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1、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讓這個時代的人認同傳統文化,其實只要從身邊做起,比如現在對於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出過去60年的總和。這說明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已經得到了社會性的認同。
2、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歷史中會被洇滅。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國的建築特色是一項傳統文化,那麼通過博物館一些旅遊景點的塑造可以讓文化產業化。
3、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韓劇中的古代文化其實很多都是來源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韓國人通過韓劇把這部分文化偽裝成了自己的文化,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過影視文學作品進行發揚,讓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去。
(1)如何讓傳統文化走入尋常生活擴展閱讀: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注意事項:
1、要擁有辨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拋棄不良的、落後的傳統文化,要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利弊,保持客觀、批判的態度。
2、要創新性學習、發展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不同的方式學習傳統文化,現在自媒體發展迅速網路傳播快,也要適應新的時代潮流,創新性學習。
3、當然,也要持之以恆,學習好中華傳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不斷堅持不懈、刻苦鑽研。
⑵ 傳統文化如何走進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進入現代生活,是我們研究歷史文化的人一直以來的期待。但傳統文化是個龐雜的范疇,以前並不這樣籠統的標稱,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這一部分的內涵加以標稱。如經濟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學史、藝術史、文學史等,都是研究歷史文化的一個個具體領域,或一個方面。把傳統文化單標出來,是對傳統和現代作了一個區隔。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過程,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曾經作為社會發展階段理論模式的「五種生產方式論」,學術界現在不再使用了。因為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階段,而且被稱為「封建社會」的階段,延伸有兩千多年,也不符合中國歷史的實際。那麼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就社會形態而言,應該作怎樣的描述和區分呢?在一時找不到劃分的准確概念標識的情況下,先以傳統和現代作一個二分,是有道理的,盡管認真說來,對社會形態作這樣的大分隔,在學理上會有很多遺漏,不是學術研究的最可取的方法。
只就傳統文化來說,其內涵也是浩如煙海,寬博無垠。大量的文本典籍是傳統文化中非常突顯的部分。按傳統的典籍分類,經、史、子、集四部類,每一部的書籍都多到不知凡幾,汗牛充棟不足以形容。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遺存,更是多得無法計數。何況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列。不過所謂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傳統社會的文化,它們是能夠看得見、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但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不是同一個概念,傳統文化背後的那個精神連接鏈,才是文化傳統。文化傳統是看不見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從古到今的人們的精神血液中。經過學者的研究辨析,用學術理念加以透視概括,可以發現其中包含著傳統文化得以構成和傳衍的規則、理念、價值和信仰。中國由於地域廣袤,歷史悠久,民間社會發達,不僅有儒家思想在漢以後成為文化的大傳統的代表,同時由於地域和族群的不同生活狀態,又形成了根脈深厚的文化的小傳統。文化的小傳統主要指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民間禮俗和民間信仰。如果說儒家是在朝的思想形態,道家和道教、佛教思想,則是在野的思想形態。儒釋道三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它們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質,成為傳統社會精神網路恆久不懈的支撐力量。
