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的概念是什麼
文化就是人化,即人類通過思考所造成的一切。具體講,文化是人類存續發展中對外在物質世界和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斷作用及其引起的變化。人類雖然也是動物,但卻是惟一具有長遠思考能力的動物。有了這種思考能力,人類才能超越自身器官的物性功能去改造(和適應)自然,調整(和創建)社會,這種改造調整的痕跡即表現為人類在其外部世界的文化成果;與此同時,人類的長遠思考能力也因這種作為而得到改造,形成人類獨有的精神文化成果。
希望對你有幫助
望採納
2.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文化有沒有標准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生活處處離不開文化,而一個民族的發展,一個國家的昌盛,更是離不開文化。而文化也不僅僅是手裡的一紙文憑,也不僅僅是祖輩留下的書本典籍,而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企業的支柱,一個個體的內在修養。藝術無國界,文化也是。
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證明了文化的重要性。一個國家不但要物質層面的豐富,更要精神文化的富裕,才能使國家自信地屹立於世界之林中。一個人也是,只有擁有了充足的文化,才能在社會中立足。
3. 什麼是文化定義或解釋
文化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種獨特行為,是主觀能動意識循環,即一個群體所擁有的「道、術、器、法、勢」行為。其中「道、術、器」是組織的文化基因,「法、勢」是基因密碼,它們是量子化的文化最小組合。具體內容見《解密文化的基因密碼——用五個字讀懂文化》
在文化的統一定義明確之前,文化行為都是無意識的,是人們日常工作與生活行為的自然表現,因此得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文化行為,幾千年從來沒有人在刻意的做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文化都是人們在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自然形成的,文化的產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文化基因的自然循環。我們必須承認,組織文化是自然形成的,無需刻意建設,先進文化是有質量的文化,只有質量文化是有方向性的文化,認識到這點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因為它從反面說明了文化建設是有意識的文化行為,這種行為必須建立在文化定義已經明確的基礎上,大家知道文化是什麼,才有建設方向。因此,破解文化的定義標準是當今文化強國建設的首要問題。
「道、術、器、法、勢」五個字的文化定義,言簡意賅,不但體現出了文化豐富的內涵,還能夠替代「文化」二字,直接應用到各種文化的概念和解釋中。例如;文化自信就是對組織治理的「道路、制度、行為、理論、未來」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意。只要與文化相關的理論和概念都可以直接用新的「道、術、器、法、勢」五個字來代替,可以做到 讓文化深入人心的目標,是組織文化管理實踐的福音。
這是文化思想領域的重大創新,原有的文化基礎理論存在認識上的錯誤,否則,文化早就定義出來了。我們不能跟著西方後面走,不重視國人自己的研究成果。「道、術、器」的文化基因理論成果已經上傳一年多,但始終沒有引起關注,說明現實社會對文化的重視程度很低,文化已經被邊緣化了,形成不了文化的群體意識、組織意識,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文化屬於管理范疇,迫切需要國家的文化標準定義,否則,我們就只見大樹,不見森林,只有出台統一的國家文化評價標准,用評價體系推動全國的組織文化建設。才能讓文化的大樹變成森林。
4. 什麼是文化的定義
文化,就像一個宇宙、包羅萬象,又像一個國家的總理衙門、任何款項都得由她約束、管制。
其實文化沒有定義,也沒法定義。因為她包括廣大,如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精神、藝術、哲學、科學、物質、價值、信念、道德以及流行時尚、衣食住行、風土人情、傳統習俗、詩詞歌賦等等、等等,通通屬於文化范圍。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易經》中的一段話,具說文化一詞就由此演變而來。
文化是一種概念,是一種內涵,是一種社會現象。給文化下一個精準的定義確是相當困難的。但是可以大至歸納為兩種,一種是傳承文化,一種是外來文化。傳承文化,是一個民族經歷幾千年傳統下來的文化,就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一向是謙遜含蓄,道德歸范,內斂和氣,樸素而莊重,和諧而美好。還有比如明天的端午節等等,這都是傳統文化。而外來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時代演變過程中融進、吸收的其它民族文化特徵的結果。比如說絲綢之路,玄藏取經,鑒真東渡等等。
文化是通過不斷學習、進步、創新而獲得的內容。
她是發展的、是無形的,也是可以共享的。就像這篇文章,願意與大家分享文化帶來的樂趣。
5. 什麼是文化
文化的定義:人類面對其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所產生的一系列謀生行為和思想體系,通俗來說就是:人類的基本謀生行為體系就叫文化,這是文化的本源和根脈。人類的一切生存行為都叫文化生存,這才能感知到文化的力量所在。
6. 文化的概念和定義是什麼
文化(culture)觸及的深度超過了可觀察到的行為,它是社會共享且經由社會傳播的思想、價值觀念和認知,用以賦予經驗意義,產生行為,並反映在該種行為之上。
文化的定義: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作用:
整合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於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就像螞蟻過江。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於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採取行動。文化是他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麼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
導向
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並傾向於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
7.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定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其實,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文化的研究
觀念形態:包括宗教信仰、價值觀念、法律政治等意識形態的東西
精神產品:文學藝術和一切知識成果,代表性的場所為博物館與圖書館
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情風俗、生老病死以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
關於以上三個方面的研究為「文化的研究
著重於第三方面內涵的為「文化研究
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2.文化的演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文」是基礎和工具,包括語言和/或文字;「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同時這一規范在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對象化成果中得到體現),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號系統,如文字。各文字體系有相應的認知心理。
文化的特點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點。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8. 文化的定義 是什麼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它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庫才是文化;石頭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或男女戀愛才是文化;前者是遺傳的,後者是習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從語言、習慣、風俗、道德一直到科學知識、技術等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閑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9. 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文化得定義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創造的文化。在近代人們對中國文化進行了一次大討論,現在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不過給中國文化取了一個名字就是國學。
文化的作用
文化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和個人產生深刻的影響。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並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的影響。
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對推動經濟建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