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界定文化術語

如何界定文化術語

發布時間:2022-07-22 01:02:20

❶ 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對文化的定義是怎麼樣的

文化在西方作為專用術語,在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中的使用,始於19世紀中葉。美國人類學家泰勒為此這樣界定:文化是人類在自身的歷史經驗中創造的包羅萬象的復合體,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原始文化》)。作為20世紀美國最具影響的女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則這樣來為之下定義:(文化)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為方式,一種使這個民族不同於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文化模式》)。人類學家的文化主義,顯然反映了一種具有普遍而牢靠的認識,和對一個完整體的表述方式的訴求。盡管這多少受特定的民族學和人類學調查的影響,但無論如何它啟示人們,文化映象的和精神寄寓的是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力量所構成的圖景、制度和方式。

❷ 歷史術語中,文化與文明的含義以及區別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文明指有益於人類的發明創造的總和(名詞)或程度(形容詞)野蠻指破壞文明的行為(名詞)或程度(形容詞) 比如,一個社會保括各種形式體力腦力勞動者管理人員等等)都在以各種形式按照社會分工創造財富,符合文明社會要求的都是文明行為。而殺人,搶劫等嚴重破壞了創造財富,可稱野蠻行為。
人類古代由原始到文明發展過程非常相似,都是大量農業技術生存,建立固定居所,有社會分工,財產分配由有序社會管理而不是武力、出現文字幫助交流超越時間空間,使得技術發展有保障,社會沒有殺人搶劫行為也完全可以生存等待等等。進入這個時代就可成為文明社會。英文文明一詞(civilization)由拉丁文定居而來,中文「文明」也指有秩序社會管理,都和上述定義不矛盾。古希臘對附近搶劫文明地區的民族稱作babarion,和古中國進入文明時代後稱沒定居、經常搶劫民族為蠻族。在現在中文通稱野蠻行為,符合上述定義。
雅斯貝爾定義古代文明四要素,文字、青銅器、城市、宗教禮儀。這些顯然是外部特徵的定義,且不完全。如:印加文明沒有文字,瑪雅文明沒有青銅器,印度非雅利安史前文明沒有城市。這些外部特質,都是有益於人類的發明創造的必要條件。

❸ 文化專業術語

1、斑竹:
湘妃竹。舜死後,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淚灑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紋。

唐劉禹錫《泰娘歌》:「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

2、比翼鳥:
傳說中鶼鶼只有一隻眼、一隻翅膀,所以一定要兩只鳥在一起才能飛,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3、連理枝:
連生在一起的兩個樹枝,比如恩愛夫妻。

唐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4、碧血:
常與「丹心」連用,歌頌為國捐軀者的忠貞。

元鄭元佑《張御史死節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5、長城:
南宋將領檀道濟自稱為「萬里長城」。後以此稱能抵禦敵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國人必會的80個文化名詞,引經據典必備!

6、採薇: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後,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終餓死。後以此喻隱居避世。

唐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7、長亭:
古代驛站在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送別。後「長亭」成為送別之地的代稱。

宋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8、尺素:
語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為書信代稱。

宋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9、登高:
重陽有登高習俗。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國人必會的80個文化名詞,引經據典必備!

10、東山高卧:
東晉謝安辭官隱居東山。後指隱居。

唐李白《梁園吟》:「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末應晚。」

11、杜康:
傳說杜康發明了酒。後以此作為酒的代稱。

三國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12、東籬:
語出東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多以「東籬」表現歸隱之後的田園生活或閑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國人必會的80個文化名詞,引經據典必備!

13、寒食:
節日名,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

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該節由此而來。

唐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14、汗青:
古時字寫在竹簡上,先用火燒竹簡,使其乾燥,叫「殺青」;因烘時竹簡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後指書稿、史書。

宋文天樣《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紅豆:
南方的一種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徵愛情或相思。

唐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唐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詞》之二:「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6、畫眉:
西漢張敞夫妻恩愛,曾為其妻畫眉。後以此形容夫妻相愛。

唐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17、金烏:
傳說太陽里有三足烏。後以「金烏」作為太陽的代稱。

唐韓愈《李花贈張十一署》:「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

國人必會的80個文化名詞,引經據典必備!

18、勞歌:
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

唐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19、樓蘭
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傅介子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故「樓蘭」常代指邊境之敵。

唐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李白《塞下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0、夢蝶:
也稱「化蝶」。戰國時莊子有一次做夢,自己變成了蝴蝶。後比喻做夢、夢幻。後人用來借指迷惑的夢幻和變化無常的事物。

唐李商隱《無題》:「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宋陸游《閑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題素壁字棲鴉。」

國人必會的80個文化名詞,引經據典必備!