傳統不是凝固的沉澱物,而是鬆散的相對穩定的結構。承載著歷史的惰性力而又不隨順時俗俯仰,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但當異質文化之水悄然進入這條河流的時候,日積月累的結果,經過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過程,固有的傳統會因之增加或減少,直至發生變異。此時,傳統更新的歷史時刻就來到了。但更新不是廢棄自我主體,而是在舊傳統中增加了新養分和新資源。所以大文化史家陳寅恪先生說,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應忘記本民族的歷史地位。儒家學說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大傳統,由於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以來的佛教文化特別是禪宗思想的融入,產生了宋明理學,這是不同於先秦兩漢儒學的新形態,思想史家稱之為新儒學。陳寅恪高度評價這一文化融會和思想合流的現象,認為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大事因緣」。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後更日趨明顯,終於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歷史奇觀。追其原由,主要是居於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時這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禮記·中庸》提出,治理國家有需要遵行的「九經」,其中的一「經」即為「柔遠人」,施行此一政策,能夠收獲「四方歸之」的效果。東漢的佛法東傳和明代的耶教來華,同為中華文化這一品格的見證;而漢唐兩世的繁榮昌盛,則為中華文化這一精神品格提供了歷史範例。所以王國維的《詠史》遙憶唐代的開放繁榮,寫下這樣兩句詩:「遠人都有如歸樂,此是唐家全盛時。」清朝的道光、咸豐以後的歷史,所提供的則是這種精神旨趣反向的歷史見證。傳統是充滿活力而又充滿張力的文化綜合體,傳統不割斷,世界不脫離,應成為我們恆久遵循的法理軌轍。
文化的大傳統和小傳統是互為影響的,大傳統須通過和小傳統結合,來增加自己的輻射力;小傳統則有賴大傳統的思想凝聚與品質提升。傳統是從過去流淌到現今的精神河流,每個人都不自覺地站在傳統的延長線上。可是歷史的一定時期,社會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來反傳統,並且形成社會的潮流,傳統也會因之發生斷層。但時過境遷,人們又會自我反思,由反傳統轉變為自覺地接續傳統。近一百年以來的中國,就是這樣走過來的。現在又到了需要自覺地接續傳統和如何讓傳統成為當代文化與社會建構的有益養分的歷史時期。傳統是通過各個歷史時期創造出來的文化典範來承載和傳承的。文本經典和典範性的文化遺存,裡面集中藏有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密碼,文本經典的誦習和文物遺存的熏陶,不失為現代人接受和連接傳統的有效方式。和傳統的因子連接緊密的大文化人,包括大藝術家、大文學家、大哲學家、大學者,他們所具有的德范與風義,和他們才華卓具的獨創性的藝文傑作,能夠起到為青年人提供精神模楷的作用。但並不是所有的藝文人物和他們的創造物都能達致這一境界,那些沒有傳統文化的根基、只靠獵奇和追求時尚的作者不足語此。
這里還須辨析傳統文化和國學兩個概念。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不應該加以混淆。傳統文化如前所說,是一個涵蘊多重的極為寬博的范疇。所以章太炎稱之為「國故」,胡適之解釋為所有歷史文化。而國學所涉及的,則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學術研究。二十年代,胡適曾說「國學」就是「國故學」的省稱。但胡適的國學定義,並沒有被學術界所採納,甚至連「國故」一詞,也遺落到一旁無人問津了。當時學術界的共識,是認為國學就是中國的固有學術。所謂固有學術,指的是先秦的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的經學、魏晉的玄學、南北朝至隋唐的佛學、宋代的理學、明代的心學、清代中期的朴學(以考據為中心的學問)等。這樣一來,國學便跟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術等同起來了。顯然,經過如此定義國學,只是一部分專業人士致力的領域,跟一般民眾沒有關系,甚至跟此專業領域以外的其他專業人士也沒有多大關系。而且傳統學術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如果認為國學是固有學術,那麼是指哪個歷史時間段的學術?傳統學術就其主脈來說,既有儒家的學術,也有道家和道教的學術,還有佛學的學術,那麼是指哪一家的學術?以固有學術等同於國學,內涵和外延未免太過於寬泛了。而當一個概念的內涵過於寬泛時,概念本身的既定內涵就會流失。
所以1938年5月,當二十世紀的一位第一流的大儒馬一浮先生在浙江大學舉辦國學講座的時候,他給國學下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全新的定義。他說:「今先楷定國學名義。舉此一名,該攝諸學,唯六藝足以當之。六藝者,即是《詩》《書》《禮》《樂》《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國二千餘年來普遍承認一切學術之原皆出於此,其餘都是六藝之支流。故六藝可以該攝諸學,諸學不能該攝六藝。今楷定國學者,即是六藝之學,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學術,廣大精微,無所不備。」(《泰和會語》)馬一浮還說,「六經」是中國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態。「六經」裡面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學問系統,一個是價值系統。學問系統是很煩難的,所以治經學歷來不易,只有少數專家才畢生沉潛其中。不僅是文本本身的問題,重要的是要有小學的基礎。由小學入經學,是古代治經的不二法門。所以清儒的口頭禪是「讀書必先識字」。但「六經」的價值系統則是面對所有的人的。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核心價值,可以說都在「六經」。特別是誕生最早的《易經》,固然是無可否認的占卜之書,但它同時更是中國文化論理價值的淵藪。
