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麗江悅榕庄的市場定位策略體現了哪些中國傳統文化
書香文化,傳統民俗文化。
以度假及Spa為代表的悅榕庄、書香文化理念濃郁的書香府邸、演繹傳統民俗文化的花間堂、展現極致都市時尚的英迪格等品牌,組成了豐富多彩的精品酒店市場競爭格局。
悅榕集團成立於1994年,主要在東南亞、中國等國家地區經營高級度假村和酒店。集團於2005年進入中國市場,以投資建造高端度假村方式打開市場,主要在優質度假旅遊目的地還原自然生態的度假需求。
Ⅱ 超級市場的中國的超市文化
中國(這里特指大陸)是在世界上比較遲引入的國家,在開始超市的發展前,中國大陸人民多數在一些雜貨店購買日常生活的貨品。
但在90年代初期,超市文化漸漸「入侵」中國大陸,外國的超市開始進駐經營,如法國的家樂福超市。
在後幾年時間,已有中國大陸的獨家超市公司,如在廣州天河首次開業的好又多量販等,而回歸後的香港一早就已興起超市文化,故香港一些超市,如百佳等亦有北上開設分店。中國大陸的超市多數為大型式,與香港的小店不同。中國大陸超市的貨品多至有電器的售賣,一般中國大陸超市至少有2至3層,中國大陸人們已習慣往方便的超市,而少去街邊的雜貨店。然而,中國大陸為了「綠色奧運」而執行的「零膠袋措施」減少了人們在超市購物。
Ⅲ 中國現在有什麼文化,比如日本有動漫文化、酒文化等,中國有哪些未來中國會出現哪些新文化
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的核心領域的新聞出版業率先釋放出重大改革信息,除黨報黨刊及重要出版社仍為事業單位外,社會文化類報刊和絕大多數出版社將轉為企業,並吸納社會資金(包括國有、民營)參股;在分銷流通環節,新華書店將加快完成股份制改造,最後達到上市。我國新聞出版業開始了20年來最深刻的變革。廣播電影電視領域文化體制改革也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產權明晰、責任明確」的原則進行,實現轉企、股份化、上市「三個轉變」。截至目前,試點單位已經按時完成了預定工作,其中有一批單位已經為投融資試點做好了准備。此外,已有11家民營機構獲得了圖書分銷領域的「全國總發行權」,其中一些還做好了進入出版領域的准備。獲得全國連鎖資格和全國總發行資格雙牌照的山東世紀天鴻,事實上已經是一家能控制總出書品種1500種、年營業碼洋超過5億元的大型民營出版-發行商。
影視製作領域由於政策最為開放,市場准入程度最高而成為今年產業發展的一大亮點。據統計,2004年,我國國產影片數量將首次突破200部,遠遠超過2003年140部的紀錄;其中國有、民營資本聯合拍攝的影片達到80%,國有企業投資比例已降至50%以下。民營影視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影視產業的重要力量。
網路信息內容產業繼續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其中游戲內容產業繼續保持復合率將近100%的增長,超過了手機簡訊的增長幅度。最近幾年,我國每年新增電話用戶在9000萬戶以上,到2004年11月,電話用戶總數已超過6億,居世界第一位。
文化市場建設在今年獲得新的進展。最為引人注目是繼四川的「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以後,2004年11月在深圳召開了首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這是我國國內舉辦的第一個綜合性、國際性的文化產業博覽會,由國家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廣東省政府主辦,深圳市政府承辦。博覽會共設有60多個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展示、交易、論壇、活動項目,有700多家企業參展,匯集了高達380多億元的洽談項目。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作為我國最高規格的文化產品、文化技術和文化資本的展示與交易平台,必將會促進中國文化產品更好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目前存在問題與分析
(一) 關於宏觀形勢中的問題:對於戰略性短缺的進一步審視
2004年《文化藍皮書·總報告》曾經分析,我國文化產業的宏觀形勢存在著「戰略性短缺」。今年以來,一些新披露的數字和研究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這是一種非常規的短缺狀況,的確應該引起嚴重關注。
2004年出版的《財經藍皮書——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報告》指出,在20多年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形勢下,我國的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後,盡管我國1992年頒布了《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但是統計數字顯示,從1991~2002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徘徊在1/3左右,結構上僅僅上升了1個百分點。這一比重比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的平均值低了14個百分點,就業水平也低了近20個百分點(《財經藍皮書——中國經濟運行與政策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第4~7頁)。這種發展狀況是難以用經濟增長和結構轉換的一般規律來解釋的,的確是一種在我國特殊體制環境下的現象。我國文化產業的戰略性短缺是在我國服務業總體發展滯後這一背景下形成的。
