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西文化差異有哪些典型的方面
文明互補理念既是世界不同文明和平共處的重要理念,也是使國內不同文明間和諧相處的重要理念。本文從中西文化差異性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文化或文明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性
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差異很大,許多中外著名學者和政治家都曾研究過。筆者認為,從文化類型來看,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倫理型與法理型、內向型與外向型、整體性思維型與分析性思維型、家族本位型和個人本位型四方面。
1.倫理型與法理型。
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來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本能,自覺克服個人的私慾,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慾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倫理型文化與法理型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在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方面,文化影響社會,文化類型不同.維護社會秩序的方式也不相同。中國文化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主要通過教化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通過權威和權力來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以法治為主,德治為輔,主張通過建立嚴密的法律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通過建立各種制度和規范來維護社會秩序。
其二,在文化與個人的關系方面,文化影響個人,不同類型的文化造就不同類型的人。即在培養什麼樣人的方面,中國文化以培養有善良、本分、厚道的人或好人為基本目的。注重教化,重心性修養,通過壓抑個性、私慾來規范行為,通過教化、修養來提升人的自律意識;重樹立典型作為學習的榜樣,以典型人物的意識和行為約束自己。這種自律意識的形成可稱之為「道德化自律」,它是在道德驅動下形成的。通過教化使每一個人都有「良心」,都有廉恥感,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孝子良民,把中國人塑造成「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式的傳統中國人。西方文化以培養一個守法的公民為基本目的。西方文化重法制建設,從制度上規范人們的行為和意識,這種自律意識和行為可稱之為「制度化自律」,它是在制度約束下形成的自律,使每一個百姓都成為一個守法的人。
其三,在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方面,西方文化以自然為惡,強調人與自然的主客二分、二元對立,人是主體,自然是客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主體與客體、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主張征服自然,不斷向自然索取。中國則相反,與自然為善,強調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文化是「成人之性」,而西方文化是「成物之性」。中國文化重人、重人文、人生、人道、人間、人倫、人格、人情、人性。儒家一切意識形態皆以「人」為出發點,又以「人」歸宿點。所以,作為「天之道」的宗教在中國不發達,作為「地之道」的自然科學在中國亦不得開展。
2.內向型與外向型。
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從動和靜的角度來看,中國文明是靜的文明,求穩定,求平安,從古至今,崇尚穩定,知足常樂,滿足現狀。善於忍耐,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追求社會的均衡與和諧,時時處處強調穩定。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強調穩定,祈求平安,在穩定中求發展。西方文明是動的文明,崇尚變化,不斷進取,永遠不滿是於現狀,在變動中求發展。
其二,在對外關系方面,中國愛好和平,不喜歡戰爭,以戰爭為例外,不太重視外部環境,主要通過內部控制來維護國內的穩定與安全;不愛管他人之事,俗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以防守為主,主張後發制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西方文化的進取性和擴張性很強,重視外部環境對自身安全的影響,通過擴張來保障國家的安全。以戰爭為常事,不斷地向外擴張,在擴張中發展和鞏固自己,主張先發制人,事事爭取主動,強調把對手消滅在萌芽狀態。
其三,從個人性格來看,中國人柔性性格,靈活性較強,大多是性格溫良的人,沒有冷酷、過激、粗野和暴力,不愛表現自己,溫和平靜,莊重老成。西方人是剛性性格,進取心、自信心強,愛表現自己,時時處處以自己為中心。
3.整體性思維型和個體性思維型。
從思維方式來看,人的思維通常可分為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一般而言,中國人形象思維較強,邏輯思維不發達,西方人則邏輯思維較強。筆者認為,中國人整體性思維
較強,而西方人個體性思維較強。
中國人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注重從整體的角度來把握個體和觀察事物,著眼於事物之間的有機關系,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缺點是不善於或不重視對事物做周密的邏輯分析,也就難以發現社會和自然界中的規律或原理。而西方人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注重的是個體的人,善於從個體上把握整體,長於對某一個體作精密的邏輯分析,能夠透過表層發現內在的規律和原理等,缺點是具有某種片面性。
