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哈尼梯田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要素
元陽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壯麗和獨特。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結構所造成的。元陽位於雲南省南部,而雲南省地形分布的特點是西北高、南部低,從滇西北的中甸、麗江經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納、紅河、文山,海拔漸漸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區常年無夏的寒溫帶、寒帶氣候類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區全年無冬的亞熱帶、熱帶氣候類型。從滇西北到滇南,隨著海拔下降,立體氣候越來越顯著,降雨量也越來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紅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區,降雨量竟達到年均1397.6mm,相應的稻作農耕越來越密集,旱地耕作越來越減少。這就使從滇西北的怒江、瀾滄江、長江水繫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來越發達,並最終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區形成全省、全國最集中、最發達的梯田稻作區的地理構成環境。其次,哀牢山特定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也決定了元陽哈尼梯田必然形成為最壯麗、獨特的奇觀。元陽的地貌特徵是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多為切割中山地類型,即縣內眾山在億萬年中被紅河、藤條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兩側低下,鳥瞰全境,山地連綿,層巒疊嶂,地形呈「V」形發育,高下之間,壯觀異常。境內最低海拔為144米,最高海拔為2939.6米,海拔高差2795.6米。縣內氣候多屬亞熱帶季風類型,但因地形復雜差懸殊,立體氣候突出。河壩區年均溫度25度,最高氣溫42度,高山區年均溫度11.6度,兩區溫差達13.4度。在由河壩經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區的行程中,要經歷熱帶、溫帶、寒帶的變化,正所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河壩峽谷因其酷熱乾旱素稱「乾熱河谷區」,高山區因低溫降雨量大稱為「陰濕高寒區」。河壩區蒸發量大,高山區雲霧密度大、降雨豐富。境內以紅河、藤條江兩大幹流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條,總長700餘公里,水資源總量為26.9億立方米,地表為20.81億立方米,地下水6.09億立方米,可利用1.47億立方米,這些江河就是元陽所有水源的總源頭。低緯度乾熱河谷區常年出現的高溫使江河之水大量蒸發(如南沙地區最大蒸發量1995年竟達2306.5mm)。巨量水蒸汽隨著熱氣團層層上升,在高山「陰濕高寒區」受到冷氣團的冷卻和壓迫,形成元陽年均霧期180天和年均降雨量1397.6mm的狀況,這也是為什麼元陽上半山地區終年大霧籠罩,降雨極其豐富,雲海格處神奇壯麗的原因。
㈡ 有關於梯田的地理知識
梯田是一種分層的丘陵種植區。梯田採用某種措施保障土地保持,防治灌溉
水造成快速地面徑流。世界上許多地區都有梯田。梯田最早出現在史前時期。起初人們清除森林或小山頂,以便種植一些糧食作物,或者作為防禦工事。大致在同一時期,這類梯田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現在世界上梯田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國丘陵山區地帶、菲律賓的呂宋島、日本南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和小巽他群島。其中多是種植水稻的梯田。
梯田 - 作用
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產作用十分顯著。梯田的通風透光條件較好,有利於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
梯田 - 分類
黃土高原
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復式梯田等。梯田的寬度根據地面坡度大小、土層厚薄、耕作方式、勞力多少和經濟條件而定,和灌排系統、交通道路統一規劃。
水平梯田
沿等高線把田面修成水平的階梯農田,這是最常見的一種,也是保水、保土、增產效果較好的一種。
坡式梯田
坡式梯田指山丘坡面地埂呈階梯狀而地塊內呈斜坡的一類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來。為了減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則在適應位置壘石築埂,形成地塊雛形,並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塊內坡度逐步減小,從而增加地表徑流的下滲量,減少地面沖刷。許多地方在邊埂上栽桑植果,栽種黃花草等,既鞏固了地埂,增加收益,又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在條件許可時,坡式梯田應改造成水平梯田。
復式梯田
復式梯田指因山就勢、因地制宜在山丘坡面上開辟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等多種形式的梯田組合。它的修建宜經過統籌規劃,在必要條件下還可配合水平溝等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坡面耕地的保水抗蝕能力。修建復式梯田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節省工程投資和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隔坡梯田