近年我從以《易經》為代表的「六經」裡面,也包括後來作為十三經組成部分的《論語》《孟子》《孝經》裡面,梳理抽繹出五組價值理念:一是誠信,二是愛敬,三是忠恕,四是知恥,五是和同。最後的一組「和同」,就是孔子說的「和而不同」。「敬」是人的自性的庄嚴,即自尊、自重、志不可奪。孔子說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志」,就是「敬」,就是不可易、不可被奪的人的自我精神的庄嚴。我認為「敬」是一個終極價值,已經進入了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亦即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自己不喜歡、不希望的事情不強加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已成為世界公認的道德金律。「知恥」是《禮記·中庸》里的話,原文是「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並說知道這三者,就知道什麼是「修身」了。恥感是人做人的不可或缺的從心理到生理的一種感受。所以做錯了事,說了不合適的話,有了失禮行為,會感到不好意思。孟子講的「四端」中的「羞惡之心」,就是「知恥」。按孟子的說法,如果沒有「羞惡之心」,人就是非人了。同樣,其他三「端」: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缺了哪一「端」,在孟子看來,也都不具備人的資格。所以我提出,「修身」應該從「知恥」開始。
「和同」指「與人和同」。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大。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互相交流溝通;不同的文化,可以對話互闡,可以跨文化溝通。《易經》「系辭」的兩句話:「天下同歸人殊途,一致而百慮。」把「與人和同」的思想概括無遺。《易經》的「同人」一卦,則是「與人和同」思想的全方位演繹。說到底,傳統文化進入現代生活,最主要的是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具有永恆意義的精神價值。《周易》的「文言」有兩句話:「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試想,人生在世,何欲何求?無非是讓自己修為得更好些,並希望事業有成,使成就感給自己帶來快樂與榮譽。那麼「進德修業」四個字可以說將人生志業的全部要義概括無遺。而「進德」靠的是「忠信」,事業有成靠的是「立誠」。與人相處,則靠的是「和同」,即「君子和而不同」,即使不同,也可以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所以我認為,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個是「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的大智慧,事實上給出了人類麻煩的解決之道。
「六經」中的這些價值理念,都是永恆的價值理念,永遠不會過時。正如熊十力所說,它們是中國人做人和立國的基本精神依據。關鍵是需要讓這些價值論理跟現代人建立有效的聯系,使之成為每個人精神血脈的一部分。所謂傳統文化進入教育環節,國學和教育結合,其精要之點,即在於此。價值教育是國學教育的核心,施行得體,可以補充百年以來施行的單純知識教育的不足。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里說得明白:「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至於五學,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經立也。」此段話的意思,一是說仁、義、禮、知、信「五常」之德,俱在「六經」;二是說《易》的地位最不同尋常,「與天地為終始」,是其他五「藝」之「原」;三是說由《樂》《詩》《禮》《書》《春秋》形成的五種專門學問,如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更替一樣,在不同的世代會有不同的呈現。至於如何學習和研讀「六經」,班氏給出了「玩經文」的三字訣竅。「玩經文」的「玩」,是欣賞、玩味的意思,絕不含玩耍之義。就是反復閱讀、反復欣賞、反復研習「六經」的文本,其結果必然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易·系辭上》所說的「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也是這個意思。並不需要逐詞逐句的背誦,能夠理解「六經」文本的義理精神、「存其大體」就可以了。而「六經」對於玩味誦習者所能夠發生的影響,也不在於日常的有用還是無用,主要是通過對「六經」文本的玩味、賞析、研習,受其熏陶,可以收到「蓄德」的效果。「六經」是德教之書,於此可以得到證明。
「六經」文本讀起來不無煩難,但《論語》事實上可以作為「六經」的簡要讀本,如同馬一浮所說,《論語》裡面有「六藝」,《論語》可以直接通「六藝」。孔子講的道理,其實就是「六經」的基本道理,只不過通過夫子的言傳身教,化作了日用常行,變得更為親切、近人、易入。這是「四書」中另外的《中庸》《大學》《孟子》,猶不能與之相比並者。《論語》是中國文化寶藏的宏明正學的第一代表,絕對堪稱「思無邪」的傳世聖典。傳統文化進入教育,首先應該讓《論語》成為各級學校的教科書,先選讀,後全讀,分級分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而且應該以誦讀白文(不加註釋的文本)為主,祈以幾十年、上百年之後,使之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同樣,學習國學,我認為正途也應該從誦讀《論語》開始。當然,傳統進入現代生活,是為了建立現代人跟傳統的血緣聯系,而不是冀圖用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代替今天的社會生活。現代文化的建設,需要我們自己來創造,只不過一切創造和出新都離不開傳統資源的轉化和繼承。
⑶ 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百姓生活 中「活」起來,請你提出合理化建議。(6
大力的宣傳弘揚傳統的優秀文化。讓老百姓。共同參與到其中。認真地領會其中的含義和精髓。
⑷ 為什麼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走進大眾生活
