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咸陽有什麼特色
咸陽的特色有秦腔。
秦腔別稱「梆子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成熟於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地勢地貌:
咸陽市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東北部的旬邑縣石門山峰海拔1885.3米,為全市最高點。東南部的三原縣大程鎮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為全市最低處。
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半乾旱溝壑區的南緣,海拔1000米至1800米,面積6374.2平方公里。南部為渭河盆地,屬關中平原的一部分,面積2684.3平方公里,地勢平坦。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咸陽
⑵ 咸陽風景、特產、地理位置、歷史文化是啥。
咸陽,陝西省地級市,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陽東鄰省會西安,西接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西北與甘肅接壤。轄2區1市10縣,總面積10246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7.24萬,其中中心城市人口91.5萬,位居陝西省第三位,僅次於西安、寶雞。
咸陽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陽,使這里成為「中國第一帝都」。咸陽也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中國中原地區通往大西北的要沖。
咸陽是中國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首屆中國魅力城市、中國地熱城、全國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市及中華養生文化名城。
咸陽位於中國的中心,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自古 就是西部戰略重鎮。咸陽地處陝西關中平原腹地,位於東經107°38′至109°10′,北緯34°11′至35°32′之間。咸陽東南鄰省會西安市,西與寶雞市、楊凌示範區毗鄰,東北與渭南市、銅川市交界,西北與甘肅省接壤。
氣候特徵
咸陽市地處暖溫帶,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熱干濕分明。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利於農、林、牧、副、漁各業發展。年平均溫度9.0—13.2℃,年極端最低氣溫-18.6℃,年極端最高氣溫41.2℃。全年太陽輻射4.61×109—4.99×109焦耳/平方米。年累計光照時數平均為2017.2—2346.9小時,六、七、八三個月的日照時數約佔全年的32%,對夏季作物的成熟和秋季作物的生長發育很有利。因地形特徵,又分為兩個具有明顯差異的氣候區:南部平原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無霜期213天;北部高原溝壑區,氣候稍寒,冬春略長,年平均氣溫不足10℃,無霜期180天。全境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由南向北遞增,50%集中在7、8、9月,常常秋雨連綿,久陰不晴。
地形地勢
咸陽由東南向西北呈階梯形,表現為三個單元:一是南部渭河、涇河平原,約占總面積1/5;二是中部台塬區,也約占總面積的1/5;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區,約占總面積3/5。南北長123公里~145公里,東西寬65公里~106公里,總面積10196平方公里。咸陽市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高差明顯,界限清晰,黃土高原、平原居主導地位。境內大小11條土石山嶺,集中在北部。市區海拔378—421米。東北部的石門山海拔為1885.3米,為咸陽最高點。咸陽最低處在東南部三原縣大程鎮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境內山脈集中分布在中北部,主要有子午嶺余脈的馬欄山、石門山,中部嵯峨山、筆架山、九嵕山,北仲山和五峰山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將咸陽分為南北兩個特點不同的自然區。南部九縣區(市)屬黃土川塬,北部五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5.6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03萬人,人口出生率10.14‰;死亡人口3.05萬人,人口死亡率6.16‰;人口增長率3.98‰,比上年下降0.04個千分點。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236.5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53萬人;鄉村常住人口259.09萬人,減少5.07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47.73%
⑶ 咸陽當地有什麼風俗習慣
咸陽民俗風情
咸陽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民風古樸、民俗獨特、民風、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民間社火、皮影、剪紙、刺綉、草編和琉璃工藝技術深受中外旅遊者的青睞。尤其是各種民間工藝品,都著力刻畫了咸陽人的形象,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是黃土高原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透過這一幅幅生動形象的藝術品,不難看出,咸陽人淳樸憨厚的性格和豪爽大氣。近年來這一領域也業已成為咸陽市人文旅遊資源的重要部分。民間剪紙
民間剪紙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民間美術形式,是門、窗、牆壁、服裝的裝飾藝術品。咸陽北部山區剪紙,風格古樸淳厚,南部平原區剪紙線條流暢多變,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旬邑剪紙大師庫淑瀾的作品,造型粗獷簡潔,構圖飽滿,表現了勞動人民質朴淳厚的思想感情和嚮往美好生活的心願。民間社火
咸陽民間社火,是一種歷史久遠的季節性、節日性強的民間藝術活動。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氣氛熱烈、幽默風趣。有芯子、高蹺、竹馬、龍燈、獅子、旱船、花轎、牛拉鼓等,具有濃郁的地方民俗特徵。民間刺綉
咸陽民間刺綉品種浩繁,是實用性、裝飾性、藝術性融為一體的手工藝品,它的特點是色彩鮮艷,構圖多變,針腳細膩,氣韻流暢。皮影