水平梯田與自然坡地沿地坡相同布置,即上一階梯田與下一階梯田之間保留一定寬度的。原山坡地,此坡地也可做下一級水平梯田的集水區,水平梯田上種作物,坡地上種草、集水。水平梯田與坡地兩帶寬度比一般為1:1。
梯田 - 栽培
梯田
梯田是丘陵山區和乾旱地區的基本農田之一,它是順山坡沿等高線修築的階梯狀農田。中國梯田栽培的歷史悠久,分布廣泛。據出土文物考證,在今四川彭水縣東漢時期(公元25年—220年)的古墓中有陶田圖,陶田裡,丘丘相接,好像魚鱗,略呈階梯形狀梯田應修築在25°以下坡地上,田塊的平面形狀,一般沿等高線橫向成長條形。
現在大量坡耕地要修成梯田,主要還是靠人工完成。人修梯田能適應各種復雜的地形條件,便於冬春農閑季節進行,修築梯田的投資少,質量高。梯田的埂坎要佔去一定耕地,使可耕地面積相應減少,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可在埂坎上種植作物,如南瓜、黃花及蠶豆等。
另梯田由於的管理及養護工作是充分發揮梯田作用的重要環節。發現有漏洞、滑塌、沉陷、沖口等問題應立即修補,做到治理與養護並重。[2]
梯田 - 中國
哀牢山梯田
在中國地區梯田主要分布在江南山嶺地區,其中廣西、雲南居多,這是因為這些地方雨水比較多,又多山,梯田依山而建,它是農民長期的勞動成果,是智慧的結晶。其中以雲南哀牢山和廣西 龍勝龍脊梯田叫為出名。
哈尼梯田
雲南多山,亦多梯田,哀牢山哈尼梯田為雲南梯田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山嶺雕刻」。
龍勝龍脊梯田
景區是廣西著名風景區,始建於元朝,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她是壯族、瑤族勤勞智慧的結晶,她是大地的樂章。
龍脊梯田景區主要分為平安壯寨梯田和金坑紅瑤梯田:平安壯寨梯田有「七星伴月」和「九龍五虎」兩大著名景觀,景色秀美飄逸;金坑紅瑤梯田有「大界千層天梯」,「西山韶樂」和「金佛頂」三大著名景觀,氣勢磅礴,直上雲端。
元陽梯田
整個龍脊梯田景區山青水秀,瀑布成群,春如層層銀帶,夏滾道道綠波,秋疊座座金塔,冬似群龍戲水,四季各有神韻。這里的壯、瑤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青瓦木樓之中,男耕女織,淳樸善良。金竹壯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北壯的楷模;黃洛紅瑤寨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集體長發村之最;龍脊古壯寨至今保留著許多文物古跡。
元陽梯田
元陽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綠春及金平等縣,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7萬畝梯田,是紅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區。元陽縣境內全是崇山峻嶺,所有的梯田都修築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間。以一座山坡而論,梯田最高級數達3000級,這在中外梯田景觀中是罕見的。
元陽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區:壩達景區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魯等連片14000多畝的梯田,老虎嘴景區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畝梯田,多依樹景區包括多依樹、愛春、大瓦遮等連片上萬畝梯田。如此眾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雲海的覆蓋下,構成了神奇壯麗的景觀。這些景區就是目前准備申報世界遺產的核心保護區。
紫鵲界梯田
紫鵲界梯田位於新化縣西部山區水車鎮境內,她周邊的梯田達8萬余畝以上,其地勢之高,規模之大,形態之美,堪稱世界之最。紫鵲界生態環境優美,梯田密集,形態原始,阡陌縱橫,線條流暢,山高水長,板屋交錯,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樸美、形體美、文化美。
梯田 - 菲律賓
巴納韋梯田
巴納韋梯田
著名的的稻米梯田巴納韋梯田,位於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它是當地土著部落人民為了謀生而在裸露的山地上開墾出的土地。幾個世紀以來,伊富高部落人民為了防止土壤流失,不辭辛勞地用一塊塊的岩石壘成一道道的堤壩,直至成為現在被美譽為「通往天堂的天梯」的稻米梯田。
稻米梯田
稻米梯田在整個亞洲並不罕見,但是完全靠人工從呂宋島以北的崎嶇的山脊上開墾出來的稻米梯田唯有菲律賓的稻米梯田。與此同時,伊富高並未融入現代的主流社會,而是繼續從事傳統的農耕生活,仍保持自己的信仰,但所幸的是古時當地人可怕的「獵頭」的習俗現已銷聲匿跡了。
當地的旅遊部門為了發展旅遊業建造了一些風格獨特的旅館,旅客可以在馬尼拉乘飛機到達這些賓館。遊客在此住宿可以體味到當地的民風,能一邊喝著雞尾酒,一邊欣賞到優美的民族舞蹈。喜歡漫步的遊客可以在當地的仿古村落中徜徉,在這里還可以買得到當地著名的木雕工藝品。對於那些更喜歡冒險獵奇的遊客可以游覽巴塔克城附近的一些景點,在這里遊客可以觀賞到一直延伸到山頂的著名的形似圓形大劇場的菲律賓安第斯山稻米梯田。
現在,為了保護稻米梯田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與此同時提高居民的勞動生產能力,菲律賓當局、當地政府會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當地的水文環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且對針對居民進行了一系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教育。專家認為,對稻米梯田生態系統保護的同時也維系了當地文化、風土民情的源遠流長,這為旅遊景點尤其是世界文化遺產景點的可持續化管理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例。
梯田 - 評說
有學者將梯田與長城媲美,說它們同是人造奇跡,不同的是:長城是古代皇帝強迫人民修築的,梯田則完全自發修築,經過千年形成規模,一切順其自然。[3]