由於思維方式不同,造成中西文化有很大不同的,它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表現在科學與技術方面,中國文化屬於技術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科學型文化。而中國古代有輝煌的技術,如火葯、造紙、印刷術和指南針四大發明,但這些技術都是經驗技術,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明的,不是在科學理論或原理的基礎上推導出來並發明的技術,而西方正相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很發達,大多數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及影響世界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都是西力『人發現或創立的,西方現代技術都是在科學理論或原理的基礎—卜發展而來的。
其二,中國人考慮問題總是由大到小、由上至下,而西方人則是由小到大、由下至上。例如,中國人姓名的寫法,中國象徵家族的姓在前,而表示個人的名在後:而西方人表示個人的名在前,象徵家族的姓在後。中國人計時順序是年-月-日。而西方人正好相反,而是日-月-年。西方人撰寫履歷總是由現在到過去。而中國人則一般是由過去到現在。
其三,表現在宗教信仰方面,西方人專一,中國人兼容;中國人重功利,西方人重精神寄託:西方人一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教或伊斯蘭教;而中國人在信仰上不排他,許多人既信佛教,也信道教和其他宗教。有些人見神就拜,見寺廟或教堂就求,無論它屬於什麼宗教。有些寺廟甚至把多種宗教的神像放在一塊共同供奉和祭祀,如明清以來至今的許多寺廟,都是儒、道、佛三教同堂供奉;人們的祭祀和敬拜心理,也是拜的
神越多越好,會得到更多神的保佑。而西方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排他他性的特點,每個人—般只信仰一種宗教,不會既信基督教又信天主敦或伊斯蘭教。
4.家族本位型與個人本位型。
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陳獨秀曾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
「家族本位」的中國文化,但就是以家庭、家族、宗族為基本取向單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相互依賴為特徵,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穩定、持久的家庭、家族和宗族為紐帶:每個人都被固定在關系網上,各種社會性需要都能在家庭、家族和宗族中得到滿足。在這種基本大系中,人們相互依賴,並負有相互支持和相互回報的義務。中國的倫理道德的核心是孝道,它是子女對父母應持有的種種職責、義務和態度的綜合體,也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由於自己集團內的東西和集團外的東西對他來說具有根本不同的意義,並通過人生體驗認識到不同的狀況存在著不同的真理,所以這種類型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取向是情感為中心,強調特殊性,個人對自己的集團和外部集團分別採取不同的標准,從而形成雙重或多重道德准則。
「個人本位」的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自我依賴」為主要特徵。近親者之間的血緣紐帶是暫時性的,沒有永久的家庭和宗族基礎,個人的基本生活和環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賴。也就是說,一切都必須自我思考,自己做決定,自己動手。在這種模式中成長起來的個人認為依賴別人是不可容忍的,因為那會毀掉自己的自尊:他也同樣認為不能讓人依賴自己,因為這種情況下會招致別人反感。由於沒有基本集團「家庭」和二級集團「宗族」的束縛,所以認為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可以為自己所自由利用。由於西方人以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為自己活動的空間,所以傾向於建立一種普遍的准則,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是非原則。
「家族本位」和「個人本位」兩種不同文化類型,形成兩種不同的意識。在家族取向的中國社會,「家族」或親屬意識很強,時時處處首先考慮家族和親屬的利益,而社會和國家的觀念和意識卻十分淡薄:中國人的意識只上升到家族,而沒人上升到民族和國家。中國歷史上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一個國家也就是皇帝的「家天下」。
在個人取向的西方社會里,並不以家族或宗族作為活動空間,而是以整個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為自己活動的空間,因而他們十分關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十分關注社會、國家和世界的各種現象,並努力建立共同的規則,形成共同的觀念和意識。所以,西方社會不僅個人意識很強,作為國家和世界的社會意識也很強。
二、中西文化的互補性
為什麼說文化或文明的差異性不是沖突的根源,而是互補的基礎?中西文明的互補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1.文化差異性是互補的基礎。
國內外大量事實表明,文化差異性有利於取長補短,有利於文化創新和發展。首先,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動力。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互補性也就越強。任何一種文化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並不是自我封閉,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保護自己的特色,在競爭和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每一種文化都有其長處和不足,如果兩種文明完全相同或相似,就不可能取長補短,不可能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文化或文明也就沒有活力。一種文化沒有活力,就會停滯不前,就會衰落,歷史上許多文明的消亡大多是由於文化失去活力而引起的。
