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稻作農業文化包括什麼區別

稻作農業文化包括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2022-07-22 17:28:57

1. 鋤耕文化和犁耕文化有什麼區別。

犁耕文化是鋤耕文化的更高層次,鋤耕文化是產生犁耕文化的基礎,犁耕文化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的表現。

2. 什麼是稻作文化

1、由此而衍生的有關衣食住行的種種風俗而被稱為「稻作文化」.江南水鄉婦女的民俗服飾通常是包含衫、褲、鞋、束腰、作裙、包頭、卷綁和胸兜等在內具有顯著地域特色的一整套裝束

2、在盛產稻穀的東亞,象日本、韓國、東南亞、中國南方稻穀生產還有其文化內涵,稱為稻作文化.在當今的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國民以大米為主食,把大米自給作為基本國策

3、而稻作文化是指人們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生存和發展方式的文化.1973年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大量稻穀遺跡證明新石器時代江南一帶就居住著以種植水稻為生的人類

4、日本學者曾將三苗文化稱為稻作文化.[14](P133)1988年11-12月,湖南考古研究所發掘的澧縣彭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八九千年的稻穀殼,「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稻作農業資料之一

3. 稻作文化的簡介

rice - culture of the; rice planting culture
1、由此而衍生的有關衣食住行的種種風俗而被稱為「稻作文化」。江南水鄉婦女的民俗服飾通常是包含衫、褲、鞋、束腰、作裙、包頭、卷綁和胸兜等在內具有顯著地域特色的一整套裝束。
2、在盛產稻穀的東亞,象日本、韓國、東南亞、中國南方稻穀生產還有其文化內涵,稱為稻作文化,在當今的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國民以大米為主,,把大米自給作為基本國策。
3、而稻作文化是指人們以水稻種植為主要生存和發展方式的文化。

4. 農耕文化與農業文化的區別是什麼

農耕文化和農業文化的區別在於知識體系不同。

農耕文化和農業文化在知識體繫上有截然不同。農耕文化是民間的經驗體系。依靠在勞作過程中的點滴經驗積累而形成的經驗體系,缺乏科學性,局限性很大。而農業文化是一門科學,依靠嚴謹的科學論證和實驗來推動農業的進步和發展,所以農業文化是科學家的科學體系,這種體系同時兼顧了經驗性和科學性,發展空間很大。農耕文化的傳承主要是依靠口耳相傳,別人不一定能學到,並且一些寶貴經驗會在這個過程中遺漏。而農業文化的傳承依靠書本的記載,只要想學直接尋找相關資料即可。所以在傳承和推廣方面,農業文化更有優越性,以下再說三點農業文化的優越性:

3、農業文化相對農耕文化更具有主導地位:在現代社會,農業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這是發展的必然,因為農業文化比農耕文化更具有優越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向農業文化靠攏,其中包括遵循傳統農耕文化的農民,所以農業文化的主導地位不可撼動。

5. 農耕文化的區別

農業文化與農耕文化

農業文化,是指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內容可分為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制度與法令、農事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其發展可分為原始農業文化、傳統農業文化和現代農業文化三個階段。
在中國農業文化發展的前兩個時期,即原始農業文化和傳統農業文化時期,可統稱為農耕文化時期,或古代農業文化時期。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文化是基礎,因為它是以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為目的的,它決定著漢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著漢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
中原農耕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的一個重要發源地,是中國農業文化的基礎,又是宋代以前中國農業文化的軸心。中原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這是徐光春同志在談到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時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完全符合中國農業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發展的實際。