㈢ 梯田建設的積極地理意義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的階梯式農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產作用十分顯著。梯田的通風透光條件較好,有利於作物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復式梯田等。梯田的寬度根據地面坡度大小、土層厚薄、耕作方式、勞力多少和經濟條件而定,和灌排系統、交通道路統一規劃。修築梯田時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後,配合深翻、增施有機肥料、種植適當的先鋒作物等農業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有梯田。種植水稻需要大面積的水塘,而中國東南省份卻多丘陵而少適於種植水稻的平原地形,為了解決糧食問題,移民至此的農民構築了梯田,用一道道的堤壩涵養水源,使在丘陵地帶大面積種植水稻成為可能,解決了當地的糧食問題。
㈣ 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歷史
哈尼梯田奇觀形成的自然因素
1.地形
雲南有94%的面積為山地,核心區元陽縣則100%的土地是崇山峻嶺,這里億萬年來受元江、藤條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凸起兩側低下,山地連綿,地形呈V字形發育,不易耕作。為了生產糧食,必須對當地地形進行改造,這是哈尼梯田形成的重要基礎。
2.氣候
這里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但因高差較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河壩峽谷因酷熱乾旱素稱「乾熱河谷區」,高山區因低溫、降水量大稱為「陰濕高寒區」,哈尼族居住的海拔1400米~2000米為上半山區(2000米以上水稻很難生長),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3000毫米),年均溫在15℃左右,年日照1670小時,植被介於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之間,非常適合水稻生產,因而在元江南岸哈尼族地區形成全省、全國最集中、最發達的稻作梯田。
3.水源
種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哀牢山河壩區蒸發旺盛,水汽隨熱氣團層層上升,在高山區遇到冷氣團而冷卻凝聚成濃霧和充沛的降水。
由於植被的垂直變化,哀牢山形成大面積的高山森林,這既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又有巨大的貯水作用,還有強大的蒸騰作用。森林中有無數泉、溪、瀑、潭、河。境內以元江、藤條江兩大幹流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條,水資源總量26.9億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1.47億立方米,是所有水源的總源頭,也是梯田稻作的命脈。
哈尼梯田奇觀形成的人文因素
1.歷史上的修田和種植習俗
哈尼族自古以來就有耕種梯田的傳統,據中國最古老的史書《尚書》記載,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礱江、安寧河流域)已經開墾梯田,進行水稻耕作。後為躲戰亂,唐代定居元江南岸哀牢山區,據唐代樊綽所著《蠻書·雲南省內特產》描述「蠻治山田,殊為精好」,證明1200年前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已有相當高的水平。雖然哈尼、彝、漢、壯、傣、苗、瑤等民族共居一山,但因居於不適合水稻生長的高度,或因文化傳統除哈尼族外而少有水稻種植。
2.科學合理的管理
在這樣坡度大的山區,如果沒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所開之田會前功盡棄。哈尼人以樹為守護神,將林木細分為神樹林、村寨林、水源林,這些樹林決不允許破壞,一旦有人違規,懲罰嚴厲。數個世紀以來,哈尼人小心翼翼地守護著他們的「森林-水源-梯田」系統。
在灌溉上,也有一套嚴密有效的用水制度,從開溝挖渠、用工投入,到溝權所屬、水量分配、溝渠管理和維修等等,無不精心經營。
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優勢,發明了「沖肥法」。每個村寨都挖有一至數個公用積肥塘,牛馬牲畜的糞便污水貯存於內,經年累月,漚得烏黑發臭,成為高效農家肥,春耕時節挖開塘口,從大溝中放水將其沖入田中。也因此保持了哀牢山水、土、肥、田自然生態的完整,在今天看來,堪稱生態農業的典範。
但是,在這樣的地形區,惟一不足的是,由於山高嶺峻,出門就要爬坡上坎,其勞動強度和難度比平壩地區要大許多倍。因此,「哈尼梯田」更加突現哈尼人的勤勞、智慧。它是哈尼族人民與哀牢山大自然相和諧、互促互補的、天人合一的人類大創造,是文化與自然巧妙結合的產物。
㈤ 地理角度答梯田的作用
開墾梯田,既擴大耕地面積,又利於水土保持,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㈥ 地理中國一一龍脊梯田下
龍脊梯田,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平安村龍脊山,距縣城22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處東經109°32'~100°14'北緯25°35'~26°17'之間。從廣義說叫做龍勝梯田,從狹義上稱為龍脊梯田。
龍脊梯田分為金坑(大寨)瑤族梯田觀景區,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通常意義上的龍脊梯田是指龍脊平安壯族梯田,也是開發較早的梯田。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100米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前往梯田幾乎都是盤山公路,一直升到約海拔600米以上,到梯田時海拔達到880米。
㈦ 描寫梯田的語句
隨著山勢的起伏,錯落有致的每塊梯田都顯示出與眾不同顏色,遠遠望去,春如層層銀帶,夏如滾滾綠波,美不勝收。
你看那依山而造的梯田,一層層從山腳盤繞到山頂,春季的梯田,成霧繚繞,如詩如畫,恍如仙境。
那星羅棋布的注滿水的梯田,一片連著一片,層層疊疊,形狀各異,在陽光下或在晨曦里,猶如條條銀絲帶在山野閃爍,恍如天上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