這兩年的趨勢是,文化服務業這塊「短板」越來越短。加入WTO以後這幾年,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新特點主要是,第二產業增長迅猛,第三產業增長速度下降,文化服務業的增長總體上也比較緩慢。這種情況的出現也顯然是與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發展態勢相矛盾的。2004年以來,出現了關於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爭論,一派觀點認為我國加入WTO後正在進入工業化後期,即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另一種觀點認為,偏向重化工業的發展戰略在我們這樣的能源緊缺國傢具有很大的危險性,應該走「輕型化」的發展道路。看來,如何以文化產業的發展參與國民經濟戰略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協調均衡發展,仍然是一個需要強調的重大主題。
(二)改革日漸深入,關鍵性領域的關鍵性制度創新有待突破
兩年來,文化體制改革盡管還處在試點階段,但已經具有了明顯的示範作用,解放了文化生產力,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難度逐漸增加,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思想解放和理論突破。
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通過事業和產業單位的區分,實施微觀體制改革,打造市場主體,構建產業發展的基礎。目前文化產品流通領域的開放已經是事實,無論是圖書音像分銷,還是電影院線,市場主體已經多元化。影視製作領域投資活躍,競爭態勢已成。但是,在書報刊出版和廣電播出機構等產業高端領域,實現這一改革目標,啟動產業發展,還有較大距離。正是在這一關鍵環節上,改革的深入需要新的思路和推動力。
我們感到,在新聞出版業,無論是出版集團,還是報業集團,「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國有獨資體制是否能夠為市場所接受,還有待觀察。在廣電業中,不同產業環節的區別性准入政策,正在使產業發展受到阻礙。2004年被我國廣電部門稱為「動漫遊戲產業年」,各種民間力量介入動漫遊戲產業內容製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是,據報道,由於民營的內容製作機構和國營的播出機構在體制上地位不同,播出機構未真正實現「制播分離」,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場定價機制沒有形成,致使70%的國產動畫片在各省市縣電視台無法播出,已播出的動畫片往往也被不合理地壓低價格,甚至被迫免費播出,導致成本無法回收,生產積極性受到抑制。
在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出現的問題很典型。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今年以來受到高度重視,成為實現我國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環節,但是在實踐中發現,如果仍然在現有的政策框架下,將媒體經營性資產分離出來,以此為主體吸收社會資本,將面對大量關聯交易、無形資產評估等問題,很難與目前證券市場管理規范接軌,而且近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它也很難得到投資者的認同。如果這類企業大量上市融資,將可能給資本市場帶來巨大的風險。
改革的難度也來自於事業單位內部。由於在體制內占據優越地位,握有壟斷權力,這些單位已在多年商業運作中形成了既得利益,因此缺乏改革的內在動力。不脫離體制內優越地位,同時盡可能在市場中獲得商業利益,將事業和產業兩種好處兼收並取,往往成為他們在「雙軌制」條件下最為合理的選擇。這種雙軌體制在文化市場已經有所發育的今天,已經造成了嚴重社會不公的不良後果。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有機遇期,改革也有機遇期,如不抓緊推動就可能喪失最佳時機。根據入世承諾,我國將於2004年結束開放文化分銷領域的准備期。截止10月末,有關部門已經向11家民營圖書發行機構發放了「全國總發」許可。可以預見,完成了全國分銷網布局的民營書業將迅速向上整合資源,一批大型的民營「出版-發行集團」將很快出現,市場給國有文化出版機構留下的時間已經不多。
另據今年首次公布的文化產業統計數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新興文化產業如網路文化、休閑娛樂、文化旅遊、廣告及會展等,從業人員已超出以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以及演藝等構成的傳統文化產業部門近1倍,創造的價值已接近傳統行業。這些新興文化產業部門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體制環境的不同和技術裝備程度較高(如網路文化),發展速度才超過了傳統文化產業領域。可以預見,如果文化體制改革在短時間內沒有較大突破,增量資本將可能越來越向新興文化產業領域集中,傳統文化產業領域將被邊緣化。
