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都五大古城遺址是哪五個
1、洛帶古鎮
洛帶古鎮地處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是成都「東山五場」之一,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Ⅱ 成都好玩的地方
位於四川成都東山的洛帶鎮是一個客家古鎮,於三國時期建鎮,原名甄子場,傳說是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小鎮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帶」之名,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排名東山「三大場鎮」之首。洛帶鎮位於成都平原與龍泉山脈的交接處,南距成都市龍泉區區府所在地8km ,西距成都18km。現在是成都市向東發展的主體區域。外環路繞洛帶而過,新建的成洛路為成都市的城市幹道高速,洛帶與成都連為一體。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從沿海地區遷到了成都東郊的洛帶鎮。在此之後,洛帶鎮逐漸發展成為我國西部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小鎮,而被稱為「西部客家第一鎮」。
洛帶鎮人口2.3萬,90%以上為客家人,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洛帶鎮內傳說眾多、古跡遍地,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坐落其中,又被人們稱為「客家名鎮、會館之鄉」。目前,該鎮隸屬於成都市龍泉驛區,是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重點鎮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鎮中發展迅速,現鎮上有許多特色小吃與土特產,如:傷心涼粉、古鎮老臘肉、天鵝蛋等,深受廣大遊客喜愛。
客家,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原有「客戶」之意,系與當地土著居民的對稱,後相沿成為自稱。以洛帶鎮為中心,周圍十幾個鄉鎮還聚居著約50萬客家人,約占當地人口總數的八成以上,他們以是否會說客家話、祖先神位寫法和家族來源作為文化認同的標志。
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住我國中原一帶,因社會變動及戰爭等原因,曾有五次大規模的南遷,逐漸形成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第四次遷徙在清康乾之際,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自贛南、粵東、粵北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被稱之為客家移民史上的「西進運動」,四川客家即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這里的客家主要習俗是:
1、客家人喜唱山歌,內容豐富多彩,全面反應客家人的生產、生活和情感世界,唱腔婉轉優美,唱詞生活氣息濃郁,且在每年端午節有斗山歌的傳統,男女對歌尢為吸引人,其中不乏即興之佳作,如《情妹放牛》、《情嫂收衣》、《昨天趕場酒吃醉》等,皆為難得之精品。
當地住宿非常的方便。鎮上有招待所,房價便宜,一般在10—30元之間。
洛帶古鎮距離成都市區約2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可在成都市內乘81路、58路等車到達五桂橋汽車站,那裡有直達洛帶的汽車,幾分鍾就有一班。自駕車從成都至洛帶僅半個多小時。五桂橋至洛帶,可當天往返。
2、客家菜多成系列,最著名為九斗碗,釀豆腐,鹽焗雞等。現洛帶境內的供銷社飯店的油燙鵝、新民飯店的野山菌全席和客家酒樓的水酥、面片湯等特色菜已成為洛帶客家餐飲的特色菜,遠近聞名。尢其是夏季,人工無法栽培的野山菌(當地人稱「雞腿菇」)出山之際,慕名前往嘗鮮的食客更是絡驛不絕。
