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土司文化怎麼樣

土司文化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7-22 07:07:29

A. 什麼是巴人文化、土司文化

宜昌是巴文化的發祥地。巴是活動在長江中、上游兩支主要的古老民族之一,興起於古夷水流域(今清江),即長陽武落鍾離山。

歷史上最早見於巴人的記載是殷墟甲骨文,稱為「巴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長陽發現了西周時巴人使用的直援銅戈,五峰和長陽都發現有商周時巴人使用的樂器。特別是近年配合清江隔河岩水利建設工程,文物考古部門在清江兩岸發現大量商周巴人遺址與遺物。這說明巴人起源於清江之說不是沒有道理的。

周初巴人活動中心主要在清江,楚人主要在沮漳河流域活動。巴楚由西周初期的平行發展,到春秋時,交往甚多,兩國為共同利益而協同作戰,形成結盟。但結盟的政治軍事基礎不牢固,總是為了共同利益而「和」,為了各自利益而「戰」。巴楚兩國當初由於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歷史原因形成的巴楚聯姻通婚、結盟和好只維持了不太長的時間,就征戰屢起,巴人東邊疆域不斷被強楚兼並,被迫遷徙江洲(今重慶市)和墊江(今合川)建立都城。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巴楚民族的交往與文化融合,為秦漢以後巴楚文化進入華夏文化共同奠定了基礎。

土司文化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鄉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統一體,是一種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多樣 性特點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文化,既是一種社會文化,又是一種政治文化,是一種經過八百年釀制的倫理型政治文化。這種文化熏陶之下的中國土司,具有根深蒂 固的「中華情結」,他們在明朝晚期至近現代中華民族處於危亡的緊要關頭,能夠主動服從中國國家與中華民族需要保家衛國,在東南沿海,在西南邊疆,在中國廣大版圖之上,創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有力地維護了祖國邊疆民族地區的安全穩定。

B. 湘西八百年土司制度文化,遺留下來哪些珍貴的相關歷史遺產

有兩個,都是第一批。
1,老司城考古遺址公園
位於永順縣城東19公里處的靈溪鎮司城村,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統治的古都,亦稱司城、老司城。
土司時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被原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古長城專家羅哲文等譽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性城堡」和「全國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
土司制度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分封地方世襲首領統治當地人民的一種特殊政治制度。湖南永順縣屬於土家族地區,這一地區的土司制度始於五代,初為竭糜制度,發展於宋,完備於元、明兩朝,由竭糜制度發展成為土司制度,終止於清中葉,長達800餘年。
2,里耶古城考古遺址公園
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里耶鎮。里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2200年前,里耶是秦朝洞庭郡遷陵縣的縣治所在地,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里耶是湖南境內唯一一處既傳承了秦漢文化,又融合了巴蜀文化、土家文化的古鎮。
2002年6月里耶驚現戰國至秦漢時期古城遺址,填補了國內秦漢古城,尤其是秦代古城考古的空白,特別是出土的3.7萬余枚秦簡,內容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其價值可與殷墟甲骨文和敦煌文書等媲美,被專家譽為「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里耶秦簡牘」。同時,與戰國古城遺址相續的還有魏家寨西漢古城、大板東漢古城、麥茶古墓群、清水坪西漢古墓群、大板東漢古墓群

C. 雲南土司制度對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起到好的作用有什麼

土司制度及由此形成的社會文化,內容也十分豐富,且連綿相沿甚至影響到現今。土司文化雖含有一些封建統治階級的糟粕,但總體上來說仍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受土司制度影響而形成的少數民族的性格、行為方式及其價值觀念,有關的史學、文學和家譜學等學問,以及主要表現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

D. 路過中國土家女兒城,走進恩施土司城,你了解土家文化嗎

你想體驗一下土家族的文化嗎?你知道恩施的土司城嗎?恩施土司城是全國土家族文化集聚地,也是武陵地區城市娛樂消費中心和旅遊集散地,恩施土家最負盛名的特色民俗相親活動-女兒會,也將永久落戶土家女兒城!這里的建築新奇別致,而且,因為是土家文化,處處讓人產生一種神秘感!

