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民俗學如何評價喪葬文化

民俗學如何評價喪葬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21 09:47:24

1. 運城喪葬習俗

喪葬禮儀,按照民俗學的說法,既是人生最後一項「通過禮儀」,也是最後一項「脫離儀式」,它表示一個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終脫離了社會。但是,由於傳統觀念和迷信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民間普遍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死亡不過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人死後,靈魂不僅仍然和人保持著密切聯系,而且還可以投胎轉世。基於這種認識,喪葬禮儀在一系列人生禮儀中,既顯得庄嚴、隆重,又帶有相當程度的神秘色彩。 中國歷來重視喪葬禮儀,特別是長輩的喪葬禮儀。《論語·學而》中有這樣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其中「慎終」,即指對父母的喪事要辦得謹慎合理。孟子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認為:「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在「 送死重於奉生」 觀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時期,喪禮已經形成一整套禮儀。從初終到大殮、殯葬、葬後,約有40餘項。以後歷代傳承,雖有簡化衍變,但主要程序卻一直相沿未改。山西各地也大體遵循著這一套程序。

2. 15歲孩子得病去世 是否辦喪事和立碑文有什麼講究啊ne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的第一次化妝整容。但是這樣的的沐浴更衣,已經遠遠超出了服裝本身的物質形式。比如:佤族在為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時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時所穿的衣服之外,還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過來穿的新衣服。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在民族傳統的觀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舊衣服脫掉,這樣方便死者的靈魂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而他們把後來加上去的新衣服反過來穿,是為了讓死者知道自己已經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單數和雙數一樣,是人們在生與死、陰與陽交接的人生"換屆"中,舉行的最後一次換裝儀式。這種被稱為"反飾"的習俗,是為了改變死者壽衣的穿著式樣,使他的靈魂沒有辦法停留在陽間。同時也有通過反正顛倒來暗喻陰陽兩界的意思,因為在人們的觀念里,陰陽兩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顛倒過來的。壽衣已經成為人們的靈魂觀念中靈魂的一個代碼了。

親屬給死者沐浴,一方面寄託了生者對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壽衣"一樣的象徵意義。清洗屍體所用的水一般都是買來的,俗稱為"買水"。它本身是一個可以單獨存在的儀式,就是把"陽水"變成"陰水"的一個轉換儀式。買水用的錢主要是陰錢:燒香、化紙、即紙錢。這種錢只有在陰間才有價值,只能由靈魂享用,而在人間的話只是廢紙一疊。"買水"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於"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而是要讓死者乾乾凈凈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
不過他是小孩未成年,在我們這里是直接火花的,不舉辦什麼儀式的······節哀啊

3. 中國民俗學中六個民俗事項是指哪些

1、民俗學原理——對民俗事象發生、發展、演變及性質、結構、功能等方面的理論探索,包括對綜合與單項問題的研究。

2、民俗史——對民俗事象的歷史進行探究與描述。包括通史、斷代史、專門史。

3、民俗志——一種對一定范圍(如某一民族、某一地區)民俗事象進行科學記述、描寫、呈現的研究方法。

4、民俗學史——關於民俗問題的思想史、理論史,也包括研究史。

5、民俗學方法論——關於民俗事象整體整體的觀察研究和和具體的調查整理的技術與方法兩方面的理論。

6、資料學——關於民俗事象資料的獲取、整理、保存和運用等活動的探索與討論。

(3)民俗學如何評價喪葬文化擴展閱讀:

民俗的由來: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范——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

民俗學的緣起:

民俗學產生於19世紀初的歐洲。 英國在產業革命之後, 成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它的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與過去以農牧業為主的封建社會的形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種現象引起不少學者產生一種從科學上給予解釋的訴求。

民俗學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格林兄弟。但是,民俗學(folklore)一詞卻是1846年才由英國考古學家湯姆斯(W.J.Thomas)首先提出。在此之前,民俗學在德國被稱為人民學 (volkskunde) ,在英國及歐洲其他國家被稱為大眾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俗文學(popular literature)。