(三)體制機制改革滯後使得發展沖動無序化,文化產業發展出現「泡沫化」現象
從2003~2004年,一個突出的現象是,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沖動很大,公共財政對文化設施的撥款規模幾乎超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總和,大量業內和業外的、體制內和體制外的資本正在沖進文化投資領域,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投資高潮正在興起。但與此恰成對照的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還在醞釀之中,文化產業領域資源配置機制和政府職能轉變還未完成。這就出現了一個我們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領域多次出現過的,以行政性推動為特點的「投資飢渴」和「經濟過熱」景象。
比如說,8號文件下達後,各個相關部委紛紛出台發展動漫遊戲產業的措施,各級政府也紛紛跟進。截止10月末,除了有十幾個兒童電視頻道已經開播或者准備開播外,據統計全國還有數十個內容類似的「基地」或「園區」已經啟動或正在准備之中。大量電視頻道開播卻面臨嚴重的內容不足的窘境,而各種園區是否有實質性內容也是問題。有人認為,我國動漫遊戲產業的「泡沫」已經形成。
我國文化產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以體制改革與加快發展為主要特點,如何平衡這兩個基本方面需要予以關注。對於習慣於以行政方式發展文化的地方政府而言,體制改革需要花大氣力研究、試點、制訂方案和推動實施,短期不易見效。上項目、做工程、造形象則容易得多。通過逐漸放開市場,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上升為政策,以指導文化事業單位轉制,自發地實現兼並和重組,費時費力。而以行政命令「拉郎配」卻可以立竿見影。如果再帶有利益動機,直接以行政權力在市場中推動產業整合,則更會對發展起逆向調節作用。
明年將進入「十五」計劃最後一年,「十一五」規劃已經提上日程,我國文化產業正在面臨更大的發展機遇。如果我們不能
很好地總結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教訓,將發展納入改革的軌道,以資源配置機制的重大轉換推動健康的增長或發展,而是任憑個別領域的「泡沫化」趨勢蔓延,就可能為今後的發展製造新的障礙。
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既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准備,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空間,承擔了特殊的歷史功能,因此必定充滿曲折,困難重重。此外,改革也是我國文化領域的一場「自我革命」,種種利益沖突不可避免,而且還隨著改革的深入日趨復雜。我們需要以十六屆四中全會決議為指導,堅定不移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以適應文化產業發展高潮到來的形勢需要。
預測與建議
2005年文化產業發展形勢將受到兩個基本因素的影響:第一是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結束,將可能在全國鋪開;第二是加入WTO過渡期結束,文化分銷領域承諾開始生效,外國文化資本將進行戰略布局。一個文化產業的投資高潮已經來臨。在投資文化產業的意願和動力方面,國際大於國內,民間大於國家,地方大於中央。在文化產品與服務存在戰略性短缺的情況下,這會對改革形成高壓態勢。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的安排中,宏觀政策將更加借重市場的力量,市場手段的分量會加大。如何抓住消費結構升級的機遇,通過開放文化市場加大文化產業的發展力度,緩解文化產品供應上的戰略性短缺,將成為新的一年文化體制改革的主題。我們應該積極利用改革示範效應和外資激發效應的雙重作用,順應時世,加快發展節奏。
(一)通過建立公平、統一的市場體制,擴大改革試點的示範效應,推進各種所有制市場主體之間的聯合、兼並、重組,大幅提高市場集中度
一年多以來,改革試點已經在一些產業領域產生了良好的示範效應,應該抓住制訂改革總體方案並在全國推開的機會,建立統一的市場體制,擴大改革的示範效應,形成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同時也避免新的不平等競爭形勢出現。
我們看到,2004年文化部發布的《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已經表明,文化主管部門注意到了應該在文化體制改革迅猛推進的形勢下,為不同所有制企業營造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個重大進步,意味著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環境的進一步成熟,落實人民群眾文化權利的重點正在從消費領域轉向生產投資領域,而政府宏觀調控正在從行政手段為主向經濟手段為主的方向轉化。
