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絳縣的介紹
絳縣史稱故絳,隸屬於山西省運城市。地處太行之末、中條之首,位於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北部,東部與翼城縣毗連,西部和聞喜縣接壤,南跨中條山與垣曲縣相鄰,北部自東向西由翼城、曲沃兩縣和侯馬市環繞。1絳縣是堯王故里,晉之故都,周勃封地。因公元前541年晉平公設置「絳縣」,絳縣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縣」。絳縣是龍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文物資源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2絳縣下轄8個鎮、2個鄉、205個行政村,戶籍總人口30.5萬(2012年),國土面積993.49平方公里,耕地45萬畝,年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
B. 絳縣的歷史沿革
唐堯、虞、夏、商時屬冀州。春秋屬晉,周惠王八年(前669年),晉獻公派大夫建都城聚(縣城南5公里南城村,名車廂城),始將此地命為絳,定晉都於絳,命大司空修築絳城。
周簡王元年(前585年),晉景公遷晉都於新田(今侯馬市一帶),命新田為絳。
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韓、趙、魏滅晉,三分其地,晉亡。絳屬魏曲陽地。
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絳縣,屬河東郡。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縣境東北為翼城縣,西南為聞喜縣。屬河東郡。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改絳縣為絳邑縣,屬河東郡。
魏正始八年(247年),屬平陽郡。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復置絳縣(今翼城縣),屬正平郡。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置南絳縣(今澮河以南),北絳縣(今澮河以北),南絳縣治所車廂城。仍屬正平郡。北魏建議元年(528年),置南絳郡,治所澮交川(今大郡村),屬正平郡。轄南絳、小鄉二縣。西魏大統五年(539年),僑置建州於郡。二十年(554年),去南宇,為絳郡絳縣。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絳郡絳縣為絳縣,屬正平郡。
隋開皇元年(581年),屬絳郡。隋開皇三年(583年),郡廢,絳縣屬絳州。隋大業三年(607年),州廢,絳縣屬絳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絳縣治所由車廂城遷至今治,屬澮州。四年(621年)澮州廢,屬絳州。五代時期,絳縣屬河東道絳州。
宋乾德元年(963年),絳縣為中等縣,屬河東路絳州。金天會五年(1127年),絳縣屬河東南路絳州。元中統三年(1262年),絳縣為下(小)縣,隸屬同上。明洪武二年(1369年),絳縣屬平陽府絳州。清順治元年(1644年),絳縣屬平陽府直隸絳州。
中華民國(以下簡稱民國)3年(1914年),絳縣屬河東道。民國26年(1937年),屬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民國32年(1943年)春,屬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區第四行政公署。民國34年(1945年)12月,屬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區第二行政公署。民國37年(1948年),屬晉冀魯豫邊區太岳區第四行政專署。1949年3月22日,屬翼城臨時專屬。1949年9月13日,屬運城專署。
1950年,屬運城專屬。1954年,屬晉南專署。1958年11月,絳縣建制撤銷,東部歸翼城縣,西部歸聞喜縣,縣境隸屬同上。1961年5月,縣建制恢復,隸屬晉南專署。1970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專署(後改為行政公署),絳縣屬運城行政公署。