4. 民俗文化特點

東北民俗文化圈包括東北三省以及內蒙古的東部

下面我們就根據東北這個地方的氣候和它的土壤特點介紹一下與此相關的一些民俗。

先說說東北的「三大怪」吧。一怪是「生個孩子吊起來」。這實際上是滿族的習俗,以前東北地區森林很多野獸很多,家裡的孩子放在地上就不太安全,所以離地有一定距離把小孩子吊起來。第二怪是「十八歲姑娘吊煙袋」。東北的女性吸煙的比例以前是比較高的,據說吸煙也是一種禦寒方式。第三怪叫「窗戶紙兒糊在外」。北方尤其是冬天把門有縫的地方糊起來,一般是在裡面,惟有東北是把窗戶紙糊在外面,這是對付風雨的需要。因為糊在外面它可以保護木製窗欞不受雨水腐蝕和風吹日曬,延長窗戶的使用壽命。

「薩滿」是東北人的一種信仰,其實按照我們的說法就是「巫」,在東北就是「薩滿教」。最早的女神是「薩滿」女神,一般是家庭傳授,這是職業性的「薩滿」,「薩滿教」在整個東北地區,非常盛行。它在東北的政治文化和民俗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游牧民俗文化圈包括內蒙古大部分、遼寧、河北、陝西三省的北部邊緣,寧夏的北部以及新疆。

這個地方相對於漢族,是特別有民族特色的。

我們看他們居住的蒙古包,他們的家基本就是一個蒙古包,然後加一架馬車。遼闊的草原處處都是他們的家鄉,歷史上的蒙古族「居無定所」。這種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的服飾,比如蒙古袍,蒙古袍的長度在膝蓋之下,裡面還有一些毛皮撐著,為什麼那麼長那麼厚?本來游牧民族是不必要穿這么長的衣服,不方便啊。但是他們白天騎在馬上,他們的膝蓋容易受風寒,蒙古袍長的話可以護膝,到了晚上就可以當被子蓋。

談到游牧民族的一些禮節形成跟他們的生活習慣非常有關系,他們的生產方式又影響他們的交通民俗,我們農耕民族交通一般是靠兩條腿走路,貴族或有錢人也可能坐轎子,後來坐車。但是在古代騎馬出行很普及,因為這是游牧民族,因此蒙古族形成了一種禮節:兩個人在草原上騎著馬,在一個地方,兩個陌生人遇到了,他們就會跳下馬,各自問候一下。然後我跳上你的馬你跳上我的馬,拍拍馬屁股說「好馬」。久而久之,「好馬」就成了一種寒暄。就像我們漢族人見面問「吃了沒有」一樣。

在游牧民族,婚俗也跟我們的農耕民族不一樣。

黃河流域文化圈包括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自治區。

黃河流域尤其是河南與山東應該是中國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民俗發展的搖籃。

河南和山東人依戀故土、勤勞朴實、喜歡平淡。

這個地區是「孔孟之道」的故鄉,孔子孟子都是山東人,都是屬於這個文化圈的人,這樣地方的人有著很好的禮節。

另外我在一本書里看到一個真實的故事,講這個地區的人非常熱情好客、大方。

在中國國畫大師李燕的回憶錄里,他說他爸爸李苦禪很擅長畫雄鷹,並且畫得很好,他是山東人。有一次,有一位老鄉來家作客看到一幅畫,就跟他說:「李大師,這個雄鷹畫做中堂很好」,李大師就說:「我這個本來就是用來做中堂的。」就這樣他們兩個一來二往一個勁地邊講邊走,到門口准備說再見了,李就說:「你這么喜歡你怎麼不買啊?」那個人就說:「我就是沒錢啊,有錢還用你說?」李一聽就說:「快到吃飯時間了,我現在給你畫一幅。」畫好了,他的老婆把飯菜也擺上了桌,既然到了吃飯的時間,那就別走了。最後那個老鄉吃了他的飯拿了他的畫就走了,他的老婆就問:「剛才那個人是誰?」李說:「我不知道。」這個真實的故事可見山東人的豪爽和大方。

