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一戰爆發後中國的文化怎麼樣

一戰爆發後中國的文化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7-21 14:54:16

①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是怎麼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
(1)為中國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使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 (2)俄國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新文化運動後期我國開始宣傳。
(3)一戰後召開的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引起了國內的五四運動,我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工業革命後,英國等西方國家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被強行納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中國掀起了向西方學習的高潮。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上:中國政府在是否參戰的問題上,引發「府院之爭」;「一戰」結束後,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在巴黎和會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發五四愛國運動。

經濟上:大戰期間,英、法、德等交戰國對華商品輸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則有所增加,在一定幅度上緩解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市場壓力;客觀上促進了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拓展資料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③ 一戰的性質是.這場戰爭對中國民主革命進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是一次帝國主義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的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

一戰對我國影響:
1,五四運動
凡爾塞和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這場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2,經濟
列強無暇顧及中國,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發展
3共產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共產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從此共產主義便開始在世界各國擴散,世界各地相繼建立共產政黨或政權,在中國也開始傳播。

④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中國當時的狀況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一戰爆發後,西方對中國關注的程度減少,減輕了對中國的掠奪。

在這個條件下,中國的名族資本主義迎來了短暫的春天。特別是名族的輕工業迅速發展。

但是在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卷土從來。中國的民族經濟緩慢發展了。

1 帝國主義忙於戰爭, 暫時減輕了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2 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 戰後收回了被德國控制的權益,國際地位有所提高

3 十月革命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起了啟萌和推動作用

4、刺激了中國麵粉、紡織等輕工業的發展;
5、日本強化了在中國的經濟影響。

⑤ 一戰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1、政治:辛亥革命前,帝國主義列強對華投資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促使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結束帝制,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共和國。

2、經濟: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當時中國的經濟侵略,推翻帝制則鼓舞了資產階級實業救國的思潮。無產階級隊伍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條件。

3、思想: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搞尊孔復古專制獨裁,此舉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為五四運動創造了條件;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⑥ 一戰對中國的影響,要簡明扼要。

【經濟】:1、列強忙於戰爭,中國民族經濟發展,形成「黃金時期」,掀開了實業救國的浪潮。2、美日趁機進入中國市場,加強對中國影響。3、列強戰爭需要中國麵粉等原料及輕工業品以及戰爭物資,促進中國發展。4、戰後列強卷土重來,民族經濟又歸蕭條。5、五國銀行團變為英法美日四國銀行團。
【政治】:1、美日中國的控制權,支持不同軍閥,中國陷入混戰。2、府院之爭,美日列強插手。3、張勛復辟,得到列強支援。4、日本支持袁世凱稱帝,禍亂中國,尤其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
【軍事】:日本攻陷德國佔領的青島,奪取山東權益。
【文化】:資產階級文化廣泛傳入,但一戰後,暴露出資產階級的缺點,使中國部分知識分子尋求資產階級以外的救國道路。2、十月革命送來馬克思主義。
【戰後】:1、巴黎和會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索。2、中國拒絕在和會上簽字。3、凡華體系,《九國公約》使中國又回到幾個列強共同支配的局面。

⑦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發生了什麼大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8年11月11日以德國投降結束,大戰後中國在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1919年5月2日, 北京《晨報》發表林長民《外交警報敬告國人》,證實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消息。

1919年5月3日晚7時,北京大學全體學生在法科禮堂開會,高師等校代表亦參加,議決4日齊集天安門舉行學生界的大示威。同時通電各省於5月7日舉行全國遊行示威運動。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以學生為主體、得到全國工人、商界大力支持的反帝愛國運動。

北京十三所學校的學生三千餘人齊集天安門前舉行示威,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等口號,主張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自此展開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7)一戰爆發後中國的文化怎麼樣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興起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工商階層力量不斷壯大。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激發了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愛國思想。這些都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戰勝國,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要求,但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正義要求,竟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成為了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索。

⑧ 一戰期間,中國發生了哪些與一戰有關的大事

1917年3月14日
中國與德國絕交,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3月14日, 北京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對德國正式斷絕外交關系,同時宣布收回天津、漢口德租界,停付對德賠款與欠款。這一決定是經參眾兩院投票作出的。國會中的研究系追隨段棋瑞,主張絕對「加入」。