C. 山西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山西省部分 楊家將傳說(穆桂英傳說、楊家將說唱) 山西省 堯的傳說 山西省絳縣 牛郎織女傳說 山西省和順縣 笑話(萬榮笑話) 山西省萬榮縣 鑼鼓藝術 太原鑼鼓 山西省太原市 道教音樂 恆山道樂 山西省陽高縣 鼓舞 平定武迓鼓 山西省平定縣 賽戲 山西省朔州市 上黨落子 山西省潞城市 山西省黎城縣 眉戶 運城眉戶 山西省運城市 襄垣鼓書 山西省襄垣縣 三弦書 沁州 山西省沁縣 心意拳(心意六合拳) 山西省晉中市 撓羊賽 山西省忻州市 風火流星 山西省太原市 面花 陽城焙面麵塑、聞喜花饃、定襄麵塑、新絳麵塑 山西省陽城縣 山西省聞喜縣 山西省定襄縣 山西省新絳縣 木版年畫 平陽木版年畫 山西省臨汾市 布藝老虎(黎侯虎) 山西省黎城縣 堆錦(上黨堆錦) 山西省長治市 山西省長治市 民間綉活 高平綉活 山西省高平市 民居彩繪 炕圍畫 山西省襄垣縣 琉璃燒制技藝 山西省 灘羊皮鞣製工藝 山西省交城縣 民族樂器製作技藝 山西省長子縣 蒸餾酒釀制技藝 梨花春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山西省朔州市 龍須拉麵和刀削麵製作技藝 山西省全晉會館 抿尖面和貓耳朵製作技藝 山西省晉韻樓 澄泥硯製作技藝 山西省新絳縣 窯洞營造技藝 山西省平陸縣 中醫養生 葯膳八珍湯 山西省太原市 柳林盤子會 山西省柳林縣 晉祠廟會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 關公信俗 山西省運城市 抬閣 清徐徐溝背鐵棍藝術、萬榮抬閣、峨口撓閣 山西省清徐縣 山西省萬榮縣 山西省代縣 放河燈習俗 山西省河曲縣 嗩吶藝術 晉北鼓吹、上黨八音會、上黨樂戶班社 山西省陽高縣 山西省忻州市 山西省長子縣 山西省壺關縣 秧歌 臨縣傘頭秧歌、原平鳳秧歌、汾陽地秧歌 山西省臨縣 山西省原平市 山西省汾陽市 儺舞 壽陽愛社 山西省壽陽縣 晉劇 山西省太原市 上黨梆子 山西省長治市 秧歌戲 祁太秧歌、襄武秧歌、壺關秧歌 山西省祁縣 山西省太谷縣 山西省襄垣縣 山西省武鄉縣 山西省壺關縣 道情戲 洪洞道情 山西省洪洞縣 木偶戲 孝義木偶戲 山西省孝義市 剪紙 廣靈染色剪紙 山西省廣靈縣 磚雕(山西民居磚雕) 山西省清徐縣 老陳醋釀制技藝(美和居) 山西省太原市 中醫傳統制劑方法 龜齡集傳統製作技藝 山西省太谷縣
D. 新絳的歷史
我是新絳縣的。 具體的歷史可網路新絳。 簡史如下:
隋之前沒有絳之說,在夏商時代以及春秋戰國是個比較發達的地方。
絳之設立,是隋朝改正平為絳,稱絳郡,當時是文化中心,後面幾個朝代均為周邊的政治中心,
或為絳州府,府衙設在今年新絳中學後面劇園池旁邊,今尚有遺址。
民國時,李鳴風改絳州首府為新絳縣,區別於西南邊的絳縣。
後面幾次設立中心城市,終因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未能體現,目前連侯馬的經濟都比不上。
E. 絳縣有什麼好地方嗎
絳縣歷史悠久,史稱古絳,是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在此建都,留下了車廂城、晉文公墓、晉獻公墓、晉靈公墓等諸多遺跡。境內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陰寺和國寶釋迦牟尼獨木雕像等人文景觀,沸泉龍岩洞、東華山省級森林公園等旅遊景點,每年都吸引大批遊客。絳縣是堯文化和龍舞文化發祥地之一,唐堯故里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絳縣飛龍獲得了國家專利,曾參加過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和香港回歸慶典,先後出訪過日本、馬來西亞等國。佛水風景區 沸水風景區位於絳縣北側,南跨絳縣,北臨曲沃、侯馬,東望翼城,西瞰聞喜,是一處山清水秀、風物優美、勝跡獨特的旅遊佳地。 絳縣鼓樓到了景區,先看到紫雲寺,那是一個清代建築,紫雲寺坐東朝西,山門坐落在坡度為32度和48級台階之上,據說是為了紀念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農歷四月初八)。寺內殿宇嵯峨、廟堂古樸,碧瓦朱檐、雕梁畫棟。大雄寶殿內橫世三佛造型優美,栩栩如生,釋迦牟尼端坐其中,似從沉思中醒來,右邊的葯王佛微啟唇角,像在傳遞著祛病強身的秘方;左邊的阿彌陀佛衣袖帶風,有一種飄塵出世的無為之感。這里香火不斷,遊人絡繹不絕。