四川是全國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數量在200萬人以上,其中多數是清初廣東、福建、江西一帶移民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東山區域,學術界統稱「東山客家」。至今仍有150餘萬人能講客家語言,並保持客家的風俗習慣。
Ⅲ 成都一座低調的古鎮景區,免費參觀,哪個景區呢
大家都知道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各大城市都在積極的建設發展之中,整體上而言城市提升進步的腳步很快。在城市不斷發展進步的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如今有很多人都喜歡出門旅遊,旅遊可以給人們帶來很大的樂趣,放鬆身心,愉悅自我,而且旅遊還可以增長知識,豐富閱歷,近些年來國內的旅遊業發展的也是非常的出色,各大城市對於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比較的重視。
洛帶古鎮雖然是我國的4A級景區,卻是免費參觀,很適合周末時間前來這里自駕遊玩一番,想要尋一處安靜的地區散散心,洛帶古鎮就是很不錯的選擇。
Ⅳ 洛帶古鎮的遺跡
洛帶鎮位於成都市東部,屬於成都市東郊。行政屬於成都市龍泉驛區。距市中心①約18公里。與龍泉驛區同安街辦、西河鎮、黃土鎮、洪安鎮、萬興鄉接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17℃,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水質、空氣均達國家標准,全年均適宜旅遊。與成都市東城十陵街辦的明蜀王陵同為龍泉驛區境內的文化古跡。地處成都市「二圈層」經濟圈,是四川省打造「兩湖一山」旅遊區的重點之一。
位於四川成都東山的洛帶鎮是一個客家古鎮,於三國時期建鎮,原名甄子場②,傳說是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小鎮旁的一口八角井(該井現在位於鎮內洛帶中學高中部教學樓東後側)而得「落帶」之名,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排名東山「三大場鎮」之首。洛帶鎮位於成都平原與龍泉山脈的交接處,南距成都市龍泉驛區人民政府所在地龍泉街道8公里 ,西距成都市主城區③15公里、距雙流國際機場43公里、距離成渝高速陽光城入口3公里、距洪安火車站6公里。現在是成都市向東發展的主體區域。成環路繞洛帶而過,2009年經過龍泉驛區「『四路』拓寬改造工程」的成洛大道龍泉驛段已變成雙向八車道(不含非機動車道在內),是成都市的城市主幹道,將洛帶鎮與成都市區連為了一體。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從沿海地區遷到了成都市東郊的洛帶鎮。在此之後,洛帶鎮逐漸發展成為我國西部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小鎮,而被稱為「西部客家第一鎮」。
幅員面積43平方公里,鎮域人口30479人。90%以上為客家人,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洛帶鎮內傳說眾多、古跡遍地,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湖廣、川北等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坐落其中,又被人們稱為「客家名鎮」、「會館之鄉」。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鎮中發展迅速,現鎮上有許多特色小吃與土特產,如:傷心涼粉、古鎮老臘肉、天鵝蛋等,深受廣大遊客喜愛。
Ⅳ 洛帶古鎮有什麼好玩的呢
有很多小的景點,也不是很特別。從上到下的順序
1、三百梯【就是在矮山上的長長的石梯】
2、牌坊
3、廣東會館【這裡面有傷心涼粉,但有點貴】
4、字型檔塔【字型檔塔對角巷子里有捏泥塑的,這一團賣天鵝蛋的比較多】
5、醒酒樁
6、巫士大夫第【沒什麼好玩的裡面】
7、江西會館,五鳳樓廣場
8、湖廣會館【又叫禹王宮,裡面貌似有博物館】
9、甄子場【這一團有個賣武大郎燒餅的,其實是武太郎,當然你不在乎也沒什麼,自我感覺味道不錯】
Ⅵ 洛帶在哪裡
