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有哪些防城港的非遺知識
先簡單的介紹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一個怎樣的節日。他的原身是文化遺產日,這個節日是在2006年的時候設立的,節日的時間是在每年的6月份的第二個星期。節日設立的原因在於加強文化的建設,多加宣傳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引起人民群眾對相關方面的認識的了解,積極參與對文化於自然的保護。防城港對於很多人而言,應該是一個比較少有耳聞的城市,它位於廣西,這里擁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了解有京族哈節、獨弦琴等20個關於防城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我們就選擇其中的京族哈節和獨弦琴來了解了解。
防城港的非遺知識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值得我們去了解和保護。文化與自然遺產日也是我們要多多關注的節日,請要有所了解,這個世界擁有著很多很多流傳了很久的美,守護這些美讓他們流傳下來也是我們生命的延續。
Ⅱ 我國的文化惠民工程有哪些 除了全國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農家書屋工程,還有那些呢
「文化惠民工程」是在黨的十七大提出來的,是全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快步提高之後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一項惠及全國人民,普及大眾文化的工程。
其中包括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工程、西部開發助學工程和電視進萬家工程等重點項目。
其中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包含建利設大量圖書館。
Ⅲ 文化遺產日是什麼意思
文化遺產日一般指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保護文化遺產的節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文化遺產日的確立是為了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設立文化遺產日的意義
文化遺產教育青年,強調它的精神意義,設法使公眾成為這一天的主人,成為主動的參與者,使國家文化遺產日成為全民的文化遺產日,使國家舉措轉化為每一個公民自覺的文化行為。
遺產日是一個純文化的主題日,所有活動都應是公益活動。文物和文化機構的工作要在遺產日中充分發揮作用,積極進行遺產內涵與保護意識的普及工作。教育界利用這一天,培養下一代人的中華文化的情懷。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包括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以及歷史文化名城等;也包括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世代口頭傳說、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和手工技藝等,其種類之繁多、形式之多樣、內容之豐富,為世界少有。
Ⅳ 各地如何迎「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為全面宣傳和展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實踐的豐碩成果,擴大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在全社會營造非遺保護的良好氛圍,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參與性強的宣傳展示活動。
廣東 6月9日至14日,由廣東省文化廳與汕頭市政府共同主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省主場系列活動將在汕頭舉行。屆時,將舉辦廣東傳統戲劇展演、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文化傳承·法律護行」、新生代傳承人創意作品展等20多項80多場非遺活動,包括40多個省級以上非遺項目、80多名非遺傳承人以及10多個市級非遺項目、30多名非遺傳承人。今年,粵劇、潮劇、採茶戲、花朝戲等13個廣東傳統劇種、15個演出團體將首次集中展演,全面展示傳統戲劇類項目保護與傳承的成果,還將啟動「百場潮劇進校園」和「百場潮劇進農村」活動。為提高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主場活動還將舉辦非遺知識產權保護咨詢、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援助基金」、成立廣東省非遺法律志願者服務團隊、啟動全省非遺知識產權巡迴講座等,非遺與旅遊的融合發展等也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亮點活動。來源:中國文化報
Ⅳ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什麼活動具有哪些特點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發布《關於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的通知》。根據該通知,今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主題為“文物賦彩全面小康”,主場城市有關活動將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舉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建設重要主題之一,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這樣的日子我認為確實很有必要,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應該讓人們關注和保護。告訴我們有危機意識和保護意識。
Ⅵ 各地如何歡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到來
6月8日,今年遺產日的非遺主場活動全國非遺曲藝周在天津開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127個大項的曲藝類項目將在曲藝周期間全部亮相。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曲藝類國家級代表性項目的集中展演,不僅為曲藝界的非遺傳承人搭建了展現魅力、切磋交流的平台,激發他們的自豪感、增強其文化自信,而且也是對曲藝類國家級代表性項目保護傳承情況的一次集中檢閱和評估,是深入推進分類保護理念的具體舉措,活動的意義和價值不言而喻。
從2006年起我國設立「文化遺產日」,到去年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已歷經13個年頭,遺產日逐步成為我國集中展現包括非遺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時間節點。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遺產日在活動內容愈加豐富、形式愈加多樣、覆蓋面越來越廣的基礎上,各地還積極探索了將非遺活動與文化扶貧、文旅融合等內容進行有機結合,此外,一些新媒體平台也積極圍繞遺產日的主題設置了不少極具參與性、互動性的線上活動。來源:央廣
Ⅶ 非遺新青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有哪些特別的「玩法」
本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特別“玩法”有很多,比如聯合各大視頻平台播映非遺的相關專題片,以及鼓勵各大社交媒體平台對非遺文化進行分享和傳播,還有通過帶貨直播來實現的“非遺文化購物節”。
各大直播平台也被告知,屆時可以配合推廣一些非遺工藝品,也算是積極參與帶貨直播活動。
關於此次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你有什麼期待呢?
Ⅷ 非遺美好就在身邊嗎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的主題為「多彩非遺,美好生活」。圍繞這一主題,天津市舉辦了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非遺主場活動。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陸瓊表示,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需要公眾共同參與。為此,他們今年特別策劃了一些傳承和體驗活動,讓世界文化遺產地、考古遺址公園、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等文博場所,面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免費門票、公益講解等惠民服務,普及文物保護知識,擴大文物資源共享。來源:央廣
Ⅸ 列舉知道文化惠民形式具體活動
文化惠民:農家書屋、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農村文藝大賽、農民詩友會等
Ⅹ 各地用什麼方式慶祝「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5月末至6月初,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的大戲樓,昆劇、古琴名家名曲的經典演出輪番上演,為火熱的夏日送來一縷古音古韻的悠然清涼;6月7日,在山西平遙古城和北京國家圖書館,非遺影像展同期啟動;6月8日,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的大幕在天津正式拉開,全國最具代表性的曲藝節目和代表性傳承人悉數登台亮相,充分交流和展示近年來曲藝類非遺傳承保護的成果。
對942名傳承人開展記錄
近年來,從文化主管部門到社會各界都十分關注非遺的影像記錄工作。自2013年開始,文化和旅遊部就開展了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試點,至2015年,搶救性記錄工程正式全面啟動。截至目前,中央財政累計支持對942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開展了記錄工作,一批代表性傳承人所承載的獨到技藝、文化記憶得到記錄和保存。
隨著社會各界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關注,一大批優秀的由社會各界記錄的非遺影像作品活躍於大眾視野。《我在故宮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守藝》《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作品更是受到了90後、00後的熱捧。
遺產日期間,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將這些優秀的影像作品匯集起來分別在國家圖書館、山西平遙進行展映。這是我國首次遴選優秀非遺影像作品面向公眾進行集中展映,不僅讓更多的青年群體和廣大群眾通過較高水準的非遺紀錄影像作品,了解非遺、認識非遺、珍愛非遺;而且也很好地引導了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到非遺記錄工作中,用影像紀錄的方式直觀地記錄、保存優秀的文化遺產。
據悉,國家圖書館還將推動這些優秀資源長期有效地進行線上永久展示、放映,並運用新媒體和自媒體等大眾傳播手段,擴大搶救性記錄工作的社會影響力,為非遺記錄作品找到觀眾,為非遺文獻資料找到受眾,為非遺影像記錄與傳播提供持續助力。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