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禮樂文化的禮和樂是什麼意思
網路
目錄
聲明:網路詞條人人可編輯,創建和修改均免費
詳情
2 編輯
禮樂文化
禮樂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養性,體悟天道,謙和有禮,威儀有序,這是我國古典「禮樂文化」的內涵和意義所在,也是聖人制禮作樂的本意。《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是天之經,地之義,是天地間最重要的秩序和儀則;樂是天地間的美妙聲音,是道德的彰顯。禮序乾坤,樂和天地,氣魄何等宏大!所以,「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㈡ 西周禮樂制度中,禮是什麼樂是什麼
"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
「禮樂制度」,也就是以「樂」從屬於「禮」的思想和制度,這是一種頗為完備的典章制度。
禮、樂的結合不僅能維護奴隸主貴族內部的等級秩序,更能有效地統治人民。
所以,「禮」是「樂」的內容,「樂」是「禮」的表現。
(2)禮樂文化中的樂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禮樂制度是周代建國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為鞏固等級制社會,其次也是吸取商代滅亡的教訓,反對"淫樂",採取"節樂"措施。
禮樂制的實施鞏固了奴隸主階級的社會地位,促進了音樂的發展。但它又使樂成了禮的附庸,使音樂成為以禮為中心的模式音樂,並逐漸趨於僵化。統治階級為了推行"統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煩瑣的禮儀和與之相配合的音樂。
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禮儀有別,所用的音樂也不一樣。如祀天神,"乃奏黃鍾,歌大呂,舞《雲門》";祭地示,"乃奏太簇,歌應鍾,舞《咸池》"。
關於樂隊和歌舞隊的編制,也有嚴格規定。樂隊的規定是:"王宮縣",即排列成東西南北四面;"諸侯軒縣",排列三面;"大夫判縣",排列兩面;"士特縣",只排列一面。
歌舞隊的規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稱為"八佾";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稱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稱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稱為"二佾";(《周禮.春宮》及注);等等。
㈢ 孔子提出的"禮樂",禮是什麼意思,樂是什麼意思
「禮」包括人的行為准則、道德規范、尊卑秩序以及禮儀規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惡,都由禮來節制。在古人看來,人與動物的不同就是因為懂得禮。禮與法有點相似,但又不同,法是強硬的、缺少人情味的,而禮則是有溫情的,是與道德、教養相聯系的。
「樂」是指音樂。「禮」負責規范人的行為, 「樂」則負責調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樂之情,都可以通過樂來表達,同時也可以在樂聲中化解。
「禮樂」的目的在於教化,誘導人向善,讓社會處於平和的狀態中。現在一提到「教化」,人們就會與「政治」、「封建」聯系起來,這顯然存在著很大偏見。所謂「教化」,就是教育感化,使人在教育中,將仁義禮智信等社會道德內化為自己的心靈,從而在行為上表現出來。
(3)禮樂文化中的樂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禮樂文明」可以說是人類的一種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標就是「禮樂制度」的實現。
《禮記•哀公問》說:「夫禮所以制中也。」意思是說,禮要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調節到合適的程度。
其中還說「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禮,就不能調節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就不能辨別君臣上下長幼各自應處的地位,不能區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疏,不能區別婚姻遠近的交情。
㈣ 古書上說的禮樂,樂是指音樂嗎
禮樂:lǐ yuè
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
西周時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諸侯國林立,為維護其以周天子為中心的有秩序的統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開始制禮作樂,即周禮。周禮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則,成為維護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禮樂制度在這一時期得到非常完善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
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弱,諸侯爭霸,禮壞樂崩,禮樂制度受到嚴重沖擊,儒家創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
以周代禮樂為工具來維護周天子的宗法統治形成了周代特色的禮樂制度、禮樂文化和禮樂文明,對後來歷代中國社會發展都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禮樂也是一個地方名字,位於江門市的一個小鎮。
㈤ 孔子說的禮樂 中的樂有哪些解釋,這個樂的整套演奏是遵循什麼來奏的。
樂
原本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願望以舞和樂的形式「送達天聽」的手段。周初,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樂便成了人們在宗廟中,在族長鄉里之間,在父子長幼閨門之內等等社交場合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於通過喚起血緣親情,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親近感,從而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種種對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樂的這種功能恰當地稱之為「和」。