21、青鳥:
傳說漢武帝七月七日在永華殿祭祀,忽有一隻青鳥從西方飛來,東方朔說這是因為西王母要來了。後以此為傳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願作王母三青鳥,飛來飛去傳消息。」

唐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22、三徑:
西漢末,王莽專權,刺史蔣詡辭官隱居,在園里竹陰下「開三徑」,只和羊仲、求仲兩人相交。後以此代指隱士居住的地方。

東晉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唐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23、桑榆:
傳說太陽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樹上。以此比日暮,後比喻人的晚年。

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唐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國人必會的80個文化名詞,引經據典必備!

24、射天狼:
天狼,星名。古人以為主侵掠。後以「射天狼」比喻打擊入侵的異族。

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25、雙鯉:
古人寄信,將信結成雙鯉形狀。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後因此將其比作書信。

唐李商隱《寄令狐郎中》:「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雙魚」同義。

唐李白《贈漢陽輔錄事》:「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情人。」

26、黍離:
語出《詩經·黍離》,東周大夫路經西周故都,見其滿地禾黍,遂有宮室宗廟毀壞之嘆。後以此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唐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27、商女:
語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很,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即歌女。後以此為不顧國家興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國人必會的80個文化名詞,引經據典必備!

28、投筆:
東漢班超年輕時,以替宮府抄寫公文為生。他曾投筆感嘆,要效仿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取爵封侯。後指棄文從武。

唐駱賓王《宿溫城望軍營》:「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顧勛。」

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9、陽關:
陽關,古關名,今甘肅敦煌西南。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譜成送別之曲,名《陽關曲》。

唐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30、折柳:
漢代京城習俗,凡送遠客,都要送到長安東面的霸橋,並折柳枝相贈。後指送別。

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❹ 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後者是狹義的解釋,前者是廣義的解釋。另有人以此為名。
廣義:人類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成果的總和,包括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狹義: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准則。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沒有思想和理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有一種思想和理論,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現實,理想是嚮往,願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須做到的。 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 1 、對文化的結構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2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 3 、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 、心態文化層可細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兩個層次。 5 、社會心理是人們日常的精神狀態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經過理論加工和藝術升華的流行的大眾心態,諸如人們的要求、願望、情緒等。 6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經過系統加工的社會意識,往往經由文化專家的理論歸納、邏輯整理、藝術完善、並以著作、藝術作品等物化形態固定下來並跨時空傳播。 7 、根據與社會存在關系的疏密程度,可將社會意識形態區分為基層意識形態和高層意識形態,前者包括政治理論、法權觀念等,後者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8 、基層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保持著密切聯系,是經濟基礎的集中體現,但它的產生和發展仍然要經過社會心理這一中間環節起作用;高層意識形態是更高的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但它與社會存在之間的中介是社會心理和基層意識形態。 9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 10、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界說,即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是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共同的認識,理念和思想,遵循著一定的規則,規范和秩序,這就是文化。 來源於《中國文化概論》大綱緒論部分。 文化就是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現象和氛圍。 根據人們探討某個事物人數的多寡則可以把文化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即: 相對於其他文化,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多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大文化;而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少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小文化。——摘自中國幸福學研究 文化是人類群體創造並共同享有的物質實體、價值觀念、意義體系和行為方式,是人類群體的整個生活狀態。政化(即不同時期的執政者倡導的文化)是文化和先導,有什麼樣的政化,就有什麼樣的文化。 這個定義揭示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1)文化是人類群體整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過程。主要成分是符號、價值和意義、社會規范。符號是指能夠傳遞事物信息的一種標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義。文化的存在取決於人類創造、使用符號的能力。價值觀是人們評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行為的標准,決定著社會中人們共有的區分是非的判斷力。社會規范是特定環境下的行動指南,它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行動。 (2)文化的內隱部分為價值觀和意義系統,起外顯形態為各種符號,這些符號主要體現為物質實體和行為方式。 (3)對整個人類來說文化是人的創造物,對於特定時間和空間的人而言,文化則是主要體現為既有的生存和發展框架。 (4)文化隨著人類的群體的范圍劃分不同而體現出差異。 ——選自 《社會學教程》 易益典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 wén huà 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易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❺ 文化的意思是什麼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文化,讀音:[ wén huà ]

引證解釋:

1、文治教化。

漢 劉向 《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意思:聖人治理國家,是先利用文化和道德(使眾人服的),然後才運用武力(使眾人服)。只是運用武力得到國家的人,(眾人)不會降伏,如果文化沒有改變,以後也會像現在這樣被別人反壓。)

