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安門城樓的介紹
天安門城樓,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是中國古代城門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❷ 天安門是不是歷史文化遺產
天安門是歷史文化遺產,從這座古老建築500多年的歷史軌跡中可知,天安門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是目睹封建王朝興衰更迭的歷史見證人。
❸ 西安兵馬俑、北京天安門、北京故宮的特點分別是什麼
最直觀的特點就是:兵馬俑是建給死人用的,而北京故宮是蓋給活人用的。。。。
好了,由於點點兩個地方都去過,開始嚴肅答題:
1、西安兵馬俑是秦始皇嗝屁以後的一支守靈部隊,歷史課本里告訴我們的是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但在史學界,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秦始皇只是從地理上消滅了六國,也就是說將六國的土地都吞並到秦的地盤上,但並沒從政治、文化上消除六國對秦的抵抗,這點秦始皇很清楚,所以他滅六國後就趕快改貨幣、度量衡和車軌,但是不久秦始皇就登天了,為了防止六國反撲,他死前就命令造一支秦兵,也就是滅了六國的虎狼之師作為他陵墓的守護者,面向六國的方向,在地下為其守靈。
我們現在看到的兵馬俑分為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一號坑是等級最低的士兵,但也是規模最大,最震撼的,其雕琢不算精細。二號坑的俑都是有彩繪的,接觸空氣後就立馬風化,顏色活生生在考古學家面前消失,無法保留,為了更多彩陶不被風化,所以二號坑就被回填了。
三號坑的陶俑是雕琢得最為精細的,因為三號坑相當於是將軍啊、指揮官之類的專用陣營,因此雕琢手法很細膩。三個坑的陶俑都是按真人比例,甚至比真人更高大一些來雕刻燒制,每個陶俑的表情樣貌都不同,還有很多為單眼皮,他們的發型、鎧甲甚至鞋都按照嚴格的等級規定,對我們研究秦朝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2、北京天安門就是北京故宮的大門啦,紫禁城是城中之城,天安門就是第一道大門。午門是天安門進去後看見的,也很雄偉。
3、北京故宮是明皇帝朱棣建的,其建築布局嚴格的按照儒家的君臣、尊卑、家國的規定來建設,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分別為東西宮。東邊的建築要高於西邊。慈安慈禧兩位由於分別住在東宮和西宮,倫理上,東宮的位置是要高於西宮的,西太後的稱呼就這樣來了。中軸線上的三座大殿分別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國家舉行盛典的地方。整個故宮,前方是國,後方是家;前方是朝,後方是庭,呼應著國家、朝廷。
故宮作為現存最大的古代宮廷建築,本身就是一個博物館,裡面的珍寶讓人大開眼界。同時其修建的科學性和美觀性都讓人嘆服古人的智慧。
❹ 天安門資料
建築
簡介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 天安門
意,是紫禁城的正門。當年承天門遠沒有如今天安門這么壯麗,而只是一座三層樓式的木牌樓,牌樓正中懸掛「承天之門」匾額。此樓於公元1451年毀於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時又毀於兵火,直到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體成為今天的樣式,並改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總高33.7米,最下面是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墩台上的城樓大殿東西寬九間、南北深五間,用「九、五」之數,是取帝王為「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含意。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是江蘇吳縣人蒯祥,他被時人譽為「蒯魯班」。 清代末年,由於中國封建統治者的腐敗和外國殖民主義者的侵入,天安門也遭到了蹂躪。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洗劫並炮轟天安門。此後,天安門城樓上長滿蒿草,荒涼破敗下來。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終於獲得了新生。毛主席率領黨、政、軍和各民主黨派、群眾團體的負責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安門城樓也就成為億萬中國人民心目中的聖地。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是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她記錄了中華民族不懼流血和犧牲,爭取獨立自由的勇氣和堅強;寫下了新中國誕生的光輝一頁,和中華民族走向強盛的壯麗詩篇[1]。
歷史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名字 開國大典
叫做「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天順元年(1457年),牌樓毀於雷火,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樓。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承天門再次被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名字也改成「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1952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1970年的重建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天安門比原來高了83厘米,通高34.7米(原高33.87米)。 明清時期,天安門到大清門(明朝成大明門、中華民國稱中華門)之間的千步廊形成佔地幾萬平米的T字型宮廷廣場,其東、西兩次還各設一門,東為長安左門、西為長安右門,國家主要統治機構六部及各院即設在此。這里是帝國統治機構的中樞。 明清的皇帝們一般都在天安門頒布重要詔令,稱為「金鳳頒詔」。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秋審」)、殿試公布「三甲」(「金殿傳臚」)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1949年舉辦開國大典以後,天安門進行過多次整修,其中1952年和1970年的兩次整修規模較龐大。1988年,城樓開始收費,對社會公眾開放[2]。
特點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是中國古代 天安門城樓
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l7年)。原名承天門,以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改稱天安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它造型典雅,是我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天安門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摟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桿、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紅漆巨柱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著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著螭吻、仙人、走獸。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台,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城台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城樓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飛架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一座最寬闊的稱「御路橋」。專為皇帝而設;御路橋兩旁有宗室親王過往的「王公橋」;王公橋左右的「品級橋」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員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兵弁、夫役只能走「公生橋」。公生橋架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5座內金水橋除有類似嚴格的等級規定外,還表示「萬方來朝」之意。金水河兩岸有兩對威風凜凜的石獅及兩座連同須彌座高為9.57米的華表。石獅系明代永樂年間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石獅後面兩邊設有紅色觀禮台,台前東西各築花壇,遊人們常在這里駐足觀景。華表上滿刻著盤龍與雲朵,巨柱頂端加上了雲板、承露盤並蹲坐著石獸,此獸有注視皇帝出入之意,因而人們把前華表上兩只背北面南的石獸叫「望君歸」;把後華表上兩只背南面北的石獸稱「望君出」。 天安門夜景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皇帝平時一般不走天安門。只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另外,皇帝御駕親征或大將出征,都得在天安門前祭路、祭旗,以求馬到成功,凱旋歸來,同時顯示威風。天安門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每逢殿試後的兩天,皇帝召見、傳呼新中進士們的姓名,這叫「傳臚」。考中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插上金花,身披紅綢,騎馬遊街,以謝皇恩。天安門唯獨皇帝可以出入,而且只能出入喜事,絕對禁止出入喪事。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天安門多次維修,今已煥然一新。左右兩側築起大型觀禮台,供大型慶典貴賓觀禮之用;金水河南並辟有綠化帶,花木四季常青[3]。
周邊
故宮、天安門廣場、 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中山公園等。
交通
乘北京地鐵1號線,1、4、5、8、10、20、22、37、52、728路公共汽車天安門東下車,乘北京地鐵2號線,9、17、22、44、48、59、66、67、69、71、120、673、690、692、729、808、826、901、特2、特4路等公共汽車前門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