發達的地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述古代東方、亞細亞生產方式時都談到治水問題。我想上述問題,也和治水有關。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當洪水泛濫時,都依託泰山,向高處轉移;等到洪水過去之後,這里又變成大片適宜農耕和放牧的肥沃的土地。所以治理洪水,變害為利,就成了遠古時期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大事,並造就了像舜、禹、益這樣的治水專家;而泰山也就成了我們祖先生產和生活以及創造文明的基礎。《尚書·舜典》中稱泰山為「岱宗」,據我的理解是:岱者,代也,宗者,祖也,意為歷代之祖,也就是說,泰山是祖宗之山,由此也可證明,泰山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
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繁衍,生活在泰山地區的人們不斷向外地疏散遷徙。他們雖然遠離泰山,但仍然視泰山為自己的故鄉,死後靈魂還要返回故土。如漢代樂府民歌中的《泰山吟》、《梁甫吟》、《蒿里曲》,晉代干寶《搜神記》中的《胡母班》、《蔣濟亡兒》、《賈文合》等民間神話傳說,直到宋代《太平廣記》中的《集異記》以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語》、俞樾的《右台仙館筆記》等書,均記錄了人們死後魂歸泰山或泰山神主管亡人鬼魂的故事。中國這一古老的宗教神話傳說,上下流行數千年,幾乎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在窮鄉僻壤中還到處可見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石碣,以求泰山神的保護。此外,諸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挾泰山以超北海」、「重於泰山」、「安如泰山」、「泰山北斗」、「有眼不識泰山」等譬喻,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語。這一切都說明泰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尊貴和崇高地位。
歷代帝王的封禪泰山,對於泰山崇高地位的確立與泰山文化的發展,在客觀上也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封禪之說,最早見於《管子·封禪篇》,原文已佚,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曾節引其片斷。據說古者七十七君皆受天命封禪泰山,以表示自己的功業和統治地位得到上天的承認,亦即奉天承運、君權神授。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自以為有「一匡天下」之功,也想封禪泰山,但管仲認為齊桓公還不夠資格,因而作罷。以後魯國三卿之一季氏「旅於泰山」,即到泰山去祭祀,同樣遭到孔子的反對,認為是非禮的行動。真正把古代封禪神話變成事實的應首推秦始皇帝。秦始皇吞並六國,一統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完全具備了封禪泰山的資格。於是在統一全國的第三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便親率千乘萬騎,大小臣工巡狩山東,封泰山,禪梁父,並立石頌德,成了有歷史記載以來封禪泰山的第一個封建帝王。其後歷代帝王不斷有封禪活動,著名的有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與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宋真宗封禪以後,直至清代,歷代帝王雖沒有再舉行過封禪大典,但仍據祀典按時派遣官員祭告泰山,或親臨致祭。如清朝乾隆皇帝來泰山就多達十一次。當然,不論是封禪還是祭祀泰山,現在看來,都屬於封建迷信活動,且有其政治目的;不過從另一方面看,這些活動,也給泰山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豐富了泰山的歷史內容。
泰山不僅是歷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國古代文化大體有三個系統:一是道教文化,一是佛教文化,一是儒家文化。這三系統的文化,在泰山都有集中的多方面的反映。自古以來,泰山就是道教興盛之地。從祭祀東岳大帝到朝拜碧元君,從山下到山頂幾乎所有的重要宮觀廟宇(普照寺除外),大都是屬於道教的建築。金元之際興起於山東半島的全真教,在泰山也有一定的勢力。全真教大師棲霞人丘處機的女弟子訾守慎曾在岱廟西北隅的長春觀任主持,後由元帝賜其廟號為妙真觀,廟中原有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牒文和成吉思汗敕旨立的石碑。另一全真教道士張志純曾募化擴建泰山頂上的廟宇,「累歲乃成」,其詩友杜仁傑《天門銘序》稱其有「破天荒」之功。普照寺,可視為佛教文化的代表。據說始建於北朝,重建於金代,是泰山現存唯一頗具規模的佛教寺院。明初朝鮮名僧滿空禪師等人渡海至山東,於宣德三年(1428)領得度牒來普照寺,為重開山門之祖。清初詩僧元玉(號石堂)也在此做過主持,著有《石堂集》。普照寺是清代禪宗的著名寺院。泰山書院則代表著儒家文化。可惜已經廢棄,僅存遺址。泰山書院是北宋著名大儒孫復、石介、胡瑗讀書講學的地方,號稱「宋初三先生」。黃宗羲《宋元學案·序錄》說:「宋世學術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孫復)為之先河。」這說明泰山學派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泰山書院治學嚴謹刻苦,注重學以致用,為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建議恢復泰山書院,把泰山書院建成一個現代教育中心、學術研究中心、對外文化交流中心。
上述儒釋道三大派的文化,通過泰山歷代建築、書畫石刻,以及有關泰山大量的名人題詠,各種文物古跡,而充分表現出來,使泰山成為文化名山。有人說泰山是歷代書法石刻藝術的長廊,也有人說泰山是古代建築的博覽會,這都是當之無愧的。我以為泰山還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一個縮影和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泰山,開發泰山,不僅具有歷史的和現實的雙重意義,而且也是我們泰山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詩經·魯頌·閟宮》有兩句話:「泰山岩岩,魯邦所瞻。」我斗膽改動其中一個字,曰:「泰山岩岩,萬邦所瞻。」就以此作為向世界名山泰山的獻禮吧!