其次,文化多樣性是創新和創作的源泉。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文化創新或某種新文化的創造,在許多情況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有不少是在異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或在吸收了其精華而創造的。古今中外許多著名舞蹈、音樂、繪畫、工藝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產生的。現代西方流行的許多舞蹈、音樂,是在非洲黑人和印第安等民族的舞蹈和音樂上創造的。二是許多民族的各類創作,如文學藝術等,都根基於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離開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不會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哲人兩千多年前便意識到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重要性,認為「不同」是事物互補和發展的根本,相異的事物相互補充,才有可能不斷發展和繁榮。如果事物相同,就沒有比較和借鑒,事物就會停滯不前甚至窒息。《國語·鄭語》記載西周末年史伯說過的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2.異文化交流是互補的途徑。
文化的差異性不僅是文化創新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提。如果沒有差異,就無法進行交流,也沒有必要交流。越是異性、異質的文化,越有必要交流,越有可能從對方吸收有價值的東西。各種文化相互交流,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互通有無;世界上各種文化,都是多種文化的混合物,其中有自身固有的,也有相當部分甚至大部分是外來的;世界上很少有純粹的民族文化,如果有之。這樣的文化必然是隔離的,封閉的.原始的,與他族不相往來的。
在原始時代,由於交通不便,在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很少,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主要靠本身內部的變革和創新。隨著交通工具的不斷發展,異族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接觸越來越多。各民族都不斷從他民族中吸收自己本身沒有的文化。
文化或文明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之—,同時也是各民族文化豐富、繁榮的重要因素:因為,文化具有累積性,世界上流傳至今的各種文化,都是經過長期累積而成的。文化的累積是文化成長、發展的一種基本形式,任何文化無時無劉不在累積之中,或因發明而累積。或因引進而累積。無論是發明和引進,大多是文化交流的基礎引起的。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現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相當部分是通過文化傳播和交流而引進的。尤其是物質文化和科學技術,沒有國界,交流和傳播的速度更快,不受一切浯言、地理環境的阻礙與隔閡所影響.超越一切民族的壁壘。如現代的數學、物理學、化學、醫學、天文學、生物學等,全是世界性的,自然科學一旦有新的原理發現,便馬上傳遍世界各地。科學技術一旦有新的發明和創造,立刻為全世界所接受和採用。
從歷史上看,一個地區文化越單一,保守性和排他性也越強,社會和文化發展也就越慢;而開放的、多種文化交流的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較快;凡是文化繁榮發達的地區大多是文化多元共存和文化交流發達的地區。
3.中西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英國著名的思想家羅素早有80多年前,便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俯瞰中國和西方文明,從文化價值觀的角度透視中國,既看到了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在西方文明沖擊下所遭遇的險惡困境,又看到了中國文化內含的瑰寶。羅素認識到中西文化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他說:「中國在絲毫未受歐洲影響的情況下,完全獨立地發展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因而具有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在他看來,「中國文化中有個弱點:缺乏科學。中國的藝術、文學、風俗習慣絕不亞於歐洲人」。中西雙方都應該保留自己的長處,借鑒對方的長處,絕不能學習對方的短處和保留自己的短處。他指出:「我們的文明的顯著長處在於科學的方法;中國文明的長處則在於對人生歸宿的合理理解。人們—定希望看到兩者逐漸結合在一起。」他認為中西交流可以互補,「中西交流對雙方都有好處。他們可以從我們這里學到必不可少的實用的效率;而我們則可以從他們那裡學到一些深思熟慮的智慧,這種智慧使其他古國都已滅亡之時,唯獨中國生存了下來」。
羅素認為,中國文明必須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長處,但不能全盤西化。羅素曾說:「我相信,中國人如能對我們的文明揚善棄惡,再結合自身的傳統文化,必將取得輝煌的成就:但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兩個極端的危險。第一,全盤西化,拋棄有別於他國的傳統。……第二,在抵制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形成拒絕任何西方文明的強烈排外的保守主義。」
羅素還認為,西方文明必須從中國文明吸取有價值的東西,他嚴厲地批判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中掠奪、侵略、好戰的一面,贊賞中國文化蘊涵的「和平」之光彩,欣賞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和諧」、「中庸」、「仁義禮智信」和孝道等,希望這些思想能在今天為世人接受並發揚光大。在他看來,「中國人是個偉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惟一真正相信智慧比紅寶石更寶貴的人民」。並認為,「中國人的思想能豐富我們的文化,就像同他們做生意能使我們的口袋鼓起來一樣」。