傳說,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逃往西安途中曾在此借住一宿。 到了景區不能不游翠竹園。那是一個天然竹林,佔地10餘畝,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這在北方是很少見的。翠竹風勁清新,鬱郁蔥蔥。春天,竹筍破土而出,婷婷玉立,給遊人送去春光里的秀波;盛夏,它舒展雙臂,拌起一片濃郁的青紗,給遊客獻上陰涼;寒冬,它笑迎風霜冰雪,蒼翠欲滴,給大地抹上蔥綠。 還有一個地方是非去不可的。即位於龍岩山西北角的龍岩山洞。那是一個天然溶洞。這里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中有廟,洞中有神,洞洞相連,洞內鍾乳如竹筍林立,曲石似峰巢崢嶸,喑泉叮叮咚咚。傳說,晉時驪姬亂朝。晉獻公為妃追殺文公,文公重耳流漓失所19年,曾在龍岩洞內卧薪嘗膽數年。 沸水風景區景點多,諸如:滴水崖瀑布、水上樂團、虹鱒魚場、花卉基地、烈士陵園、九龍廟等等。還有一個地方就是沸水風景區的點晴之處——沸水源頭。位於龍岩山與絳山之間,明凈的自然泉水從石縫中汨汨流出,向上奔騰,不時有白色水泡緩緩上升,望之似串串明珠,像開了鍋的水一樣,這便是沸水的來歷。此水源遠流長,經久不息,長年水溫保持在12℃左右。據水文地質部門測量,那裡的水質已完全達到自然礦泉水的各項數據標准。 融入到這樣的田園風光中,遊客的心境一定會變得明亮而又清純,所有的遊客都不會放棄分享這里的快樂與愜意。 虎踞山莊 虎踞山莊是絳縣新增旅遊景區,風景優美,動植物繁多,有蒙古包等地方特色。
F. 新絳縣 和絳縣有什麼區別
新絳縣和絳縣不是一個地方,兩個縣的縣政府相距35公里,兩個縣的區別如下(截止到2019年8月31日):
1、地理位置不同
新絳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北端,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絳縣位於運城市東北隅,中條山西北麓,地處運城、臨汾、晉城三市交界地帶,東部與翼城縣毗連,西部和聞喜縣接壤,南跨中條山與垣曲縣相鄰,北部自東而西由翼城縣、曲沃縣、侯馬市環繞。
2、面積不同
新絳縣全縣總面積597.18平方公里,耕地53萬畝;絳縣全縣總面積9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萬畝。
3、行政區劃不同
新絳縣全縣為八鎮一鄉一區,即:龍興鎮、三泉鎮、澤掌鎮、北張鎮、古交鎮、泉掌鎮、陽王鎮、萬安鎮、橫橋鄉、商貿經濟開發區;絳縣全縣為八鎮兩鄉,即:郝庄鄉、古絳鎮、冷口鄉、南樊鎮、陳村鎮、么里鎮、安峪鎮、衛庄鎮、橫水鎮、大交鎮。
(6)山西省絳縣歷史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1、新絳縣歷史沿革
1947年(民國36年)4月,新絳縣城解放,成立新絳縣人民政府。本年秋以汾河為界,南為絳南縣,屬太岳三專署,駐文侯村,仍轄聞喜北垣一帶。北為新絳縣,屬晉綏呂梁十專署。1948年8月,絳南縣並入新絳縣,同屬晉綏呂梁十專署。專署與縣治均駐今縣城。
1949年2月,成立晉南行政公署,駐新絳,下設3個分區。新絳分區轄新絳、稷山、河津、曲沃、鄉寧、吉縣、汾城等7縣。1949年6月晉南專署成立(駐今臨汾市),新絳屬晉南專署。1949年底,運城專署成立,新絳屬運城專署。
1958年11月,新絳並入侯馬市,屬晉南專署。1961年11月,從侯馬市分出,恢復新絳縣建置,仍屬晉南專署。
1970年,晉南分屬為臨汾、運城兩個地區,新絳縣屬運城地區。
1979年,運城地區改稱運城行政專員公署,新絳仍屬所轄縣之一。
2001年,運城撤地建市,新絳縣屬運城市所轄。
2、絳縣歷史沿革
1954年,屬晉南專署。
1958年11月,絳縣建制撤銷,東部歸翼城縣,西部歸聞喜縣,縣境隸屬同上。
1961年5月,絳縣建制恢復,隸屬晉南專署。
1970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專署(後改為行政公署),絳縣屬運城行政公署。
2000年,運城公署改為運城市,絳縣隸屬運城市。
參考資料來源:新絳縣人民政府—新絳縣情
參考資料來源:新絳縣人民政府—行政區劃
參考資料來源:新絳縣人民政府—歷史沿革
參考資料來源:絳縣人民政府—歷史沿革
參考資料來源:絳縣人民政府—絳縣縣情簡介
參考資料來源:絳縣人民政府—歷史沿革
參考資料來源:絳縣人民政府—鄉鎮列表
G.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考古再獲新成果,究竟有哪些新發現