E. 中國的一座土司城是如何受到國內外遊客喜愛的

到我國西南地區許多地方旅遊,經常會聽到“土司”這個詞,這是我國古代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管理制度。雲南麗江曾有土司,湖南湘西曾有土司,而就在湖北的恩施,也曾經有過土司。現在湖北恩施還建有一座土司城,遊客可以來此了解土司文化。


作為一座城堡,土司城還建有城牆。土司城的城牆依山而建,全長2320米,寬1.2米,最初修建的目的是為了戍守、防護,城牆上也設有瞭望台、烽火台,危機之時,會燃狼煙預警。

F. 土司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土司對當時的社會有何影響呢

土司制度最早出現在元代,在此之前中國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管理施行的是羈縻治策。兩者在完善程度和具體細化方面雖有區別,但其內涵、治理思想和施用范圍等大體一致。

一、土司之地的主要內容

在以滇黔桂等西南部為主的邊疆地區,封建王朝任命當地蠻夷首領為各級土官或土司,土官土司職位的帶下,官職和所任職務不可隨意廢除,經過批准乃可世襲。如果履職不善或者互相兼並,朝廷當免其職、降職或者治罪。

有些地區在罷免土官土司以後,朝廷改派流官管轄其地,史稱“改土歸流”。朝廷將土司土官的任用,與當地所置的統治機構相結合。在土司任職衙門亦設朝廷派遣的同級流官,基層事務則由土司、土目等低級土官負責。

土司制度給了邊疆各個族群以合法的國家地方行政實體地位,他們成為國家行政單位的一部分,任命、升遷、繼承和責罰有了嚴格的制度程序,同時又具有相當的自治權,這一點很重要。它使不同族權保持了各自的文化和傳統,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有了良性的互動,逐步衍生了對“國家”概念的初步認識,必須相應擔負應盡的國家責任和義務。

比如,明朝正統年間,雲南麓川叛亂,各地土司響應平叛;嘉靖年間,廣西狼兵、湖廣土兵在東南沿海抗倭戰爭中奉命出征,戰功卓著。再如 光緒二十六年(1900),雲南西部邊疆片馬景頗族土司左孝臣率眾抗擊英國入侵,英勇犧牲,使片馬終沒有丟失。