在新聞出版領域,類似政策的出台也已經極為必要。由於明確絕大多數出版機構整體轉為企業的改革政策實施,將會有一大批書報刊出版機構由於失去行政性支持而迅速變為徒有虛名的「殼資源」。這些出版機構的出路或者是被已經占據出版高端位置的國有大型出版集團所兼並整合,或者是被控制全國性發行渠道的大型民營書業所兼並和重組。如果政策環境適宜,就會在市場搏殺中有真正超大型發行-出版集團誕生。這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為這一趨勢成為現實准備盡可能良好的市場環境。
為此,應當適時出台推動和主導這一發展趨勢的政策。比如說,將書號、刊號為基礎的傳統行政性宏觀調控手段,適時轉化為真正基於市場的經濟調控手段,推動一批長期以來以出賣書號、刊號為生的出版機構資源向有實力的出版或發行集團匯聚。
應該說,隨著WTO過渡期結束,國外大型傳媒集團將在中國傳媒市場展開戰略性投資,鯨吞體制內優質和閑置文化資源的速度將大大加快,主管部門出於盡快做大做強民族文化經濟考慮,應該採取更為激進有效的市場化手段,以加快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和放開民營文化資本准入等多種手段,推動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兼並和重組,提高市場集中度,提升產業競爭力。
(二)將投融資體制改革作為改革的重點和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杠桿,推動新一輪傳媒資本投
浪潮的形成
我國文化資本投資高潮正在興起,而且將以文化市場為主戰場。從外國文化資本進入中國的步驟來看,由於分銷領域的逐步放開,他們在許多領域已經完成以文化產品對中國市場的佔領,轉入以文化資本大規模整合我優質文化資源階段。本土民營文化資本也已經在幾年的力量積蓄之後,進入大規模伸展時期。2004年我國文化資本市場已經浮現出如「中信」和「星美傳媒」等文化資本巨頭的身影,中國的文化資本市場將進入風起雲涌的年代。
在這樣的形勢下,投融資體制改革成為主管當局關注焦點是合乎情理的。目前國內已有多家試點單位在集團化改革取得進展、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的基礎上,開始新一輪股份化改革,並擬訂上市方案。僅就目前業內進入試點的為數不多的國有文化傳媒集團而言,其資產總量、收入水平,以及現金流量,已經具有籌集數百億資金,在新聞出版領域掀起兼並狂潮的能力。如果再加上已經占據流通領域大半河山,並做好了進軍出版一切准備的民營書業集團,以及環伺於體制門外的傳統產業資本巨頭,未來文化市場的兼並戰規模就更為可觀。
因此,盡管還有諸多體制和政策性障礙,但是在新的一年裡文化投融資體制毫無疑問將有重大突破。在這種形勢下,最為合理的做法是解放思想
,大膽實驗,主動拆除投融資政策壁壘,在關鍵性的領域實現關鍵性的制度創新,以體制性優勢奪得經濟發展的先機。
(三)抓住「十一五」規劃機遇,規范產業發展,推動區域文化產業格局成型
一年多來,在某些無序的發展沖動中,也出現了相反的趨勢,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打造區域性合作與發展的格局,文化產業在區域經濟的各種構想與規劃中的地位引人注目。江浙滬演出市場區域合作已經運作多年,取得重大成果。在所謂「泛珠江三角洲9+2」合作構想中,也包含了許多文化產業的內容。2004年11月,傳出正在制訂的「十一五」規劃將為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城市群進行區域經濟定位的新聞報道,文化產業作為環渤海城市群的主要產業發展方向赫然在列。同樣是在2004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主辦了「亞洲文化合作論壇」,邀請國家文化部和22個省文化廳領導,與亞洲8個國家文化部門官員共同探討這一地區文化發展國際合作的前景,論壇主題響亮地叫做「創意亞洲」。會議凸顯了亞洲國家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的區域合作意願,以及香港作為亞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的地位。
可以預見,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形勢下,中國經濟增長正以向內地延伸和向海外擴展的兩種方式向實現,區域經濟合作之勢正在迅速形成,文化產業也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城市群為首的東部發達地區將成為中國文化產業最重要的區域,既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也帶動中西部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各地方政府毫無疑問應該抓住制訂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機會,制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參與區域文化產業共同體,提升本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競爭力。
(四)加入WTO以後我國製造業迅猛發展,應該建立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戰略聯系,拓展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商機