2、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書本知識。

洪深 《電影戲劇表演術》第二章:「因為現代的人所過的不只是一個自然人的生活,他也是一個有文化的人的生活。」

3、人們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教育、科學、文藝等。

毛澤東 《新民主主義論》三:「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4、考古學用語。指同一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5)如何界定文化術語擴展閱讀:

文化內容

1、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3、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4、文化包含著八大藝術和第九藝術,其中中國文化烙印著民族與時代的特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的儒學思想。

❻ 文化究竟是什麼含義求解

何謂文化,鄙人不才,略述如下:
首先說一下漢語文化的涵義。中國古籍中的文化是「文」和「化」的復合詞。甲骨文上「文」象一個身上有花紋的人。其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後有文字、花紋之意,又同文章、文采文德。古文中「化」有改變、化生和造化等含義。「文」和「化」並聯使用最早見於戰國時代。《易 -賁卦》的象辭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和「化」組成一詞,始於西漢。劉向在《說苑-指武》中曰:「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所以,中國古時的文化意為「文治和教化」,屬於人類創造的精神文化。
其次,在看看西方語言中文化的涵義。西方文化源於拉丁文,其原意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引申為「培養、教育、發展和尊重」西方的文化有兩重意思:一是人對土地的耕作,是外在的自然人化;二是通過教育和培養的過程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的素質,使內在得自然人化。這就具有現代「文化」意義的雛型。
再次,當今文化概念的涵義。文化作為專業術語源於人類學的著作。由英國的人類學之父泰勒於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書中開篇第一段就指出:「從廣義的人種論意義上說,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得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 此後,各個學科都根據這個概念進行各自的理解和詮釋,以致於文化各概念多達250多種。
再其次,中國學術界對文化的解釋。《中國大網路全書》哲學卷對文化的定義是:「廣義的文化總括人類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能力,物質的和精神的全部產品。狹義的文化指精神生產的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有時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和設施,以同世界觀、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識形態相區別。」
綜上述,文化:就是人化, 「文化就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能力和創造的成果。」
進一步理解文化的涵義: a,文化是人的創造物,而不是自然物。 b,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所創造的,是為社會所普遍具有和享受的,不是專屬於個人的。 c,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勞動的創造,這種創造體現在人們社會實踐的方式中,體現在人們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中。
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改造自然,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融入到各種產品之中,又豐富了技能,這種人化了的產品和技能就是文化。再進一步說,所謂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觀世界、協調群體關系、在調節自身情感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時代特徵、地域風格和民族形式。這些風格、樣式、特徵與其所屬的民族、地域、時代之間的關系而論,文化本身並無貴賤之分;就文化是人類聰明智慧的結晶的角度來看,沒有進步與落後差別。

❼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
文化是一種時間的「積累」,但也有責任通過「引導」而移風易俗。在這個動態過程中,漸漸積淀成一種「集體人格」。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當文化一一沉澱為集體人格,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靈魂。必須注意的是,民族的靈魂未必都是正面的。
由於文化是一種精神價值、生活方式和集體人格,因此在任何一個經濟社會里它都具有歸結性的意義。
文化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
文化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❽ 文化的定義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用結構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它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③規范體系。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庫才是文化;石頭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或男女戀愛才是文化;前者是遺傳的,後者是習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從語言、習慣、風俗、道德一直到科學知識、技術等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閑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❾ 為什麼文化事業是中國特有術語

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既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也是價值傳播的重要手段
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內涵
1、文化事業是中國特有術語,指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當中存在的文化事業單位的集合名詞,文化事業單位是在文化領域從事研究創作、精神產品生產和文化公共服務的組織機構。
2、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
從文化產品的工業標准化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再次消費的角度進行界定。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2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指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狹義上包括文學藝術創作、音樂創作、攝影、舞蹈、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
文化事業是我國特有術語,是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當中存在的文化事業單位的集合名詞。
文化事業單位,是指在文化領域從事研究創作、精神產品生產和文化公共服務的組織機構。
區別
文化事業,可以是盈利或非營利,或個體或團體,不帶政治目的和政治導向,含有個人或團隊創作思想。
文化產業,是盈利目的,帶有市場趨利性。產品創作少許或者帶有政治目的和政治導向,例子,刺殺金XX。

文化事業是中國特有術語,指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當中存在的文化事業單位的集合名詞,文化事業單位是在文化領域從事研究創作、精神產品生產和文化公共服務的組織機構。