洛帶古鎮地處成都市龍泉驛區境內,是成都「東山五場」之一,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洛帶古鎮是成都近郊保存最為完整的客家古鎮,有「天下客家第一鎮」的美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文化底蘊非常厚重。鎮內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空間變化豐富;街道兩邊商鋪林立,屬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
(6)成都東山客家文化古鎮是哪個擴展閱讀:
洛帶鎮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後因蜀漢後主劉阿斗的玉帶落入鎮旁八角井而更名為"落帶"(後演變為"洛帶")。
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明朝時改隸簡州(今簡陽),清朝時曾更名為"甑子場"。1950年,簡陽成立第八區,區人民政府駐洛帶江西會館。1955年,洛帶區為簡陽第十四區,轄10個鄉。1976年,洛帶區所轄的十個公社劃歸龍泉,同時撤區建鎮至今。
Ⅶ 黃龍溪和洛帶哪個好玩,有何不同
黃龍溪和洛帶相比,黃龍溪更好玩。
不同之處在於兩者的歷史以及關於這兩者的各自的特有之處。
黃龍溪古鎮建鎮至今已1700多年,歷史底蘊深厚,古名「赤水」。它的核心景區以古街、古樹、古廟、古堤、古埝、古民居、古碼頭、古戰場、古崖墓和古衙門的「十古」著稱。
而且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坐落其中,是名副其實的「客家名鎮、會館之鄉」。況且境內金龍長城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模擬長城。
Ⅷ 成都龍 泉區洛帶鎮有什麼好耍的
概況2008年底,入選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洛帶鎮位於成都市東部,屬於成都市東郊。行政屬於成都市龍泉驛區。距市中心約18公里。與龍泉驛區同安街辦、西河鎮、黃土鎮、洪安鎮、萬興鄉接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17℃,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水質、空氣均達國家標准,全年均適宜旅遊。與成都市東城十陵街辦的明蜀王陵同為龍泉驛區境內的文化古跡。地處成都市「二圈層」經濟圈,是四川省打造「兩湖一山」旅遊區的重點之一。
位於四川成都東山的洛帶鎮是一個客家古鎮,於三國時期建鎮,原名甄子場,傳說是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小鎮旁的一口八角井(該井現在位於鎮內洛帶中學高中部教學樓東後側)而得「落帶」之名,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排名東山「三大場鎮」之首。洛帶鎮位於成都平原與龍泉山脈的交接處,南距成都市龍泉驛區人民政府所在地龍泉街道8公里 ,西距成都市主城區15公里、距雙流國際機場43公里、距離成渝高速陽光城入口3公里、距洪安火車站6公里。現在是成都市向東發展的主體區域。成環路繞洛帶而過,2009年經過龍泉驛區「『四路』拓寬改造工程」的成洛大道龍泉驛段已變成雙向八車道(不含非機動車道在內),是成都市的城市主幹道,將洛帶鎮與成都市區連為了一體。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從沿海地區遷到了成都市東郊的洛帶鎮。在此之後,洛帶鎮逐漸發展成為我國西部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小鎮,而被稱為「西部客家第一鎮」。
幅員面積43平方公里,鎮域人口30479人。90%以上為客家人,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洛帶鎮內傳說眾多、古跡遍地,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湖廣、川北等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坐落其中,又被人們稱為「客家名鎮」、「會館之鄉」。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鎮中發展迅速,現鎮上有許多特色小吃與土特產,如:傷心涼粉、古鎮老臘肉、天鵝蛋等,深受廣大遊客喜愛。客家文化 客家人
客家,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原有「客戶」之意,系與當地土著居民的對稱,後相沿成為自稱。以洛帶鎮為中心,周圍十幾個鄉、鎮、街道還聚居著約50萬客家人,約占當地人口總數的八成以上,他們以是否會說客家話、祖先神位寫法和家族來源作為文化認同的標志。