另外這個地區的人,他們非常信仰泰山。

長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尚鬼好祭,五鳳寄生。

這個流域從長江發源的地方青藏高原算起,長江的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自治區,這里都屬於長江流域民俗文化圈。這裡面沒有包括浙江省,但是長江的支流是經過我們浙江,所以我們從這幾個文化圈來算的話,浙江省應該可以算這個流域的。它是屬於支流經過的地方。那麼這一帶的風俗,我們用比較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就是「尚鬼好祭,五鳳寄生」。中國南方北方的民眾在舊時代都信鬼,但是南方比北方要厲害得多。南方一個地方有一個神,溫州大的村落也都有自己信仰的神。洞頭有洞頭的神,蒼南有蒼南的神。總的來說南方的神特別興盛,幾乎各個村莊各有不同或者相同的神靈。這一帶的民眾相對於北方民眾那種豪爽那種彪悍,有著浪漫、溫情、靈活、善舞、多玄想的特點。

那麼我們把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作一個簡單的比較吧。

在黃河流域的土地上能產生《詩經》,或者說反映社會現實以現實主義手法為主創造出來的《詩經》,在黃河流域影響很深。那麼《楚辭》則在長江流域流傳深廣。《詩經》裡面更多的是現實生活的描述,當然它裡面也有祭祀的文章,但大多是屬於現實主義的作品。而屈原寫的《楚辭》,大多是屬於玄想的東西。

在湖南省湘西,也就是沈從文的故鄉。有一種民間的陋習,叫做「蠱惑」。當然根據史料記載,在廣西,廣東也有。這個「蠱」怎麼來的也有多種說法,比較普遍的說法就是在端午節的中午,把各種「蠱」蟲捉來,蜈蚣、蠍子、毒蛇,很多的毒蟲放在缸裡面養,不給吃東西,讓他們自相殘殺,最後留下來一個,把它風干,最後成為一種葯,這種葯是慢性的,皮膚、飲食接觸都會造成慢性中毒,最後死亡。所以在湘西這個地方,如果這個人家裡沒有蜘蛛網,你不要進去,因為他家可能有「蠱」,如果你在地下看到一個荷包,你不要拿,因為可能有「蠱」,不認識的人家你最好不要吃他的東西,那裡面可能放有「蠱」。那麼這「養蠱」就成了當時湘西苗族的一種特殊的民風。

青藏民俗文化圈,范圍大致包括西藏的全部,青海一帶、四川的西北部、甘肅西南以及新疆的南部。

這些地方基本上都分布有藏族。青藏民俗文化圈裡面,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的宗教文化、宗教情結。這從他們的建築就可以體現出來,布達拉宮那麼宏偉壯觀,在中國獨一無二。然後是廣大的藏族民眾對於宗教的虔誠也是很少見的,他們的「活佛」有著崇高的地位,這些地方都構成了這個文化圈裡一種獨特的景觀。

另外,藏區的寺院建築,數以千計。每座寺院的雕塑繪畫藝術非常精美。還有藏族的服飾也與別的民族不一樣。還有他們的藏醫,藏葯也是中華民族受保護文化的一部分。藏醫有他自己一整套的理論,他跟中醫是兩個不同的體系,藏葯只有在青藏高原才能生長,像「藏紅花」、「冬蟲夏草」,還有「雪原花」,這些基本上都是生長在青藏高原。還有一種「藏酥油花」應該是民族的意識,也是宗教意識的體現:酥油到了冬天凝固了,然後製成各種各樣的雕塑,可以維持半年多,到了第二年才融化。

雲貴民俗文化圈,指雲貴高原,它包括雲南貴州兩個省,還包括四川省西南部的一角。

這一帶從自然條件來講,氣候溫暖,四季如春。這個地方少數民族就非常多了。我們剛才談到東北的北方民族,我們也談到了游牧民族,談到了青藏高原的習俗,那些地方的少數民族數量加起來都沒有這個地區多。這個地方的少數民族我們叫他「南方民族」。

這里的少數民族僅僅雲南省就有26個。整個雲南省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地方,這里有阿詩瑪的傳說,摩梭的走婚,「雲南十八怪」等。