6. 農耕文化是什麼

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集成。
農耕文明決定了漢族文化的特徵。
追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它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
發現於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嶺村的屈家嶺文化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發現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距今5300-4500年。屈家嶺遺址還是長江中游史前稻作遺存的首次發現地,是中國農耕文化發祥地之一,農耕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為全國首批100處大遺址保護項目,是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家嶺遺址的發現,表明這里是長江中游農耕文明的發祥地,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說明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搖籃,對於研究我國原始人類聚落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5][1][2][3][6]
沉澱形成
以此,人們的活動便以「男耕女織」為中心,而隨時間推移,長期沉澱形成的文化內涵及外延、各種表現形式(如前方所述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文化類型。農業最早是在中原地區興起來的。中原農耕文化包含了眾多特色耕作技術、科學發明。
裴李崗文化有關遺存中出土了不少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達提供了實物證據,尤其是琢磨精製的石磨盤棒,成為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大家知道,三皇之首的伏羲教人們「作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號稱「神農氏」,教人們播種收獲,開創了農業時代。
水利事業
大禹採用疏導的辦法治水,推進了我國水利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由鄭國主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
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7]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徵。中國的文化是有別於游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游牧文明掠奪式特徵,誕生於此前的狩獵文化,與濫觴於種植的中國文明存在明顯的差別。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歷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致突然消失。而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8]
發展理念
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漢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並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已廣播人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
從思想觀念方面來看,農耕文明所蘊含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優秀的,例如培養和孕育出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鄰里相幫等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鑒。
農耕文明
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讀傳家」,即既要有「耕」來維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讀」來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這種培養式的農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諧,契合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樂天知命原則,樂天是知曉宇宙的法則和規律,知命則是懂得生命的價值和真諦。
崇尚耕讀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奪式利用自然資源,這符合今天的和諧發展理念。[8]
農耕歷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訣從遠古吟詠而來。早在先秦時期中國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就描述了鄉村閭里人們擊打土壤,歌頌太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艱辛不易。北周庾信亦有詩為證:「興文盛禮樂,偃武息民黎。」體現了文化在衣食溫飽解決之後的重要意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畫了讀書人對積極人生的理想與追求。中國上萬年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歷史,創造了發達持久和長盛不衰的傳統文化。同時,燦爛輝煌的漢文化又豐富了農業的內涵。
相互依存
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有文字記載的幾千年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雖經無數次大大小小天災人禍的考驗,仍然一直蓬勃興旺,綿延不斷。事實證明這一技術知識體系具有可持續發展特徵。開發利用好豐富多彩的農耕文明與自然遺產資源,作為我國「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維護國家統一、建設美好家園、激發愛國熱情和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而且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維護和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世界經濟安全穩定增長、協調平衡增長、持續包容增長具有重要意義。[8]
農業文化與農耕文化:農業文化,是指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內容可分為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制度與法令、農事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其發展可分為原始農業文化、傳統農業文化和現代農業文化三個階段。
在中國農業文化發展的前兩個時期,即原始農業文化和傳統農業文化時期,可統稱為農耕文化時期,或古代農業文化時期。在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農業文化是基礎,因為它是以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為目的的,它決定著漢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著漢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中原農耕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的一個重要發源地,是中國農業文化的基礎,又是宋代以前中國農業文化的軸心。中原農耕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農業的起源與發達、農業技術的發明與創造、農業的制度與理念,均與河南密切相關。」──這是徐光春同志在談到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時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完全符合中國農業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發展的實際。

7. 什麼是稻米文化

中國稻文化堪稱博大精深。自從稻穀被古代中國人發現並栽培種植以來,就孕育了多種文化成果,從物質上的生產工具,到精神上的神話傳說、宗教、生產習俗、生活方式、生產技術乃至飲食文化等,無所不包。

中國人大都很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這個「炎」指的就是炎帝。炎帝又被稱為「神農氏」,大約生活在距今5500年前,他發明了耒耜(一種種田工具),教人們耕種五穀,遍嘗百草,發明醫葯等,與軒轅黃帝同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稻米對中國古代文明的作用還體現在文字上。古代皇帝每年都要祭「社稷」,社的本意是「土神」,稷的本意是「穀神」。可見稻穀對於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影響。在我國,由稻米組成的詞語還有很多。「精」和「粹」的實意就是精選的米。

在農耕習俗和宗教信仰上,稻穀也有著深遠的影響。至今,北京先農壇還保存著一塊完整的稻田,杭州玉皇山下也保存著一塊南宋時期的「八卦田」,這都是古代皇帝用於祭祀的場所。幾千年來,這種風俗和信仰已深深烙在中國每個民族的文化習俗中。在畲族,每年在稻穀黃而未熟時,要用少量的新米做成米飯,置於神龕上,插上香火請神仙和祖先「嘗新米」。

當然,在飲食等方面,稻米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如長江流域的居民,大多以稻米為主食,他們用稻米為原料,發明了粽子、元宵、米粉、年糕、清明團子、發糕等大量的食物品種,並賦予了不同的內涵。

資料來源於: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3344

8. 稻作文化對人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稻作文化:是指以水稻種植為主的農業地區,因受農時的影響,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的一種。區別於北方的【游牧文化】和沿海的【海洋文化】,稻作文化有鮮明的水鄉特徵。

1.稻作文化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和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的遷徙生活方式不同,農業區的人口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基本都是固定居住的,而且都集中在水系發達、便於澆灌的沿河兩岸和平原地區,至今這些地區也是人口的密集區。而由於長期的固定居住,再加上聚族而居,人們也因此形成了濃厚的鄉土觀念。

2.稻作文化對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民以食為天,農業區的人口向來對能出產糧食的土地極為重視,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買田置地是社會的普遍共識,古代衡量一個人的財富時常以「家有良田多少畝」為標准。而有田沒田也成為社會階層劃分的標准:有大量田的成為地主階級,有少量田的成為自耕農,沒有田的就淪為雇農、佃戶。

3.稻作文化對社會風俗習慣的影響:古代人們重視農業,每逢開春下犁前,官民都要舉行盛大的「春社」——也就是對土地神的祭祀。官府及民間皆祭社神,祈求豐年,同時有各種娛樂活動,有敲社鼓、食社飯、飲社酒、觀社戲等諸多習俗,是民間不可多得的熱鬧節日。