咸陽皮影,是用牛皮、驢皮剪刻雕鏤繪而成的民間工藝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具有強烈的誇張性和濃厚的裝飾性。配以音樂、唱腔、動作即可演出,叫皮影戲,或燈影戲。咸陽皮影集關中各路皮影之長,造形大,神態生動,雕刻精細,色彩豐富。遠銷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民間編織
很早以前,咸陽人民就用勤勞靈巧的雙手把隨處可見的楊柳、枝條、麥秸、玉米皮等精心編製成各種漂亮實用的日用品和工藝品。在咸陽農村,民間編織工藝不斷發展,越來越多地體現出濃厚的地方風情和現代色彩。
⑷ 咸陽的風土人情
歷史文化名城·優秀旅遊城市·咸陽
咸陽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陽,故稱咸
陽。它東鄰省會西安,北與甘肅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我國中原地區通
往大西北的要沖。咸陽風景秀麗,四季分明,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是我國中等
明星城市、甲級對外開放城市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咸陽是我國著名古都之一,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周、漢、唐等十一個朝
代也都曾把咸陽做為都城或京畿之地,成為我國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放眼咸陽北塬,周秦漢唐時期許多帝王建造的陵寢和陪葬墓,綿延百里,形成
了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卧麒麟的壯觀景象。如今的咸陽,以黃土文化為
特徵的民俗風情旅遊極具特色。以禮泉、秦都、興平、乾縣、旬邑等地為代表的
民俗風情、秦漢文化、秦漢歌舞及社火、剪紙、皮影、牛拉鼓等民間藝術,以
「乾縣四寶」,「三原小吃宴」為代表的地方風味小吃,以黃土文化、關中風情
為特色的乾縣黃土民俗村,以禮泉縣為代表的萬畝果園,在國內外都具有較高的
知名度,一批民俗風情旅遊項目正在發展壯大,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旅
游。
咸陽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民風古樸,民俗獨特,民風、民俗
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民間社火、皮影、剪紙、刺綉、草編和琉璃工藝技術深受中
外旅遊者的青睞。尤其是各種民間工藝品,都著力刻畫了咸陽人的形象,有著濃
厚的鄉土氣息,是黃土高原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透過這一幅幅生動形象的
藝術品,不難看出,咸陽人淳樸憨厚的性格和豪爽大氣。近年來這一領域也業已
成為咸陽市人文旅遊資源的重要部分。
⑸ 咸陽的歷史和傳說
咸陽,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咸陽身處華夏歷史文化長河的發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咸陽的的歷史和傳說詳細如下:
1.咸陽名稱的由來故事。
關於咸陽名稱的由來,一種說法是:古代有:水之北為「陽」,山之南為「陽」,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咸」字意為「皆」、「都是」等。
另外,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鞅在此置 「咸亨」、「陽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2.咸陽的建制歷史:
咸陽市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前21世紀,市境西部為有邰氏封地,東南部為有扈氏管轄地,北部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殷商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國,市區在市境東南部。西周時為畢國,後改岐周,為豐、鎬二京近郊。
東周時封於秦,春秋時稱渭陽,至戰國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國都城經九次遷徙後,定都咸陽。
3.咸陽定都歷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在咸陽周邊京畿要地置內史,統轄關中各縣。秦末項羽入關,廢郡縣,恢復分封制,將秦內史和上郡一部分劃為雍、翟、塞3國,是為"三秦"的由來。
漢高祖初年,劉邦恢復被項羽焚毀的咸陽,取名新城。武帝年間,因咸陽臨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4.咸陽的現代史:
1984年,撤銷咸陽地區,咸陽市改為省轄市,高陵、周至、戶縣劃歸西安市,原寶雞地區的武功縣、楊陵區劃歸咸陽市,原縣級咸陽市改為秦都區,咸陽市轄秦都、楊陵2區及武功、興平、涇陽、三原、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旬邑、淳化11縣。
5.咸陽古跡歷史:
乾陵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旅遊區,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中國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仿唐長安城格局構築,分為宮城、皇城和外城三個部分。
⑹ 咸陽有哪些歷史文化古跡
咸陽是大秦故都,先後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所以,咸陽歷史文化古跡很多。
秦朝.漢朝和唐朝雖然在咸陽建都,可是大部分古跡都留在了西安,只是漢武帝陵墓在茂陵,李世民陵墓在禮泉,武則天陵墓在乾縣等,這都是咸陽的文化古跡。
秦朝.漢朝和唐朝雖然在咸陽建都,可是大部分古跡都留在了西安,只是漢武帝陵墓在茂陵,李世民陵墓在禮泉,武則天陵墓在乾縣等,這都是咸陽的文化古跡。
咸陽市的武功縣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發源地,後稷教稼台就在武功鎮,在武功鎮漆水河鄭坡村,發現了古人類活動遺跡,所以,咸陽市古文化遺跡很久遠,很厚重!
咸陽市的武功縣是中華農耕文化的發源地,後稷教稼台就在武功鎮,在武功鎮漆水河鄭坡村,發現了古人類活動遺跡,所以,咸陽市古文化遺跡很久遠,很厚重!
武功縣武功鎮的報本寺,是李世民為報答母親養育之恩,修建的寺廟,八十年代,在塔里發現了佛祖舍利。武功縣城隍廟和三原縣城隍廟,都是古代官方承認的廟宇。
武功縣武功鎮的報本寺,是李世民為報答母親養育之恩,修建的寺廟,八十年代,在塔里發現了佛祖舍利。武功縣城隍廟和三原縣城隍廟,都是古代官方承認的廟宇。
咸陽地區每個區縣都有厚重歷史,所以咸陽是大秦故都,德善咸陽!
咸陽地區每個區縣都有厚重歷史,所以咸陽是大秦故都,德善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