G. 什麼是土司文化

唐代時期,統治階級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推行羈縻統治制度,施行「以蠻制蠻」政策。在忻城境設置芝州,委任流官管理,同時設紆州、歸思州兩個羈縻州,用土酋治理,土流並存。宋、元時期,統治階級廢州設縣,派流官治理。明弘治九年(1496),朝庭革流官,以莫氏土司為知縣,給予世襲,改忻城為土縣。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朝庭廢土官,改流官彈壓,最後於民國十七年(1928),將忻城改為正縣,結束莫氏土官統治的歷史。
莫氏土司源於土族,根於壯族。從莫氏祖先莫保作為忻城縣副理,逐步成為忻城的統治者起,歷經21代、近500年。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任土司在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同時,不斷接受漢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使壯族文化與漢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得到不斷的修正,逐漸形成了一種被社會集團成員共同接受的理念及行為,形成了特有的土司文化。它支撐著莫氏土司統治忻城近500年的歷史。
土司文化有著非常豐富、深廣的內涵,具體分為四個層面:一是物質形態的土司文化;二是制度形態的土司文化;三是精神形態的土司文化;四是民俗文化。
一、物質形態的土司文化
(一)列入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莫氏土司衙署,建築面積9281平方米,為明朝萬曆10年(1582)第八任土官莫鎮威始建。以後歷任土官不斷修建、擴建,形成了以土司衙署為中心,包括土司祠堂、代理土司府第、漢堂、練武場、土司陵園、官塘、三清觀、關帝廟等土司建築群。建築是文化的結果,縱觀土司建築群,從選址、建設、裝飾、使用等等來看,無不隱含確保地方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安康、世代相傳的理念,也體現了土司忠君報國等思想。
1、從選址來看,莫氏土司衙署打破坐北朝南為吉的傳統思想,坐南朝北,建於翠屏山北麓,除認定翠屏山是塊神靈寶地外安全勝於傳統體制。背靠陡壁險峻的翠屏山,面向寬闊平坦、水源充足的平地,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是理想的基地。
2、從衙署的的布局來看,東面是緊靠衙署的土司祠堂。宋朝理學家朱熹《家理》中說:「君子將營宮室,先充祠堂於正寢之東」,表明對祖宗的崇拜;接著是三界廟,「三界」是庇護地方安全的神靈;往西是官族府弟、演兵場,關帝廟以及牢固的東、西、北三大城門,確保其衙署安全穩固。而這些建築,形式與中原地區大型官第建築幾乎一樣,由縱向的院落組成路,再由路組成群,其間無不滲透了中原地區常見的形式與文化。
3、從建築的裝飾來看,土司建築裝飾中避開為帝王宮殿建築中常見的金黃色彩,大量使用赤色,體現其富貴和權威。建築群的裝飾中,除人物形象外,動物有蝙蝠、蝴蝶、鹿、鷺鷥、仙鶴、喜鵲等,植物的有松、竹、梅、葫蘆等,器物的有石鼓,文字的有:「卍」、「壽」等字。這些裝飾都體現了土司追求「福、祿、壽」的思想觀念。
(二)土司服飾
土縣土官是朝庭欽準的世襲官,七品,按朝例,賜予官服、官帽、官帶。土官只有在審案、出巡、接待上官或達官顯貴時,才穿朝服、戴官帽、系官帶,顯示其地位和尊嚴。平時則穿棉製便裝。這些便裝布料,大多數是土民進貢給土官的棉麻或布,顏色大多是青色或白色。土官冬著青色棉質外套,夏著白色棉麻輕裝。款式有對襟短衣,圓領長衫,鞋襪亦用棉布製作,青色或黑色,粗糙暖和。平時著裝,除顏色上土官有所限制外,其它的與土民無異。
(三)土司飲食
忻城土縣,無論是土官還是土民,其飲食習慣大致相同。主食以大米,其次玉米、小麥、薯類、豆類。節日時做米粉、包粽子、煮五色飯、做糕點、豆腐圓,土民供俸的獵物及雞、鴨、魚、肉,飲米酒。舉家就餐時,按一定的座次,主位背靠神龕,面向大門,為家中長者就座之尊位,左右兩邊為次座,子女婿就座,背靠大門為末位,一般為兒媳或女兒就坐末位。土司就餐有傭人專為之斟酒、盛飯、遞巾、打扇,下人不得與土官同桌就餐,而且不得坐凳用餐。
(四)土官出行
忻城土縣,地處大石山區,山高路險,交通不便。土官出巡遊覽或從事其它社交活動時,多騎馬、坐轎。所過之地,設亭站,供其休息作樂。土民則肩挑背負,徒步行走。土官莫鎮威曾修有古月橋等橋梁,開辟山路,為忻城交通作出了貢獻。
二、制度形態的土司文化