有很多朋友對於考古是非常感興趣的,因為在考古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讓大家感覺到非常感動的事情,同時也會發現很多特別有趣的物品,而這些物品也給我們了解歷史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進行開發的過程中,再次出現了考古的新成果,也讓很多人感覺到非常的振奮人心。
銅礦的冶煉以及使用是在古代一種非常先進的技術,並且也會影響到人民的生產和發展,也正因如此,大家對於這件事情一定要有著足夠的關注,而針對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這一個地方的表現,還是特別讓大家感覺到滿意的,所以對於這個地方的研究也一定要繼續的持續下去我們也相信伴隨著這個地方的研究,一定能夠給越來越多的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讓我們對於歷史有著更多的了解,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強我們對於社會發展的了解。
H. 山西運城地區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什麼特色
運城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最早發祥地之一。距今約18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生息。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中國奴隸制社會第一個王朝——夏的都城均在這里。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公元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當時,魏國的都城在安邑(今夏縣禹王城一帶)。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以後兩千多年,建置頻繁,但一直慣稱這一地區為「河東」。新中國建立後,成立運城專署。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消,重設運城地區。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地區設運城市。�
運城:
華夏之根
運城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主題公園,是中華文化的寶庫。諸多史料也充分證明「中華」、「華夏」的稱謂,同樣源於運城。堯、舜、禹都曾在這里建都,形成了人類早期的社會形態。
這里是人類遠祖的故鄉,在我市垣曲盆地考古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距今4000多萬年前的「中華世紀曙猿」化石,把人類起源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這里點燃了人類第一把文明的聖火,西侯渡遺址挖掘出土的「燒骨」,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了180萬年前。這里是中國最早的鹽業基地運城鹽池,鹽池的開發歷史也在4000年以上。這里有中國最早的「地壇」,中國最早的「地壇」萬榮縣的後土祠。這里是琴詩書畫衣食住行的重要發源地。「琴」就是指當年舜帝曾在鹽湖之畔,撫五弦之琴,吟唱《南風歌》。「詩」就是指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魏風》中,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名篇《伐檀》、《碩鼠》。「書」就是說中國書法最崇尚的是「書聖」王羲之,而「書聖」的老師衛夫人,就是運城夏縣人。「畫」就是說舜帝同父異母的妹妹敤首是繪畫的發明人,運城的舜帝陵就有她的許多遺存。「衣」就是早5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了養蠶繅絲。「食」就是在堯舜時代,周氏始祖後稷出任農官,教民種植各種糧食作物,推廣農業技術。「住」就是在殷商時期,傅說發明了「版築」技術,實現了先民由半穴居狀態轉移至地面住宿的時代性跨越。「行」就是指奚仲發明了古代用車,風後發明了辯識方向的指南車。