4.稻作文化對居民飲食結構的影響:北方小麥種植區以各種麵食為主,同理男方的水稻種植區居民都是以米飯為主食,在特殊的端午節以糯米包粽子,過年時以糯米打年糕。

5.稻作文化對服裝穿著習俗的影響:由於要經常下地勞作,勞動人們的穿著以緊身方便的服飾為主,帶斗笠,穿草鞋,下田時打赤腳。

9. 日本稻作文化的基本特徵

和服 來源於我國吳地的吳服 後來傳到日本 也是日本和服的原型 他也保留了一定的我國吳文化

和服屬於平面裁剪,幾乎全部由直線構成,即以直線創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幾乎沒有曲線,只是在領窩處開有一個20厘米的口子,上領時將多餘的部分疊在一起。如將和服拆開,人們可以看到,用以製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個完整的長方形。由於和服的裁剪製作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在量體裁衣方面比較自由。在製作和服時,較少為人的體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著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給人以衣不合體的印象。因為,它可以因人而異,在腰間調節尺寸。和服雖然基本上由直線構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對人體曲線的顯示,但它卻能顯示莊重、安穩、寧靜,符合日本人的氣質。不僅如此,和服同時也順應日本的自然;日本絕大部分地區溫暖濕潤,因此服裝的通氣性十分重要。由於和服比較寬松,衣服上的透氣孔有8個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開合,所以十分適合日本的風土氣候。
[編輯本段]和服的定義和服種類繁多,無論花色、質地和式樣,千餘年來變化萬千。不僅在男女間有明顯的差別(男式和服色彩比較單調,偏重黑色,款式較少,腰帶細,附屬品簡單,穿著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繽紛艷麗,腰帶很寬,而且種類、款式多樣,還有許多附屬品),而且依據場合與時間的不同,人們也會穿不同的和服出現,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禮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禮和服、宴禮和服及一般禮服)。和服本身的織染和刺綉,還有穿著時的繁冗規矩(穿和服時講究穿木屐、布襪,還要根據和服的種類,梳理不同的發型)使它儼然成了一種藝術品。設計師不斷在花色和質地上推陳出新,將各種大膽的設計運用在花色上,使現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熱水」,那時候人們把和服稱作帷子指單衣,即用於單穿的衣物。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和現在的桑拿很相似。人們為了防止被牆壁和柱子燙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和服」始於江戶時代。
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於是,這種和服便成為洗浴完畢後穿著的簡單衣物,並作為夏季休閑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從價格上來說它和真正出席宴會的和服相差很大,一般在10萬日幣左右,而一般的和服則至少要100萬。
最初的日本服裝是被稱國「貫頭衣」的女裝和被稱為「橫幅」的男裝。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一個洞,從頭上套下來,然後用帶子系住垂在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於裙子的下裝,其做法相當原始,但相當實用。
所謂的「橫幅」,就是將未經裁剪的布圍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為基礎逐漸演經而成的。在日本出土的公元素至7世紀的古墓的人偶埴輪上,已經有了各種和服的形象資料。
公元8世紀,中國唐代服裝傳入日本,對日本的和服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和服的名稱,如唐草、唐花、唐錦等。貫頭衣、橫幅以及後來的和服,受到了東南亞的中國唐代服裝的影響。
各種和服在款式和穿著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異,正是這些小異,具有服裝的一項重要功能:顯示身份、年齡、所屬的社會階層。以女性的和服為例,這種小異主要表現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
1.留袖,即袖子相對較短。
2.黑留袖和服往往點綴有精緻的花紋,它是中年婦女的禮服,一般在比較隆重、庄嚴的場合,如婚禮、宴會時穿著。
3.色留袖是有各種顏色的和服,穿著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輕,也是隆重場合時穿著的禮服。
4.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婦女的傳統服裝,比較豪華,一般只在慶賀典禮、畢業,以及新年時穿著(今天,即使在這種時候也很少有人穿著這種和服)。振袖就是長袖,往往長達1米左右,垂至腳踝。
5.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色無地的和服,在平時穿著。色無地沒有花紋圖案,但有顏色。
通氣,是和服的一大優點和特徵,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開合。不過,這種開合,尤其是衣襟的開合,有許多講究。不同的開合,具有不同的含義,顯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藝人在穿著和服時,衣襟是始終敞開的,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處繫上帶子。這種穿著方式,不僅給人以一種和服似脫而未脫的感覺,顯示一種含蓄的美,而且能顯示從事該職業的婦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從事該職業的婦女在穿著和服時,則須將衣襟合攏。但即使是合攏衫襟,其程度也有講究,並以此顯示穿著者的婚姻狀況:如果是已婚的婦女,那麼衣襟不必全部合攏,可以將靠頸部的地方敞開。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則須將衣襟全部合攏。事實上,和服的穿著有著如此之多的講究,以至在日本有著專門教人如何穿著和服的教室。
[編輯本段]和服的構造1.掛衿(かけえり)、共衿(ともえり)
2.本衿(ほんえり)、地衿(じえり)
3.右の前身頃(まえ
みごろ)
4.左の前身頃
5.袖(そで)
6.袂(たもと)
7.左の衽(おくみ)
8.右の衽
9.剣先(けんさき)
10.身丈(みたけ)
11.裄丈(ゆきたけ)
12.肩幅(かたはば)
13.袖幅(そではば)
14.袖丈(そでたけ)
15.袖口(そでぐち)
16.袖付(そでつけ)

閱讀全文

與稻作農業文化包括什麼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