忻城莫氏土司,起初是靠武力協助中央王朝鎮壓農民起義「有功」被起用而走上政治歷史舞台。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莫氏土司意識到光靠「躍馬操戈」難以維持其統治地位,需要制定一定的法規,才能治理好所轄區域。這是一種文明進步。土司法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遵守國家制定的法令;二是自行制定一些規則,用於調整其內部關系;三是民間存在的習慣法規。
(一)中央王朝對土司地區的統治,意在「以其故俗治」,但實際上並不放心這樣做,因而制定各種針對土司的不同法規、律令,要他們必須遵行。一是對土官承襲問題有嚴格規定,土官承襲必奉「赴闕受職」,「務要驗封司委官體勘,別無爭襲之人,明白取其宗支圖本,並官吏人等結狀,呈部具奏,照例承襲」;二是對土官反叛、拘釁之犯罪,都要從重處罪「或誅、或降職使用」;三是土司無俸祿,朝廷賜予土地,使人佃耕,但規定「不得典賣」,如有私自典賣,即受法律處罰。四是奉旨征調土兵,不如期而至者;朝貢不按期、按質、按數者等等,都將受到朝廷的追究並處罰。「忠君效國」、遵守國家法令是歷代土司為官的宗旨。
(二)在遵守國家律令的同時,莫氏土司根據需要,制定出一些似法非法的,尚不規范的條文,以維持其統治秩序。這些條文分為幾個方面:
1、土司家族內部約束條文。如歷代土司所寫的「訓蔭官」、「遺訓」、「族示」、「家訓」等等,意在勸官族成員要讀書,明事理,講忠孝,要耕織,服勞奉養,要學曲藝,勿游手好閑,要行商貿易,要勤儉持家,勿忘本貪財等等,從思想上、政治上、行為上對土官及官族子弟的約束,起到法製作用。
2、土地政策。土官沒有薪俸,其公幹支出和生活費用,由國家確定的官田收入中解決,是名副其實的「食土者」。因此,土官對轄境土地具有所有權,任其支配。所以土司把大量的良田沃土占為「官田」「官族田」,由土民耕種,收入全部歸於已有;另一方面,土司還把一部分土地按各種勞役情況分給土民耕種,這一部分土地稱為役田。如為土司抬轎,給抬轎者一份土地耕種,稱為「轎夫田」,給服兵役的土民一份土地,稱為「兵田」,還有名目繁多的「挑夫田」、「渡夫田」、「郵遞田」等等。這些役田從數量上看,基本能維持其生活所需。另一部分是民田,為農民所有,可以自行支配,種植收獲歸自己。這些田地除祖傳下來的祖田外,大多數是土民開荒而來。
3、土兵政策。土兵是土司擁有的個人武裝。土官分給服兵役的土民一份土地耕種,這些土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若有差遣,土兵自備軍糧、武器,在土官的帶領下保護地方安全,服從朝廷征調,協同官軍四處征戰,共同承擔保家衛國的使命。
4、土司教育制度。明朝之前,忻城沒有設立學校,無教育行政機構。明朝初,雖設有縣學,但極少有人入學讀書而停辦。「例不建學」長達近400餘年之久。其間只有土司辦塾館,延師教授官族子弟。清朝時期,土官莫振國在土司衙署內設義學三間,制定《教士條規》懸於衙中,讓人學之、感之。《教士條規》十六則是莫氏土官一篇較傑出的教學論文,不僅體現了作者經學、史學方面的深厚底功,而且對教學方面也頗有研究。對諸生學什麼、怎麼學、如何做規定得明確具體,嚴慈相濟,告誡與期望並存。
5、民間習慣法規。在土民中由於沒有文化,難形成成文的條規。言傳身教是他們教育子弟的傳統。勤勞是土民衡量人的最重要的道德標准。在土民中,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勤不富也飽,懶不死也餓。」贊揚勤勞,鄙視懶惰是社會道德教育的准繩。嚴禁偷盜、搶劫、亂倫、損壞公有財產的行為,敬愛長輩、扶助孤寡、救人之危,被土民譽為美德,以此為榮,長傳不斷。
三、精神形態的土司文化
精神形態的土司文化是土司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思想理念、價值觀念、禮儀習俗,以及人際關系等等,所有精神形態的東西它影響內部成員的價值取向、道德情感,體現出其個性特色。從莫氏歷代土司所保存下來的各項條規、詩文以及各種楹聯,不難看出其思想理念、價值觀念。
(一)推崇孔孟之道,遵循「忠、孝、仁、愛」。
〈〈莫氏宗譜〉〉記載,莫氏歷任土司著有《力田箴》、《官箴》、《分田例議》、《訓蔭官》、《遺訓》、《勸官族示》、《教士條規》、《芝州家訓》以及詩文楹聯,都滲透了尊儒重道、忠君報國、仁義博愛、勤儉持家等思想。如《官箴》「子蒙世襲,恐負君恩,戴星出入,不暇饔飧」,「仁民愛物,為官本根」;《訓蔭官》「為官有本,慎乃修身」、「祖宗父母,恩罔極矣」;《教士條規》「道統淵源為綱紀萬化之本,由堯、舜、湯、文以及孔子,始集群聖之大成……,斯道之傳,於今為昭。」;《廟祝記》「荷蒙皇恩浩重,獲襲斯土,上既不能竭力,致身少效犬馬之勞」等等,這些都是莫氏土司維護其統治地位的思想理念。