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住我國中原一帶,因社會變動及戰爭等原因,曾有五次大規模的南遷,逐漸形成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第四次遷徙在清康乾之際,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自贛南、粵東、粵北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被稱之為客家移民史上的「西進運動」,四川客家即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
洛帶的客家主要習俗
客家人喜唱山歌,內容豐富多彩,全面反應客家人的生產、生活和情感世界。唱腔婉轉優美,唱詞生活氣息濃郁,且在每年端午節有斗山歌的傳統,男女對歌尢為吸引人,其中不乏即興之佳作,如《情妹放牛》、《情嫂收衣》、《昨天趕場酒吃醉》等,皆為難得之精品。
客家菜有多成系列,最著名為九斗碗,釀豆腐,鹽焗雞等。現洛帶鎮內的供銷社飯店的油燙鵝、新民飯店的野山菌全席和客家酒樓的水酥、面片湯等特色菜已成為洛帶客家餐飲的特色菜,遠近聞名。尢其是夏季,人工無法栽培的野山菌(當地人稱「雞肉菌」)出山之際,慕名前往嘗鮮的食客更是絡驛不絕。
四川省是全國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數量在200萬人以上,其中多數是清初廣東、福建、江西一帶移民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東山區域,學術界統稱「東山客家」。至今仍有150餘萬人能講客家語言,並保持客家的風俗習慣。
洛帶每年會舉行水龍節,火龍節,在2008年開始起舉行客家祭祖活動。[編輯本段]洛帶古鎮 一街七巷子
洛帶古鎮古街 洛帶古鎮景區內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大會館(廣東會館、江西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千年老街、客家民居、客家博物館、客家公園、燃燈古寺均保存完好,總面積達20000餘平方米,是我國古代建築「大觀園」中的一支奇葩;景區核心部分呈「一街七巷子」(分別為北巷子、鳳儀巷、槐樹巷、江西會館巷、柴市巷、馬槽堰巷和糠市巷)格局,空間變化豐富,街道兩邊商鋪林立,屬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整個「一街七巷子」是一個完整而封閉的防禦體系,若將所有巷子和街道的大門全部關閉,裡面的人是完全無法出來的。這是客家先民長達千年遷徙智慧的結晶,是客家圍樓建築特點的演變、發展和傳承,這在全國所有客家古鎮中是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一街七巷子」、「五館一園一寺」形成了整個洛帶古鎮的旅遊觀光畫面,融合了移民、會館等元素的客家文化是洛帶文化的主流:客家人、客家話、客家建築、客家風俗……一起構築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洛帶古鎮正以「天下客家第一鎮」的形象,受到海內外客家人和越來越多遊客的關注。目前洛帶古鎮景區正在創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古鎮二期工程
2007年8月,龍泉驛區旅遊局了宣布,近期相關部門將再投入1億元,啟動洛帶古鎮二期整治工程,給洛帶注入文化。
打造酒吧一條街
洛帶正在加大力度尋找、選擇引進大公司、大集團參與洛帶古鎮二期綜合整治建設。為全面啟動古鎮二期綜合整治工作,也為二期工作提供人力、財力資源保障,目前洛帶古鎮和成都一家公司的合作洽談已進入實質性階段。雙方前期准備工作也基本就緒,洛帶即將進入新一輪的發展高潮。
洛帶古鎮二期整治包括對八角井街、黃家河片區的綜合改造;對古鎮核心區特色院落打造、「財神大道、三百神梯」等旅遊景點及附屬設施建設、南幹道延伸段進行建設。此外還將對以古鎮基督教堂為核心的廣場片區進行改造,該教堂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鄉村教堂。