禮樂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書》曰:「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候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周公製作的禮樂是處理等級社會上下貴賤之間的人際關系的倫理規范 [2] 。
禮的本質是差異,也就是說貴與賤,尊與卑,長與幼,
2008名演員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擊缶而歌
2008名演員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擊缶而歌 [3]
親與疏的各種人之間,必須遵守各自的行為規范,絕對不可混餚。這種有差異的秩序叫「禮」,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禮忽視,非禮忽聽,非禮忽言,非禮忽動」。但是社會只講差異,不講大同,社會就不會和諧。因而周公「制禮」的同時又「作樂".樂講和同,樂當然是指音樂,但已超越了音樂,以音樂激起人們相同的共鳴的喜怒哀樂的情緒 。
禮和樂不可偏廢,「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樂文明是國家和諧的基礎。春秋魯人孔丘發揚了儒行。其所謂儒,其有不灰心喪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無怪乎孔子對禮樂崩潰時,發出如此的感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 。
孔子招受學生開經講學,整理《詩》·《書》·《易》·《禮》·《樂》·《春秋》。他死後,他的學生把的他言行整理成《論語》。上述著作構成儒家博大精深的政治倫理體系。孔子主張「仁愛」,「克己復禮為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准則;「節用愛人,伺使民於時",是對執政的要求。在孔子看來,仁是禮的基礎,禮是貴淺有序,樂是對禮的調度。禮樂不僭越,就會形成和諧社會。所以,一個有文化的人要以「格物·致遠·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最高理想 。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也有數端。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和諧精神。《禮記・樂記》曰:「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調。《樂記》說:「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chì)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種人物,說明要有序協調,才能奏出和諧之樂。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樂記》曰:「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孝經》也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即樂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樂安寧,生命長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們要聽雅樂,遠淫音 [6] 。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秩序也。」(《禮記・樂記》)秩序與和諧是禮樂文明的主旨。《樂記》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是說樂的作用在於協調上下,禮的作用在於區別次序。然而,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卻是相輔相成的。在遠古傳統中,「禮」即人文,是涵蓋一切,包括「樂」在內的。到了周代,禮、樂雖各有制度,但是「樂」畢竟仍是禮制的一個方面,「樂」的「和」也是為實現「禮」而輔助、服從於「禮」的。《樂記》說人受外物的引誘會喪失天性,產生貪婪、殘暴、欺詐等邪念,於是先王制禮樂,用以調節人心。「禮節民心,樂和民聲」,就是用「樂」之「和」,彌合「禮」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將「禮」、「樂」相提並論,就是因二者之結合,能起到平衡與調和的作用 [6] 。
㈥ 西周"禮樂文化"中的"禮"和"樂"各指什麼
禮樂就是等級的代名詞
㈦ 對禮樂文化的理解
禮樂,禮就是秩序,樂就是和諧。
(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記-樂記》)
都是很簡單的東西,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上古時代解決的是社會的基本規則,這些基本規則只不過是被人們習慣了所以才不能察覺有多大意義而已。
很多人把禮就簡單的理解成一種等級制度,不同的等級有不同的標准,但是其實等級不是目標,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秩序才是目標。
人類形成了階級社會,必然有等級的高下,不同等級相同等級之間遵守怎麼樣的秩序規則,就是禮。所以像圖里什麼天子用幾個碗,不過是秩序的一種表現而已,用禮來規定和提醒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自己的等級身份應該遵守怎樣的規則秩序,每個人都知道禮了,整個社會就有秩序。
很多人習慣了今天現代社會的種種規則,都內化到了人格里,根本感受不到「秩序」這個東西多可貴,而在上古時代是沒有秩序可言的,構建秩序的方式分別有「宗教」「法」和「禮」,禮這個東西是中國文化最根上的基因,就像宗教是西方根上的基因一樣。
而樂就更好理解了,不同的聲音在一起能形成樂,需要和諧,天子和大臣在一起聽樂,也得表現得和諧。你理解成一種儀式也行,交流感情也行,但里邊的根本要素,是和諧,建立秩序遵守秩序融入秩序,按照旋律,不同的樂器發出不同的聲音還能和諧的融合到一起,象徵什麼很好理解吧
㈧ 禮樂中的樂是什麼意思
音樂。
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
㈨ 「禮樂文化」里的「樂」字是讀「yuè」還是讀「 lè」
禮
樂
lǐ
yuè
樂:教化的規范。
禮樂文化
是古人將「禮教」與「樂教」並提而形成的教化體系,它們的本義,不過是以禮為教、以樂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