(二)以農為本,勤儉持家。
忻城是個大石山區,農業是是經濟的主要來源。因而歷代土司非常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倡導以農為本,勤儉持家。如莫氏先祖莫保移居忻城後就寫下《力田箴》:「將爭戰之力,瘁厥犁鋤,是貨不棄地,食為所天。勿荒於嬉,山頭嶺角皆金珠,勿荒於業,耕耘收獲是根本」,告誡子孫要以農為本,勤勞創業。《分田例議》:「凡為官弟,不論嫡庶,均酌以田,食至三世,仍將給田歸官」,鼓勵官族要開發資源,發展生產,為後世子孫及早創業。《訓蔭官》「荒田力穡,乃亦有秋」,《勸官族示》:「次要耕田,壟畝犁田之中,服勞奉養在焉。」等等,莫鎮威曾在思練建有「勸農停車所」,鼓勵土民耕種。把農業生產與人的道德觀念、安生立命、祖業傳承等聯系起來。《訓蔭官》中還寫道:「一日萬錢,不過一飽,百笥千裘不過一曖。珠玉非衣,珍寶莫食。吁!寧朴勿華,寧儉勿奢。」告誡子孫莫要貪婪,要勤儉持家。
(三)為人處事要以禮相維,以心相許
莫氏土司雖為一方土皇帝,在為人處事上仍流淌著壯族人民朴實無華、以誠相待、樂施好客等傳統。據《忻城莫氏宗譜》記載,始祖莫保「凡來往者,無不以誠相待,以義相恤」,土司莫繼清時期,「當其時,男力耕,女知織,農桑之外,別無他事」,「松嶺不驚花下犬,彩江常放月中舟」。可見當時朴實的民風。土司莫應朝「待族人以愛,馭家人以寬,嚴而不酷,內外里堡,感以慈母稱焉」。土官莫元相《勸官族示》寫到「要讀書,則明事理,事從親兄,愛敬之念油然而生,不但犯上作亂絕其端倪,而暴戾凌人之事亦潛而消。」莫土司的觀念及其行為,對改變土族中的陋習,走向文明,起到促進作用。
(四)宗教信仰
原始以來各民族都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莫土司運用忻城壯族人民對祖先神靈的信奉,大加宣揚扶持,並建立宗族祠堂,三清閣、關帝廟、觀音閣等祠廟,滿足人們心理的需要。如供奉「社王」,「社壇」遍布村郊角落,各社自有轄區,區內居民社眾,遇到是非糾葛,直曲莫辯,往往相約雙方親詣該社賭咒(盟誓),以判是非直曲,各社訂有不成文的清規戒律、各種禁忌,人莫敢逾越。莫氏家族供奉「莫一大王」,稱之為莫氏祖先;莫土司每年春秋兩季舉行隆重的祭祀祖先神靈活動,告誡宗族子孫不忘先祖,增強宗族團結,維護地方安寧。如土司祠堂正殿楹聯:「數典無忘入廟仰先型永念三朝勛業;受恩罔替綰符承世澤常留百里河山。」思練「六一亭」楹聯:「六房雖系六支徹柢算來遠近依然同個祖;一族即如一樹從根觀去親疏都是一家人。」莫氏土司利用祭祀活動向土民灌輸各種思想。如城隍廟大門楹聯寫到「為人可有良心初一十五何需汝焚香點燭;作事若昧天理三更半夜須防我鐵鏈鋼叉。」土司莫景隆還寫下了《廟祝記》、《祧廟記》,意在告誡族人要牢記古代聖賢美德和教誨,孝敬祖先,弘揚祖宗的功德。
(五)民俗文化
1、土錦。土錦作為文化藝術品,是忻城土縣民間的一種發明創造,它源於土民的生產生活,反映他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和追求。土錦以棉線為經線,以各色絨線作為緯線交織而成。織錦使用的是竹籠式的織錦機。主要紋樣有幾何「卍」字紋、水波紋、雲雷紋、線紋、蔓紋、圈點紋;圖案有幾何圖案、動物圖案、植物圖案;如龍、鳳、獅、虎、鹿、喜鵲、蝴蝶、菊花、梅花、桂花、茶花等;主要顏色有黑、白、黃、藍、紅、紫等;主要品種被面、抱褸面、背帶心等。
2、山歌
忻城土縣的土民在土司統治時期,生活雖然困苦,但他們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情感、生活和理想追求,愛唱歌是他們的與生俱來的傳統,編出的民歌豐富多彩,世代相傳。忻城山歌句式上有五言句式、五三五句式,形式上有勒腳歌喉、排歌,內容上有時政歌、勞動歌、苦情歌、禮俗歌、愛情歌;每年農歷春節、三月三、八月十五中秋節,有聚眾唱歌的傳統習慣,稱為歌圩。
3、民間故事
忻城土縣的土民在與大自然奮斗的生產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繁衍生息,也創造了自己的文化,以口頭的形式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從思想內容上看,有流傳遠久的神話故事《布伯擒雷王》;有反映壯族人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如《倆姐妹》《卡尼和卡勒》等等,反映了壯家人古樸而善良的民風。從形式上看,這些故事短小精幹,情節跌宕起伏,曲折而不嬌揉,便於記憶,便於流傳。
另外戲劇的有師公戲(儺面戲)、彩調劇,樂器的有銅鍾、銅鼓,舞蹈的有扁擔舞、撈蝦舞、採茶舞、獅子舞等。