目前二期整治項目的規劃設計已通過相關部門的評審,施工設計也已基本完成。古鎮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對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二期工程則將對古鎮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預計2008年初將全面完成整治。古鎮將打造出「女子街坊」、酒吧一條街等全新的亮點。
新建5座星級公廁
洛帶相關部門正加緊落實成都私家收藏博物館集群項目,以及國際濃園公共藝術村項目、福建會館、湖南會館和客家鄉村會館、醋博物館等項目落地情況,進一步做好協調服務,解決征地拆遷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推動項目啟動。
洛帶鎮加快推動古鎮至金龍湖景區道路、水杉路、南幹道西段啟動前各項工作,以此改善旅遊景區環境,推動產業發展。
洛帶鎮今年還將新建5座星級公廁。其中,古鎮上場口新建120平方米四星級公廁1座;鳳儀巷新建70平方米的三星級公廁1座;八角井整治新建3座公廁,面積約300平方米。並改造利用位於區二醫院、新民飯店、洛帶糧站內3個單位內部公廁,滿足節假日遊客需要。
啟動客家民居建設
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引進就業崗位多的項目。全力啟動客家民居建設,推動農民向城鎮集中。龍泉驛區將結合洛帶鎮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客家民居點位確定在成洛大道以北(柏楊村七、八組),總計劃用地面積412.8畝,可吸納約3000戶,10000餘人。
設計方案於今年3月通過了龍泉驛區規委會的審查,一期佔地面積100畝,凈地68.2畝,建築面積6680餘平方米,已完成拆遷、勘測、三通一平和打圍工作,2007年5月破土動工,預計2008年2月主體封頂,6月全面完工。建成後可讓已征地「過渡期」農民全部住新房,新征地農民「即拆即住新房」。 [編輯本段]燃燈古寺 千年古寺
八角井街燃燈古寺
2005年10月13日重新恢復,開放的燃燈寺距今1400多年,是歷史時期就著名的古寺。為成都樂郊歷史上一大名寺,影響遍及川北。隋代以來,建有山門(含東樓)、川主殿、鍾鼓樓、娘娘殿、大雄寶殿(羅漢堂)、觀音殿、燃燈古佛殿等,規模宏大、庄嚴巍峨。
燃燈寺歷史悠久,早在隋開皇(公元581—600年)年間。四川青城縣黑水溪人氏褚信相(女、公元581—604)自幼尚佛,樂善好施,選中三峨山為其結廬修煉處。當地時遇大災,飢民遍野,褚鼎力布施,並親持「龍頭小鐺,散粥而施之,日救飢民千餘,又其平日常為大眾治病」,深得民心,被當地人稱為「活菩薩」。圓寂後,「奉之者指其故地置祠」,初名「信相祠」,又傳號曰「米母院」。
會昌元年(841年),唐武宗詔令全國來佛廢寺(史稱「會昌法難」),該祠也在其中。
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丞相白敏中(著名詩人白居易之堂弟)自奉節至蜀,「首謀興建,尋得法潤禪師主之」,於原址上重修,並「刻舊塔石繪其遺像」。唐咸通(公元860—873年)中,悟達知兀國師由長安入蜀,於此僑隱也繼任住持。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成都府府主任中正聆其顯跡,上奏朝廷,宋真宗欽賜寺名曰「瑞應禪院」,由此名聲大振,香火盛及一時。其後歷經興廢,至明萬曆年間,「寺已殘破」。
清代已降,隨著客家移民的大批到來,禮佛之風盛行,佛寺又得以恢復和維修重建。清代中葉後,因信士有感,供奉後鐵然燈佛一尊,其身108個穴位處,各鑄有一窩狀大孔,孔內置燈芯,加油悉數點燃時,渾身通亮,信徒身體每有不適,在其對應之處的穴位點燃其燈,消災祛病,甚是靈驗,因而遠近聞名,該寺因此更名「燃燈寺」,沿襲至今。
現寺院保存有大量清代碑刻,主要有《重鐫古跡舊志碑》,內容包括《聖山母祈雨詩並序》、《靈泉縣瑞應禪院祈雨記》、《重鐫聖母山瑞應禪院古跡記》和《信相聖母碑記》等。這些碑記,主要記載褚信相應化事跡及燃燈寺的歷史沿革。
在寺院大雄殿內,陳列有本寺所鑄明宣德鍾一口,造型古樸、音質洪亮。燃燈寺內還有不少歷代留下的楹聯,有的已為《全蜀藝文志》及《蜀中名勝記》等收錄。著名詩人流沙河曾撰聯雲:「玉帶落井流到東海,鐵鍾在亭叩響西川」。
燃燈寺氣勢雄偉的屹立在新型旅遊古鎮——湖廣會館,江西會館,集客家文化重鎮——洛帶鎮的八角井街上(洛帶公園對面),是國內外信眾最信奉寺院。
燃燈古佛
燃燈寺又名錠光佛,在佛教中是過去古佛之一。
相傳他生時身體光亮如燈,所以名燃燈。後來成佛示燃燈為號。