❽ 長城小學小練筆第100頁看圖寫作文怎麼寫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對大家來泰山旅遊、觀光表示熱烈歡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間能夠玩得開心,吃、住放心,同時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覽當中能夠得到一個較大的收獲,留下一個美好的記憶。
泰山,古稱岱宗,它位於山東省東部,華北大平原的東側,面積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為東經117度6分,北緯36度16分。泰山雄偉壯麗,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豐碑屹立於中華大地,舉世矚目。
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2年榮登全國旅遊勝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護較好的古建築群有22處,總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在古建築群之間,還有12處石坊、6座石橋、7座石亭、1座銅亭和1座鐵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處,被譽為「中國摩崖刻石博物館」,這里有中國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貴的漢代張遷碑、衡方碑和晉孫夫人碑;有被譽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北齊經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觀的唐玄宗<<紀泰山銘>>和唐代雙束碑等。泰山古樹名木繁多,被譽為「活著的世界自然遺產」。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3萬余株,其中有2100年前的漢柏6株,1300年前生的唐槐,500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還有一棵被譽為國寶的600年前生的盆景松樹「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壯美著稱,呈現出雄、奇、險、秀、幽、奧、曠等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區內有著名山峰12座,崖嶺78座,岩洞18處,奇石58塊,溪谷12條,潭池瀑布56處,山泉64處,有著名的黑龍潭、扇子崖、天燭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觀;有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等10大自然奇觀。
泰山的日出,是一個想像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筆墨難以形容的。自古以來,無數詩人對泰山日出的壯麗景觀都有過生動的描述。宋代詞人梅聖俞的「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配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尤為人愛,凌晨破曉前,站在日觀峰,舉目東方,晨星漸沒,微暈稍露,天地間的一片雲海滾動,稍頃,一線晨曦透過雲層照亮東方,這時天空由灰變黃,繼而呈現橙、紫、紅瑰麗的朝霞,波浪似的雲層,在陽光的照耀下,組成一幅幅五彩繽紛、綺麗多姿的圖案,旭日在陽光中婷婷娜娜從雲層升起,陽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響忽隱忽現,閃爍不定,日輪緩升時又受波峰、波谷推進的影響上下跳動,漸漸成圓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陽西下時,朵朵殘雲飄浮在天際,落日的余輝如一道道金光穿過雲朵灑滿山間。太陽象一個巨大的玉盤,由白變黃,越來越大,天空如緞似錦,待到夕陽沉入雲底,霞光變成一片火紅,天際雲朵,山峰好象在燃燒,天是紅的,山是紅的,雲是紅的,大地也是紅的。舉目遠眺,黃河象一條飄帶,彎彎曲曲從天際飄來,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緞帶般的黃河泛起紅潤,波光翻滾,給人以動的幻覺。「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太陽慢慢靠向黃河,綵帶般的黃河象是系在太陽上,在絳紫色的天邊飛舞。泰山的雲霧是變幻莫測的。雨後初晴,大量水氣蒸發蒸騰,加之夏季季風自海上吹來的暖溫空氣,成雲致霧。有時大片雲在山腰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如同官服玉帶,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時則烏雲滾滾,大有倒海翻江之勢;也有時白雲平鋪,如大地鋪絮,山谷堆雪,團團白雲如同千萬個玉盤,輕攏漫涌,鋪排相接,好象平靜如無垠的汪洋大海,這就是著名的「雲海玉盤」。
碧霞寶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寶光」俗稱「佛光」,多出現在碧霞祠東、西、南神門外,碧霞祠地處玉皇頂的前懷,地勢相對低凹,雲霧較為濃密且較穩定,在彌漫背後照來,人影呈現在霧幕上,周圍形成內紫外紅彩色光環,燁燁生輝,彩環呈現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有時還會出現雙環,更加絢麗動人。站在霧幕前的遊客舉手投足,光環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飄飄欲飛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氣溫常在-20攝氏度左右,雪後天晴,氣溫回暖,大陸氣團稍有減少,南方暖溫氣團乘虛而入,霧氣籠罩山間,微風吹動,飄浮的霧滴觸及樹枝、岩石、房頂,凝結成冰粒,層層疊疊,便形成了「千枝瓊玉」、「萬樹花」的霧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個潔白如銀的世界,猶如龍宮洞府,別有一番情調。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卻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體上,急速結成堅硬、滑而透明的冰層,這就是「雨淞」。每當雨淞出現,山巒樹木象冰晶倒掛,地面岩石似鋪明鏡,泰山變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後天晴,紅日映冰峰,藍天襯霞山,光彩奪目,金光迸射,滿山松柏映雪,到處銀裝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潔的北國風光。
