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全球化和文化有什麼區別

全球化和文化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2022-07-21 15:33:00

① 經濟全球化是否意味著文化全球化,為什麼

對於經濟全球化會不會導致文化全球化問題的回答,首先取決於選擇哪一種文化概念。

如果取狹義的文化概念,經濟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會影響意識形態和制度層次的文化。
因為人們的密切交往會促進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注,如環境、災難、戰爭、和平等問題,而形成一些共同的基本價值觀念,如平等、自由、公正、和諧等。
這些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價值觀念,將引導這一層次文化的發展方向。
因此,全球化會促進人類在基本價值觀念上的趨同。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承認經濟全球化一定會導致文化全球化,起碼不意味著一定會產生文化的完全同質化。
從宏觀來看,人類即使有了共識,也不會出現一致的意識形態和制度性文化,因為如何實現一種理想仍有不同的選擇。

如同價值與價格的關系會出現背離一樣,理想共識與政治選擇也並非總是一致的。
例如,現在就不是要不要民主、福利的問題,而是如何實現這些目標的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的選擇。
西歐民主社會主義道路是他們的選擇。
新自由主義道路是美國的選擇。
這些道路並不是孤立固定地存在,全球化會促進它們之間的比較、競爭和再選擇,而實踐和時間是檢驗的標准。

總的來說,能夠流行乃至長期存在的文化現象,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滿足了人們的某種需求。

文化全球化是一個內涵「包羅萬象」的概念,如果就事論事,以基本價值觀念、社會制度、大眾行為等層次加以限定,可能更容易將問題解析清楚。

但不管怎麼說,人類是在彼此的相互聯系和影響中成長的,不論是經濟領域的交往,還是文化領域的交往,都有助於人類的成長和文明多樣性的發展。

② 文化全球化實質是什麼

日前有專家表示,文化既有時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發展離不開自身所處時代和固有文化傳統,所謂「文化全球化」是一個具有欺騙性的偽命題。

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為維護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國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決策,並相應實行不同的國家治理模式。在這種不同民族和國家基於維護與發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連經濟都很難趨同,就更談不上所謂的文化趨同。

希望中華文化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③ 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

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徵。
全球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講,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是指貨物與資本的越境流動,經歷了跨國化、局部的國際化以及全球化這幾個發展階段。貨物與資本的跨國流動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態。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地區性、國際性的經濟管理組織與經濟實體,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
總的來看,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什麼是全球化?我們真的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給我們帶來過什麼?

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個進程,指的是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動沖破區域和國界的束縛,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全球化還包括人員的跨國界流動。人的流動是物質和精神流動最高程度的綜合。

科技進步是一切社會變遷的原動力,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是全球化的依託。交通的進步促進人員和物質產品的全球化,通訊的進步促進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當然,兩類技術的作用經常分不開。互聯網能調動資本,輪船也能傳播精神。

拋開技術進步因素,全球化是資本的全球化,亦是關於資本之「主義」的全球化,即利潤至上觀的全球化——馬克思在150年前就討論了全球化的這個本質。除了戰爭時期,資本在全球范圍里瘋狂地追逐利潤,每天24小時,從不疲倦。所以,到目前為止的全球化體現為市場經濟體系在全世界的擴張。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國際化的共產主義運動,都從資本全球化衍生而來。若世界市場的擴張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人們當然希望擁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全球化問題的復雜性在於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間和不同的時間里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四類變數無限多。既然人們無法預知所有的變數,只好依賴意識形態決定自己的立場。

對眾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種基於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識形態。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場規律」,順應歷史潮流。對眾多的反對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種基於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識形態。反全球化就是反對擴大貧富差距,反對霸權。意識形態傾向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然而,筆者在這里不想談論意識形態,只想就事論事。

我們正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堅時代遜色嗎?如果麥當勞、肯德基能體現全球化,中餐館可是在上上個世紀就在世界各地登陸了,如今其普及程度遠非美國快餐能比。我懷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脹的「新聞界」給誇張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引起的,交通技術並沒有飛躍的進步。自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以輪船、鐵路、汽車和飛機為代表的交通技術出現了質的飛躍,人員和物資的國際交流呈幾何級數增長。那個時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並不嚴格,護照也可有可無。美洲就是在那個時代開始住滿移民,中國人就是從那時開始改穿西式服裝,改用西式筆墨,扛洋槍、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釘,以及下南洋、闖西洋、赴東洋。