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在過去曾名儒童,當時起碼是燃燈佛在世為教主之時,有一天,儒童看見一個叫瞿夷的女子嚴持七支青蓮,心生喜歡,因此用五百金錢買其五支,瞿夷見他花高價買青蓮,覺得奇怪,就問他,買青蓮有何用,儒童回答;用以供佛。儒童來到燃燈佛處供七青蓮,又見地上泥濘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脫下衣服鋪在地上,見還不夠,又解開頭發,以發鋪地讓燃燈佛履其衣發而過泥濘,燃燈佛因而對儒童受記說,由於你這一次敬佛的功德,所以過了九十劫即彼成佛。你一定會成佛名為釋迦牟尼如來,按照輩份,燃燈佛是釋迦牟尼前事的啟蒙老師,因為燃燈佛的輩份最高,法力最大,故深受民間秘密宗教【如白蓮教】的敬仰,成為最受膜拜的偶像之一。
燃燈佛身上108個穴位處,各鑄有一窩狀大孔,孔內置燈芯,加油悉數點燃時,渾身通亮,信徙身體每有不適,在其對應之處的穴位點燃其燈,消災祛病,甚是靈驗,因而遠近聞名,補叫做燃燈古佛。
洛帶鎮金龍長城金龍長城
金龍長城位於洛帶鎮(原龍泉驛區長安鄉)境內。該長城距離洛帶古鎮景區較遠,在洛帶客運中心站乘坐公交車即可到達。攀登金龍長城不用買票,即可登上。在山腳下放眼望去:青磚、條石、烽火台;垛口、射口、望口……此「長城」似乎除了「高矮胖瘦」與彼長城不太一致,「長相」上還真沒有太大的區別。
一路望去,「長城」內外風景宜人。特別是順山脊上至山峰,兩邊全是鬱郁蔥蔥的樹木,高大的野生植物上還掛滿了鮮紅誘人的果子。也不失為成都市民生態休閑的一個「步道」。
Ⅸ 成都東山五場是指哪5個地方
成都東山五場是指:龍潭寺、西河場、鎮子場、石板灘、廖家場。
1、龍潭寺(今成華區管轄)
清泉鎮是東山丘陵五場之首,集貿市場發達,尤以四季水果、蔬菜、生薑、中葯材交易最為著名。因交通方便,周邊鄉鎮農民和商販隔日到此趕集,人流量最高在每天3萬左右,車流量高峰期每天超過千輛,現已成為青白江區五鄉一鎮及鄰近區縣部份鄉鎮的農副產品集散地。是傳統的客家人聚居區,境內90%以上是廣東籍客家人後裔。
清泉鎮奮力打造成都「東進」道路上的重要節點,圍繞「一心三軸,三區兩線」,以商貿物流、現代農業、食品加工為基礎,以文化體驗、休閑旅遊、養生度假為特色,積極承接服務外包、新型建材、汽車產業等外溢產業,大力培育節能環保、生物醫葯、教育科研等新興產業,打造成南渝發展帶上的綠色產業新城。
清泉鎮城鎮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俗稱廖家場,民國初稱太平鎮,1981年後以更名為清泉鎮。
Ⅹ 請問成都哪裡的古鎮比較好玩些~
洛帶古鎮,平樂古鎮,安仁古鎮
洛帶鎮 位於四川成都東山的洛帶鎮是一個客家古鎮,於三國時期建鎮,原名甄子場,傳說是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小鎮旁的一口八角井而得「落帶」之名,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排名東山「三大場鎮」之首。洛帶鎮位於成都平原與龍泉山脈的交接處,南距成都市龍泉區區府所在地8km ,西距成都18km。現在是成都市向東發展的主體區域。外環路繞洛帶而過,新建的成洛路為成都市的城市幹道高速,洛帶與成都連為一體。
四百多年前,一群客家人隨著「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從沿海地區遷到了成都東郊的洛帶鎮。在此之後,洛帶鎮逐漸發展成為我國西部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小鎮,而被稱為「西部客家第一鎮」。
洛帶鎮人口2.3萬,90%以上為客家人,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洛帶鎮內傳說眾多、古跡遍地,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坐落其中,又被人們稱為「客家名鎮、會館之鄉」。目前,該鎮隸屬於成都市龍泉驛區,是四川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重點鎮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鎮中發展迅速,現鎮上有許多特色小吃與土特產,如:傷心涼粉、古鎮老臘肉、天鵝蛋等,深受廣大遊客喜愛。
客家,在客家語與漢語廣東方言中均讀作「哈嘎」,原有「客戶」之意,系與當地土著居民的對稱,後相沿成為自稱。以洛帶鎮為中心,周圍十幾個鄉鎮還聚居著約50萬客家人,約占當地人口總數的八成以上,他們以是否會說客家話、祖先神位寫法和家族來源作為文化認同的標志。