三、結語
中西文化屬於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宋代以來的中國文化,與近代西方文化差異懸殊。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從思維方式來看,中國文化屬於整體性思維型文化,而西方文化屬於個體性思維型文化;從文化取向來看,中國是「家族」本位型文化,西方是「個人』本位型文化。由於文化類型不同,差異性很大,互補性也很強。
加強對話,相互尊重,彼此認同,充分理解,平等合作,和諧相處,是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間白勺相處之道。文化具有相對性,每一種文化部是適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產物。一切文化都有其內在的獨特的價值。不應脫離歷史和社會環境評價某種文化之優劣。一切文化的價值是相對的。絕對的價值標準是不存在的。無論哪一個民族,都應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既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尊重他人的文化;既要尊重強勢文化,更要尊重弱勢文化。
總的來說,我們既要欣賞東方文明之美及其偉大貢獻.也要欣賞西方文明之美及其歷史價值:既要繼承東方的智慧,也要吸收西方的智慧。全盤肯定傳統,固步之封,夜郎自大,不願吸收和借鑒西方文明的精華,必將落後於世界:而全盤否定傳統,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必將喪失自己的優秀傳統,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保守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都不是科學的態度,不利於中華文明的復興和發展。中西文化彼此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共生共榮,並行發展。
❷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是什麼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是:
1、飲食: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而歐洲人很講實際。
2、餐具:中國人用筷子,歐洲人用刀叉。
3、思維方式: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4、生活態度: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5、文化:我們的東方文化主要是體現「和諧」觀念。這個觀念注重的是人與天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主張一切都順應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過分的干預自然,人的一切活動都要在自然狀態下進行。
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張從根本上來認識世界,要運用理性思維來把握世界,並且積極改造世界,使世界來適應我們。在這種思想下,人們更加註重物質生活,而且科學也更注重理論的研究。
6、消費觀:東、西方的消費觀差異較大,西方的價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質量為本,提倡為自己活著,不為別人活著,為今天活著,不為明天活著,為這代人活著,不為下代活著,不緊衣縮食為子女攢錢。東方人喜歡攢錢。
7、隱私觀: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窺視和傳播別人的隱私,比如年齡、收入、性生活等。東方人對個人隱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興趣,私下裡愛議論隱私,小道消息傳播隱私,甚至把隱私作為整人的工具,樂此不疲,這是一種文化的愚昧和落後。
8、生育觀:歐洲人都不願生孩子,怕孩子多影響生活質量。所以一般西方發達國家都呈人口負增長態勢,人口、資源和生態壓力小。中國仍有相當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養兒防老。
9、競爭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為核心。儒教強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以和為貴。而市場經濟則崇尚競爭,強調商戰打敗對手,贏得自己的發展。歐洲人認為,社會需要競爭,人與人需要競爭,競爭出動力,競爭出人才,經濟才會在多元化競爭中得到快速發展。
10、工作態度:大部分美國人工作也是極其勤奮的,但同時美國人又有享樂主義的一面,所以主張工作的時候認真工作,享受的時候快樂的享受。這點中國跟美國比較接近。只是中國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附加值還需要提升。
❸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1、思維模式的不同
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註重禮節問題。
西方:善於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於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註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2、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呈現的文明底色不同
科學文化誕生於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形而上學的建立、發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
基督教經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範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范和精神追求。此後,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涵。