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思想道德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巨大作用顯而易見。
現在的關鍵,是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光大,使之大眾化,成為人民大眾的文化,進入人民大眾的心靈,讓其「活起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育: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⑸ 我們將如何推動古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走進今天國人的生活【至少四點】
「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可以舉辦古詩文學習社團、辯論社
古詩詞的積累來自興趣和堅持。「所以倡導古體詩詞的閱讀、朗誦等,不是要復古,而是側重今天中華民族文化發展本身,詩詞的熏陶實際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潛移默化
推動古詩詞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關鍵一環。從語文學科、拓展課程等多個渠道入手加強古詩文教育教學,並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寫字等級標准要求,將「書寫經典」納入規范漢字書寫內容之中。
⑹ 該怎麼傳承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養浩然正氣」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修身立德」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天人和諧」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
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自強不息」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強不息是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斗,戰勝各種風險、經受各種考驗的制勝法寶。
自強不息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實踐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奮發圖強。這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倡導。自強不息表現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著獨立的人格;表現為堅韌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於開拓,積極進取;表現為志存高遠,為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等等。幾千年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影響了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它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高等學校的審美教育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這一優秀文化傳統,培養青年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的審美精神。
⑺ 在當今社會中,該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
在當今社會當中,講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那麼一定要從學生開始進行,讓他們接受比較科學的教育。另外也要取其精華取其糟粕,將好的傳承,不好的就直接捨去。而且要知道這是一個長期學習的過程,不管是在小學還是在大學,都要利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和創新。
對於那些積極向上並且符合當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內容,可以繼續保持和發揚,而且我們要學會正確的去對待外來文化影響。並不是說所有的外來文化都不好,有些外來文化還是非常優秀的,同時想要傳承的話也必須要結合當今時代的精神,要不然根本走不了多遠。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接受歷史文化,讓他們真正去了解這些歷史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也希望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不那麼枯燥。
⑻ 如何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要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掘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道德價值、智慧價值、文化價值,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當然,我們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做到與時俱進,融入時代精神,使其更加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首先是發掘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道德價值。其次是發掘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智慧價值。最後是發掘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
