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先進文化是什麼
中國先進文化是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文化。
先進文化,是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為目標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健康積極向上的具有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它應當是服從和服務於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的文化。
它應當是弘揚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先進文化站在時代的前列,反映人民群眾的意志和願望,表達人民群眾的心聲,因而它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有著強大的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它應當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一切優秀文化傳統,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
它應當是博採各國文化之長,吸收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的文化。我們黨歷來重視學習和吸取世界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順應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鮮明地提出要吸收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
它應當是面向大眾、服務人民、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其最深厚的根源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
(1)優秀文化成果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當代中國, 先進文化的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現階段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 "四有" 公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 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著力提高全國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用科學理論武裝人民, 塑造人與馬克思主義。
高尚的精神, 用優秀的作品激勵人民, 為經濟發展和社會整體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理想、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心環節:
1、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這種道德體系, 以服務人民為核心, 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以 "自律" 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境界, 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思想道德基礎和良好的社會氛圍。
2、 發展先進文化, 積極改造落後文化, 努力防止和堅持抵制腐朽文化對人的侵蝕。這是一個必須認真解決的歷史問題,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
3、繼承和弘揚一切優秀文化, 體現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革命文化傳統, 黨和人民是我們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通過不斷創新, 促進文化發展, 保持文化的先進性, 使社會主義文化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知新覺: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先進文化
❷ 急!急!急!中華民族有許多優秀的文化成果,除了民族服裝外,請再列舉三例
禮儀文化:生活中的禮節,自己找吧
飲食文化: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
節日文化:春節,端午節,元宵節
還有京劇,越劇等
❸ 新中國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文化發展,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二、繁榮發展了社會主義文藝,豐富人們的精神食糧
文學藝術是我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主體,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精神風向標。在改革開放初期「傷痕」、「反思」、「改革」和「尋根」類的文學與電影交互輝映,涌現大批反映現實、尊重生活、捍衛尊嚴的優秀作品。
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氛圍下,文藝等繁榮發展,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多樣化。
三、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從六五時期開始,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持續保持兩位數。201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855.8億元,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61.57元;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0.42%,助力城鄉文化建設。2004年開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逐步實行免費開放制度。
四、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
我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建立國家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1982 頒布《文物保護法》。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由文物管理轉向對文化遺產的綜合管理。2011年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
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構建了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
改革釋放活力。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等問題,少數文化單位率先開始經營機制市場化改革的嘗試,試行「事業單位屬性,企業化管理」的雙軌制運行,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並出現了圖書、演出、音像和電影等文化市場。
六、提升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在不斷創新觀念、思路、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提高了文化開放水平。改革開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進來」。
2003年12月,我國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工作的新格局。
❹ 中華優秀的歷史文化成果
篇一:祖國的傳統文化——京劇