即便是資本流動,舊時代恐怕也未必差得遠。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國人在外國人開辦的銀行里存錢、取錢、借錢。那時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資本輸出被列寧看成傳統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徵之一。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體現為驚人規模的「金融資本」流動。每天全世界有1萬多億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場上進行賭博投機,每年全球「熱錢」高達400萬億美元。可那又能說明什麼呢?當今的國際貿易量才8萬億美元。國際金融賭博能影響地球每個角落的生活?資本是經濟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義在於促進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效率。可是,用於國際賭博的「資本」促進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樑是工業和商業資本,不是「賭博資本」。

電力的使用,廣播的興起,電話的出現,新聞出版的普及,乃至後來的電視時代,上述任何一種通訊技術的進步,其意義未必低於互聯網。因此,過去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亞於今天,精神產品的多元化也不亞於今天。否則,民主思想、共產黨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識形態怎樣傳遍19和20世紀的世界?除了巨額的「金融資本」,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還體現為互聯網的興旺普及。互聯網使得信息傳輸變得快捷和方便。但擁有信息與擁有知識顯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觀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國人的觀念並不比越戰時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國知識界今日的觀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學,上個世紀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難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國人現在的觀念當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並不是互聯網的結果。

兩次世界大戰加上冷戰,綿延80年,切斷了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使冷戰後開始恢復的國際交流顯得突然和新穎。筆者不是歷史學家,但倘若某個歷史學家告訴我,在上上個世紀和上個世紀早年,人員、物資、資本和精神的國際交流程度高於今天,我不會感到驚奇。

當然,我並沒有說未來的全球化不會超過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帶來什麼?

無論我們是否處在一個空前的全球化過程里,以往的經驗都具有啟發性。全球化的歷史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道義問題;收益問題;趨同與逐異問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問題。而以下四個全球化特徵正對應著這四個問題。

1.缺少法治道義的全球化。任何國家內部的市場化都是隨著法治環境的逐漸成熟而成熟的。國際的市場化卻不是在法治環境下進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謂國際市場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當立法、司法和執法都歸於一家,只有理想主義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從不公平中獲利的國家才去奢談國際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沒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謂「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體現國際公義的治理。

2.無法預知國家損益的全球化。抽象談論在全球化中獲益或受損的條件非常困難。強國、弱國、大國、小國都可能獲益,也都可能吃虧。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國是從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國,雖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國,卻呈現冷淡全球化的傾向,因為美國開始感受到代價。

3.刺激追求差異的全球化。全球化導致的「趨同」是淺薄的,全球化導致的「逐異」卻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時代最深刻的特徵。全球化的資本毫無人性可言,它帶來激烈的社會變遷,刺激形形色色意識形態的興起,也必然伴隨激烈的社會集團、意識形態乃至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以往的全球化帶來了繁榮和進步,也帶來了大革命,帶來了國內戰爭,帶來了「世界大戰」。

4.促進民族主義和國家疆界的全球化。毫無疑問,近代以來形形色色的國際主義都產生於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帶來了更強大的民族主義,帶來了護照和海關,帶來了人員交往的阻隔,帶來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疆界,帶來了更先進的武器和更強大的國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獲勝的不是國際主義,而是國家主義,特別是民族主義。在今天,我們看到了「歐洲合眾國」主義的興起,歐洲貨幣的使用,歐洲邊界的鞏固,歐洲海關的確立,歐洲防衛的統一。是什麼刺激出這種新「西歐民族主義」?美國、日本、西歐……哪一個還在談論國際主義?當人們已經把保衛疆界安全的戰場延伸到外太空,誰還能說全球化消滅國家疆界呢?曾幾何時,為普世歡樂而設立的奧林匹克和世界盃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場,國家之間的競爭,甚至成了在民族國家內部進行競爭的資本。