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⑼ 如何讓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不能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退隱到博物館里,而是應讓它融入到每個普通市民的生活點滴中。」6月11日,恰逢我國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系列非遺主題活動即將拉開帷幕,青島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在闡述這項活動的初衷時如是說。由青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主辦,青島市文化館、青島市非遺保護中心等承辦的系列活動,將開展包括演出、展覽、座談會等三大板塊7項活動,讓傳統文化走近市民身邊,讓其聽見那些古老文化的鮮活呼吸。
創新性+產業化 讓古老非遺「活」在當下
目前,青島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2項、省級47項、市級97項,數量在全省乃至全國同類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4月初,省文化廳確定了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我市18個代表性名錄名列其中,入選數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
但非遺並非只是名錄冊上的一筆痕跡,「讓每個市民都切身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璀璨魅力,並從中汲取無窮的文化營養,是新時代賦予每個非遺工作者的使命。」青島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根本問題,就是如何讓這些傳統文化活在當下,火在民間。
「讓非遺『活』起來,最關鍵的還是需要意識上的創新以及產業化的支持。」這位負責人舉例說,在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上,曾將鴛鴦螳螂拳和即墨祭海儀式九獅圖結合起來,上演了場面氣派的武術舞蹈;取材「非遺」項目泥老虎,讓數十名虎頭娃娃表演了富有童趣的舞蹈《泥老虎》,「從而在保留非遺項目精髓的前提下,為其注入新的血液,這就是一種意識上的創新。」
而在非遺產業化上,青島的非遺保護工作者們也在不斷摸索。青島市非遺保護中心的負責人介紹說,4月公布的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即墨市申報的指墨畫、春寶發製品傳統製作工藝,目前都已經進入到產業化的序列,傳承人不再僅僅依靠非遺項目保護經費這支拐杖前行,而是在市場化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生存、傳承之路;而今年10個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的青島項目中,城陽區申報的周氏流亭豬蹄製作技藝、市南區申報的香酥雞烹飪技藝和市北區申報的萬和春排骨砂鍋製作工藝赫然在列,「實際上,這些技藝已經產生了不錯的經濟價值,我們不妨再往前推一推,讓他們去探索產業化的可能性。」
微演藝+展覽培訓 讓傳統藝術「火」在民間
「非遺其實離每個市民很近,只是缺少有意識的關注而已。而我們希望通過一種不期而遇的形式,喚起大家的非遺記憶。」青島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兩年在青島興起的「微演藝」六進公益演出活動無疑與這種非遺文化普及思路相得益彰。據這位負責人介紹,端午節當天(6月9日),在青島萬象城東門(2號門),將有一場集傳統戲曲、武術表演、木偶戲於一體的互動民俗文藝秀與市民「不見不散」。而每逢節慶必推新的廣場演出與進校園活動也將如約而至——2016「鄉音鄉韻」青島市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專場文藝演出,將於6月11日上午10點在五四廣場中心舞台舉行。
除了豐富多彩的演出之外,展覽活動分量也足夠,「剪紙藝術與生活對話」——2016青島民間剪紙藝術優秀傳承人作品展將於6月9日至6月底在青島市文化館群星展廳展出;「文化遺產日」期間,青島市文化館的「非遺」展廳,將以圖文和實物陳列的形式,向廣大市民介紹我市國家、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6月16日,青島市文化館還將邀請「非遺」十大門類專家以「加強文化非遺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為主題探討我市「非遺」保護的新途徑、新方法。6月17日,青島文化館將邀請國家級「非遺」專家舉行2016「我們的工匠精神」——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講座,講述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應怎樣與百姓日常生活相融合。
「從演出到展覽、講座,我們希望這些活動能夠常態化,讓市民不僅僅在非遺日才能看到非遺的魅力,真正感受到 『天天都是非遺日』。」
⑽ 傳統文化如何活在當下
傳統文化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今天,當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時候,優秀傳統文化又一次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文化的傳承,既是思想和觀念的傳承,又是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的傳承。中國人注重人倫道德,家庭責任;講求孝道、親情,追求和諧、正義等,這些都是優秀傳統文化生活化的具體表現。推動傳統文化的生活化,就是要把抽象的倫理觀念轉化為群眾的精神信仰和日常行為習慣,充分發揮文化「化人」、育人的功能和作用,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人、熏陶人、感染人。