❿ 談談你對文化概念內涵的認識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沒有文化就沒有社會。文化人類學家和一些社會學家認為,文化和社會是統一的,文化就是社會。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本節將向讀者扼要地介紹文化的概念、性質和特徵,文化的要素,文化的功能和文化交流與社會發展,以期對通信文化的研究在理論和立意上有所幫助。 文化的概念 當今社會,"文化"已經成為一個極普遍的詞彙,無論在口頭上還是在書面上,到處都可以聽到和看到"文化"這個詞。例如:"中國擁有五千年的古國文化","他這個人真有文化","經濟文化已經成為財富的主潮之一"。
同樣是"文化"一詞,在不同的場合其涵義是各不相同的。"中國擁有五千年的古國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整個歷史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財富的總和。"他這個人真有文化",是指某個人因為豐富的學識所透射出來的某種卓然不群的文化品味。"經濟文化已經成為財富的主潮之一",則指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所構成的商品活動的整體。可見,"文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相當不確定的。
《周易》有所謂:"觀乎天文以觀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大概是中國人論述"文化"之始。在中國人此時的觀念中文化的含義是,通過了解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用教育感化的方法治理天下。到漢朝,"文化"一詞正式出現,其含義也與現在人們通常理解的不一樣。劉向《說苑·指武》篇中說:"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晉人束皙也講"文化內輯,武功外悠",這些都是指與國家軍事手段相對的一個概念,即國家的文教治理手段。到唐代大學問家孔穎達則別有見地的解釋《周易》中的"文化"一詞,認為"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這實際上是說"文化"主要是指文學禮儀風俗等屬於上層建築的東西。古人對文化的這種定性從漢唐時起一直影響到清代,因此明末清初的大學問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自身而至於家國天下,制之為度數,發之為音容,莫非文也",即人自身的行為表現和國家的各種制度,都屬於"文化"的范疇。
西方人論述"文化"要比中國人晚,但比中國古文獻中的論述要廣泛,要科學。西方語言中的culture,在 1690 年安托萬·菲雷蒂埃的《通用詞典》中,其定義為"人類為使土地肥沃,種植樹木和栽培植物所採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並有注釋稱"耕種土地是人類所從事的一切活動中最誠實、最純潔的活動",此時西方人觀念中的"文化"只是被用來隱喻人類的某種才乾和能力,是表示人類某種活動形式的詞彙。而"文化"一詞成為一個完整體系的表示方式,即術語,大約要到19世紀中葉才形成,這以後,文化和文明常被看做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學者們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探討文化現象及其歷史發展,給"什麼是文化"作了許多解釋,其中較有影響的觀點有三種:第一種是方式論,即認為文化是一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並非由遺傳而得來的生活方式。這里包括了人們的興趣、愛好、風俗、習慣,強調了文化的繼承性。譬如,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者魯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定義是"文化是通過某個民族的活動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思維和行動方式,一種使這個民族不同於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第二種是過程論,即認為是人類學習和製造工具,特別是製造定型工具的過程,這里包含了人類智力和創造能力的不斷進化,強調了文化的演進性。第三種是復合論,即認為文化是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音樂、風俗、法律以及其他種種能力的復合體,這強調了文化的熔鑄性,譬如偉大的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書中說:"'文化'是人類在自身的歷史經驗中創造的'包羅萬象的復合體'。"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對文化作了一種新的解釋,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在羅森塔爾·尤金所編的《哲學小辭典》中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就是所謂"廣義的文化",而與之相對的"狹義的文化"則專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學術思想、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除以上各種解釋外,尚有符號說、限定說等各種說法。
1952年,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發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一文,對西方自 1871 年至 1951 年期間關於文化的 160 多種定義作了清理與評析,並在此基礎上給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由外顯的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構成;這種行為模式通過象徵符號而獲致和傳遞;文化代表了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他們在人造器物中的體現;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傳統的(即歷史的獲得和選擇的)觀念,尤其是他們所帶來的價值;文化體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活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活動的決定因素。"這一文化的綜合定義基本為現代東西方的學術界所認可,有著廣泛的影響。
上述各種定義都是學者從自己的學術立場和觀察角度出發來界定文化的,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互有長短。但是,各種解釋之間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補充的。綜合各種定義的內在統一點,我們不難看出"文化"包含三個層次,即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所謂觀念文化,主要是指一個民族的心理結構、思維方式和價值體系,它既不同於哲學,也不同於意識形態,是介於兩者之間而未上升為哲學理論的東西,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所謂制度文化,是指在哲學理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制度。它們或歷代相沿,或不斷變化,或興或廢,或長或短,或以各種典章制度文本形式出現,或以一種"潛規則"的形式默存於人們的心靈深處,是一種中層次的文化。所謂器物文化,則是指體現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體存在,如住宅、服飾等,它們是人的創造,也為人服務,看得見,摸得著,是一種表層次的文化。據此,我們認為,除了未經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觀賦予感受和意義)自然環境外,凡人類創造出來,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可以通過各種信息媒介傳承於後世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都是文化。

閱讀全文

與如何界定文化術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