由於加入WTO後我國工業化進程驟然提速,於是經濟界出現了有關發展道路的新爭論。實際上,無論這一爭論的結果如何,我國成為全球製造業基地是必然的,問題只在於我們如何應對。我們應該研究文化產業的發展如何可能與總的國民經濟的發展相協調,如何與傳統產業的發展產生互動因而相得益彰的問題。目前國際上興起的「文化創意產業」應是一種值得考慮的戰略性方案。
文化創意產業是近年來在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發達國家提出的概念,主要特徵是重視發展現代文化產業的高端,重視將現代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以增加傳統產業的文化附加值。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出抓住了現代文化產業的核心和實質,也調整了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使其從單一的個人消費需求導向,轉向於既服務個人消費需求,也服務生產領域的新思路。這一點無疑也是符合我國經濟現階段發展的要求的。因此,在制訂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時候,我們應該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自覺地對文化產業與傳統產業做更加整體性的考慮,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文化產業發展的道路。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風險與機遇並存的發展新階段。在這個階段,發展形勢將發生深刻變化,城市化是否與工業化同步,公共服務是否普及完善,精神文化是否剛健飽滿,將成為發展的關鍵。在這個階段,經濟發展將以社會發展為前提,而不是像我們以往所理解的那樣,社會發展以經濟發展為前提。只有認識這一深刻轉變,才能真正理解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這一重大題目的深遠含義,才會將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問題置於其應有的位置上(據文化藍皮書《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
Ⅳ 中國的大眾文化有哪些
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 或 mass culture),是以大眾傳播媒介(機械媒介和電子媒介)為手經按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在這個意義上,通俗詩、報刊連載小說、暢銷書、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和廣告等無疑屬於大眾文化。[1]
大眾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民眾的反叛》一書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區、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羅森貝格認為大眾文化的不足之處是單調、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產生的誘惑和孤獨感。大眾文化往往通過大眾化媒體(網路、電視、報紙、雜志等)來傳播和表現,盡管這種文化暫時克服了人們在現實中的茫然和孤獨感以及生存的危機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類文化的真正標准,從而在長遠的歷史中加深人們的異化。
Ⅳ 針對肯德基在中國市場的文化,政治,法律,經濟,等競爭環境進行分析和研究。
肯德基在中國市場的競爭環境分析和研究
1、文化環境
肯德基永遠將顧客的需求擺在第一位, 使顧客在享受各種高品質餐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最親切的一流服務和用餐環境;
國家的語言:主要為漢語,並且還有其餘的55個少數名族語言;
消費者的價值觀:中國人一般都是保守的消費觀念;
行為習慣:中國喜歡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較大且現在開 始有不食早餐的風氣;
2、政治環境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 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構成 了中國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框架;
中國局勢相對穩定,中歐、中印關系也得到了改善,中國在國際舞台的地位逐步上升,國內經濟政治環境也在不斷改善。
3、法律環境
肯德基在中國屬於特許經營 ,所謂特許經營是指由特許經營者向轉讓者付一定的 轉讓費而獲得的專利、商標、產品配方或其他任何 有價值方法的使用權,轉讓者不控制戰略和生產決 策,也不參與特許經營者的利潤分配。
肯德基所採用的經營手段正是這種特許經營的加盟的方式,肯德基提供品牌、管理和培訓以及集中統一的原料、服務體系,合作方利用統一的品牌、服務來經營, 最後雙方按照約定來分享商業利益。
4、經濟環境