雲貴高原民俗文化圈,因為少數民族多,就形成了中國民俗獨特的風景。他們的民族信仰佛教,所以這里的傣族男孩子,到了該念書的年齡都是要出家去做小和尚,到廟里去接受教育,長大了以後,又一個一個還俗回家,結婚生子,有的去做僧侶,有的去經商,那麼整個傣族的文化水準相對來講是比較高的。還有他們那裡的水井,不管是白族、傣族,所有的水井上都有一個建築物,要不是一個亭子,要不就是布置一尊佛像,要不就是其他的雕塑,總而言之,他們的水井不可能是露天的,所以可以說,他們那裡的人是比較講衛生的。

閩台民俗文化圈:整個東海,包括台灣和福建。

這個區域就叫閩台民俗文化圈,很多書上都說閩台民俗文化圈就是指福建和台灣兩個省。但是我個人覺得我們溫州或者浙南地區應該屬於這個文化圈。閩台兩省,夾著浙南地區,形成一個方言相通,習俗相仿的圈子,這幾個地方都有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派生出了捕魚業。捕魚在以前是高危職業,於是又派生出了「媽祖」信仰,還有一個就是「陳靖姑(即溫州民間百姓信仰的陳十四娘娘)」兩個女神。從這里去台灣的人基本上講的是閩南話。

我們浙江蒼南地區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講「閩南話」。

這個地方跟廣州不一樣,他們喝茶,喝功夫茶。這一點在溫州,以前我看見比較少,但是這個習俗在廣東就比較多,所以我覺得這個文化圈其實應該劃大一點,閩台粵,再加上浙南地區,但是那樣的話,方言又不行了,閩南話在福建在台灣和浙南地區都是有的,而在廣東它又是粵語,又不是閩台話。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溫州也好,閩台地區也好,基本上是村村有廟,村村有祠堂,村村有自己信仰的神,一般規模大小的村子基本上都是這樣的。關於七個民俗文化圈我就簡單介紹了這幾個方面,謝謝大家。

5. 殯葬全過程是什麼

殯葬殯儀程序:豎靈、收斂、喪失協調、引靈、接體、奠禮、火化、出殯、安厝、後續關懷。

作為殯葬的形式、我們通過民俗學和考古學等資料得知。古人從來是將喪事當作一類社會活動乃至娛樂活動來進行的。

他們無一例外地要在喪事中熱熱鬧鬧地大辦一番,諸如弔唁、巫術、跳屍(娛屍)、唱祭、祈禱、送擯等,盡情地渲泄。後世發展出飯含、小殆、大殆、喪服、摔盆以及守制等。中國歷朝對此都有許多相應的扎制規范。

歷史演變

在一百多萬年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祖國遼闊富饒的土地上,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們生活活動的擴大,原始人群逐漸被一種固定的生活集體所代替,出現了氏族公社的社會組織。

在公社內部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現象,沒有貧富不均,每個成員地位是平等的。反映在喪葬問題上極為簡單,如一個成員去世後,後人不忍見死者遺體腐壞,用柴草蓋上,埋在野外,既不挖墳墓,也沒有禮儀。而隨著社會進步人們採用了土葬。

6. 為什麼說沒有喪葬文化就沒有了民俗文化

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從以前累計到現在的禮儀文化,不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比得上的,因此我們有足夠的自信稱自己的國家是禮儀之邦。從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出生開始,但我們因為生命走到了盡頭而死亡,這一段時間,我們的生活無不有著禮儀存在的身影,可以說,沒有禮儀的束縛,沒有現在的社會的存在。出生是我們在這個世界開始旅途的起點,而死亡則是我們這段旅途的終點,這兩個時間點十分重要,於是也就出現了相應的文化,比如喪葬文化。只是在以前,我們還會十分重視喪葬文化的存在,但是到了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忽視了喪葬文化的存在,並且還被歸進了糟粕文化的行列。因此,有一個教授不滿了,他認為喪葬文化不應該消失,它還有它必須存在的理由。

可以保護傳統文化。雖然喪葬文化是一個糟粕文化,但是誰又能一個糟粕文化裡麵包含的就全部都是糟粕呢,喪葬文化裡面也一定會有精華,等待著我們我們去挖掘。

閱讀全文

與民俗學如何評價喪葬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