泰山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態的麗山秀水和人文名勝,生動地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發展歷史的文明篇章。現代考古科學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大量史料也都記載了泰山地區早在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已經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不僅影響到山東,而且影響到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齊魯之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產生了孔子、孟子等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告訴我們,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時代就已成為中國最早的名山,成為五嶽之首。
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占第三位。與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但它為什麼成為赫赫於古今的「五嶽之長」、「五嶽獨宗」而獨享盛名呢?這要從泰山的地理環境和原始宗教談起。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亘100餘公里,盤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從古到今,人們總把泰山作為一個高大、美好、高尚、堅毅的形象,熱情加以歌頌。公元前二世紀,司馬遷在他的<<報任少卿書>>中就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馬遷的這名話教導人們,「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這種把泰山精神與人生的意義、人生觀密切聯系起來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東方是太陽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認為是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因此,東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這個通天拔地的龐然大物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伴隨著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泰山成了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重要場所。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黃伯陽修道於山後,以後歷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傳經佈道,建觀築廟。佛教自東晉高僧郎公創建郎公寺開始,在泰山也不斷發展。
泰山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歷代詩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朝山覽勝,賦詩撰文,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馬遷、張衡、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劉禹錫、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王世貞、姚奈、郭沫若等都揮筆疾書,留下了浩如煙海的頌岱詩文,把遊人從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覽觀賞、求知審美的新方向。由山腳拾級而上,到泰山之巔,僅摩崖石刻就有千餘處,從秦至清,歷代皆有巨制。書體眾彩紛呈,書意各代不同,其規模之大,作品之多,時代之連續性以及風格、流派、藝術之精湛,構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無與倫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韻深情與巍巍壯麗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數千年的文明中,歷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一系列輝煌的人文景觀與高大雄偉的自然景觀相結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構成了獨特的泰山風景景觀。人文景觀的布局與創作,是根據自然景觀,尤其是地形特點和封禪、游覽、觀賞活動的需要而設計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禪、百姓朝山進香的路線。其主體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觀,主題是封天禪地的思想內容,布局形式重點是祭地的蒿里山,經帝王駐驛的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了長達10餘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三重空間一條軸線。