在服務態度、就餐環境、品牌意識上:肯德基有很大的優勢,服務人員熱情洋溢, 為顧客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務且空間較大, 裝有空調等;
在品種、價格、分布地點上:價格偏高,分布地點集中在交通便利的繁華地區、居民住宅區或旅遊景點等。
補充:
肯德基,簡稱KFC,是美國跨國連鎖餐廳之一,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速食及最大炸雞連鎖企業,由哈蘭德·大衛·桑德斯於1930年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創建,主要出售炸雞、漢堡、薯條、蛋撻、汽水等高熱量快餐食品。
Ⅵ 市場型文化名詞解釋
文化市場
概要
所謂文化市場,是指按價值規律進行文化藝術產品交換,和提供有償文化服務活動的場所。是文化藝術產品生產和消費的中介。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能供人們消費並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和活動;二是要有組織這種活動的經營者和需求者;三是要有適宜的交換條件。
主體
文化市場主體一般是指各類文化產業單位。文化產業,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是指「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在我國,文化市場主體一般包括演出業、圖書報刊業、廣播影視業、娛樂業、音像業、藝術品經營業、網路文化業、文物拍賣業、文化旅遊業等門類。因此,文化市場可以劃分為演出市場、娛樂市場、音像市場、網路文化市場、電影市場、書報刊市場、藝術品市場、文物市場等多種類型。
性質
文化市場的性質是由文化商品的一般性、特殊性和文化商品交換過程中所體現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的。
(一)商品經濟屬性
列寧說過:「市場是商品經濟的范疇」(《列寧選集》第1卷第161頁)。和其他專業市場一樣,文化市場具有商品經濟的一般性,這是由文化商品的一般性決定的。這包括兩成含義:1、文化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價值、實用價值和交換價值;2、文化市場的運行必須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二)意識形態屬性
文化市場不僅具有商品經濟的一般性意識形態的特殊性,而且還具有意識形態的特殊性,這是由文化商品所包含的文化內容這一特殊性決定的。這也包括兩層含義: 1.文化商品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從功能上講,文化商品(含商品性服務)大致分四種類型:一是知識型,如關於樂理知識的書籍、中學生數理化教材等;二是引導型,如哲學著作;三是審美型,如音樂、詩歌、書畫;四是休閑型,如卡拉OK、交際舞。除了純粹的知識型產品,一般文化商品的生產、流通、消費都體現著一定的價值觀念。而價值觀念總是受特定的社會制度的制約的。這也正是我國把文化市場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陣地的而根本原因。 2.文化市場運行必須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准則。社會效應是相對於經濟效益而言。文化市場的社會效應,是指文化市場在運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政治效果、思想效果、道德效果、知識效果、審美效果、娛樂效果以及文化積累效果的總和,是文化商品(含商品性服務)的使用價值在實現過程中獲取的總收益。 文化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文化商品的精神價值。優秀的文化產品,能夠增長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劣質文化、惡質文化則污染人們的靈魂,降低人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甚至把人引入歧途。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重視精神文化的教化功能。社會主義文化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文藝的方向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因此,在文化市場工作中,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題中之義。
(三)社會制度屬性
文化市場是市場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市場經濟的社會制度屬性決定了文化市場的社會制度屬性。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點決定了我國文化市場的社會主義屬性。這主要包含三層含義:
Ⅶ 進入中國市場,那些文化因素需要注意
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
屬地文化,民俗文化,市場地理定位,人群定位;
知識產權保護戰略。
進入形式;