客家人的先民原居住我國中原一帶,因社會變動及戰爭等原因,曾有五次大規模的南遷,逐漸形成客家民系,成為漢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第四次遷徙在清康乾之際,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自贛南、粵東、粵北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被稱之為客家移民史上的「西進運動」,四川客家即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這里的客家主要習俗是:
1、客家人喜唱山歌,內容豐富多彩,全面反應客家人的生產、生活和情感世界,唱腔婉轉優美,唱詞生活氣息濃郁,且在每年端午節有斗山歌的傳統,男女對歌尢為吸引人,其中不乏即興之佳作,如《情妹放牛》、《情嫂收衣》、《昨天趕場酒吃醉》等,皆為難得之精品。
當地住宿非常的方便。鎮上有招待所,房價便宜,一般在10—30元之間。
洛帶古鎮距離成都市區約2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可在成都市內乘81路、58路等車到達五桂橋汽車站,那裡有直達洛帶的汽車,幾分鍾就有一班。自駕車從成都至洛帶僅半個多小時。五桂橋至洛帶,可當天往返。
2、客家菜多成系列,最著名為九斗碗,釀豆腐,鹽焗雞等。現洛帶境內的供銷社飯店的油燙鵝、新民飯店的野山菌全席和客家酒樓的水酥、面片湯等特色菜已成為洛帶客家餐飲的特色菜,遠近聞名。尢其是夏季,人工無法栽培的野山菌(當地人稱「雞腿菇」)出山之際,慕名前往嘗鮮的食客更是絡驛不絕。
四川是全國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客家人的數量在200萬人以上,其中多數是清初廣東、福建、江西一帶移民的後裔,主要聚居在川西的成都東山區域,學術界統稱「東山客家」。至今仍有150餘萬人能講客家語言,並保持客家的風俗習慣。
洛帶每年會舉行水龍節,火龍節,由2008年開始起舉行客家祭祖活動。
平樂古鎮平樂古鎮目錄
古鎮簡介
古鎮歷史
基本情況
自然資源
旅遊資源
[編輯本段]古鎮簡介
平樂古鎮位於成都市西南93公里、邛崍市西南18公里處,東接臨邛、成都,西連雅安、康藏,與水口、油榨、孔明、臨濟、道佐、火井等鎮鄉毗鄰,素有「一平二固三夾關」的美譽。
平樂是國務院六部委2004年2月命名的全國重點鎮和四川省命名的十大古鎮之一,也是成都市30個重點鎮之一,邛崍市2000年實施的「一山一城一鎮」中的「一鎮」。平樂古鎮被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鎮、全國環境優美鎮及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鎮」。
[編輯本段]古鎮歷史
平樂古鎮,古稱「平落」,史前蜀王開明氏時期,平落四面環山的綠色小盆地即因修水利、興農桑而起聚落而得名。據《尚書·禹貢》載,大禹治水,「蔡·蒙履平,和夷底績。」將穿鎮而過的白沫江用飛沙堰分為「內江」、「外江」,形成一江分三水的獨特格局。到公元前150年西漢時期就已形成集鎮,迄今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公元970年—997年為火井縣治所在地。
[編輯本段]基本情況
平樂鎮轄6個社區和21個行政村、189個村民小組,全鎮總人口3.2萬人(其中集鎮區0.93萬人)。幅員面積69.94平方公里(其中集鎮區面積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305畝,農民人均耕地0.69畝。2003年全鎮GDP為4.3億元,財政收入49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05元。一二三產業比例為17.7:65.5:16.8。城鎮化水平29%。