結 語

為了「經濟效益」,人們從遼闊分散、自給自足的鄉村走入了城市。他們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賴,但只有依靠斤斤計較、彼此競爭、相互傾軋才能生存。城裡的人們看上去沒什麼不一樣,可每個人都從骨子裡在追求與眾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競爭里脫穎而出。殘酷的市場競爭使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變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義觀的人,他們崇拜資本所帶來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資本本身。人們很自然便忘記阿富汗貧民的生命與世貿大廈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們會為紐約2000多條「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蠟燭,但絕想不到為阿富汗那4000多個「野蠻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類可以公然聲稱自私自利和弱肉強食是其本性,並能導致「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類,只好用鋼鐵製造的防盜門來取代分隔家庭的籬笆,用武裝到牙齒的警察來取代調解鄰里糾紛的長老。當貧窮遼闊的地球村變成了繁榮細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國家利益」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關系的最高准則,武力也自然成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當國際化開始傾向於代指這樣一個過程時???,今天的全球化用來區別一系列的趨勢,很多是在二戰後變得尤為突出。它們包括:

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國際貿易以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長

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趨勢被各種各樣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組織看作是積極的,在很多情況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積極地推動。例如,有這個樣一種經濟理論:相對優勢使得自由貿易可以使得資源分配變得更加有效,並且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

二戰後通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得到相當大的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提升自由貿易

商品:較少或消除關稅;建立自由貿易區來降低關稅

資金:減少或消除資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減少、消除對當地產業的津貼補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知識產權保護

在國家間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國界承認知識產許可權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運動認識認為這些是有害的。

質疑中的全球化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只是一個說法還存在學術上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們是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它們開始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

1.對外開放的基本原則
獨立自主是我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獨立自主是指國家的主權是獨立的,不允許任何外來的干涉與侵犯。每個國家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賦予獨立自主原則以新的內容,主要表現在提出了真正的不結盟。鄧小平明確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文選》3卷57頁)中國不同任何國家結盟,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中國珍視自己的獨立自主,也尊重他國人民的獨立自主和道路選擇。我國堅持獨立自主,也積極爭取國際支援,發展國際合作,把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與盡量爭取外援,加強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原則有機結合和統一起來。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中國作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國之一,始終堅持這些原則。在國際事務中主持公道,不謀私利,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推動國際合作、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看作是處理國際關系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則。
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遵循睦鄰友好原則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創造和維護和平友好,長期穩定的周邊環境,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外交方針之一。
2.對外開放理論的主要觀點
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指出:「對外開放」是我提出來的。「對外開放」這一提法,是對國際分工、國際經濟合作發展開放型經濟理論的高度概括,易於為我國人民所理解,現在已經被世界各國所認同。這一提法,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定要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關起門來是不行的,必須對外開放。(2)對外開放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內開放,另一方面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的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的開放。(3)對外開放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其中包括建立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中國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4)經濟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判斷姓「社」姓「資」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要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要向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學習。不僅新引進的企業要按人家的先進方法去辦,原有的企業改造也要採用先進的方法。(6)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敢於冒風險,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7)開放以後,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進來了,中國的一些地方也出現了丑惡現象,要注意很好地抓,決不能任其發展。(8)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現在生產力不發達要對外開放,將來生產力發達了,要更加開放。對外開放的政策不可改變。
對小平的這些論述,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對外開放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性、迫切性、艱巨性和長期性。

④ 什麼是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地相互交流的人都能清楚對方的文化,能彼此認同和接受,交流無障礙,達到這種程度才能稱得上全球化!(本人的理解,認同的就支持一下,有更高的見解,請指教!Thanks!)
文化全球化還要再過上很久,50年,100年。。。。。
為什麼這樣說呢?
貧窮的地方在這地球上多的是,窮人也有文化,文化會不斷地變化,會出現新的文化,要文化全球化很難完全實現,也許很久以後.......... 會實現。

⑤ 什麼是文化的多樣性與共同性如何看待"全球化"這一問題

文化多樣性是文化種類很多,比如中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完全不同。文化共同性就是文化存在相同的特點,比如各種文化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飲食文化,同一食材什麼的。全球化是必然的,因為科技在發展,人類在交流,文化也會不斷沖擊融合。不能融入的文化就會消亡。

⑥ 全球化時代 民族文化轉型於民族文化融合 有何不同

1.確定基本格調。
現代化本身具有其深層內涵,即文化轉型,文化的轉型和現代化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人的生存方式由傳統向現代的根本轉變.中國的現代化必須用現代工業文明的技術理性和人本主義啟蒙和塑造中國人以構成現代化主體,這是中國文化轉型的主導價值目標,同時它又構成了中國現代化文化建構的框架內涵的基本點.