Ⅷ 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1;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儒家學說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 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 宋詩 元明清詩
·文章駢賦
散文 駢文 辭賦
·章回小說
形成與演變 流派與名著 民族風格
·書法篆刻
先秦書法 秦漢書法 魏晉南北朝書法 隋唐書法 五代兩宋書法
元明書法 清代書法 書論與欣賞
篆刻
·中國繪畫
教化人倫——人物畫 山境水情——山水畫 花鳥精神——花鳥畫
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飾雕塑 宗廟造像 石窟造像 寺廟造像 建築雕塑
工藝雕塑
·傳統音樂
民歌 樂器和器樂 舞蹈音樂 曲藝音樂 戲曲音樂 樂論、
樂志和樂律學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樂舞 秦代百戲 隋唐樂舞 宋代隊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戲曲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戲 元雜劇 明清傳奇 清代地方戲 京劇 傳統戲曲理論
·史官史學
史官史家 史書體裁 歷史思想 史學理論
·漢字的形質
漢字的基本類型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語方言 漢語語音 漢語詞彙 漢語語法
·書簡典籍
古籍形態 古籍整理 古典書目
·教育科舉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舉制度
·中華武術
拳術 武術器械 對練 集體項目 攻防技術
·中華氣功
淵源探蹤 歷史發展 門類劃分 研究方法 理論基礎 要領簡述
應用價值 外氣研究
·棋藝博戲 圍棋 象棋
·兵家韜略
韜略的形成與發展 韜略的理論原則 國防韜略 治軍韜略
用兵韜略
·政治謀略
政治謀略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其作用 政治謀略的類型
·刑名律令 淵源與發展
理論基礎 形式特徵 主要罪名及處罰 刑罰體系主要適用原則
·中醫中葯 基礎理論 臨床基本原理 針灸學 中葯學 養生學 名醫名案
·建築園林 構造與材料 色彩與布局 傳統居住建築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築
宮殿建築 禮制與祠祀建築 陵墓建築 佛教建築傳統園林建築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銅器 瓷器 漆器 金銀器 文房四寶
·衣冠服飾
起源與初步發展 周禮縉紳與漢官威儀 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採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復漢俗 滿漢並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飲
鬥茶品茗 瓊漿美酒 玉盤珍饌
·中國民俗
鬼神 喪葬 婚姻 宗法 節日 禁忌 相術 風水
自己選吧!
2;中華傳統文化的重大特徵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國國土遼闊、地大物博,自周秦以來除個別分裂割據時期外,在大部分時間內保持著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一政治機構。因而,在中華傳統文化這一體系之中,既有源自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作為主體,也有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補充,相得益彰。中華傳統市場早在數千年前就與異國文化開始了交流。漢唐時代,中國文化是相當開放的。在許多方面,中華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猶豫地吸收外來文化因素,並加以改造,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從意識形態方面看,中國接受了從印度傳來的佛教,這是世界主要文明體系之間的最大規模的交流之一。從藝術方面看,中國大量吸收了沿絲綢之路傳來的異國音樂、舞蹈,並使之中國化。「胡琴」是中國民族樂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稱所示,它原來是外來品。從飲食、服飾、民俗等方面看,中國所吸收的異國文化內容也十分驚人。與此同時,中國也將自己的文化向外輸出,如造紙等四大發明、絲綢與瓷器等工藝製作等,都對世界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傳統文花的許多精華,如中醫、氣功、武術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視。中外文化的交流與比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課題之一,需要加以專門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將進一步擴大,具有悠久傳統的中華文化,必將以嶄新的資態邁進未來的世界文化體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