3月7日,梁啟超給段祺瑞的信中說,對德國「早絕一日,則德人及國內搗亂分子即少一部分活動餘地」。

商榷系各派雖多持反對參戰態度,但各派反對段內閣對德方針的程度又有所不同。丙辰俱樂部和韜園系不僅反對向德國宣戰,而且反對對德絕交,益友社和政學會則主張對德問題可做到絕交為止。益友社和政學會投了贊成票。3月10日、11日, 眾參兩院分別通過對德絕交案。湖北督軍王占元3月15日收到北京的訓令, 立即派軍警進入德租界,接管租界的警察權。漢口警察廳長周際芸被任命為德租界特別區管理局局長。

3月16日,天津地方當局接管天津德租界,改為特別第一區。

接著,參戰問題成為府院和國會兩派斗爭的焦點,14日,上海商界聯合會通電反對向德宣戰,廣州、武漢商會繼起響應。當段祺瑞邀梁啟超同到總統府迫黎元洪表態贊同參戰時,黎便以社會輿論不贊成反駁他們。使段祺瑞感到棘手的,不僅孫中山和國民黨議員以及其他名流掀起反對參戰的強大輿論,北洋各省的督軍也多不理解段祺瑞參戰的用心,對這一問題態度消極。所以盡管日本一再迫中
國迅速加入協約國對德宣戰,段祺瑞卻無法迅速實現參戰的意圖。
--------------------------------------------------------------
張君勱第一次留學德國之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如火如荼地進行。他學問沒有做成,但顯示了做一個出色的政治觀察家的潛質。自戰爭開始,張君勱一直留意時局,買了不少書籍,並結合報刊,研究戰爭的進展。他還在房間掛了一張大地圖,在地圖上標記戰線,並預測戰局的勝敗。他是如此投入,以致他的房東誤把他當成是來自日本的間諜。終於有一天他被房東大娘抓了個「現行」,直到到了警察局,誤會才解開。張君勱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成是「啟發吾人知識之最好教科書」,撰寫了一系列時評刊發在國內的報刊上。他的結論是:只有教育、工業和科學技術都發達的國家,才能在近世戰爭中穩操勝算,打敗敵人,否則就會像俄國那樣被敵人打敗。心繫祖國的他,得悉國內袁世凱稱帝的鬧劇正在上演,他決然地放棄了學業,回國參加反袁斗爭。在袁世凱死後,他和梁啟超主導的「研究系」,積極鼓動北洋政府參加對德宣戰,但最終淪為軍閥斗爭的犧牲品。在政治上失意的梁啟超和張君勱以個人身份為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出謀劃策,這促成了張君勱二度留學德國。
--------------------------------------------------------------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投向協約國,向德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的山東的權益,並出兵佔領青島。日本的這種舉動結果引起了中國民眾的不滿,並於其後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發生。
中國參戰
中國當時為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參加了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
五四運動
凡爾塞和約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
1917年3月14日, 北京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對德國正式斷絕外交關系,同時宣布收回天津、漢口德租界,停付對德賠款與欠款。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有真正派出軍隊參戰。徐樹錚利用協約國借款組建的參戰軍,按兵西北不動,坐觀成敗,直到大戰結束才出兵烏蘭巴托,奪回了失去多年的外蒙古主權。
真正作為中國的代表參與戰爭的,是十四萬北方農民為主組成的中國勞工,協約國稱為「中國勞工旅」。他們在西線英法戰場,東線沙俄戰場,西亞美索不達米亞戰場為協約國西線戰場提供了重要的勞動力或直接參戰,其中有數千華工最終埋骨異域。1917年2月,美國與德國斷交後,建議中國採取一致行動。英法兩國也鼓勵中國參戰。日本取得歐洲幾個大國對其承襲德國原在華權益的承諾後,也支持中國參戰。1917年8月14日,中國北洋軍閥政府(皖系軍閥統治時期)正式對德、奧宣戰,將數十萬中國青壯年運送到歐洲戰場充當勞工。

----------------------------------------------------------

⑨ 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有何影響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一站是史無前例的一場大戰,波及范圍,產生的破壞力,給各國帶來的災難可謂是非常嚴重。有的人可能會說:如果斐迪南大公不被擊殺可能就不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了。我覺得這樣的說法是真的可笑,斐迪南大公被擊殺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真正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則是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的矛盾所產生的,矛盾不消除,戰爭的煙火總會燃起。

閱讀全文

與一戰爆發後中國的文化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