H. 土司遺址的文化內涵

13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元、明、清朝中央政權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當地首領擔任「土司」,世襲統治當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築遺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土司遺址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族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這一管理智慧促進了民族地區的持續發展,有助於國家的長期統一,並在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傳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義。
土司遺產的系列遺存以歷史時空、社會背景、文化內涵、遺產屬性、物質遺存等方面的典型特徵與相互關聯,共同反映了中國土司制度歷史及土司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徵,見證了多民族統一國家「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傳統理念。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杜越表示,土司遺址不僅給人們帶來藝術美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當時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狀況、生產力水平和管理體系,從而了解中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脈絡。此外,土司遺址也是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入選世界遺產能夠讓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

I. 恩施旅遊景點的土司文化怎麼樣

由於歷史與地理的原因,「土司文化」一直徘回於我國主流文化的邊沿,一直不被人所知。多處吐司城遺址在恩施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得以保存。走入土司 城,猶如時光倒轉,每一片磚瓦,每一個器物都向你訴說著歷史,靜靜在城中游覽,輝煌的土司文化逐漸在腦海中立體起來……美山美水恩施游祝您旅途 愉快!

J. 湘西趕屍和苗人下蠱,現實中土司制度下的湘西民俗到底有啥

土家年

苗族也有苗年,龍船節等節日,場面浩大,熱鬧非凡。

總結

土司制度在我國延續了近八個世紀,先後經過了五代、宋、元、明、清。在這漫長的歲月之中,傳承並繁衍出了自己所特有的民俗傳統與文化。從衣食住行到歌舞曲藝,湘西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早已自成體系。

土司制度之在中國之所以成功並長久的存在,是由於政府抓住了南方地區少數民族內部的結症,把握住了支撐南方蠻夷內部平衡的那一桿稱,並將土司勢力為己所用。盡管明朝後期土司漸漸脫離掌控,但土司勢力確實為我國抗擊倭寇和其他入侵勢力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如今土司制度已經消亡,但是土司制度留存下來的民俗文化卻依舊燦爛,它們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血肉,顯示出了自己特有的生命活力。

閱讀全文

與土司文化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