京劇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劇,通稱黃皮戲。清乾隆五十年起,相續進入北京演出,同時吸收了漢調,秦腔,崑曲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融化,演變成一種新的聲腔,更為悅耳動聽,稱為「京調」。現在我們稱為京劇。
京劇的角色根據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角色行當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動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點,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
京劇的服飾有它獨立風格,色彩艷麗,描龍秀鳳,五顏六色,質量考究,在舞台上大顯身手。
京劇是以完整的故事情節,悅耳動聽的聲腔,色彩艷麗的服飾,更用高超的表演藝術吸引了古今中外廣大觀眾,讓人們享受到了中國戲曲的魅力,也使人們從故事情節中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勸人為善受到教育。
京劇是中國戲曲的魂寶,祝願它繼續發揚光大,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篇二:家鄉的傳統文化
我們家鄉的傳統文化,多的象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今天我就給你們介紹一兩個吧!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嗎?今天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孔子與我們宿州吧!在我們這里有一座天門寺,那裡有兩處古跡,一處是曬書台,另一處就是洗硯池了。傳說兩千年前,孔子周遊天下,傳授他的知識,有一天,孔子走到了天門寺,可是突然下起了一場傾盆大雨孔子急忙帶著他的學生們進天門寺躲雨,可是他們的書都被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給淋濕了,這弄的孔子和他學生們都坐立不安,第二天,孔子發現寺廟有一塊很大的石板,於是叫學生把書放在大石板上曬,可是曬好以後書的有一些地方看不見了,於是孔子和學生們又描了一遍,這時一個學生發現一個水池,叫大家來洗硯,從此這個石板人們叫曬書台,洗硯的地方叫作洗硯池。
其實我的家鄉還有許多的古跡比如說涉故台、虞姬墓、黃藏峪等等,我們這一代一定要把這些傳統文化傳播下去。
篇三:祖國的傳統文化京劇作文
京劇是祖國傳統文化之一。京劇,是流傳全國,影響最大的劇種,它以高超的表演藝術和擁有眾多名角,名劇目而成為中國戲曲傑出代表,飲譽世界。
京劇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劇,通稱黃皮戲。清乾隆五十年起,相續進入北京演出,同時吸收了漢調,秦腔,崑曲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融化,演變成一種新的聲腔,更為悅耳動聽,稱為「京調」。現在我們稱為京劇。京劇的角色根據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角色行當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動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點,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
京劇的服飾有它獨立風格,色彩艷麗,描龍秀鳳,五顏六色,質量考究,在舞台上大顯身手。京劇是以完整的故事情節,悅耳動聽的聲腔,色彩艷麗的服飾,更用高超的表演藝術吸引了古今中外廣大觀眾,讓人們享受到了中國戲曲的魅力,也使人們從故事情節中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勸人為善受到教育。京劇是中國戲曲的魂寶,祝願它繼續發揚光大,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篇四:中國的傳統文化
要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可數不勝數,如剪紙、對聯、古詩、傳統節目,春節是我們最重要的節日了。
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節它就會出來危害百姓。後來人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紅紙剪一個「福」字貼在門上,在紅紙上寫一些吉利話也貼在門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紅色就再也不敢來了。從此人們年年貼春聯,;流傳至今。每到過年,街上彩旗飄飄,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家家戶戶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小朋友們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禮花滿天,與家人一起吃餃子看晚會,精彩的表演引的我們哈哈大笑,如果天天過年該多好。
春節過後就是元宵佳節,也是團圓節,這天吃元宵、猜燈謎,寓意家家團團圓圓,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無比幸福快樂。中國傳統節目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永遠繼承下去,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
篇五: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在我們身邊存在很多傳統的中國文化,剪紙就屬於其中一種。
對於剪紙來說剪刀和紙張的選擇是尤為重要的。剪刀要選擇輕巧、靈活、鋒利的,這樣,剪出的作品才不顯粗糙;紙張以紅紙或其它光澤為好,質地薄的紙為宜。
如果要剪出好的作品,則要根據造型,先決定紙張的折疊,一定要折得整齊、嚴實,並要壓平。初學剪紙者可先將花紋畫上,然後根據畫上的筆印剪。以後有經驗了,便可隨折隨剪。花樣可不拘一格,但是不宜總使用直線型的,應多採用些曲條紋,因為曲條紋往往耐看,富有流動感。在剪的過程中,手對紙的轉動和剪的方向要配合好,這樣,剪出的紋路才清晰連貫。最後,去除多餘的部分,再剪出一個外框,這時,一件小小的作品即告完成。
剪紙是有趣的手工活更是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
❺ 請問,「文化成果」和「傳統文化」分別是指優秀文化還是一切文化(包含優秀和腐朽的文化)
「文化成果」是指優秀文化;「傳統文化」一般是指包括腐朽的文化在內的一切文化。
❻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取得哪些輝煌的成就。文化方面來說
來源:國家統計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不斷守正創新,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正在不斷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闊步前進。
一、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國各項文化事業在恢復、改造和曲折中不斷發展。改革開放為文化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文化建設邁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極大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文化事業繁榮興盛,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一)文化投入力度明顯加大。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支持不斷加強,我國文化事業經費逐年增加。1953-1957年五年文化事業費總投入為4.97億元,1978年當年增加到4.44億元,到2018年達928.33億元。1979-2018年,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14.3%[1],2018年比2012年增長93.4%。