這里的歷史文化名人群星燦爛。荀況、廉頗、柳宗元、王維、王勃、關漢卿、司馬光、關羽、呂洞賓等等一批政治家、思想家、文學藝術家、教育學家、歷史學家、軍事家。三晉望族裴氏、王氏、薛氏、柳氏更是門庭顯赫。尤其以聞喜縣裴氏影響最大,史稱「將相接武、公候一門」。因為歷史上曾出現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3000多位七品以上的官員、600多人列入《二十四史》而聲名遠播。
這里的人文景觀、文化遺存遍布全市。以西侯度遺址、匼河遺址、西陰遺址、禹王城遺址等為代表的古遺址群;有以舜帝陵、晉文公墓、司馬光墓、扁鵲墓等為代表的古墓葬群;有以關帝廟、後土祠、永樂宮、普救寺、堆雲洞等為代表的寺廟道觀群;有以鸛雀樓、秋風樓、飛雲樓、鶯鶯塔等為代表的樓塔群;有以東漢建寧殘石、司馬溫國公神道碑、碧落碑、平淮西碑等為代表的碑碣群;有以永樂宮壁畫、稷益廟壁畫等為代表的壁畫群;有以唐開元大鐵牛等為代表的鑄雕群;有以歷山、五老峰等為代表的名勝景觀群。現存各種古建築1600多處,國保文物44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省保文物92處。這些名勝古跡、文物景點,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構成了一道道奇特的風景線。這里的絳縣飛龍、關公鑼鼓、稷山花鼓、萬榮笑話以及剪紙、布藝、根調、雲雕、麵塑也都是運城特有的民間民俗文化的奇葩。
這里還留傳著許多歷史掌故和優美傳說。比如黃帝大戰蚩尤、嫘祖養蠶繅絲、舜耕躬耕歷山、大禹斧鑿龍門、後稷教民稼穡、介子推割股奉君、風後造指南車、鯉魚跳龍門、司馬光砸缸、秦晉之好、退避三舍、結草報恩、唇亡齒寒、假途滅虢、董狐之筆、伯樂相馬、中流砥柱、巫咸造鼓、儀狄釀酒、董父豢龍、董永傳說、三過家門而不入等等,這些人們耳熟能詳、廣為流傳的美麗故事,都一直豐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
誠信之邦
運城是關公故里,關公是運城的驕傲,關公「忠義仁勇」精神源遠流長,穿越古今,影響中外。關公精神的核心就是「誠信」為本,與當今所倡導的誠信精神是一致的。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更需要誠信精神,更需要建立信用社會。誠信是這座城市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和核心價值,它已成為我們河東人道德品格中世代傳承的文化基因。
大運之城
運城自古就是鹽運之城、財運之城、幸運之城。而前進中的運城,更突顯其位置優越,風光獨俱,交通便利,農業發達,經濟騰飛,民風淳樸,人才濟濟,活力四射,前景廣闊。
運城市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傳統的農業大區。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時,氣溫13攝氏度,無霜期212天,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
風景介紹
悠久歷史的璀璨明珠——運城鹽湖
運城鹽湖位於運城市區南端,總面積為132平方公里。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4公里,它是天然形成的封閉型內陸鹽湖,有著4000多年的開發歷史,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同步。在唐代,鹽湖每年稅收約佔全國鹽稅收入的四分之一,佔全國稅收的八分之一。伯樂相馬的動人傳說就發生在這里。目前,運城依託鹽湖礦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全國最大的無機鹽化工基地「南風集團」,已生產有「奇強牌洗衣粉」、「奇強牌洗滌劑」等國家名牌產品。依託鹽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已經打造了以鹽水漂浮、黑泥養生、醫用礦泉水療為特色的中國死海,運城鹽湖主題休閑養生度假勝地。運城鹽湖為造福運城人民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世界武廟之冠——解州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位於運城市西20公里處的解州鎮,始建於隋朝,是國內最大的宮殿式廟宇,也是全國現存最完整的關廟建築群之一,被稱為「關廟之祖」。