社會事業:鎮內有高中平樂中學1所,鎮中學和中心小學各2所,幼兒園6所(平樂點3個,下壩點3個),村小學4個(平樂點2個,下壩點2個),中心衛生院1所,鎮、鄉級衛生院2所,村級醫療衛生站25個。自來水普及率達50%,農村沼氣池普及率90%以上。市、鎮、村道硬化55.69公里,小城鎮生活垃圾集中填埋處理率100%。2004年2月被建設部列為全國重點鎮,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已通過評審,系成都市三十個重點鎮之一。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平樂鎮屬淺丘型地貌,山丘壩各佔三分之一,鎮域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地下水資源相當豐富,全鎮及相鄰鎮鄉盛產竹木,竹資源尤為豐富。早在宋代平樂鎮就是聞名的紙鄉。周圍四面環山,高處鳥瞰,宛如一小盆地。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古鎮明清建築23.54萬平方米,平樂古鎮素以「秦漢文化·川西水鄉」風情著稱。古鎮九古:古街、古寺、古橋、古樹、古堰、古坊、古道、古風、古歌;平樂古鎮「鎮外有景」,除古鎮區外,有四大風景區支撐:蘆溝自然風景區、金華山風景區、花楸山風景區和秦漢古驛道風景區;瓷胎竹編歷史悠久,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古茶樹、農夫手工茶、根雕、木刻和古鎮特色名小吃享有盛名。
安仁古鎮 古鎮介紹:
安仁古鎮,地名「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名之。始建於唐朝,現存的舊式街坊建築多建子清末民初時期,尢以民國年間劉氏家族鼎盛時期的建築最多,風格中西式樣結合,莊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鎮特殊的建築風貌,號稱「川西建築文化精品」。
安仁鎮歷史悠久,早在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就建安仁縣(早於大邑建縣50周年),隸屬於劍南道邛州,據《太平寰宇記》載由「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名,當時的縣治就在今天的安仁鎮,因古為「安仁」縣治,故得名。直至元朝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安仁縣建置撤銷,其區域劃歸大邑縣。解放前安仁有「三軍九旅十八團」之稱,相繼涌現出了劉文輝、劉湘等軍政要員。
目前在安仁有保存比較完整的歷史街區及庄園住宅古建築群面積約30萬平方米;有保存民清時期的劉氏庄園群、劉湘公館等古公館27座;有紅星街、樹人街、裕民街等三條古街;小洋樓(原公益協進社址)、安仁中學(原文彩中學)、鍾樓等.
劉體仁小獨院:安仁古鎮的天福街84號。這個小建築修建於1937年,建築面積約有200平方米,其主體建築系單檐懸山頂磚木結構一樓一底二層樓房,樓房欄桿採用「美女*」(又稱「飛來椅」)。這種風格的建築並非川西特產,系由江浙一帶嫁接而來。其主要目的是讓主人家的閨女可以看到外面的風景,又不必到處遊逛,以免敗壞了女德。
看點:
劉氏庄園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地主庄園,佔地面積7萬余平方米。老公館現名"大邑劉氏庄園博物館",其布局錯綜復雜,曲折幽深;新公館現名"川西民俗博館",其配置對稱,主次分明。庄園建築為高牆深院封閉式院落,山牆壓頂,重門深巷,迂迴曲折,宛若迷宮,充分體現了近代川西富豪之家的奢侈和排場,古鎮上的古建築群中,中西合璧的同慶茶樓、豪華迷宮般的劉元王宣公館、古代小姐看風景的劉體仁小獨院,氣勢龐大的劉湘公館都很值得一看。
建川博物館聚落與老街、老公館群街坊構成的古鎮旅遊區、劉文彩和劉文輝公館田園風光區形成了安仁古鎮的三大旅遊版塊。安仁古鎮是融藝術博覽、藏品展示、收藏拍賣、影視拍攝、旅遊休閑、教育研究為一體的中國百年文博旅遊及鄉村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
博物館包括:抗戰文物館系列 編輯本段文革藝術品館系列 編輯本段民俗博物館系列 512汶川地震博物館
出遊資訊:
乘車路線:從成都金沙車站坐到安仁鎮的車,車票10元/人。
自駕車線路:走大件路或川藏路至新津,往邛崍方向再行約2公里,即右拐,過大邑縣的韓場鎮、唐場鎮,行駛約2 2公里即到安仁鎮。或走成溫邛公路至崇州市,再經崇州市的隆興鎮、榿泉鎮,行駛約1 6公里至安仁鎮。或走成溫邛公路至大邑縣,再行13公里即到安仁鎮。走川藏路至雙流,再走雙崇公路,經過彭鎮、金橋鎮到三江鎮,再經過沙渠鎮,就到安仁鎮了。
門票:劉氏庄園門票:50元 川西民俗館:10元 文物珍品館:10元導游講解費:50元
美食:庄園里的特色美食有文綵排骨、文清鴨蹼、庄園魚絲、石磨豆花、庄園前有一家"庄園餐廳",味道很不錯。鎮上有大邑土特產唐場豆腐乳和大邑酒賣。如果要住宿,可以住在大邑縣城或是前往花水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