(二)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新中國文化的發展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進行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極其短缺。1949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僅有55個,文化館站896個,博物館21個。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到「十五」末期,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2018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6個,為1949年的57.7倍,為1978年的2.6倍;文化館站44464個,為1949年的49.6倍,為1978年的9.7倍;博物館4918個,為1949年的234.2倍,為1978年的14.1倍。從2004年起,全國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逐步實行優惠或者免費開放。從2008年起,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博物館、紀念館開始向社會免費開放,為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廣播影視制播能力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優勢,積極發展視聽新媒體,從以前單一的廣播媒體發展到今天具有電台、電視台、報刊、網路廣播電視和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構成的傳播新格局,擁有無線、有線、衛星、互聯網等多種傳輸覆蓋手段構成的現代化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一是傳媒規模不斷擴展。2018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廣播電台播出機構2647個,為1949年的54.0倍,為1978年的21.2倍;2018年實際開辦公共廣播節目2900套,比2012年增長10.4%;實際開辦公共電視節目3559套,比2012年增長8.7%。目前我國的廣播影視規模已躍居世界前列。二是覆蓋范圍顯著擴大。2018年底,全國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8.94%和99.25%,分別比1982年底提高了34.84和41.95個百分點,比2012年底提高了1.43和1.05個百分點;有線廣播電視服務人群持續擴大。2018年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數為2.18億戶,佔全國家庭總戶數的49.0%,而1998年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數只有0.28億戶。在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中,數字電視用戶數2.01億戶,佔92.3%,數字用戶數比2012年增長40.8%,佔比提高25.8個百分點。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廣播影視新媒體蓬勃發展,2018年全國網路視聽注冊用戶已達到65.7億個,節目播放次數接近2.7萬億次。三是播出能力日益增強。1978年全國僅有93個廣播電台,年播音約7.7萬小時;僅有32個電視台,年播出約1600小時。2018年全國共播出公共廣播節目1526.7萬小時,共播出公共電視節目1925.0萬小時。1979-2018年,廣播和電視節目播出時間年均分別增長14.1%和26.5%,其中,2013-2018年,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2%和2.1%。廣播、電視節目播出時間大幅增加,藝術精品紛呈,品牌優勢凸顯,節目形態、樣式日益豐富,較好地滿足了受眾對節目形態多樣化的需求。
(四)新聞出版繁榮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新聞出版業緊緊圍繞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出版了大批優秀出版物,較好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2018年,圖書品種51.9萬種、總印數100.1億冊(張),分別為1978年的34.6倍和2.7倍,為1950年的42.7倍和37.1倍;期刊品種10139種、總印數22.9億冊,分別為1978年的10.9倍和3.0倍,為1950年的34.4倍和57.3倍;報紙品種1871種、總印數337.3億份,分別為1978年的10.1倍和2.6倍,為1950年的4.9倍和42.2倍。電子出版業起步於1993年,到2018年全國電子出版物8403種,發行量2.6億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出版業日趨規范化和精細化,緊緊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廣受讀者歡迎的優秀出版物和精品圖書。
(五)文化遺產保護成效突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針,我國已逐步構建起了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2018年底,全國共有文物業機構數10160個,從業人員16.3萬人。1998-2018年,文物業機構數年均增長5.3%,從業人員數年均增長4.6%,其中,2013-2018年的年均增速分別為8.8%和4.5%。截止到2018年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已達到4296處,較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增加了22.9倍;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3項,位居世界第二;全國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3154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總數達40個,是目前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自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到全面展開,我國文化產業從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一)文化經濟總量明顯增加。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2],比2004年[3]增長10.3倍,2005-201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9%,高於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6.9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2.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逐年提高。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2004-2012年間,文化產業對GDP增量的年平均貢獻率為3.9%,2013-2018年進一步提高到5.5%。
(二)文化市場繁榮發展。2018年底,全國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7123個,為1978年的5.4倍,為1949年的17.1倍;藝術表演場館1236個,為1978年的1.1倍,為1949年的1.4倍。2018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從業人員41.6萬人、演出312萬場次、全年演出收入152.3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72.0%、131.5%和137.4%,演藝市場規模呈現井噴式增長。2018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609.8億元,比2012年增長1.9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長19.6%;電影院線擁有銀幕60079塊,比2012年增長3.6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長28.9%,銀幕總數躍居世界第一。