2.文化的主文化和亞文化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上的轉化可以用來作為一個研究的角度,以前的一些傳統文化由主文化變成亞文化,甚至產生文化墮距現象。

3.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轉型可以採用中國家庭的變化這個角度分析。
中國的城市都熱衷於建高樓大廈不但寫字樓和酒店「欲與天公試比高」,住宅樓也二三十層不在話下。城市居民居住結構的改變也直接影響到了人際關系的改變:計劃生育政策已經使得中國的家庭變小,傳統大院式住宅的消失和封閉的高樓住宅使得中國的城市家庭以不可逆轉的方式趨向孤立的小單元化。核心家庭成為主流,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步改變。
另外,很多城市年輕人的生活取向——趁年輕有時間有經濟有錢時多多享樂,離婚現象很嚴重,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轉型中的一個表現。把這些現象描述出來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在現代的轉型並稍加分析即可。

4.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論、唯物論等分析歷史轉型與文化轉型的聯系。本人認為文化的產生根源和發展載體,其實都是歷史問題,傳播、傳承的過程就是一個歷史不斷發展不斷變化的轉型過程,文化轉型寄予在歷史轉型中,歷史轉型又依託於文化轉型,理解時要結合起來。

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質的文化通過相互間接觸、交流溝通進而相互吸收、滲透,學習融為一體的過程。
文化融合是文化調整的方式之一。指兩種比較接近的文化體系接觸後,原來的文化體系隨之消失或改變其形貌,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文化體系的過程。
中國的傳統文化屬於東方文化,而東方文化自古以來在其本性上是區別於西方文化的另類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區別在於,東方文化主情感,主群體,主靜止與主和合等等,西方文化則主理性,主個體,主運動與主斗爭等等;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各執一端的價值取向既各有其長也各有其短,在下一步的發展中,東方文化(這里主要是指中國文化)將與西方文化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並融合成一種新的世界型文化,——這種新的世界型文化既保存了東西方文化的各自的優點,同時又克服了東西方文化的各自的缺點。中國由傳統文化向這種世界型文化轉變的過程就是中國的文化轉型。
人類社會的歷史上並不存在自古以來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當整個人類都處於荒蠻時期的時候,無論在地理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是無東方和西方可言的。把文化區分為東方的和西方只是在兩千多年前希臘文化產生以後的事情。當時的希臘人一方面基於亞細亞和歐羅巴之間的世仇,另一方面基於新產生的地中海沿岸的希臘文化與地中海以東地區文化的區別,才開始萌發了模糊的東方和西方的概念,——這一概念在此後的兩千多年中日益得到強化。人類的歷史至今已有幾百萬年,兩千多年相對於幾百萬年而言,只是彈指一揮間。因此,認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自古以來的兩種不同本性的文化並沒有史實根據。第二,所謂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完全是以地理上的東方和西方為前提的,並分別是與地理上的東方和西方相重迭的,而地理上的東方和西方的劃分完全是人為的。——如果願意,我們可以改變地球上經線的標度,把現在的東半球的一部分地區劃給西半球,而把西半球的一部分地區劃給東半球,如果那樣,我們又如何在文化上區分東方和西方呢?何況事實上,現在的某些東方地區已經出現了所謂的西方文化,而某些西方地區則仍然存在著所謂的東方文化。第三,如果說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自古以來的兩種不同本性的文化,即如同某些學者所說的是人性的向兩個不同方向的延伸,那麼又如何解釋在以後的發展中兩種文化會融合成一種新型的世界文化呢?誠然,在全球化時代,人們的交往會更加頻繁,但交往只能把具有成人基因的少年更快地變成成年人,而不可能把不具備男人基因的女人變成男人,也不可能把不具備女人基因的男人變成女人①,即交往不可能改變人的自然本性。如果兩種文化中沒有共同的遺傳基因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走到同一個目的地的,更不要說相互融合了。所以在這里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兩種不同本性的文化的命題與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將相互融合的命題不能同時成立,二者至少必有一假。這種假是這種理論體系的不可克服的內在的邏輯矛盾。
中國所能走的「只能是中西融合之路,綜合創造之路」,「通過中西文化的會通、融合創造出一種高度發達的文化」。
在今天,文化融合論的以及各種類似文化融合論的文化轉型論之所以特別有市場,不僅蒙蔽了東方的大多數人,甚至蒙蔽了西方的不少人,除了種種主觀的原因而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客觀原因,就是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處在各自轉型的關鍵時期。如前所說,東方文化已經發展到了農業文化的晚期,開始了向工業文化的轉向,事實上,不少地區已經在許多層次上完成了向工業文化的轉向,這樣勢必出現某些所謂西方文化的價值取向。而西方文化經過自文藝復興以來特別是自啟蒙運動以來二三百年的發展,其中的工業文化因素——主要是理性主義、個人主義、法律至上和自由主義等等也已經在充分發揮它們的優越性的同時,它們的弊端也日益彰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追求表面上帶有東方文化特徵的後工業文化價值。東方文化的轉型和西方文化的轉型實質上是二者按照同一個規律和共同的路徑在各自的出發點上向各自的更高的階段演進,但是,這種情況給人們造成一種假象,似乎東西方文化都各自在朝著對方的方向發展。文化融合論者以及綜合創新論者正是被這種假象所迷惑,於是似是而非地得出了東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或綜合創新的結論。事實上,人們平常所說的幾乎所有的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現象,其實只是人們用靜止的眼光觀察東方地區的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演進的某一個階段的結果,而如果我們用動態的眼光去觀察,它們只不過是由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演進的某一個暫時的階段。