同樣,中國人在認識並改造自然世界的進程中,也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傳統。順應自然,注重整體思維、系統思維、辯證思維,強調天人合一、生命感悟、欲辯忘言,是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點。
她指導中國人有效地與人相處、與社會相處、與自然相處,並造就了歷學、農學、醫學、天文學等方面的卓越成就。重視整體、關聯、綜合、包容、感念的中國傳統文化特點,與強調理性、批判、分析、實驗、精確的西方科學文化有著不同的底色。
在不同底色上建立起來的科學文化必然有所差別,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需要交流互鑒,相互學習。必須承認,就近代科學而言,中國是落後的,中國尤其需要向先進西方發達國家學習,弘揚近代科學精神,要虛心,要誠心,要甘當小學生。
3、家庭文化的不同
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可謂是其典型特徵。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
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註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於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
❹ 中外文化有何差異
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並把「分析學」或「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這種實證分析的思想方法進一步發展,邏輯思維和實證分析便成為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
❺ 中西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委婉的,西方人與人交際表達是比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飪方式不同:
中國因為地廣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對食物的烹飪上,中國的烹飪技巧比較多。
西方的烹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飪的,在西方,他們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熱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觀念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體,而中國注重團體,西方出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中國出現了團結力量大,西方比較強調私有財產,西方比較重視契約精神,中國比較重視人情,中國重視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
❻ 中西方對宇宙美的欣賞有什麼區別
中西方對宇宙美的欣賞有什麼區別。中西方的傳統觀念有所不同,西方認為人是宇宙或世界的中心,是自然的主宰;東方尤其是中國則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生共存。在藝術世界,西方繪畫很早就開始固守焦點透視和視點固定的准則,時空概念非常強烈;中國繪畫則採用散點透視或動點透視,畫面常常是時空變換,景隨人移,物隨心動。在對自然的態度上,中西方有著明顯的差異。中國非常強調人與自然的調和,認為自然先於人類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後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則認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為人類而存在。這種觀念的差異,表現在藝術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藝術主張,在藝術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傳統和風格。中西方世界觀、藝術觀等方面雖然有著差異,但畢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的人類,必然存在著相似或共同點。一件藝術作品,內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題、題材等,不同的內容決定了作者採用不同的形式,同樣的內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而不同的內容也會有相類似的表達方式。美術史上的大量事實,展示了東西方藝術作品中形式與內容的復雜關系,以及在不同的觀念世界中表達方式的變化。
畢達哥拉斯學派用數的和諧來解釋宇宙的構成和宇宙的美,他們把數學、音樂、和天文學結合起來。數十宇宙的本原,宇宙內的各個天體處在數的和諧中,個別的天體也都處在一定的比率中。天體的運行時和諧的,距離越大的天體運動越快,並發出高昂的音調;距離越小的天體運動越慢,並發出渾厚的音調。和距離成比率的音調組成和諧的聲音,這就是宇宙諧音。總之,具體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亞里士多德在《論天》中也描述了宇宙的美。希臘美學家關於宇宙結構的理論不是精確的天文學家理論,他們對宇宙的描述是詩意的、審美的。對宇宙美的觀照是希臘美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國人固然也觀照宇宙、太虛、太空,然而觀照的方法和西方大異其趣。由此形成中西審美意識和藝術意識的重要區別。按照宗白華先生的觀點,西方人向宇宙作無限的追求,而中國人要從無窮世界返回到萬物,返回到自我,返回到自己的「宇」。有往又有復,有俯又有仰,在這種往復俯仰中「網羅天地於門戶,飲吸山川於胸懷」。宗先生說:「西方人站在固定的地點,有固定角度透視深空,他的視線失落於無窮,馳於無極,而中國人嚮往無窮的心,須有所安排,歸返自我,成一迴旋的節奏。」中國人的空間意識是遙望著一個目標而縈回委曲,綢繆往復,於有限中見到無限,又於無限中回歸有限。同是觀照宇宙的美,中國人和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根子在宇宙意識的差異。
❼ 中西方文化有什麼差異(要簡潔明了~~~)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