(三)文化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路化進程加快,數字內容、動漫遊戲、視頻直播、視聽載體、手機出版等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興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2016年、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0.3%和34.6%,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營業收入均增長8.6%。文化新業態已成為引領和示範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產業集群趨勢明顯。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特徵日漸明顯,許多有競爭力和實力的文化骨幹企業[4]數量大幅增加,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規劃建設穩步推進。2018年,全國共有文化骨幹企業6.0萬家,比2012年增長64.3%,2013-2018年年均增長8.6%;從業人員為845萬人,比2012年增長20.9%,年均增長3.2%;實現營業收入89257億元,比2012年增長58.6%,年均增長8.0%。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10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10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實驗園區和335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進一步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文化投資和消費水平也明顯提高。
(一)文化投資快速增長。在各項政策的引導激勵下,我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逐年加大。2017年,我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含農戶)3.8萬億元,為2005年的13.7倍,2013-2017年年均增長19.6%,高於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年均增速8.3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0%,比2005年提高2.9個百分點,比2012年提高1.8個百分點。從資金來源看,國家預算資金佔5.1%、國內貸款佔7.2%、利用外資佔0.4%、自籌資金佔81.7%、其他資金佔5.6%,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社會化格局。
(二)文化消費穩步提高。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2018年,全國居民用於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27元,比2013年[5]增長43.4%,2014-2018年年均增長7.5%,文化娛樂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分城鄉看,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271元,比2013年增長34.3%,年均增長6.1%;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80元,比2013年增長60.0%,年均增長9.9%。城鄉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8年的4.5∶1。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覆蓋面小,主要是與社會主義國家及亞非拉友好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改革開放後,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和深化,已成為國家整體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並舉的「文化走出去」、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格局已逐漸形成,中華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
(一)文化貿易快速增長。一是文化產品的進出口總額穩步擴大。2018年,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023.8億美元,為2005年的5.5倍,比2012年增長15.4%,2013-2018年年均增長2.4%。其中,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84.8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43.2%,占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的18.1%,比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二是文化貿易夥伴呈現多元化格局。2018年,美國、中國香港、荷蘭、英國和日本為我國文化產品出口前五大市場,合計佔59.6%。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品出口為162.8億美元,而2008年僅為55.4億美元。
(二)文化對外投資有序推進。越來越多具有規模和實力的文化企業積極發展在海外的投資,已成為我國文化領域對外投資的重要力量。2018年,我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額為16.9億美元,分別為2008年和2012年的84.5倍和8.5倍,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的比重為1.3%,比2012年提高1.1個百分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的70年,是文化建設全面繁榮的70年。展望新時代,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我國文化建設將呈現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嶄新局面,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將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將持續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時代風采!
❼ 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就主要是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還有其他的文化。
❽ 中華傳統文化的成果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中國古代約5000年歷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❾ 什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民族、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歷經磨難而愈挫愈勇、奮發奮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自身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和豐厚文化滋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創新表達形式上下功夫,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開來、傳承下去。
一方面,讓表達形式和傳播渠道跟上時代發展。適應群眾的文化需求、審美情趣、生活習慣,通過文學、美術、音樂、電影等各種形式,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吸引群眾、感染群眾,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感、認同感、獲得感,營造有利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人民日報: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