即以城西南過奈河橋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車站東南側)為「陰曹地府」;泰安城區為人間;自城北岱宗坊開始,沿長達6666級的「天梯」至岱頂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禪祭祀、百姓朝山進香和游覽觀光發展而成的。岱廟是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這條中軸線從泰城南門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後與登山盤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與城不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築空間序列上形成一體。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動的程序次第展開,貫穿著一種由「人境」至「仙境」的歷程。從地形上看,是由緩坡、斜坡直到陡坡,人們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後宛若登上天府;從建築規模上看,是由人間帝王宮殿上達蒼穹,漸入仙境;從色調上看,紅牆黃瓦始終與蒼松翠柏形成對比。再通過三里一旗桿,五里一牌坊,一天門、二天門(中天門)、三天門(南天門),三重節奏,構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偉壯觀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築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勢,又以人工之力加強和美化自然環境。其一,在封禪祭祀活動的序列空間位置的選擇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緩漸陡之勢,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屬「封閉型」自然景觀,下段是緊緊收縮,直至岱頂才開放。前奏長,對比十分強烈,對於「祭天」活動來說,造成環境感應的心理狀態,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臨南天門驟然開闊,恰似升仙。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是封禪祭祀空間序列的傑作。其二,在建單體或群體位置的選擇與建築結構的創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門戶建築,有登山轉折處的導向性建築,有臨溪而設的賞景建築,有半山懸掛的宗教建築,也有聳立山巔的祭祀建築等。其三,從建築的結構、材料、裝飾及以庭院空間為基本單元的群體組合上,均能適應地形環境多變的要求,該建亭的建亭,該設閣的則設閣;需開敞通透處即造型輕巧,需收縮空間處便實厚重,充分體現因景而設,因境而生的建築思想。
泰山古建築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風格,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建築與會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成為中國古老文化的例證,保存了一個巨大的封禪祭祀序列和一幅記載歷史的立體畫卷,而且還為我們留下了順應自然的建築典範,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去協調和加強自然美,去表現和深化自然環境。由於它們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生輝,使峻極於天的泰山深入到幾億炎黃子孫的心坎中,並名揚全世界,成為全為類的珍貴遺產。
登泰山,自古3條路。原來的東路已毀,原來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現在的東路,遊人在泰安火車站下火車後,可先游岱廟,然後從岱廟後門至岱宗坊,步行經中天門到南天門,或步行至中天門後轉乘索道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經碧霞祠登上泰山極頂。若走中路(原來的西路),從泰安火車站下車後,可乘游覽汽車沿環山公路經黑龍潭、竹林寺直達中天門,然後從中天門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門,再沿天街直至岱頂。若從西路上山,需從泰安火車站乘游覽汽車至界首(泰安與濟南的交界處)向北折,沿新辟的環山公路,在鳥語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從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謂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紹就到這里。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大家要想對泰山有一個深刻的了解,還需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親身投入到泰山的懷抱里,沿著歷史文化的足跡慢慢地去游覽,仔細地去觀賞。
❾ 泰山的歷史,文化和自強精神
泰山是我國的「五嶽」之首,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列中華十大名山之首,位於山東泰安,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有天燭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第一個自然文化雙遺產。數千年來,先後有十二位皇帝來泰山封禪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贊嘆,杜甫則留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唱。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表3),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