寺廟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分為正廟和結義園兩部分。正廟是關帝廟的主體部分,又分為前、後兩座院落。崇寧殿是前院的主體建築,殿前有26根盤龍石柱,造型巧妙、雕刻精湛,後院是寢宮,兩側分別是刀樓和印樓,登樓可見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最後面就是廟內最高的建築春秋樓,構築精巧,給人以空中樓閣之感。結義園,是為紀念劉、關、張桃園結義而建。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並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築。關帝一生以忠、義、仁、勇著稱於世,為歷代統治者追奉,與孔子並稱文、武二聖。古往今來,深受人們的崇敬和嚮往。
中國歷史文化名樓——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運城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與黃鶴樓、岳陽樓、騰王閣一起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該樓始建於北周,廢毀於元初,1997年重建。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堪稱千古絕唱。
新建鸛雀樓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仿唐建築,外觀四檐三層,總高73.9米,總建築面積33206平方米,總重量8000噸,在建築形制上充分體現了唐代風格,是目前國內唯一採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唐代建築。以鸛雀樓為中心形成的鸛雀樓景區規劃面積3300畝,現有面積1640畝,2002年9月26日以鸛雀樓為中心的名樓游覽區一期工程竣工。鸛雀樓是國家級旅遊景區,標志著中華民族的繁榮,祖國的騰飛。
愛情聖地——普救寺
普救寺位於運城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是一座千年古剎,我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1986年新修復,《西廂記》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撼動著人們的心靈,使它成為蜚聲著譽的游覽勝地。
壁畫藝術瑰寶——永樂宮
永樂宮位於芮城縣永樂鎮西100米,修建於元代,施工期前後共110多年,因殿內遍布元代壁畫而馳名,是為紀念純陽真人呂洞賓而建的道觀。
永樂宮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規模宏大,在長達500米的中軸線上。永樂宮已經成為世界專家學者研究壁畫藝術的殿堂,成為國內外遊客旅遊觀光的勝地。
運城的風情豐富多彩,其中社火是當地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本區民間社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漢代時桐鄉 (今聞喜縣)、曲沃民間即有耍一類的社火流行;唐宋直至金元時期,本區各縣民間社火已很盛行,社火種類由雜耍擴大到音(鑼鼓、花鼓)、舞蹈(獅舞、龍舞)、體育(武術、高蹺)、觀賞(冰山、抬閣)等,內容更加豐富,場面亦更加壯觀。舊時社火多在傳統節日(元宵節、端陽節、重陽節)、迎神賽社、春祈秋報會和喜慶之時(祝壽、婚禮)舉行。新中國成立以後,各類社火在原有基礎上普遍發展年提高,每逢傳統節日,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人民群眾亦用這種傳統的民間娛樂形式慶祝國慶節、建軍節、勞動節等,或為各種重大工程開工典禮、竣工剪綵、商貿活動助興。本區流行較為普遍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社火種類有:鑼鼓、高蹺、花鼓、龍燈、水故事、背高、背冰、冰山、轉燈、走獸、焰火、河燈、血故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