⑦ 文化全球化的定義,作用

一、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種方式,在「融合」和「互異」的同時作用下,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不妨將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體稱之為「全球化文化」(globalized cultures)。對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認識就是對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二、文化全球化的作用:

1、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在與世界不同文化主體的合作中,奉獻民族特色,促進全球文化新體系的建設。

2、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維系民族文化,抵制「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對「全球場」中的文化實現平等、公正的整合目標。

3、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自覺地實現民族文化現代化的轉換,以揚棄民族文化中不適合文化全球化的消極、落後的東西。

4、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在整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中,對民族文化進行綜合創新。

5、在文化全球化中,以對語言的整合為台階,走向全球文化的多元化。

綜上所述,文化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中的一種客觀趨勢,文化全球化本身則是一種歷史進程。因此,文化全球化不等同於「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權主義」,「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權主義」是當今文化全球化中的一個突出的全球文化發展不平衡現象。

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必然會提出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等問題,任何民族只有積極融入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創造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向世界奉獻民族文化新特色,才能共同構建全球文化新體系。

⑧ 全球化對文化的表現、原因及影響、優點缺點

1、全球化對文化的表現

在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世界文化也因此呈現融合加深的趨勢,各種族、各國家文明在不斷交流、融合中得到創新和發展。

2、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全球化也成為了必然,各個國家都希望將自己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地區。

3、影響:對於一個民族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具有悠久燦爛、獨具特色文明的發展中大國,在全球化環境下統籌好文化安全和文化開放非常重要。

4、優點: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國家間的競爭已由經濟層面上升到了文化層面,具體體現為文化模式和文化產業的競爭,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民族文化的最重要途徑之一。

5、缺點:在文化全球下,經濟實力較弱的,軟實力不強的國家、民族文化容易被吞噬。

(8)全球化和文化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經濟為文化發展注入新動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經濟擴張的必然,只有認同一種文化,才會消費這種文化下面的產品,才會為這個文化下的人製造利潤。

文化又是一個特定地區一種價值觀世界觀的表現,為了減少不同地區之間人們的誤會、誤解,增加信息的流動,人們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體下的文化交流。

這樣一種趨勢造成了全球文化的傳播,我們可能只知道某個國家的一個品牌一種習慣,但是我們對這個國家地區的了解就從這個突破口開始.。

每個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都會不遺餘力的推廣自身文化,文化在全球的傳播也就是大勢所趨了,誰若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據先機優勢,誰就能掌握未來商業戰爭的主動權.。

閱讀全文

與全球化和文化有什麼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